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4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建置沿革
分类号: K928.2
页数: 11
页码: 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自然环境与建置沿革,分别记述了福建省自然环境、资源情况、人口状况、建置与行政区划等。
关键词: 福建省 自然环境 建置沿革

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
  二、地貌山脉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浦城县枫岭隘、武夷山市分水关、光泽县杉关、邵武市黄土溢、建宁县甘家隘、长汀县古城口等,地势都十分险要。
  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髙,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髙峰。
  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
  在沿海地区,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侵、海退,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三、地质与土壤
  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瀕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
  其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另外是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可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根据全国和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福建土壤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人为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水稻土等13个土类,26个亚类。
  福建地跨中、南亚热带,两个地带的代表性土壤系红壤和赤红壤,其分界线大致是:东北自福清县的海口,经该县的宏路,莆田县的常太,仙游县的榜头,永春县的五里街,安溪县的官桥,华安县的仙都、城关,南靖县的和溪,西南迄平和县的九峰与广东相接。红壤与赤红壤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明显的界线,而是以过渡的形式存在。界线基本从戴云山脉东南麓展布。由于山麓分布着许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敞开的河谷或断裂谷地,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湿热气流顺河谷直入,因而赤红壤也相应沿河谷深入,与红壤形成锯齿状交错分布。
  同时,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丘陵山地的海拔大多在250~1000米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成土物质及植被类型产生明显的差异,因而发育着相应的土壤类型,构成了呈规律性排列的土壤垂直带谱。由于各地生物气候带的不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亦不一样。
  四、海域港澳
  福建海域广阔,面积13.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陆地面积。海岸线北起福鼎的沙埕,南至诏安的洋林,长达3324公里,仅次于广东省。其海岸线曲折程度,名列全国之冠。
  曲折的海岸形成了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较重要的,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马尾港、兴化湾、湄洲湾、后渚港、厦门港和东山港等。这些海湾一般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有岛屿屏护,两侧有半岛或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天然良港。其中以厦门港、福州马尾港、湄洲湾的秀屿港和肖厝港、宁德三都澳、东山港条件最为优越。
  五、气候条件
  福建省处于北纬23°31′~28°18′之间,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世界亚热带气候的共同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候干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一是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二是冬短夏长,热量资源丰富。全省无霜期在250~336天之间,多数地区接近或超过300天,与两广和台湾相近,具备优越的三熟制气候条件。三是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四是雨、干季分明,水分资源充沛。五是地形复杂致使气候多样。六是灾害天气频繁。水、旱、风、寒历年可见,气候偏离常态是经常的。水灾主要是霉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风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别。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种。
  福建境内,以福州一福清一永春一漳平一上杭一线为界,可分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福建山地,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而且气候的垂直变化也比较显著。一些较高的山地(如黄岗山等),除山麓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外,随着高度上升,就会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降水量也随着高度不同发生变化。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为发展丰富多样的农、林、副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福建植物种类繁多,计有5000多种,而且生长快,长势好。以人工营造杉木为例,便可见福建气候条件的优越:在中国南方10省中,福建杉木生长最快,20年左右便能成材。根据1973年普查资料,福建杉木成熟林每亩蓄积量为12.9立方米。闽西北的建溪、富屯溪和沙溪谷地,气候暖湿,阳光不太强烈,风力较小,十分有利杉木生长,是福建杉木的主要产区。
  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较中亚热带优越,适宜发展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20世纪60年代,全省果树共120种,种植面积140多万亩。其中,龙眼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荔枝产量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香蕉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柑橘、菠萝、柚子、枇杷等名果也闻名于世。经济作物中茶叶、甘蔗的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蔗单产和出糖率均居全国首位。福建南部的一些县份,如诏安、云霄、漳浦、平和等,利用向南开口能避寒、避风的马蹄形盆地,引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取得成功,所产橡胶基本上能满足全省工业的需要。
  第二节 资源
  一、矿产资源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含矿床、矿点及矿化点)。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3种,非金属42种,地下水及地下热水、矿泉水3种。累计列入省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地634处。全省已探明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81处,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有钨、铁、锰、钼、铌、钽、铅、锌、稀土矿以及叶蜡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萤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它们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大量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矿产有铁、锰、石灰岩、地下热水和砖瓦粘土等,金、银、铜、铅、锌、锡、稀土等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磷、石膏以及陆地上的石油、天然气等为短缺的矿产。
  二、植物资源
  福建山地多林,是中国主要林区之一。1994年森林覆盖率为52.4%,次于台湾省,居全国第二位。林木以用材林为主,其次为毛竹。
  福建省植物种类繁多,总数达5000多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红栲、栲树、格氏栲、苦槠、大叶槠、甜槠、青冈栎、石栎、厚壳桂、肉桂、黄楠、紫楠、香叶树、红桂木、白桂木、榕树、阿丁枫、蚊母树、木荷、黄杞、石楠等几十种。杉木是福建优良树种之一,材质好,生长快,在建筑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藤木植物也很丰富,主要种类有密花豆藤、花皮胶藤、倪藤、金缨子等。竹类有毛竹、麻竹、苦竹、芦竹、绿竹、黄竹、青竹、刚竹、方竹等。此外,还保存有许多白垩纪和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如银杏、金钱松、罗汉松、三尖杉、红豆杉、建柏、鹅掌揪、长叶榧、钟萼木等。为了保护珍稀树种,福建已先后建立建瓯万木林保护区、南靖和溪季雨林保护区、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三、野生动物资源
  福建省野生动物主要属于东洋界动物区系,但由于高海拔的地方存在着跨地带性气候,所以一些古北界的动物也可以在福建省栖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种野生动物有数千种,仅在脊椎动物方面,即有:兽类130种,占全国四分之一;鸟类540种,占全国二分之一;爬行类115种,占全国三分之一;两栖类44种,山溪鱼类几十种;昆虫类5000种以上,占全国五分之一。在各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大小灵猫、黄腹角雉、红嘴相思鸟等12种。屏南白岩溪一带,每逢秋冬季节,有大量鸳鸯栖息其间,被誉为“鸳鸯之乡”。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过去中外生物学家在那里采集过许多珍稀动植物,发现过不少新种,因而以“模式标本采集圣地”闻名于世。
  四、海洋资源
  福建海区属于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由于还有大量淡水注入,营养物质丰富,水温适中,宜于浮游生物繁衍生长,所以浮游生物种类多、密度高、数量大、分布广。据调查,闽东渔场浮游生物以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闽南渔场浮游生物以蓝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动物主要为糠虾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富,吸引大量鱼类汇聚,所以福建海区鱼类资源丰富,鱼类达752种,其中经济鱼虾类有100多种,主要捕捞对象是带鱼、大黄鱼、金色小沙丁鱼、脂眼緋、马面鲀、马鲛鱼、鳗鱼、乌贼、鱿鱼、梭子蟹、毛虾等。以往由于捕捞技术落后,一般仅在近海作业,致使福建的鱼类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此外,福建滩涂面积约有280万亩,可作围垦、养殖和晒盐之用。
  五、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福建瀕临东海,海岸线曲折,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约280亿千瓦时,为国内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4个水系、663条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全省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其中闽江长541公里,流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主流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在广东大埔附近注入韩江,全长285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河水径流总量平均每年为1.2万立方米,加之山地坡度大,所以水力资源颇为丰富。据省水电部门资料,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168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点1000处,总容量705万千瓦,年可发电量320亿千瓦时,居华东首位。同时,各水系河谷形态上普遍具有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的特点,建坝、建库的条件也特别优越。
  福建不仅水资源丰富,水质也比较好。据1988年复查,全省各河水含沙量平均为0.13公斤/立方米~0.42公斤/立方米,就全国范围讲,属于少沙河流。绝大多数的地下水,矿化度自0.1克/升增加至1克/升,最高达35克/升;总硬度为1.5毫克当量/升~3.5毫克当量/升,属于重碳酸钠钙型水,适宜饮用和灌溉。因此,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较为充足。
  六、土地资源
  根据1997年10月汇总全省各类土地详查变更数据分析,福建省土地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林地多而耕地少;二是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林地则集中在内陆地区;三是土地利用结构沿海多样而内陆单一;四是土地利用程度沿海地区低,内陆地区高;五是土地资源绝对量少,人均相对量也少。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福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应该加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保护土地这一生命线。
  七、旅游资源
  福建濒临东海,众多的山脉、交错的河流、茂密的森林、辽阔的海域,构成迥异于中国北方大平原的自然风光。福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文物古迹遍布八闽。武夷山、厦门鼓浪屿一万石岩、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一鱗隐石林、平潭海坛、连城冠豸山、屏南鸳鸯溪等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色奇异秀丽,其中武夷碧水丹山,“奇秀甲于东南”;鼓浪屿素称“海上花园”、“音乐之岛”,万石岩石奇岩怪,万石植物园被誉为“绿色博物馆”;清源山唐代就是游览胜地,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称;太姥山依山面海,石奇洞怪,人称“海上仙都”。福州鼓山、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宁德支提山、周宁九龙潦瀑布、东山风动石一塔屿、龙海云洞岩、南平茫荡山、将乐玉华洞等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或以山胜,或以水名,或以洞闻,或山水倶佳,各有特色。以地貌形态分,有花岗岩型,多分布在闽东至闽南沿海一带,如鼓山、万石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型,如玉华洞、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硿洞、鳞隐石林等,多集中在闽西到闽西南一线;丹霞型,主要有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火山岩型,有平和灵通岩、仙游菜溪岩、闽侯十八重溪、宁德支提山等;海岸岛屿型,如鼓浪屿、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平潭岛还有典型的海蚀地貌。全省适合开辟为海滨浴场的沙滩长约300公里,已开辟东山马銮湾、厦门港仔后、石狮永宁、晋江衙口、平潭龙王头、长乐下沙等10余处,总长20多公里。此外还有清溪、飞瀑、温泉和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如鸳鸯溪、九龙傺瀑布、九鲤湖瀑布、福州温泉、漳州温泉、漳浦海水温泉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等。
  福建还有许多秦汉至明清各朝代的名胜古迹。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后福州、漳州、长汀也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省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4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10处,石刻及其他类2处,古遗址1处,古墓葬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67处。泉州洛阳桥、东西塔、老君岩坐像、九日山摩崖石刻,晋江安平桥,南安郑成功墓,惠安崇武古城,泰宁尚书第,上杭古田会议会址以及东山铜山古城,漳浦赵家堡,永定土楼,南靖土楼等,还有朱熹、郑成功、林则徐等众多的名人故居遗迹,都是名闻遐迩的人文景观。
  福建宗教文化发达。西晋太康年间始有佛教寺院。唐宋时期,佛教兴盛,尤以禅宗为著,禅门五宗的兴起都与福建有密切关系。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4座,如闽侯雪峰寺、福州涌泉寺、福州西禅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宁德支提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晋江龙山寺、漳州南山寺、厦门南普陀寺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古刹名寺,在台湾及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很大影响。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其中清净寺有近千年历史,是世界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五大清净寺之一;灵山圣墓是世界上除穆罕默德墓和阿里墓之外,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晋江摩尼草庵是世界少有的摩尼教遗址。妈祖、陈靖姑、祖师公、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等主要民间信仰在海外也有广泛影响,拥有众多的信徒。
  福建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享有很高的声誉。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列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晶莹璀燦的寿山石雕,洁白细润的德化瓷器,玲珑典雅的软木画和棉花画,形象逼真的泉州木偶头等,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独特工艺品。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花色品种有200多种,其代表名菜“佛跳墙”、“鸡汤氽海蚌”等都是别有风味的美食佳肴。福建民间戏曲种类繁多,主要有南音、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高甲戏、芗剧、闽剧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其中南音被称为闽南“乡音”,梨园戏、高甲戏和莆仙戏被视为地方戏的“活化石”。
  第三节 人口状况
  福建人口的发展,历经曲折,一些主要历史时期的人口增减,反映了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在国家兴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期,人口相应增长;反之,国家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口就萎缩。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人口发展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是人口起落变化大,有时呈急升陡降态势。福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人口大的起落。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在唐宋时期,从唐建中(780~783年)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440年间人口增长5倍。之后,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268年间人口减少62.83%。第二次人口大增长在清代,从雍正二年(1724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人口从142.92万人激增至2683.3万人,173年间增长了17.77倍,这是前所未有的直线上升;紧接着人口急剧下降,到民国36年(1947年)为1105.73万人,50年间减少58.79%,下降速度惊人,呈急升陡降态势。这两次起落与全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大衰降与全国同期人口的增长,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是人口的迁徙流动量大。历史上福建人口迁移频繁,宋代以前,以北方人口迁入为主;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向国外和台湾省迁出人口为主。人口“大进大出”,促进民族融合,使福建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三是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快。全国人口增长:西汉元始二年(2年),全国人口5959.5万人,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升至37763.6万人,前后相距1885年,人口增长5.34倍;西汉元始二年,福建在籍人口约4万人,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升至2683.3万人(此据清户部清册统计数,可能偏高,需进一步考证),前后1895年,人口增长67.8倍。民国期间,全国人口在1949年约5.4亿人,比公元2年增长8倍,福建在1949年人口为1188万人,较公元2年增长297倍,比全国快得多。
  福建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南朝宋(420~479年)到唐建中(780~783年),人口由3.75万人增到53.65万人,约350年内只增加50万人,平均每100年才增加14.29万人。从唐建中到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人口增到323.06万人,540年内增加270万人,平均每100年增加50万人。宋嘉定十六年到清乾隆五^^一年(1786年),人口增到1280.9万人,563年内增加958万人,平均每100年增加170万人,总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到清咸丰元年(1851年),人口增加到2009.86万人,65年内增加729万人,总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
  人口规模的扩大与膨胀,和占有耕地的比例越来越不协调。在唐代,福建已开发的耕地,供养五六十万人口绰绰有余。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全省人均耕地为5.3亩。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福建人口数增到323万多人,人均耕地约3.3亩。进入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省人口已达到391.68万人,对于供养三四百万人口已感到负荷沉重。清乾隆中期,全省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人均耕地剩下1.7亩;咸丰元年(1851年),全省人口超过2000万大关,人均耕地降为0.65亩;光绪十三年(1887年)降为0.54亩。由于粮食生产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口米谷137.02万担,计1.66亿斤。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人口不断下降,但人口过剩问题仍然得不到缓和。民国22年(1933年),进口米谷329.4万担,折合3.98亿斤;面粉103.23万担,折合1.25亿斤,两项合计进口粮食432.63万担,即5.23亿斤,比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口粮食增加2.15倍。于是,福建人民只好大量出洋,以逃避饥荒和战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事业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再生产进入高生、低死、高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从1950年的13.92‰下降到1963年的7.36‰,1984年又下降到5.5‰;人口平均寿命也从解放前夕的30多岁提高到1982年的68.43岁(其中男性人口66.24岁,女性人口70.74岁)。但由于过去对人口问题的片面认识,人口出生率增长过快。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全省人口净增1265万人,超过以前1000多年人口增长的总和。最高的年出生率曾达44.96‰(1963年),最高的年增长人数达72.2万人(1970年)。人口增长太快,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从1974年开始,福建省实行计划生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逐年递减之势,从1973年的32.25‰下降到1985年的17.49‰。值得注意的是: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省人口中1~33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1.2%,超过全国平均66%的水平,人口失控的潜在威胁很大。据199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省1994年末总人口为3183万人(未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下同),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增长1.05‰;比1949年的1188万人净增1995万人,增加1.68倍。1994年,全省的人口出生率为16.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6个千分点,全年出生人数为51.4万人,比上年少生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9‰,比上年上升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2个千分点,比上年下降0.81个千分点。
  第四节 建置与行政区划
  福建,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秦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汉初为闽越国疆域,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糜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
  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唐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福建经略使开始时专管军事,后来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管福建全省军事、民政、财政,取代道一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都督府虽然尚存,实际已无权力。唐末,由节度使领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属江南东道。5州计24县,其中,望县1个,紧县3个,上县7个,中县2个,下县11个。此外,还有9场、3镇,为以后县的增设准备条件。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殷、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罡、广王赵房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屋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屋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福建境内同时设立福州、泉州2个行省。嗣后撤复不定。元代中叶,全国分为11个行省,福建境内设8个路,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恢复福建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
  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3~16年(1914~1927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全省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民国23年(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邵武、浦城等地。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在这前后,对县、市也作了调整。民国17年(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民国22年(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民国29年(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民国34年(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民国35年(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这样,从民国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50年4月1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将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闽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设立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署和龙溪专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
  1953年,原由晋江专署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署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
  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原闽侯专区所属闽侯县改由省直辖,原闽侯专区所属闽清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连江、长乐、罗源三县改归福安专区管辖,福清、永泰、平潭等三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撤销永安专区,将所辖明溪、三元二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大田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永安、宁化、清流改归龙岩专区管辖。撤销建阳专区,将所辖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光泽、水吉九县全归南平专区管辖。撤销水吉、柘荣、宁洋三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三明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泉州市划归晋江专署管辖,漳州市划归龙溪专署管辖,南平市划归南平专署管辖,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连江、长乐、罗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县,专署驻闽侯县。
  1960年,设立三明市,由省直辖,设立清宁县,撤销清流、宁化二县。撤销南平县,将其并入南平市。
  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划归三明专署管辖。
  1970年,原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三明等7个专区改为地区。
  1971年,闽侯地区改为莆田地区,行署驻莆田县;福安地区改为宁德地区,行署驻宁德县;南平地区改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建阳县。
  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1975年恢复柘荣县,属宁德地区管辖。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
  1981年撤销龙岩县,改为龙岩市(县级),由龙岩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扩大福州市的管辖范围。原由莆田地区管辖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管辖的连江、罗源二县划归福州市,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市共辖8个县。9月,设立莆田市(地级),原莆田地区管辖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甫田市领导。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划归建阳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是年,还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原由三明地区管辖的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
  1984年9月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划由三明市代省管辖。
  1985年,漳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龙溪地区;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县划归漳州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晋江地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划归泉州市。
  1987年新设置石狮市、厦门市湖里区两个县级行政机构;厦门市的郊区更名为集美区。1988年,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南平行署仍辖南平市、邵武市、建阳县、建瓯县、顺昌县、浦城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
  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县级)。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89年8月21日,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11月13日,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
  1990年8月15日,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12月26日,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
  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撤销南平市(县级),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
  1994年,全省共设地级市7个,2个地区;县级市15个,48个县,18个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