一、军阀的黑暗统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81
颗粒名称: 一、军阀的黑暗统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
分类号: K25
页数: 8
页码: 41-48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扩展到福建后,福建学生、工人、商人等群体展开的爱国反帝运动,以及军阀李厚基对此的镇压和日本人的挑衅行径。李厚基对学生的爱国行动进行打压,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和罢工、罢市。日本人也趁机进行挑衅,引发了台江事件。在全国人民的声援和压力下,李厚基最终被驱逐出福建。此后,福建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人民生活困苦。新上任的军阀周荫人不仅对拒不受编的民军进行武力镇压,还大肆进行经济掠夺,搜刮民脂民膏。
关键词: 福建省 军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内容

民国8年(1919年)5月上旬,五四运动的浪潮扩展到福建,福州学生纷起响应,掀起反帝爱国热潮。5月7日,福州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在南校场举行大会,反对北京政府出卖主权,会后示威游行。李厚基派出大批军警布满街衢,进行监视。5月中旬,各校学生代表在林则徐祠堂成立学联会,决定24日在西湖公园集会,追悼在北京死难的闽籍爱国学生郭钦光。李厚基接报,即令教育厅责成各校校长严禁学生届时前往西湖,强制学生照常上课。24日,李又调动大批军警荷枪实弹把守西湖公园门口,学生们只得转到三牧坊省立第一中学礼堂举行追悼会,通过了誓死反对签订卖国和约,坚决抵制日货,及打击奸商的决议。不久,学联会侦知福州商会会长黄瞻鸿及其弟黄瞻鳌,在南台上杭路开设的恒盛布店进有大批日货,遂于6月14日派代表往商会质问黄瞻鸿,黄答应学生到店检查。及学生到店,竟闭门不纳。学生愤激,逾墙而入,黄家打手群起而攻,殴伤学生多人。店门开启后,过路的吕六六因入店营救学生,亦遭重殴而至毙命。恒盛布店法律顾问陈光竟以“匪徒行劫”向督军署报警。李厚基即派省会警察厅侦探王献臣带队前往弹压,驱散群众;旋又派厅长俞绍瀛到场处理。15日下午,学生千余人集队,向省议会和闽侯地方厅请愿,要求惩办杀人奸商黄氏兄弟。李厚基竟以督军署名义,贴出布告,诳称“本日突来匪徒千余人,手持白旗,遍布街市,倡言杀人”等等,并以同样内容电报北京政府。同时,令军警将所有请愿的男学生驱至省立第一中学内禁闭,并逮捕学生谢翔高等19人。李厚基诬人为匪,包庇奸商的行径激起福州人民的极大愤怒。从16日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李厚基被迫于20日释放学生,将黄家兄弟送交闽侯地方厅处理。隔几天,他又派兵将黄家兄弟提入陆军医院偷偷放走。6月20日,日舰三艘驶抵福州示威,日领事森犹要李厚基取缔一切排日举动,否则日本将断然采取行动。李为讨好日方,连续颁布布告,严禁学生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否则当以“学阀干政”、“学匪扰乱治安”治罪。福州(求是报〉发表社论,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李大为恼怒,逮捕该报主笔王醒才,亲自鞫讯,欲加重辟,后经李母缓颊,才予释放。11月16日,日本领事森犹借口数日前日商瑞顺洋行的两箱火柴运经中洲时为学生所焚毁,指使日台浪人组织敢死队百余人携带凶器,分聚在苍霞洲台湾公会、坞尾琉球馆和中亭街日商平和洋行等处寻机挑畔。傍晚,青年会学校学生刘钟植、黄玉苍、郑孝谦,马尾海军学校学生刘开祥及育德学校教员杨尚慈等路过大桥头,敢死队一见即涌上围殴,刘钟植等人均被殴伤,过路商人朱依财受重伤,闻讯赶来调解的警察十余人也遭殴击,并被抢去马枪2支,警士史孝亮被枪击毙命。后大批警察赶到,当场捕获福田原藏、兴津良郎和三木小四郎3人,其余日人仓惶逃去。日本领事署警察长江口善海及浪人外山元三郎、大森正春、片山清夫4人逃入田挡顺记洋菜馆,开枪拒捕,弹尽则以桌椅、杯盘、瓦片为武器,至警察登楼始停抗就擒。这就是震动全国的福州台江事件。
  台江事件发生翌日,日本领事派员送来照会,借口领事裁判权,要将两批凶犯领回。李厚基诺诺听命,即令福建交涉署将凶犯移交日本领事署处理。同日,福州各界1万多人在省议会召开国民大会,吁请李厚基向日方交涉,要求惩凶、恤伤、撤换领事等。迫于群众压力,李答应电请北洋中央政府指示。21日,日舰两艘驶抵马江;23日日舰“桔丸”、“樱丸”又开抵福州大桥下,并鸣炮18响,派水兵登陆游行示威。日人的暴行和新的挑衅行动一时震动全国,激怒广大人民,各地纷纷集会声援福州人民的斗争,掀起游行请愿的浪潮。北京政府只得授权福建当局直接与日本领事交涉。在日本淫威下,李厚基十分惶恐颤栗,束手无策,极力主张应由北洋中央政府交涉。李不把国家主权、人民生命财产放在心上,对爱国学生及其爱国举动却十分仇视。12月1日,李下令封闭福州学联会及其所办的《学术周刊》,取缔爱国反帝宣传和抵制日货的行动。福建旅京同乡会和全国学联为此发起“驱李”运动,李厚基在万众唾骂声中被驱逐出福建。
  李厚基离开福建后,直系军阀首脑曹锟、吴佩孚为恢复福建地盘,始则派逍驻赣的河南陆军第一师师长常德盛入闽,继而于民国11年(1922年)12月,改派时任长江上游警察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的孙传芳为援闽军总司令,驻赣的第十二师师长周荫人为副总司令,率部攻闽。从此,福建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先是孙、周为驱逐时任福建总司令的皖系军阀王永泉之战,接下去是周荫人和孙传芳的矛盾斗争。周荫人获得福建军政大权后,开始对拒不受编的民军兴师问罪。最先是进剿高义,再是进剿卢兴邦,三是进剿陈国辉。周荫人除倚仗武力实行统治外,还大肆进行经济掠夺,以种种苛辣手段搜刮民脂民膏。如诱迫农民种植鸦片,而后征收烟苗捐。各地驻军长官及各级地方官即以经办为名,层层加码,地方土棍也乘机敲诈,至令交捐者承担超过两倍以上捐税。烟苗捐之外,又收所谓禁物税、烟土捐、烟灯捐等等。当时全省不少地方(尤其是闽南一带)罂粟遍地,烟馆林立。此外,赌捐也是大宗收入。在地方当局怂恿包庇下,不少市镇乡墟赌场满街,一开花会,更是如痴如狂。一烟一赌,致使地方糜烂,民不堪命。各级军政长官更以巧立名目,勒收捐税作为生财之道。周荫人主闽3年,搜刮现洋700余万元,各级军官亦皆成了富翁。
  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相继传入福州。福州学联会也创办《学术周刊》,组织《新民剧社》,演出话剧,宣传爱国思想。仓前山对湖路新开浪花书店,销售进步书刊;还有全满堂主编的《福建民报副刊》和孙秉均主编的《师范校刊》等,宣传科学与民主。省立福州二中陈伍民等进步学生开始与北京的李大钊、上海的施存统、广东的李之龙等通信,接受新思想的熏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团组织出版的刊物,如《向导》周报、《先驱》、《中国青年》等传至福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福州开始有了新的政治气息,宣传革命思想的会社及其刊物蓬勃萌生。它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团结工农群众,为福州党团组织的建立创造条件。
  民国13年(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成立国民政府,建立国民革命军。民国15年(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4月和5月,先后在福州、厦门建立中共地方组织。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主力向湖南推进,另以第一军大部在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四军和第五军留守广州。9月3日,国民革命军分三路进攻江西,数日内连克萍乡、安源、修水等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派周荫人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命其进攻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威胁国民革命军的后方。周受命后即将所属部队3万余人编成4个军,计划分兵8路向广东进犯。周在福州部署毕,即亲率督署手枪营由海路至厦门,9月17日转至漳州,又对原定作战计划作了更动。战斗一打响,周荫人部节节败退,自永定而龙岩,旋又离开龙岩往永安、延平退却。10月13日,国民革命军发起猛烈攻击,摧毁周部第三军刘俊的抵抗,俘刘部4000余人,刘俊乘日暮率残部向上杭退去。周部第二军军长李凤翔闻两旅倒戈,刘俊败亡,即率骑兵团、工兵营逃至长汀。10月29日,国民革命军两路夹攻长汀,李凤翔等残敌向清流、宁化败退。10月下旬,周部张毅的第一军被东路军击败后退回福建。经漳浦至漳州,再由漳州向福州逃走。其他周部如孔昭同的第二十九混成旅、蒋启凤的第三混成旅、董胜标的福建陆军第二旅等,见大势将去,也纷纷撤离原驻地,往福州和闽北退去。周荫人退抵延平后,还思挽回颓势,卷土重来,遂重设第四方面军总司令部,并电令各部伺机反攻。无奈各部已成惊弓之鸟,毫无斗志,不理睬周的命令。周荫人自知难以久驻,遂于12月初率部往建瓯退去。比至建瓶,即受刚入闽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戴岳的袭击,损失两团人,枪支2000余枝。12月5日,东路军先头部队张贞的独立第四师进入福州,周之残部或投降,或改编。福建军政大权遂落入国民党右派之手。国民党右派为巩固在福建的统治地位,实行清党以排斥打击共产党人,还勾结挟持民军势力以为己用。结果,福建又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民国15年(1926年),北伐军打进福建时,卢兴邦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他乘机开进闽北,坐镇南平,大肆扩张势力,召集旧部,收编土匪,分驻闽西北各县。北伐军离开福建时,何应钦还把从军阀政府接收下来的洪山桥兵工厂和造币厂交给卢兴邦,卢随后就把工厂的设备、人员都搬到尤溪去,大量制造枪支、弹药,加强装备。卢兴邦盘踞闽北后,大肆搜刮,控制各县的田粮、税收及政治人事。卢兴邦在尤溪口设立税卡,抽收木排捐、上下水船捐、百货捐等。此外,还大发钞票(叫“广裕票”),制造假银币,强制发行。他还公开抽收鸦片捐、赌博捐并开花会,闽北地区烟、赌、花会盛行一时。闽北大片山林也遭其任意破坏。短短的几年中,卢部的大小官员都发了财,广大群众饱受压迫剥削之苦。
  民国16年(1927年)3月底4月初,在蒋介石的支持和授意下,福建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开始为制造反革命事变作准备。4月3日,福州国民党右派抢先发动反革命事变。枪杀新编军二师五团二营党代表方毅威,“抛尸江中”。4月4日,张贞就任福州戒严司令,宣布福州各级机关、银行等单位均由张贞派兵监视保护。谭曙卿就任福建省戒严司令,宣布全省戒严,布告“凡未经许可,一切集会、结社、群众运动不得举行,如有违反戒严法及暗图破坏者,即从严惩办”。随即下令通缉戴任、马式材、李培桐、潘谷公、徐琛、方尔灏等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不久,中共福州地委宣传部长方尔灏、组织部长陈兴钟,中共党员郑尚衡、林梧风、朱铭庄以及国民党左派人士黄素云等30多人,相继被捕入狱。
  继福州“四三”反革命事变之后,厦门也于4月9日发生反革命事变。当局出动军警搜查厦门总工会、封闭厦门学生联合会,逮捕总工会委员长罗扬才、副委员长杨世宁、厦门学生联合会主席黄埔树等。白色恐怖笼罩福建大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树庄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卢兴邦任省府委员之一。民国17年(1928年),杨树庄改组省政府,将卢兴邦排出省府委员之列,卢于民国19年(1930年)1月6日晚上,将5位省府委员暨水上公安局长绑架,送禁尤溪,造成轰动一时的“一六事件”。蒋介石虽曾下令弹压,不久又取消讨伐令,并给予恢复番号,以换取6人释放。
  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民国18年(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28团、31团和军部特务营、独立营计3000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在井冈山茨坪小行洲誓师后出发,开始向赣南、闽西进军。3月11日,红四军进入闽西长汀县境,次日驻兵四都。盘踞长汀城内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闻讯后,即令团长卢新铭带一补充团到四都的渔溪截击红军。13日凌晨,红军三路并进,渔溪之敌一触即溃,向长汀方向逃窜。红四军各部乘胜追击,直逼长汀城南的屏障长岭寨。3月14日晨,红四军一部迂回敌后,朱德率主力发起攻击,郭旅全线败退,郭凤鸣当场毙命。红四军进入汀州城。长岭之战共歼灭、俘虏敌人2000余人。红四军在长汀进行整编,同时,恢复中共长汀县委,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县委会议,组织农民暴动。在很短时间内,许多区、乡迅速成立暴动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和妇女会等;永定金砂一带的苏维埃恢复活动;上杭蚊洋一带建立革命武装。在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中,长汀县3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还建立一支60多名的赤卫队。通过长汀县委的活动,长汀、上杭、武平、平和等县委互相取得联系,恢复中共闽西特委,统一领导闽西革命。3月20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后,红四军以闽西、赣南20余县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工农革命政权,闽赣边和浙赣边的游击根据地连接起来,形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民国18年(1929年)5月初,华中地区蒋桂战争刚结束,粤桂战火又在广东燃起。闽西南军阀陈国辉、张贞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入粤参战。红四军趁敌人在闽西南地区防卫空虚,于5月20日渡过汀江东进,突入闽西腹地龙岩。22日黄昏,红四军抵达龙岩小池,次日攻占龙岩龙门,并尾追溃敌突入西门。在红军猛烈攻击下,敌人纷纷缴械投降。战斗结束后的当天下午,红四军为了诱敌归巢,全歼陈国辉部,主动撤离龙岩,挺进永定,与当地武装队伍汇合。25日,红四军在当地武装力量的配合下,消灭永定县地主团匪胡道南部,解放永定县城。27日,成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接着,中共龙岩、永定县委在红四军帮助下,深入乡村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暴动,收缴地主武装,分田分地,建立工农政权。陈国辉得到龙岩告急的消息后,就派一部分主力连夜赶回龙岩。27日,朱德、毛泽东部由永定回师龙岩,在当地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下,于6月3日第二次攻下龙岩,成立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几天后,红四军又主动撤出龙岩,去清除龙岩附近的反动民团,而后转至上杭。为来日全歼陈国辉旅创造条件。6月7日,红四军在当地赤卫队的配合下,一举攻下白沙,全歼守敌卢新铭部。几天之内,汀江以东的上杭县大部、长汀县南部和连城县南部地区相继成为红色苏区,与龙岩、永定两县的苏区连成一片。6月10日,红四军进驻连城新泉,一面休整,扩编组建第四纵队,一面配合连南13乡大暴动。6月17日,红四军从新泉出发,19日凌晨,包围龙岩县城。上午8时开始总攻,城内之敌大部被歼,部分残敌逃出东门,也被埋伏的红军全歼。陈国辉只身化装逃脱。红四军历时一个月三战龙岩,共歼敌2000余人,闽西境内已无大股军阀部队。红四军前委立即制定红四军7月在闽西各县的分兵计划,进一步扫清闽西境内反动武装,促使各县红色乡村迅速连成一片。
  红军进军闽西,震惊了国民党当局。民国18年(1929年)4月16日,蒋介石电令驻赣的金汉鼎部集中于瑞金、汀州,驻闽的张贞一部向龙岩、连城靠拢,驻粤的蒋光鼐部向永定、上杭集结。国民党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于7月17日在厦门召集张贞和陆战队旅长林寿国等,研究“会剿”部署,决定全省调集6个团2个营共1万余人投入“会剿”。确定分兵两路,第一路由张贞指挥,从漳州、南靖入龙岩,正面攻击闽西;第二路由林知渊指挥,从福州经泉州、安溪直扑漳平,从侧翼进攻闽西。金汉鼎派李文彬率部占领长汀河田,蒋光鼐、陈维远率部进逼闽西边境。7月底,各路敌人逼近闽西。红四军以一纵到永定与地方武装配合,对付广东的陈维远部;四纵到上杭、连城、新泉对付江西李文彬部;朱德率二、三纵队出击闽中,从外线打击张贞指挥的第一路敌人背部,将敌从闽西引开。8月2日,红军二、三纵由连城姑田和龙岩近郊出发,星夜赶到龙岩的白沙会合,次日北上,于8月4日攻占宁洋县城,全歼守敌;并在宁洋发动群众和休整3天后,沿双洋河向南推进,直取漳平县城,于8月7日解放漳平城;后经溪南、象湖、杨美杀出闽西,抵达大田、德化县边缘,突入闽中要津,攻击矛头直指闽中军阀卢兴邦。红军二、三纵队的军事行动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迫使敌林知渊第二路“会剿”军进至安溪后,不敢向漳平开进。张贞只好命令张汝劻旅2个团尾随红军大队,跟进闽中。刚进入龙岩城的杨逢年旅一个团全部调至龙岩北境扼守。敌人疲于应付,红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8月底,红军二、三纵队在永春的福鼎村休息数日后,突然出山,杀了个回马枪,在溪南歼灭尾随之敌张汝劻一个团,紧接着再次攻占漳平。张汝劻残部逃往永福,企图与杨逢年会合。朱德率部紧紧咬住,在永福又歼其一部。永福是龙岩东面的咽喉,被红军占领,张贞的正面进攻被打开一个缺口。驻龙岩的杨逢年一个团,在朱德率部占领永福的当天,就连夜弃城逃回闽南。张贞部的正面进攻既被击败,粤敌陈维远部也无心周旋,被一纵和地方武装用“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弄得晕头转向,急忙返粤。赣敌李文彬占领长汀后,见大势已去,也狼狈逃离。三省“会剿”便宣告破产。
  民国18年(1929年)9月21日,朱德率红四军4个纵队,以及地方赤卫队、运输队、担架队共1万多人,于凌晨2点对上杭城发起总攻。二、三纵队攻北门,四纵攻东门,一纵攻西门。各路红军和农民武装强渡汀江,架梯攻城,浴血奋战,于拂晓前攻破北门,进而占领全城,拔除敌人占据的这一重要据点。从此后,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工农武装得到迅速发展。闽西各县、区、乡在这时期都建立赤卫总队、赤卫大队、赤卫队等武装组织。到民国18年(1929年)冬,闽西各县革命武装已拥有5000多枝枪,2万余人。在红色苏区不断巩固和扩大的大好形势下,民国19年(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成立闽西工农民主政府,即苏维埃政府,邓子恢任工农民主政府主席。政府下设土地、经济、财政、军事、裁判肃反、文化、妇女等部,并制定了苏区建设的方针政策。从此,闽西苏区的政权建设日臻完善,不但党、政、军的建设和土地革命获得迅速发展,而且经济、文化教育、农业、工商业得到全面发展。到民国19年(1930年)7月,闽西革命根据地红军主力除红二十一军外,还有5月间红十二军出击东江时由龙岩、上杭、永定县赤卫团组建的红二十军,两个军共6000余人。各县赤卫团、赤卫队重新组成,计近3万人,少先队5万余人。自红四军民国18年(1929年)3月首次入闽,经1年零3个月艰苦奋战,创建了纵横300里、人口近百万的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建立了8个中共县委、53个区委、564个党支部,拥有党员1万名左右,形成党的领导核心;同时建立了6个县、60多个区、597个乡的苏维埃政府,初步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中央苏区。
  差不多与此同时,闽北、闽南和闽东革命根据地也先后建立,相互呼应,形成强大的革命声势,给予国民党统治以有力的打击。
  福建各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在中共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经济建设,苏区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对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封锁,作出卓越贡献。
  与闽省苏区形成鲜明对比,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则是一片混乱。民国19年(1930年)“一六”事件后,各派军阀势力甚嚣尘上。他们划地称霸,为非作歹,或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或流窜于乡野村间,出没于险地要道,拦劫商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民军”对人民的压迫与残害最为严重。他们为扩充实力并中饱私囊,打着各种旗号,在所据地方强征捐税,苛敛暴勒,榨取无厌;有的滥发货币,搜刮财富,肆无忌惮地盘剥人民;有的包办烟、赌、娼,糜烂地方,危害更烈;其部属亦兵亦匪,军纪荡然,甚至屠村焚乡,致使十室九空;而且迫害革命党人,参加“围剿”红军,残害人民群众,其反动本性更加暴露无遗。
  民国20年(1931年)3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从江西进入福建。4月,攻下沙县、永安,直趋南平。卢兴邦部节节败退,眼看红军就要沿闽江直下福州。此时,杨树庄去南京,方声涛代理省府主席,驻在福州附近的武装部队仅有海军陆战队第一旅步兵4营,枪支不足1500枝,省府大为震惊。但红军占领沙县后即全部撤走,并未波及福州。民国21年(1932年)3月,中央红军组成东路军东征福建,以神速行动进军闽西,扫荡进犯闽西苏区的白军。驻扎闽西南的国民党军张贞部无力抵御,东路军仅以半个多月的时间即攻克漳平、龙岩、南靖,于4月20日攻克漳州,福建全省为之震动。张贞部四十九师经此一役,损失半数以上。福建省政府多次致电南京政府告急,均无回应。方声涛鉴于福建省防空虚,曾与林知渊拟议电请抽调十九路军来闽填防。蒋介石接受这一动议,其用意很明显:一可除去京沪间的肘腋之患;二可利用十九路军进攻苏区红军,弄得两败倶伤,他可坐收渔利;三可藉十九路军之力消灭福建地方民军,并牵制广东陈济棠的后方,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
  “九一八”事变前后,驻守京沪地区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以及广大官兵,开始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严重危机,对蒋介石统治集团屈辱忍让的误国政策及“剿共”内战的方针愈益反感。民国21年(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恽然进攻上海,十九路军本着“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的决心,奋起抗击。“一•二八”抗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蒋介石为达到消灭这支抗日部队的险恶目的,于5月21日下令调十九路军入闽,迫使其继续参加反共内战。
  6月上旬,十九路军之六十一师毛维寿部首批抵闽,分驻安海、同安、晋江、马巷、南安等地。随后第六十师沈光汉部、七十八师区寿年部、补充旅谭启秀部,也于同年6月至8月相继到达福建,进驻漳州、漳浦、福州、莆田等处。由于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赢得“抗日英雄”的赞誉,以及入闽时严明的纪律,在福建民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获得广泛的欢迎和拥戴。
  十九路军入闽时,国民党在闽的统治依然四分五裂。全省政局分别被各地大小军阀及地方民军所把持,省府政令只限于福州附近十几个县。号称“闽北王”的卢兴邦长期盘踞闽北20多个县;驻漳州的张贞部在闽西南地区派捐勒税,迫种鸦片,无所不为;刘和鼎部六师占据建瓯,周志群部占领邵武,省保安队肖叔宣部及海军陆战队分别视闽东北各县为其领地;盘踞闽中地区的省防军陈国辉部,强征暴敛,抢劫绑架,无恶不作,尤为福建民众及华侨所切齿。
  民国21年(1932年)7月初,十九路军首先将张贞部四十九师加以缩编整训,令其开赴闽西前线,与红军作战。民国21年(1932年)12月6日,蒋光鼐接任福建省主席,蔡廷锴任驻闽绥靖主任兼十九路军总指挥。十九路军遂以福建为基地,保存并发展力量,以对抗蒋介石排斥异己的政策。为了统一福建的军政大权,十九路军采用各种手段改编、整肃乃至消灭地方杂牌势力。民国22年(1933年),张贞被迫辞职离闽。与此同时,十九路军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迅速处置陈国辉。此外,对福建其他各地方的军事势力也先后加以整顿,以陈齐瑄接替肖叔宣充任省保安队第一混成旅旅长,将保安第二旅及兴泉各属民军相继予以整训改编。之后,十九路军加紧对付福建的共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革命运动,谨慎地蚕食苏维埃区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十九路军将领痛感国破家亡的危机,更加深对蒋介石政权的不满,开始认识到必须积极进行反蒋斗争,推翻南京政府,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才能促成全民族的抗战。因此他们开始酝酿和筹划反蒋抗日的计划。
  民国22年(1933年)5月,十九路军早年的领导人陈铭枢从国外考察回国,在福州召集蒋光鼐、蔡廷锴和十九路军总参谋长邓世增等密商反蒋谋略。陈铭枢派陈公培为代表,到延平的王台与红军进行停战谈判,要联合共产党以反对蒋介石。10月中旬,十九路军又派总部秘书长徐名鸿为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全权代表,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潘健行(汉年)全权代表谈判,并于10月26日签署<反日反蒋初步协定〉。此后,十九路军将领积极酝酿成立新政府,加快抗日倒蒋的步伐。11月上旬至中旬,筹备发动事变的各项工作完成,于是蔡廷锴立即电召沈光汉、毛维寿、区寿年、张炎、谭启秀5个师长及马江要塞司令应云霖、绥署参谋长邓世增、总部参谋长黄强、秘书长徐名鸿等到福州举行军事会议。在会上,蔡廷锴宣布决定举行反蒋抗日,联络反蒋派势力成立新政府。由于事出突然,一些将领态度暧昧。11月18日,陈铭枢为统一思想,再次召集十九路军将领及其他主要策划者举行紧急会议,虽然分歧很大,但众人最终还是同意发动事变。
  民国22年(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与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代表100余人,以及驻福州的十九路军官兵和各界民众10万人,齐集福州公共体育场,召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号召全国反帝、反南京政府的革命势力联合起来,立即组织人民革命政府,打倒蒋介石政权。
  当晚,大会主席团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推举李济深为主席,首都设于福州。11月22日,新政府委员举行就职典礼,宣告人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在组成政府各机构的同时,将福建划为闽海、兴泉、龙汀、延建4个省,发布对内对外政治纲领,决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客观上帮助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这一时期,闽西、闽南、闽东等苏维埃区域获得较大的发展;福州、厦门等地共产党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活动也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反帝抗日运动更加公开,十分活跃。
  福建事变引起南京政府的极度恐慌,立刻抽调10多个师和海空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对十九路军实行大包围,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蒋介石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下,十九路军迅速溃败。民国23年(1934年)1月13日,福建人民政府停止办公,迁都漳平。1月16日,蒋军第二路军进占福州。1月21日,十九路军主要将领联名通电,向南京政府投降,福建事变宣告失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