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福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78
颗粒名称: 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福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分类号: K25
页数: 4
页码: 33-3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建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矛盾的情况。文章描述了帝国主义对福建的侵略活动,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福建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矛盾。文章最后指出,苛捐杂税的盘剥使广大人民生活日益贫困,许多人被迫逃亡或出洋谋生。
关键词: 福建省 资本主义 半殖民

内容

近代是福建由盛转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年代。早在嘉庆年间,外国侵略者就向福建输入鸦片,毒害人民。“其初,每年或仅止一二次,或数次”。19世纪30年代以后,“或十数次,或二三十次,以及数十次不等”。贩卖地点“始则南澳、铜山、厦门、台湾等处洋面,继则闽安、海坛、福宁、烽火等处洋面”。福建成为英商在华贩毒的第二中心。据统计,嘉庆十一年(1806年),“福建厦门等处纹银外流已不下数百万两”,到道光十七年(1837年),剧增至千万两以上。
  鸦片大量输入,摧残吸毒者的身心,造成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福建当局虽多次下令查禁,但因官吏贪赃枉法而毫无成绩。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月,邓廷桢出任闽浙总督后,福建烟禁才有所起色。
  鸦片战争后,福建被迫开放厦门、福州两埠。洋人侵略更加肆无忌惮,在厦门大量掠走华工,除成年男女外,还有未成年的儿童。到咸丰二年(1852年),厦门竟成为侵略者掠贩华工的最大中心。侵略者掠贩华工的手段十分卑劣,华工所受虐待不堪言状,自杀或被酷虐致死者甚众。经过华工的反抗和民众的声援,侵略者拐卖华工的活动才得遏止。
  厦门、福州开埠后,欧美等国商人设行经商,商品大量涌入,福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如洋棉、洋布大量进口,福建土布业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原来依靠种棉、纺织谋生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业。其他手工业,如冶铁、造船、航运等,也从此一蹶不振,瀕临倒闭。鸦片战争前,福建每年都有成百艘大船到日本、菲律宾和东南亚等地贸易,还有大批船只来往于中国沿海各口岸。当时,福建全省靠造船和航海谋生约有几十万人。“五口通商”后,海运业受严重影响,至咸丰年间,“不徒洋货归洋商自运,即内地土产,亦多归其运销”。福建海运之利全被外轮夺去,造船和航运工人失去生业。
  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元年(1862年),福州、厦门相继成立海关,税务司以下重要职员皆由外国人担任。侵略者除控制海关人事权外,还根据值百抽五的外货进口税率将外货运销内地,并从内地掠购货物出口,对福建进行外货倾销和原料掠夺。单棉纱和印花布进口税率,咸丰八年(1858年)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分别降低29.97%和65.05%。同治七年(1868年)在厦门进口的洋纱比同治六年(1867年)几乎增加1倍。与此相反,华商货物运销却因“层层设卡,处处抽厘,任意增加,毫无定额”而大大亏本。
  外国资本的入侵,夺走福建广大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原有的谋生之路,造成无数人失业;侵略者以强加于中国的战争赔款,以它所带来的各种奢侈品刺激封建统治者的贪欲,更加重了福建人民所受的封建剥削。
  以钱粮为例。咸丰初年较道光初年,福建人民完粮负担加重一倍以上,皆因当时银价继续上涨,铜钱进一步贬值,政府和各级官吏巧立名目,加重征收。除粮税外,其他杂税也进一步增加。当时百物都要税,连耕牛也不能免。
  鸦片战争后,福建人民不但经济负担加重,所受压迫也进一步加深。官吏十分腐败,贪污公行,对人民恣意敲搾勒索,稍有不遂,便继之以杀戮。因而激起闽南小刀会起义,林俊领导的红钱会、黑钱会起义和民众欢迎太平军4次入闽。
  小刀会起义后,咸丰皇帝立即下令闽浙总督裕泰从速查办。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小刀会首领陈庆真被捕牺牲。不久,王泉等56名小刀会骨干也先后被捕遇害,小刀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咸丰三年(1853年),闽南小刀会在海澄人江源、江发兄弟领导下恢复活动,很快也被海澄县令所镇压。后来,小刀会在黄德美、黄位领导下,连克海澄、石码、漳州府城和长泰县城,并攻占厦门。当时,厦门的码头工人、船夫和其他劳动人民热烈欢迎起义军,许多人加入,起义军队伍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随后,义军又先后攻克同安、安溪、漳浦县城,并占领平和的琯溪和诏安的铜山二个重镇。在清政府的军事进剿下,历时半年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小刀会失败后,厦门人民同样遭到清军的野蛮屠杀。林俊领导的起义,是当时福建境内众多起义军中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他们与太平军取得联系,先后攻克永安、沙县、大田、德化、永春、尤溪、仙游等州、县城,围攻延平、兴化、泉州三府城和惠安、南安二县城,歼灭大量清军,铲除大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太平军以有力的支援。林俊起义经历5年战斗,最终也被残酷镇压下去。入闽的太平军在福建人民积极响应、配合下,给予清军以有力的打击,把反清斗争推向高潮,但在太平军被迫撤出福建后,清军于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疯狂屠杀漳州城内的居民。清军占据云霄差岳坑义军山寨,烧毁附近30多座村庄,寨内5000多军民遭开花炮轰击全部死亡。在清军的追捕和屠杀下,近代福建人民第一次反封建革命运动转入低潮。
  列强侵略中国,福建首当其冲。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下旬,法国兵轮开始入侵马江,炮口对准福建海军基地——马尾造船厂。英、德、美等国兵轮也乘机而入。英国借口保护“西商”,派兵舰侵入万寿桥;美国于八月二十二日也以“保护租界”为借口,派兵入侵马江口。英国还公然替法国输送军火及煤、粮等物资,刺探情报。
  八月二十三日前,入侵马江的法国各类舰艇共10艘,他们在吨位、马力、火力及速率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舰队。由于清廷一贯避战求和,中国军队陷于被动挨打地位。马江下游尚干乡民数万人欲自备粗粮请战,也遭当局“怒斥”和严禁。在战斗中,福建军民英勇杀敌,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如福胜号管事吕瀚,统率福胜、建胜两船,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短衣仗剑,冒烟指挥发炮攻敌”,“身碎船沉而没”。飞云号管驾高腾云,“中流坚拒不退”,中炮牺牲。福星号管带陈英,“鼓轮直冲敌舰,弹火两集,血肉纷飞,犹屹立指挥”,最后仆请其退出战阵,陈英怒斥之,“鼓轮转舵贯阵而击以左右炮……壮烈捐躯”。
  外国资本为了直接掠夺廉价劳力,还在福建创办外资企业。19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英国为维修船舶在厦门、福州先后创办厦门船坞公司、白拉梅船坞和福州船坞,是为境内最早的一批外资企业和机器工业。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二年(1872~1876年),俄商为贩运福建茶叶,先后在福州、延平、建宁创办9家砖茶厂。与此同时,英商也在福州开办3家砖茶厂。19世纪70年代后,英商还在福州开办3家锯木厂、1家火柴厂、1家制冰厂,在厦门开设1家铁锅厂、1家烟膏厂。日商在福州开办几家制樟脑厂,德商在厦门开办铁锅厂。共计32家外资机器工厂,绝大多数是外商强行开办的。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员也发起创办近代企业。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首先发起创办福建船政局。船政局专门制造兵、商轮船,是当时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厂内设轮机、水缸(即锅炉)、转锯、木模、铸铁、拉铁、锤铁、钟表(即仪器)等生产车间,两座船坞,均用新式机器装备。工人经常保持二三千人,开头雇请洋匠当监督。同治八年(1869年),“万年青”号商船首轮下水,先后共制造大小兵商轮船40余号,其中最大排水量达2200吨,最大轮机马力达6500匹。
  同治八年(1869年),闽浙总督英桂奏准兴办福州机器局,专门仿制西洋枪炮。该局所仿造枪炮,“式样精巧,与洋枪炮无异”。但此局规模很小,且时办时停,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全部废弃。
  这两家军事工厂,由于使用新式机器,雇用大量工人,大体按照西方机器工厂组织生产,故属资本主义性质企业。但其经费全由清廷从关税和厘金收入中开支,产品也由政府直接调配使用,不进入市场交易,其经营管理也由封建衙门进行,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所以它与一般的商办资本主义企业有别。
  洋务派经营一批军事工业后,因遇到资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很快由“求强”转向“求富”,办起一些民用企业。其目的在于赚钱,企图通过利润积累,扩大再生产。当时,福建曾办起基隆煤矿、淡水石油矿、福州樟脑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出现后不久,一些商人、地主和买办也开始投资新式机器工业,于是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
  福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早出现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是年,在俄商机器砖茶厂获得丰厚利润的刺激下,有个洋行买办也购买机器在福州南台开办砖茶厂。翌年,又在延平西芹和建宁府各设一厂,砖茶厂增至3家。这是福建最早一批民族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光绪十年(1884年),候补通判丁纵以“营伍用铅不少,皆向外洋购买”,为挽回利权,申请试办福州石竹山铅矿,购买机器,进行试采试炼。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出现4家轻工工厂,即福州商人办的一家机器制糖厂,一家机器面粉厂,厦门商人办的一家火柴厂,一家玻璃器皿厂,但规模都很小。
  光绪十四年(1888年),福州商人开办一家机器纺纱厂。在这之前,福州所办的一批棉织作坊,原料(棉纱)都靠进口,为挽回利权,故有兴办纺纱厂之举。由于清政府禁止商人使用机器,所以纺纱厂的机器还是商人通过洋务派官员(薛福成等人)购进的。
  光绪十九年(1893年),厦门商人开办厦门机器厂,实际业务仅是船舶维修,并且由一个英国人负责管理。此外,大约在同年,厦门还出现一家名为“瑞记栈”的食品罐头厂。
  这样,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发轫期间,福建先后出现11家新式厂矿,说明福建是民族工业发生、发展较早的一个地区。然而,这些厂矿在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下,加上资金不足,经验缺乏,大多数很快就失败了,保留下来的为数极少。这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福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道路就极其坎坷。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对外侵略的主要形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利用《马关条约》的特权,通过开办工厂、投资铁路、设立银行和政治性贷款,以及强占“租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福建的侵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清朝总理衙门接受日本的侵略要求,同意不把福建省及沿海岛屿划让或租借给其他国家。于是,福建省及沿海岛屿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同时,帝国主义继续通过它所控制的海关,加强对福建的侵略。从光绪七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881~1901年)厦门海关的贸易总值看,帝国主义利用输出大量鸦片,使厦门海关平均每年要付出450万两关平银。为了平衡贸易差额,福建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仅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计算,厦门关出超的黄金就达3826万关平银两,折美金25427万元。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一系列政治性贷款,其中与福建直接有关的有:日本对福建省政府整理借款和实业借款、对福建省财政厅的借款及美国的海军借款等。这些贷款都附有许多政治条件,如日本通过以上贷款,控制了福建的财政;海军借款合同规定,以马尾船厂全部财产作担保,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还从中取得修建三都澳军港船厂的权利(该合同后因日本反对未实行)。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还加大在福州投资力度,尤其是日本,在福州、厦门两地的投资额达几千万日元。日本大阪商船公司还操纵了福建沿海的交通。此外,还先后在福建设立台湾银行、华南银行以及三井公司的分行或办事处,其中日本台湾银行的侵略活动最为猖狂。该行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台北成立,“在华发行银元纸币以福州、厦门两地为主,盛行于福建沿海一带”,“垄断了该省(福建)对外贸易与汇兑”。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厦门、福州两地直接投资的企业就达168个。日本帝国主义以此垄断了福建的金融和贸易。此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强占厦门“租界”。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福建的结果,使福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手工棉纺织业逐步解体,造船、榨油、冶铁等手工业逐渐萧条,连最有竞争力的制茶、制糖业,也只能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涨落。这些都是当时福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反映。
  外国侵略者还大肆对福建进行文化侵略。传教士从沿海而内地,从平原到山区,到处建立教堂。据统计,至辛亥革命前,福建各地共建外国教堂数百所。这些教堂成为列强在福建的侵略据点。他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种种罪恶活动。其一,以武力为后盾,强租强占土地。如在福州,英国教士曾多次强租强占土地,甚至派兵登陆,枪杀平民。其二,利用教士,横行乡曲。如罗源的薛声扬、延平的张淑喜便是“素以恃教欺人”的地痞。薛声扬私设公堂,“将王姓民人拿去跪审”;社庙演戏,他纵使“教徒故将神烛倒燃”,以挑起事端。福安的教民为阻止乡民迎神,也将“神亭、神伞各物污毁”。福清也曾发生“社庙神首均被奉教人一并扭落”的事件。其三,勾结官吏,包揽诉讼。清政府官吏害怕洋人,洋人有所求则不敢不办,为传教士包揽诉讼开绿灯。其四,利用教案,干预中国内政,以实现侵略福建的目的。因此,不论大小事件,外国领事、公使、钦差等总是出面交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