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候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55
颗粒名称: 五、气候条件
分类号: P468
页数: 2
页码: 2-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物种类以及农业发展情况。福建省处于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季风环流强盛,冬短夏长,雨、干季分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福建省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长势好。同时,福建省的农业发展也十分重要,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其中龙眼、荔枝、香蕉等水果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福建南部的一些县份还引种了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满足了全省工业的需要。
关键词: 福建省 气候 条件

内容

福建省处于北纬23°31′~28°18′之间,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一是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四是雨、干季分明,水分资源充沛。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气候偏离常态是经常的。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福建境内,以福州一福清一永春一漳平一上杭一线为界,可分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福建山地,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而且气候的垂直变化也比较显著。一些较高的山地(如黄岗山等),除山麓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外,随着高度上升,就会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降水量也随着高度不同发生变化。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为发展丰富多样的农、林、副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建植物种类繁多,计有5000多种,而且生长快,长势好。以人工营造杉木为例,便可见福建气候条件的优越:在中国南方10省中,福建杉木生长最快,20年左右便能成材。根据1973年普查资料,福建杉木成熟林每亩蓄积量为12.9立方米。闽西北的建溪、富屯溪和沙溪谷地,气候暖湿,阳光不太强烈,风力较小,十分有利杉木生长,是福建杉木的主要产区。
  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较中亚热带优越,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20世纪60年代,全省果树共120种,种植面积140多万亩。其中,龙眼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香蕉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柑橘、菠萝、柚子、枇杷等名果也闻名于世。经济作物中茶叶、甘蔗的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蔗单产和出糖率均居全国首位。福建南部的一些县份,如诏安、云霄、漳浦、平和等,利用向南开口能避寒、避风的马蹄形盆地,引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取得成功,所产橡胶基本上能满足全省工业的需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