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明的开端与早期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明的开端与早期开发
分类号: K295.7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福建的闽越族。闽越族是福建地区的原始居民,他们创造了独特的闽文化。在秦朝时期,闽越族被纳入中央版图,汉朝时期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闽越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干栏式房屋、断发文身、悬棺葬等。在秦末汉初,闽越族参与了反秦斗争,加速了其社会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汉朝时期,闽越族与汉廷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也有和平交往和融合的过程。最终,在汉武帝时期,闽越族被平定并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关键词: 福建省 闽越族 文明

内容

一、古代闽越族
  远古时代,居住福建的原始人类属于海洋蒙古利亚人种。根据三明万寿岩灵峰洞发现的距今1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漳州、清流、三明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化石、人工石铺地面等,证明福建早在18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创造出远古文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大多选择靠近江河两岸的台地和滨海的丘陵上居住。考古发现证明,大约在5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闽江、汀江、九龙江、晋江流域和边海岛屿地区。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的文化比较,既有一些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福建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内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渔猎、采集与农业经济结合,形成多形态的经济结构,可以为原始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促进人体成长发育;二是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根据考古的发现,福建原始人类除从事农业、渔猎外,还从事手工业劳动,主要有陶瓷业、纺织业和造船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不利于交换经济的发展;三是锄耕农业获得高度发展,却始终没有向犁耕农业过渡,而且畜牧业也不发达,社会前进步伐较慢。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
  与“七闽”关系较密切的是浙江的于越族。在越王允常时代,于越族有人进入福建定居。如铸剑能手欧冶子,曾受越王派遣,带领助手在闽北(今松溪县)湛卢山建炉,铸造质量优良的宝剑。福州市的冶山和欧冶池,相传也是欧冶子铸剑地。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为楚所灭,不愿臣服于楚的于越贵族和平民向福建迁移。于越首领无诸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迅速发展成为百越诸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七闽和于越族融合而形成闽越族;七闽的分布,除今福建、台湾外,还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温、台、处三州)、赣东地区以及广东的潮梅地区。
  闽越族的风俗习惯和汉族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驾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捞水产。喜欢居住干栏式房屋,人们称之为“巢居”。其二,“断发文身”,在身上刺上龙、蛇一类图案花纹,这是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反映。其三,实行悬棺葬,将棺柩安置在悬崖绝壁的洞穴中。其四,凿齿,即拔掉左右门牙或者侧齿,以为成年或婚姻标志。其五,胶着语,即一字多音,与汉语一字一音的孤立语有显著区别。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分为36郡,随后派兵南下平百越。大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后,秦兵打到福建,削去无诸等王号,置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秦二世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无诸和摇率领闽越军参加反秦队伍,接受鄱阳令吴芮的领导。后又佐刘邦攻楚,表现得非常勇敢。刘邦登帝位后,先后封无诸、摇、织为王,有13人封侯。闽越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加速了闽越社会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汉廷对闽越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后把闽中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东瓯王摇、南海王织。
  无诸复国后,加快汉化进程。分别在福州和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现汉代风格的宫殿官署。铁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汉代铁器遗物相似。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生产,产品种类增多,制造十分精美,如荃葛等,成为驰名且专供诸王侯享用的精品。已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活动,货币普遍使用。清代,在建瓯、崇安开山时,掘到23窖汉代铜钱;后在邵武、福州及闽北各地也发现汉钱。可见汉代闽越社会经济已初步繁荣。
  闽越国社会以宗族为纽带,族权是王权的支柱。王位是继承的,并获得汉王朝的认可。王以下有将军、侯、户将和队将等封建职官。在无诸时代,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干是国势日渐强盛,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到郢和余善时代,则经常“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在今福州、邵武、建阳、武夷山、浦城建筑城邑,与汉廷相抗衡。
  汉文帝初年,属于闽越族一支的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将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举国被迁于江西上淦(〈汉书•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王所有。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国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缻,汉廷收•买东瓯王将其诱杀。吴太子驹逃入闽越,“怨东鸥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郢和余善自恃强盛,终于公开叛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武帝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在苏州)的水师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王郢即自动撤兵。东瓯王因怕闽越军再次骚扰,便主动向汉廷请求,举国4万多人迁移于庐江郡,东販地盘也为闽越占有。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于冶南(今漳州地区),进犯南越边邑。南越王上书汉廷告急。汉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征讨闽越。闽越王即派兵扼险抗汉。郢弟余善遂与宗族合谋杀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恢、韩安国退兵,封未参与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因余善在王国内威望高,“国民多属”,繇王无法节制。武帝不愿再次兴兵,就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史记•东越列传>)。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灭南越。不久,余善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汉,自立为武帝。汉武帝发四路大军入闽。到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横海将军韩说的水军首先进占东冶,被余善“劫守”到闽北前线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谋杀死余善,降于汉军。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桿,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为由,下令将闽越民众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
  二、北方汉人入闽及早期开发
  汉武帝灭闽越国后一段时间,“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宋书•州郡志〉)。其时,东冶人口不满万户,不足以立县,汉廷未派县令,将其划归会稽郡管辖;增派一名东部都尉,并将尉治设在冶县,负责对新置的回的浦和冶两县的军事管制。东汉初,东部都尉的治所由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其下属“候官”驻镇冶县。东冶因此就改为东候官,简称候官(至清代统称侯官)。永和六年(141年),东汉朝廷又在冶县设置都尉一职,专管冶县,史称南部都尉。这情况一直延续至吴永安三年(260年)正式建立建安郡止。
  东汉末年,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福建属吴国势力范围。孙吴为占有福建,曾先后五次对福建用兵。第一次在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命永宁(今永嘉)长韩晏为南部都尉,领兵追击会稽太守王朗到福建,被候官长商升打败。孙策又委任贺齐为南部都尉,带兵挺进福建,一举大败张雅,余众出降。孙氏势力到达闽江下游。
  第二次用兵在建安八年(203年),是时整个闽北还在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控制之下。他们与散居山区的山越结合起来,常常给孙氏的统治造成强大的威胁。这一年,孙权西伐黄祖,闽、浙、赣的山越纷纷集众反抗。其中闽北有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5人,各率领万户,连屯于今浦城一带;吴五、邹临2人,各率领6000户,分别屯于大潭、盖竹(今建阳)。他们同时向江西余汗方向进攻。孙权为解除后顾之忧,派南部都尉贺齐领属县5000兵“讨伐”。首先集中兵力打败洪明,余部不战而降。继而驱军转攻大潭、盖竹,也取得胜利。这次出征,贺齐先后擒杀山越达6000余人,并从俘虏中挑选丁壮万人,以充实军伍。至此,闽江上下游全归孙吴所有。
  为了加强对闽北的统治,防止山越“作乱”,孙权将会稽南部都尉治所移至建安(今建瓯),并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前,相继在闽江上游设置建平(今建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四县。加上原有的候官(今福州),福建已有5县。但山越的反抗没有停止。建安十三年(208年)、嘉禾四年(235年)、赤乌五年(242年)和太平二年(257年),先后又发生山越“作乱”,均被孙吴派兵镇压。前后花费50多年时间,经过五次用兵,吴国对福建的统治才取得暂时稳定。吴永安三年(260年),撤去南部都尉,建立建安郡,对福建的“武治”宣告结束。
  孙吴为把福建建设成重要的水师基地,从孙策开始,就把所谓“公私苛乱者,悉投于此”。孙皓把政敌(包括宗室)和罪犯连同家属,通通迁到东冶,为造船服苦役。据记载,景帝时(258~263年)[一说是孙皓建衡元年(269年)],在东冶置典船校尉[船坞设在今福州开元寺东直巷(<古今图书集成>卷795)]。孙皓于天纪年间(277~280年)设温麻船屯,征集当地工匠和劳力建立更大规模的造船基地。当时,温麻船屯能用五板制造海船,称为“温麻五会”;还制造青桐大舡、鸭头舡等各类船。晋左思<吴都赋〉称:“宏舸连舳,巨舰接舻……篙工楫师,选自闽禺”。说明福建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海员。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孙吴与海外的联系加强了。福建不单是孙吴的海军基地,还是孙吴联系岭南及东南亚各国的交通枢纽。海上交通发达,也促进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福建社会经济真正发生巨变,与大批汉民向福建迁移有关。北方人民到福建定居,早在秦汉时代就开始了。但大规模向福建移民,则是到两晋南北朝才形成第一次高潮。当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远离中原成批地向南方福建等地迁移,形成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
  第一期北人入闽发生在西晋的“永嘉之乱”(307~312年>后。据唐人记载,“衣冠始入闽者八姓,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这些人入闽后多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土地肥美之处“占籍”。第二期发生在东晋元兴年间,时三吴八郡爆发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在卢循领导下,由浙江永嘉入晋安(今福州),在海上与刘宋军队周旋3年之久,失败后“余种悉遁入闽”,散居在沿海地区,造船航海“走异域”,人们称之为“泉郎”(亦曰“游艇子”)。第三期是侯景之乱时期,入闽者以“不能支赋役”的穷苦农民为多数。他们逃亡福建,“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遂入深山穷谷,以为营生安业之地”。他们涌进福建腹地山区进行开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
  从北方迁来的人民为福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也为郡、县的增置创造条件。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把建安郡分析为建安、晋安两郡;梁天监中(502~519年),随着闽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又从晋安郡分出南安郡;陈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了满足陈宝应的欲望,特设“闽州”以羁縻之,福建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到天嘉六年(565年),罢闽州,所辖三郡仍归东扬州。
  随着北方人民大量入闽,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利建设也陆续开展。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州开凿“西湖”和“东湖”,灌溉福州平原的农田。陈太建元年(569年),长乐挖掘方圆20多里的“严湖”,连江也开了“东塘”。水利的兴修,促进农业的发展。贾思勰(齐民要术)收入的福建水果品种,有建安的橘,候官的杨桃和王檀子(即黄皮果)等等。畜牧业尤有突出的发展,闽中成为南朝著名的“畜牧地”(0日唐书•柳晃传〉)。从六朝古墓出土的器皿中有关于猪、狗、鸡、鸭的陶器和雕塑,也反映当时家庭副业之兴盛。福建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有建筑、冶铸、制瓷、烧灰、砖瓦、金银首饰、蚕丝等行业。尤其是制瓷业发展迅速,福州怀安和泉州磁灶,是著名的产瓷之乡。福建烧制的青瓷,在全国享有盛誉,造型复杂而多样,有饮食用具、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类等。这些日用器皿还根据实用和美观的原则,进行雕塑和装饰。此外,南朝时,建安所产绵(丝)的质量超过东南其他产丝地区,织造的“彩锻”畅销各地;造船基地不断扩大,技术上也有很大提高。“晋安港”发展成为海外商船往来的集散地,吸引着许多外国商人和文化人。
  随着士族地主的到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随之传播开来。其一,随意“占籍”,聚族而居。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流域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处,都被他们占去。由于是聚族而居,故多排斥不同姓氏者,常常因此引起械斗。其二,私自召募部曲,实行武装割据。入闽的豪强地主,大都拥有自己的部曲家兵。人多势众者往往形成割据,掠夺农民为奴婢,扰乱地方,对抗政府。晋安候官的陈羽、陈宝应父子就是典型。其三,大兴土木,建造庙宇。从战乱中逃生入闽的北方士族极力寻找精神寄托。闽中各地建造的庙宇寺观达56座,许多著名的佛庙,如福州的绍因寺、法林尼寺、东禅寺、开元寺,建瓶光孝寺,莆田广化寺,都是这个时期兴建的。福建信奉佛教之风由此传开,影响后世。南朝士族豪强“牧守在官,皆竟事聚敛,劫剥细民,以自封殖”,结果弄得“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自天监四年(505年)到大同十年(544年),从长江以南到岭南,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有12次。福建阶级斗争也相当激烈,“累杀郡将”,“前后太守莫能止息”,人民苦不堪言。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以后,对福建进行整顿。其一,是压制地方士族豪强势力,把沦为豪强佃客、部曲的农民变为政府的编户;其二,对原有州、县进行裁并。大业三年(607年)把原设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三郡之下原设15个县,裁并为4县,建安郡治由建安(今建瓯)移至闽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