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口状况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3
页码: 6-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人口的历史发展特征以及与社会经济的紧密关系。福建人口历经多次起伏,尤其在唐宋和清代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迁徙。福建人口增长速度长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然而,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也导致了人均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粮食供应逐渐困难,进而推动了福建人民的大量外迁。进入现代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福建人口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阶段,但随后也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从1974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
关键词: 福建省 人口状况 人口发展

内容

福建人口的发展,历经曲折,一些主要历史时期的人口增减,反映了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在国家兴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期,人口相应增长;反之,国家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口就萎缩。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人口发展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是人口起落变化大,有时呈急升陡降态势。福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人口大的起落。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在唐宋时期,从唐建中(780~783年)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440年间人口增长5倍。之后,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268年间人口减少62.83%。第二次人口大增长在清代,从雍正二年(1724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人口从142.92万人激增至2683.3万人,173年间增长了17.77倍,这是前所未有的直线上升;紧接着人口急剧下降,到民国36年(1947年)为1105.73万人,50年间减少58.79%,下降速度惊人,呈急升陡降态势。这两次起落与全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大衰降与全国同期人口的增长,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是人口的迁徙流动量大。历史上福建人口迁移频繁,宋代以前,以北方人口迁入为主;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向国外和台湾省迁出人口为主。人口“大进大出”,促进民族融合,使福建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三是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快。全国人口增长:西汉元始二年(2年),全国人口5959.5万人,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升至37763.6万人,前后相距1885年,人口增长5.34倍;西汉元始二年,福建在籍人口约4万人,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升至2683.3万人(此据清户部清册统计数,可能偏高,需进一步考证),前后1895年,人口增长67.8倍。民国期间,全国人口在1949年约5.4亿人,比公元2年增长8倍,福建在1949年人口为1188万人,较公元2年增长297倍,比全国快得多。
  福建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南朝宋(420~479年)到唐建中(780~783年),人口由3.75万人增到53.65万人,约350年内只增加50万人,平均每100年才增加14.29万人。从唐建中到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人口增到323.06万人,540年内增加270万人,平均每100年增加50万人。宋嘉定十六年到清乾隆五^^一年(1786年),人口增到1280.9万人,563年内增加958万人,平均每100年增加170万人,总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到清咸丰元年(1851年),人口增加到2009.86万人,65年内增加729万人,总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
  人口规模的扩大与膨胀,和占有耕地的比例越来越不协调。在唐代,福建已开发的耕地,供养五六十万人口绰绰有余。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全省人均耕地为5.3亩。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福建人口数增到323万多人,人均耕地约3.3亩。进入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省人口已达到391.68万人,对于供养三四百万人口已感到负荷沉重。清乾隆中期,全省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人均耕地剩下1.7亩;咸丰元年(1851年),全省人口超过2000万大关,人均耕地降为0.65亩;光绪十三年(1887年)降为0.54亩。由于粮食生产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口米谷137.02万担,计1.66亿斤。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人口不断下降,但人口过剩问题仍然得不到缓和。民国22年(1933年),进口米谷329.4万担,折合3.98亿斤;面粉103.23万担,折合1.25亿斤,两项合计进口粮食432.63万担,即5.23亿斤,比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口粮食增加2.15倍。于是,福建人民只好大量出洋,以逃避饥荒和战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事业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再生产进入高生、低死、高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从1950年的13.92‰下降到1963年的7.36‰,1984年又下降到5.5‰;人口平均寿命也从解放前夕的30多岁提高到1982年的68.43岁(其中男性人口66.24岁,女性人口70.74岁)。但由于过去对人口问题的片面认识,人口出生率增长过快。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全省人口净增1265万人,超过以前1000多年人口增长的总和。最高的年出生率曾达44.96‰(1963年),最高的年增长人数达72.2万人(1970年)。人口增长太快,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从1974年开始,福建省实行计划生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逐年递减之势,从1973年的32.25‰下降到1985年的17.49‰。值得注意的是: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省人口中1~33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1.2%,超过全国平均66%的水平,人口失控的潜在威胁很大。据199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省1994年末总人口为3183万人(未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下同),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增长1.05‰;比1949年的1188万人净增1995万人,增加1.68倍。1994年,全省的人口出生率为16.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6个千分点,全年出生人数为51.4万人,比上年少生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9‰,比上年上升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2个千分点,比上年下降0.81个千分点。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