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矛盾加深与封建统治危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75
颗粒名称: 二、社会矛盾加深与封建统治危机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29-3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地区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农民起义、抗倭斗争、海外贸易以及华侨情况。文章揭示了福建地区在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以及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变化。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福建地区农民起义的爆发、抗倭斗争的艰难和胜利,以及海外贸易的兴盛和华侨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社会矛盾 封建统治

内容

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并出现新的变化。
  福建农民起义的原因,固然也是由于土地兼并剧烈,农民地租负担增重,而导火线却与地主的超经济剥削有关。山区宁化县,“大抵富者有田,坐享七成之利,农民佃其田,终岁勤动,获至三分(成),籽种耨获之费在其中”。佃户向地主交租,不管路途远近都得亲自送到地主家里,另要送给地主薪、米、鸡、鸭、蔬果之类所谓“冬牲”。地主还利用官斗、乡斗大小从中盘剥。这就是福建阶级矛盾斗争的特殊之处。《闽省领要》载:“闽人业主佃户,并无情意浃洽,彼此视为仇雠”,“以致业佃互相诉讼,经年不休,宁化县尤甚,往往酿成命案”。
  邓茂七(本名邓云)是沙县佃农,因为骁勇,担任都总甲之职。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他号召沙县佃农不要向地主“送租”,要地主自备脚力取租,并且不许地主向佃农勒索“冬牲”等物。广大佃农积极响应。地主联合到县衙告发邓茂七,县官立即下令逮捕。邓茂七率众将官兵“杀伤殆尽”,“乃刑白马,歃血誓众,遂举兵反”,自称“铲平王”,“设官署”,“封官职”,以沙县陈山寨为根据地,建立起农民革命政权。“他县游民皆举金鼓、器械应之”。如沙县佃农、永泰客民、尤溪炉丁等都闻风而起。特别是尤溪炉主蒋福成,因不堪官府苛捐杂税勒索,号召炉丁、居民、农民、贫民等,占领尤溪,参加邓茂七起义队伍,起义人数达到10多万人。农民革命风暴震动八闽,但在官军强大兵力围剿下,邓茂七起义军终于宣告失败。这次起义不用迷信手段组织群众,而直接号召贫苦农民入伍,是一大进步;邓茂七自称“铲平王”,以铲平封建剥削为目标,斗争锋芒指向封建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斗争的新内容;起义重点是反对地租剥削,影响深远,随后农民抗租斗争前仆后继,接踵而起。
  抗倭斗争本是针对日本海盗,属于民族矛盾,但自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方国珍割据势力后,其残部流窜海岛,并和倭寇结合,壮大了倭寇的声势。因此到明嘉靖时期,倭患特别严重。其根本原因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引起社会矛盾斗争变化。福建海上私人贸易十分活跃,形成各不相属的海商集团。他们“各认所主”,“各自买卖”,“强弱相凌,互相劫夺”。海商集团的争斗,必然为倭寇所利用,与倭寇相勾结;破产农民到处游荡,为了生活出路,被迫加入倭寇,或被倭寇所掳掠,壮大了倭患声势;明朝廷处理海防问题混淆阶级与民族矛盾的界限,加剧了倭患。他们厉行海禁,残酷迫害海商,引发私人海上贸易集团的强烈反抗,亦为倭寇所利用。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后的七八年间,倭寇先后攻陷福建府城、县城计12座,卫城所城9座,沿海主要城镇皆遭袭击,军民被杀被掳者达10万多人,房舍被焚数万间,财物被掠无数,原本繁华的沿海地区残破不堪,甚至变为废墟。福建军民进行了长期的抗倭斗争,特别是在戚继光、俞大猷的领导下,连战皆捷,终于消除嘉靖以来的福建倭祸。
  倭患平息后,福建海外贸易又迅速发展起来。明廷为发展漳州月港的海外贸易,以扩大收入,在月港设置督饷官吏,负责税收。月港的舶税收入由刚开禁时每年3000多两,增至万历四年(1576年)的1万两,十一年又增至2万多两。舶税的增多,反映了开设“洋市”后月港海外贸易发展之迅速。万历年间(1573~1620年),御史中丞周起元说:“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万历以后,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当政者横征暴敛,加上连年战乱和清初“迁界”,月港逐断衰落下去。
  由于海外贸易兴盛,福建到国外谋生的人越来越多,海外华侨发展进入新时期。福建人到海外定居,成为华侨,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出国定居的福建人因此大增。其人员多半是舵工、水手或小经纪人等下层穷苦人家。明中叶之后,民间私人海商兴起,福建华侨成分开始复杂化,还包括从农村出来到海外寻找生活出路的农民、渔民、手工业者、小商贩以及游民、逃兵、逃犯、海盗乃至自由海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泉、漳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皆然。”随着华侨人数的骤增及成分的变化,华侨对国内国外的作用影响也大为加强。
  一是要求开放自由贸易,反对封建的“朝贡贸易”。因为“朝贡贸易”局限性大,必须受期限制约,来船数量限制,不能随意往来。华侨与封建政权矛盾尖锐化,从而爆发反海禁斗争。
  二是反对殖民统治。华侨与西方殖民势力不相容。明代中后期,西方殖民势力入侵东南亚,华侨深受打击和压迫,多次惨遭殖民者屠杀。因此,在东南亚各国人民反殖民统治斗争中,华侨始终是他们最可靠的同盟军。
  三是他们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与侨居国人民一起辛勤开拓,为居住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代后期,到菲律宾的福建华侨达“数万人”。此外,移居马来亚、印尼、越南、暹罗等地的华侨也不少。据估计,17世纪,华侨在东南亚的人数“当在10万人以上”。他们大都从事垦荒、种植、开矿、筑路、工匠、小商贩等业。一些无人居住的荒岛,被他们开发成农业或渔业基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四是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福建大概从明嘉靖开始,就有侨汇的记载。他们用侨汇赡养家眷、修宅盖屋,把财产“分惠”给亲人。他们与国内政治斗争相结合,声援国内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这一光荣传统,一直为后代华侨所继承和发扬。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抢占殖民地,开始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明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荷兰第四任长官柯恩派遣联合舰队司令雷约兹率舰队进攻澳门,占据澎湖。六月下旬,荷兰联合英国又一次进攻澳门,侵犯厦门。崇祯三年(1630年)再次侵犯厦门。崇祯六年(1633年)袭陷厦门城,窥海澄境,青港、荆溪、石码一带惨遭劫掠。崇祯七年(1634年)犯铜山五都。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规模骚扰闽、浙。根据侵略者威廉•庞德古《难忘的东印度旅行记》统计,仅从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十八日至次年十月,侵略者就洗劫、焚毁福建沿海村庄9个,焚毁民船81只,劫走19只,有1000多人被绑架、折磨致死,剩下的365名强劳力,被押送到巴达维亚出卖作奴隶。沿海居民被杀戮和被抢走的财物则无法统计。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郑成功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进军台湾。三月,从厦门移驻金门,部署军队,大修船只,积极准备收复台湾。四月二十一日,他亲率军队25000人,大小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进军台湾。台湾汉族和原住民一听祖国军队到达,群情激奋,纷纷前来欢迎和协助,“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土民男妇壶浆迎者塞道”。郑成功率军经过9个月英勇战斗,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终于迫使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的38年统治。郑成功以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准备坚持长期抗清斗争。清统治者为了切断东南沿海人民同郑成功的联系,进一步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撤销海禁,福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促成厦门港的崛起。郑氏降清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并把台湾和厦门都归属于台湾兵备道管辖,两地各设一名海防同知,负责稽查海口。于是,台湾和厦门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台湾的开发,台湾的米粮自给有余,大量地供应福建内地,每年有4000余艘军粮船运入厦门,“台运”成为厦门的一大要政。厦门成为台湾米粮输入内地的码头,是内地人民渡海的口岸,又是清廷联系台湾的总枢纽。清廷为解决福建缺粮问题,允许外商免税输入洋米,与西方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促进厦门港的繁荣。厦门港成为“通洋正口”,“货物聚集,关税充盈。至嘉庆元年,尚有洋行8家,大小商行30余家,洋船、商船千余号”。道光十五年(1835年),英国人胡夏米在寄给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上说:“厦门的商务要比天津的商务繁荣得多。”福建社会经济至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