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政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9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
分类号: D628.57
页数: 10
页码: 299-3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60年代福建省政协在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开展了多次座谈会和调研活动,就教育、文艺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针对文物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和提案建议。
关键词: 福建省 政协工作 文化

内容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省政协教育、文艺工作组即分别召开高等教育界和文艺界人士座谈会,与会人员对青年和老年教授的团结、教学大纲和教材、科研资料的设备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文艺工作组还组织文艺界社会人士60余人参观自来水厂,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识。
  1957年2月17日,省政协文艺工作组召开脱胎工艺美术座谈会,脱胎漆器、国画界人士22人与会。会上反映漆原料缺乏、老技工对技术改进注意不够、工艺美术学校缺乏美术教师、教学方针不够明确等意见。
  1957年3月1日,为深入研究脱胎工艺美术座谈会上反映的问题,省政协文艺工作组邀请有关人士6人,进行专题研讨,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1957年6月9日、16日,省政协文艺工作组先后与省文化局、省文联联合邀请音乐界人士30余人举行2场座谈会,着重对音乐工作领导方面的缺点提出批评和建议。会上,许多人认为,福建是“歌舞之乡”,有许多发展音乐的有利条件,但主管部门缺乏组织领导、培养人才等长远计划,福建音乐有“墙里开花墙外香”之感。对某些领导干部有事不与群众商量,很少与民间音乐人士接近,只重视闽南民间音乐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思想及对中等学校的音乐工作不够重视,中学音乐教师兼职过多、负担过重等提出批评。文艺工作组组长曾雨音建议配置专职干部,充实音乐设备;办好刊物介绍本省歌曲,多组织音乐会演、观摩会、作品讨论会;条件具备时可以成立音乐工作者协会。
  1957年6月14日,省政协文艺工作组与省文化局、省文联联合邀请戏剧界人士座谈。会上,大家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关心和支持艺人的,艺人在政治上也受到重视。同时对省、福州市文化界领导存在的官僚主义,不深入下层了解情况,未能妥善解决戏剧界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批评,希望领导对艺人的培养加以重视。
  1980年9月8~16日,针对福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建设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省政协副主席左丰美带领文物、博物、图书工作参观视察小组,参观视察福州市区的省文物总店、省博物馆、省图书馆、林则徐祠堂、乌山风景区的摩崖石刻以及华林寺大殿等重要文物单位,听取有关单位负责人的汇报,实地调查、察看文物被严重破坏的情况,就抢救文物、保护图书以及如何促进文、博、图工作,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等问题进行2次座谈讨论。调查中发现,全省惟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省博物馆,尚无正式的馆址和安全可靠的仓库,展厅狭小,潮湿度大,防火防盗条件极差,无法保证珍贵文物不霉蛀裂坏和安全。省文物总店情况更令人忧虑,10万余件文物,其中有许多珍品和无价之宝,保存在仅有2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周围建筑拥挤,火源四伏,十分危险,门市部偏狭,不利接待外宾和港、澳、台胞与侨胞。省图书馆馆舍严重不足,8500平方米的建筑基本上是50年代建成,设备十分缺乏,技术非常落后,书库已达超饱和状态,许多新书刊上不了架,有10多万册积压的古书无法整理、利用;阅览室只有600多个座位,而每天平均接待1500多人次,越来越多的读者无座位可坐;10个业务部门有4个缺少办公场所,连一个会议室也没有,新设备、新技术无法引进,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历千年的乌山李阳冰摩崖石刻被炸毁,风景区被有关单位圈地占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毁坏严重,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林则徐祠堂被居民占用。对此,视察组表示关切和愤慨。认为有关方面应立即采取坚决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不要贻误时机,铸成大错。为此,提出5点紧急建议:(1)将福州五一广场主席台大楼改建为省博物馆;(2)迅速解决省文物总店仓库和门市部问题;(3)建设省图书馆新馆舍;(4)坚决制止对华林寺大殿的继续破坏,紧急加固,防止倒塌并尽快修复;(5)严禁任何单位在乌山风景区圈地建房,已动工者应立即停工;利用拓片修复李阳冰摩崖石刻,依法严处严重破坏国家文物者。同时,鉴于华林寺的独特地位,视察小组根据其破坏现状和群众呼声,写了专题报告,申明保护修复大殿的重要意义: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惟一保存完好的宋代木构建筑,其建造工艺特殊,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珍贵实物,也是见证中华民族古代灿烂文化的国宝;大殿建筑对日本中世纪天竺样建筑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一旦倒塌,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981年,省政协文艺工作组与省戏剧家协会、省戏曲研究所联合举行戏剧学术座谈会,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郑雪来介绍外国戏剧的现状和外国戏剧流派问题;召开书法家座谈会,传达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精神,书法家沈觐寿作赴日书法表演情况介绍;与民盟福建省委员会联合邀请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俞元桂教授作“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报告,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
  1982年2月,省政协组织文艺工作组部分成员和专家再次视察华林寺和已复修的林则徐祠堂及闽王祠,并进行座谈讨论。认为,应就地保护好华林寺大殿,尽快迁出林则徐祠堂内37户居民。3月,倪松茂等6位委员在省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抢救国宝华林寺大殿的紧急建议》的联名提案,呼吁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制止对华林寺的继续破坏:(1)根据国务院“重要古建筑必须坚持原地保存的原则”规定,在原华林寺范围内实行绿化,保护华林寺地基;(2)尽速划定大殿保护范围,清除周围无关的建筑物,在保护范围20~25米距离内,不再建高层建筑物;(3)拆除紧靠大殿旁边的锯木车间,省政府大楼前停车应与大殿后檐保持一定距离,现有车场、车库等应设置消防设施,以防潮、防火、防虫害,保证大殿安全。这一提案引起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始撤走大殿内堆放的材料,并立即加固大殿的主要梁柱。
  1983年5月,省政协邀请全国著名城建专家到闽考察时,特请全国政协城建组副组长佟铮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局顾问郑孝燮等人实地察勘华林寺。佟铮认为,处理华林寺问题要慎之又慎,华林寺千年不倒,有许多地理、气候等因素,主张就地保护,与已建的省政府办公大楼“各得其所”。《福建日报》作了专题报道,对华林寺的保护起了积极宣传作用,进一步引起社会关注及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6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根据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对省委统战部《情况反映》(第三期)关于华林寺问题作的“要统一内部思想”的批示精神和省长胡平关于“多数专家主张原地保存”的指示,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会议,经过讨论,统一了对保护华林寺重要性的认识。一致认为,华林寺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工艺高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又因过去缺乏文物知识,错误地将省政府大楼建于华林寺之后,以致影响这一重点文物的保护,教训深刻。根据华林寺千年不倒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整个大殿未用一根铁钉、全部用木料镶并而成,一旦拆除极难复原的独特建筑技术,以及地处省政府大院内,问题牵涉领导机关等具体问题,提出应实事求是商定“两全其美”的办法,立即采取措施,“就地保护”好这一罕见的、仅存的珍贵文物。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于7月5日对会议纪要作了批示。9月6日,省政协根据项南批示,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文物和建筑方面的专家共26人,由省政协主席伍洪祥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华林寺保护问题再次进行讨论。认为,应进一步做好保护华林寺重要意义的宣传工作,华林寺就地保护是正确的。当前首要工作是按国家《文物法》规定,考虑华林寺的安全条件,尽快划定保护范围,树立“四至”标志,修筑保护性矮墙。对“四至”范围意见比较一致:北面不动,东、西两面围墙与大殿屋檐各保持30米距离,南面直通华林路。保护区(包括大殿)共7000平方米。12月3日,省政府办公厅再次召开华林寺保护、修缮问题座谈会,倪松茂等11名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参加座谈。会议讨论了省政府关于华林寺保护范围和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大门规划方案,一致认为,省政府在短时间内就提出方案并召开会议,说明省领导对华林寺保护极为重视。委员们对方案进行讨论,认为:华林寺被关闭多年,群众意见已经很大,若修复后的华林寺仅仅是提供专家、学者考察和接待外宾之用,不向人民群众开放,各方意见将更大。不能重“衙门”、轻文物。建议:慎重考虑“四至”范围,不能缩得太小;缓建省政府大门;做好华林寺安全保护工作;再次进行保护华林寺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1983年12月14日,省政协办公厅根据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提出的在福州五一广场矗立闽籍著名历史人物雕塑像的倡议,邀请一些民主党派和学术界人士进行座谈。大家一致赞同项南的倡议,认为用雕塑形式来歌颂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是对人们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抵制精神污染,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干四化都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宜把雕塑群像集中矗立在五一广场,应根据各个历史人物的特性分散雕放,或修建历史人物博物馆,按年代排列。并对历史人物的提名、林则徐雕像的落实及福州城标雕塑的安放地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1984年6月20日,省长胡平召集省文化厅、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福州市文化局、福州市文管会等部门的领导与文化部文物局李竹君工程师专门讨论、研究华林寺大殿修复工程问题。李竹君介绍修复大殿的设想与计划。指出,最近文化部文物局决定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进行复原性大修,文化部将下拨修复经费并负责技术指导。修复后的大殿应自成体系,确保其原貌和安全。胡平听取李竹君介绍并察看大殿后,强调修复华林寺大殿的重要性,指出,保护文物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祖国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外开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修复华林寺大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要把修复工程摆在第一位。省里要拿出力量,积极配合支持。为确保修复工程顺利进行,胡平对大殿保护范围、省政府大院内部通道、修复工程物资保障和进度提出具体意见,希望工程早上马、早完工。6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召集省、福州市文化部门、文管会领导与李竹君工程师就省政府大院通道、大门方位等问题作进一步商谈。
  华林寺保护修复问题的视察和调查工作前后历时4年多,省政协先后组织邀请有文艺、科技界委员和有关人士及历史、古建筑、古文物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华林寺大殿进行5次视察,召开9次专题座谈会,从各方面研究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多次向中共福建省委和有关部门呼吁,提出保护的具体建议,引起领导的重视。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对华林寺大殿进行复原性大修,并派古建筑专家前来主持这一工程,省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按修复规划进行修复。1986年底,华林寺大殿终以它一千多年前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继1980年9月视察之后,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省政协委员于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以提案形式要求尽快落实省图书馆基建项目问题,将其列入预算。省长胡平、副省长陈明义等领导在视察省图书馆时,都感到馆舍基建需要安排。1984年11月10日,胡平在一份关于建立福建省情报中心的报告中批示:“我去过省图书馆多次,我认为该馆条件急需改善。”1985年2月4日,胡平在省文化厅关于本省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报告中又一次批示:“省里首先处理好图书馆的扩建问题。”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对省图书馆选地征地,另建新馆表示大力支持,愿意提供大面积新馆舍用地和协助拆迁工作。1985年,省计委将省图书馆基建工程列入福建省“八五”基建前期工作项目计划,拨款1600万元用于前期工作,并会同省文化厅联合向国家计委和文化部报告,要求“七五”期间立项建设省图书馆和请求国家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同时,促请省文化厅抓紧进行资金筹集和馆址选择方案的比较。到1986年,馆舍基建项目仍未正式立项,征地资金也无着落,已选定的新址当年就难以保留。1986年4月19日,省政协副主席左丰美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再次视察省图书馆,听取该馆负责人的汇报,实地考察馆舍。对省图书馆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馆藏信息资源优势,努力挖掘潜力,提高服务质量所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同时,深感馆舍拥挤、设备落后问题不解决,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议召开有关部门专门会议,研究兴建新馆舍问题,尽快优先安排解决征地费用。随后,胡平省长指示福州市政府保留省图书馆新址规划用地,该市在城建规划时将此用地予以保留。1986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副省长蔡宁林对省图书馆建设问题作了批示,认为应先把土地征用下来,扎扎实实搞好前期工作,如合理选址、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等可行性研究。建设方案应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体现实用、大方、节约、美观要求,决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脱离省情去争什么“全国第几”;并对选址提出意见。在省、福州市领导重视和各有关方面努力下,省图书馆新馆舍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动工兴建。
  为尽快解决省博物馆面临的困难,1986年10月24日,由省政协副主席蒋学道、陈仰曾率领省政协委员及文史、自然科学专家等20多人,再次视察省博物馆。听取该馆负责人汇报,并实地察看展览厅、文物库房和自然标本室。大家认为,省博物馆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闽台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普及科教文化的重要阵地。目前确实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通道受阻,观众无法入馆参观;经费太少,无力征集文物,致使国宝外流;馆舍系50年代砖木建筑,无法防范风、火、雹灾害。建议开辟博物馆专用通道,增拨经费,搬迁或重建博物馆。
  1987年3月26日,省政协文艺工作组组织省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文艺界人士20余人,由省政协副主席左丰美带队,视察福州市区的部分城市雕塑作品,听取有关负责人介绍并进行座谈。大家感到,福州城雕建设虽然起步迟,但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出现从未有过的活跃局面,涌现一批较为优秀的作品,如省博物馆前的铜雕《林则徐》、福州闽江大桥头的《凤鸣三山》等。但也出现一批未经审批自行建立的雕塑作品(有的出自民间为土地庙捏泥菩萨的工匠之手),或缺少艺术深度,或格调较低、质量较差,缺乏现代环境艺术观念,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且毫无时代气息,总体上看,福州市目前城雕质量能体现时代风貌的作品只占少数,而不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作品却不少。委员们认为,城市雕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环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个地区社会文化水平的标志,它还担负着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和审美意识的任务,并传之于子孙后代,一旦成为事实,便很难轻易“整顿”,尤其是一些不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损害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作品,势必给国家造成人、财、物力上的大量浪费。大家对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宁德等地城市雕塑粗制滥造蔓延的趋势深表忧虑。省政协办公厅据此向省领导呈报《关于迅速改变我省城市雕塑无人管理状况的建议》。认为作为开放省份,要使新兴的城雕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关键问题在于加强领导和统一管理。建议:(1)请省领导尽快听取有关部门关于本省城雕问题的情况汇报。(2)调整充实原省城雕规划领导小组,把城雕列入城建规划,由省建委统一负责全省城雕的规划、审批、验收和管理工作。(3)制定城雕法规,确保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城雕建设的规定精神;坚持宁缺勿滥、少而精和稳步前进的方针,防止一哄而上。(4)迅速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城雕队伍,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严禁无证设计施工。(5)组织专门小组对全省各地城雕进行一次普查和清理,停建、拆除思想内容不健康、艺术质量低劣的作品。(6)对投入巨资塑造的莆田《妈祖》雕像设计进行审议。省长胡平批示莆田市和省有关部门对上述建议进行研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5月16日,莆田市将《妈祖》塑像样品送省审定。
  同年4月9日,省政协文艺工作组组织部分委员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在省政协副主席左丰美的带领下到福州西湖宾馆,就馆内园林雕塑问题举行座谈,提出补救、改建的意见。
  1989年7、8月,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就省内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清理整顿的情况,两次听取省、福州市文化部门的介绍,并于8月19日由省政协副主席卢浩然带领,视察福州市区部分集体、个体书刊摊点、录像馆、电子游艺厅,了解到:近期全省集中开展的文化市场全面清理整顿,查禁一批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封建迷信、暴力凶杀、色情淫秽的书刊,打击一批利用各种淫秽物品进行违法活动的犯罪分子,大大净化全省文化市场,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但仍有些书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还在公开销售中央明令查禁的书刊以及其他黄色、淫秽书刊,清理整顿工作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死角。委员们一致认为,社会文化市场出现混乱局面,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分不开。书刊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经济、教育两面价值,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必然淡化其教育价值,降低社会效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庸俗、黄色甚至反动的内容,这个教训要深以为戒。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允许黄色书刊泛滥。有关部门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继续强化各地文化市场管理,集中力量堵住“污染源头”,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出版物和地下印刷、发行网,健全各级专门文化管理机构,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出版政策,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尽快制定和明确有关“扫黄”的政策和法律,使这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顺利健康进行。同时,要积极支持健康的文艺创作和活动,使文化市场沿着健康方向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上述意见和建议得到中共福建省委和省政府的肯定。
  1990年3月27~31日,省政协副主席赵修复、卢浩然带领文教卫体视察小组视察福州市于山文化中心、鼓楼区文化馆等单位,与该市有关部门领导座谈,提出如下意见:(1)于山文化中心选址正确,但几年来变化不大。建议综合治理于山山头,尽快修订出符合实际的文化中心规划,并通过法律保证规划的实施。被挤占的文化古迹场所和风景区,要限期退还。福州市图书馆选址在古建筑于山天君殿并不合适,要慎重考虑。(2)福州市文化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如体现八闽文化的高品位雕塑;可选用闻名中外的脱胎漆器工艺品,制作店铺招牌字号、街巷里弄牌坊、对联,并加强统一管理,清理纠正这些地方出现的各种差错,如南台“书法一条街”,装饰花花绿绿,体现不出高雅的书法艺术。
  同年5月,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省政协在省财政厅、民盟福建省委员会、驻闽空军、中共福州市委、马尾区委和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帮助下,拍摄制作电视艺术片《马尾之光》,于9月27日首映,获得社会各界好评,认为此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两次播出,中央电视台亦于1991年7月1日播映该片,许多中、小学校还借去录像带,组织学生观看。
  1991年3月7~14日,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按照省政协副主席凌青的要求,组织有关方面委员和专家6人赴永定县,考察永定客家土楼旅游环境。考察组了解到,近年来,永定土楼以其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引起国内外各方面专家的极大关注以及广大旅游者的莫大兴趣,成为中国建筑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永定土楼旅游在日本、台湾都掀起一股热潮。有关部门对“土楼热”的迅速到来始料未及,土楼旅游的各项设施和管理制度远不能适应,主要表现在:旅游组织管理机构尚不健全,旅游交通路况极差。土楼参观点环境脏、乱、差,旅游管理和配套设施欠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将制约永定土楼旅游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改善旅游条件,健全管理制度。为此,提出5点建议:健全和充实有关组织管理机构,认真做好土楼旅游的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各种专业培训;下决心在短期内整修好通往主要土楼参观点的公路;强化卫生意识,提高土楼居民文明素质,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做好土楼环境的净化工作;加强土楼史料研究开发工作,在土楼参观点开辟“客家土楼民俗陈列”,同时,开发富有客家特色的食宿配套项目,展示土楼民居的原始风貌和独具风味的客家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省有关部门可酌情将“振成楼”等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好土楼旅游资源,以增强土楼经久不衰的旅游吸引力。
  1993年4月20日,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在榕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在省政协副主席卢浩然、陈仰曾和秘书长刘贤儒带领下,就本省的新闻改革问题进行视察。先后听取省广播电视厅、福建日报社负责人关于本省新闻改革现状的情况介绍,视察省广播电视中心办公场所、机房、设备等。委员们对本省新闻工作深化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1995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文化工作调研组,前往莆田、漳州、晋江、石狮等地,开展以“如何组织安排双休日群众文化生活”为专题的调研活动。通过座谈、参观、研讨等方式,调研组了解到,“双休日”制度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应予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许多部门和单位尚未给予足够重视,某些单位强调行业特殊性,如一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或生产任务繁重,一些学校受升学率的压力,至今难以实行;一些公共服务部门和单位对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服务公众,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划;而享受双休日的人们,也并不都能恰当地安排休闲时光,有些人甚至是在赌博、酗酒中度过双休日。为此,调研组提出3点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如何引导双休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提出宏观指导方针,各相关部门要针对群众新需求,拟定规划,采取措施,提供有效的服务;运用行政、社会、舆论和商业等手段,进行引导,匡正不良倾向,表彰好的典型,充分开放各类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加财政投入,兴建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996年,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组成农村文化调研组,于5月7~13日赴永安市、沙县,6月7~14日赴长乐、罗源、连江县,12月16~24日赴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邵武市,开展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系列专题调研活动。在5月、6月的调查中,深人20多个乡村,召开36次座谈会,经过讨论酝酿,形成《农村文化现状值得重视》的调查报告,提交7月下旬在辽宁丹东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召开的改革开放与文化建设研讨会。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本省农村文化事业有新的进展,基本形成县、乡、村文化网络,农村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态势:现代化文化设施开始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兴建,涌现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大楼、广播电视大楼、新华书店、文化宫、青少年宫;现代化都市文化建设项目如歌舞厅、羽毛球场、室内溜冰场等设施,摄影、收藏等群众团体,健美、旅游等活动也开始在农村悄然兴起。社会办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特点,文化市场也在农村应运而生,目前有5130个文化网点,弥补了政府办文化的不足。但农村文化建设就总体而言,基础较差,滞后于经济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有:(1)政府办文化单位情况困窘,不少文化馆(站)、图书馆(室)、新华书店设施陈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经济欠发达或领导不重视的县乡尤甚。全省各级新华书店营业门面、仓库和办公用房,近年来被动迁的约1.5万平方米,计划动迁的还有1万平方米。(2)传统文化载体萎缩,农村书刊销售和电影放映滑坡严重,有线广播线路恢复艰难。(3)沿海和山区间文化发展差距拉大,如晋江、长乐年演出戏剧5000场,山区许多县年均不及100场。为此提出3点建议:一是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农村整体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引导,增加投入,确保国办文化事业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二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注意提高农村文化的整体素质,抓好面向大众的精品创作,继续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净化文化市场。三是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在办好国办文化的同时,发动全社会办文化。农村文化事业单位应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活动,谋求自我发展,政府应在财、物、政策上给予支持。对许多地方广电部门反映的税费较重,把创收费抵扣预算内人头费、购书费的做法,应予以纠正。在12月的调查中,先后召开3次座谈会,走访7个乡(镇)、4个行政村,了解到,三市(区)都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群众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壮大,乡村“读书社”的活动基本上得到巩固并有发展,农村文化改革出现多种模式,农村文化发展主流健康,但也存在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为此,提出3点意见和建议:(1)县、乡财政对文化基础建设和日常经费开支应增加投入,列入财政总支出预算,并占一定比例。文化部门要开拓“以文补文”渠道,增强自身活力。(2)对山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要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规划。(3)充分做好建瓯、邵武两地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期准备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城市文物古迹。
  1996年12月9~12日,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在榕省政协委员70人由省政协副主席周厚稳带领,视察福州市社区文化现状、基础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方面情况。在文化方面,委员们认为,市内社区文化网络初具规模,各类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屡获嘉奖,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仓山镇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议:(1)抓紧制定省会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妥善协调处理好省、市、区三级文化设施的布局,力求上档次、不重复;(2)把社区文化作为文化工作重点之一来抓,加强社区文化站、馆建设,正确引导文化消费,协调发展各层次文化;(3)文化市场应采取教育、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奖善惩恶,使其朝着健康、文明、有序方向发展。
  1997年4月下旬,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联合福州市政协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5月中旬组织省直单位和厦门、泉州的部分省政协文艺界委员,先后对福州、厦门、泉州市的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考察30多个街道、居委会、校园、企业,召开7次座谈会,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经验、设想和存在的问题,与党政有关部门探讨和交换意见。在福州市仓山区、台江区和平潭县的调研中,委员们认为社区文化建设正在引起重视,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认识有待深化,社区文化主阵地建设大都比较简陋,共建共享的机制尚未完善,自我发展活力较差。为此,提出4点建议:(1)各级政府应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单位应把文化室、图书室的建设纳入居民小区的建筑设计和环境配套建设之中;(2)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协调组织,使片(区)内各种文化队伍和场所建立稳定的共建共享、互利互补的关系;(3)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具体指导,培养和推广先进典型,正确引导家庭文化健康发展;(4)探索使社区文化抓得起、养得活的新路子。在厦门和泉州的调研中,对如何进一步搞好社区文化提出3点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投入,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二是在普及的同时,注意逐步提高社区文化的水平;三是街道文化站干部的工作要相对稳定,主要时间精力应用在组织社区大文化工作上。
  附:画室活动
  为了广泛联系书画艺术界人士,开展书画艺术交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省政协于1981年9月28日成立书画室(海云墨会),书画室成员以省政协委员中的书画家为主体,另聘请本省部分有代表性的知名书画家组成,至1997年有成员57人。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活动:
  1.举办书画展
  通过举办书画展,宣传福建的改革开放形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本省书画家的艺术风貌,促进艺术交流。
  1981年10月,举办“中国画展”,集中展出本省书画家作品百余幅。
  1983年10月,举办“闽籍书画家作品展”,展出作品百余幅,除省内外闽籍书画家作品外,海外闽籍书画家也有佳作参展,如旅美画家方君璧的国画“家乡山与水”,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甚受好评。不少作品都描绘八闽胜景,凝结着作者对故土的感情。同月,举办“上海市政协画室赴闽画展”,展示了在国内艺坛享有盛誉的朱屺瞻等著名画家1982年应邀来闽写生时为赞颂武夷山胜景所创作的书画作品百余幅,对宣传武夷山水,推动本省旅游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986年3月,举办“乡音画展”,展出书画室成员作品共77幅。
  1987年3月,协助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以个人名义筹办“海峡两岸书画展”工作,书画室17名书画家作品参展。10月,与省人大常委会画室联合举办“海峡中国画展”,展出海内外闽籍书画家作品150幅。
  1989年1月,与福建省司法厅、财政厅、税务局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福建法制书画展”,展出国画、书法作品84幅,推进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1990年3月,举办“福建省政协委员书画家作品展”,展出14位委员书画家作品百余幅。4月,应遨赴福安举办“福安建市书画展”。8月,省政协书画室组织作品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办“纪念林则徐诞辰205周年书画展”,省政协副主席凌青以及在京原福建老领导出席开幕式。书画展展出赞颂林则徐业绩的书画作品百余幅,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1991年10月,为配合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系列活动,省政协书画室举办百幅书画展,重点发动10多位本省中青年画家,专门创作反映辛亥革命志士活动的作品,受到行家的赞扬;还出版展品画刊,扩大社会影响。
  1995年1月,省政协书画室在福州于山堂展厅举办“纪念福建省政协成立40周年书画展”。
  画室先后邀请上海、浙江、甘肃、安徽等省(市)政协书画组织到闽访问,并协助他们在榕举办画展,开展艺术交流活动。
  2.开展艺术交流
  1984年,省政协书画室邀请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教授到榕举办画展。在榕期间,刘国松还到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和福州画院讲学,介绍台湾绘画艺术现状和个人的创作经验。同时应遨来访的还有原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秘书、书法家胡公石先生,彼此交流情况,表达了希望祖国早日统一、共同继承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事业的心愿。
  1987年以后,省政协书画室与上海、浙江、安徽、甘肃等省(市)政协开展互访互展和艺术交流活动;组织福建不同时期的百余幅作品到省外交流,受到当地艺术界和新闻界的关注。访问期间,还与当地书画家开展各种笔会和书画联谊活动,交流开展政协书画工作的经验,沿途还参观敦煌莫高窟、西安碑林、秦兵马俑、黄山等名胜古迹,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同年,全日本书道联盟代表团一行抵闽访问,书画室与省书协等单位联合组织“中日书法家交流笔会”。两国书法家同台挥毫,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1989年1月,省政协书画室与省美协联合举办“敦煌璧画艺术”学术讲座。
  1994年6月,应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之遨,以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为组长的书画访问小组一行5人赴香港、澳门进行为期7天的艺术交流,期间参加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成立5周年庆典及闽港沪书画家雅集活动。宾主即席泼墨,共叙丹青;结识一批同道好友,达到艺术交流和联系乡情的目的。
  此外,书画室还先后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刘海粟、黄冑、全国美协副主席王朝闻等著名书画家来闽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
  3.出版书画册
  1987年10月,省政协书画室与省人大常委会书画室联合邀集本省150多位书画家的作品,编辑出版《海峡书画集》,作为福建书画册首献和赠送海内外艺术同仁的礼品,系统介绍闽籍书画家的作品,受到好评。
  1997年2月,省政协书画室编辑出版《海云墨会精品集》画册,展示省政协历年收藏的上至明清,下至当代共116幅作品,颇具欣赏价值。
  4.服务社会
  省政协书画室先后组织书画家应邀赴连城冠豸山、屏南鸳鸯溪、福鼎太姥山、永泰方广岩、将乐玉华洞、泰宁金湖等省内风景名胜区进行旅游文化考察,为当地旅游部门制定景区规划出谋献计。书画家们对如何保护旅游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提出意见,引起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
  1985年,为配合全国政协发起的为赞助残疾人福利事业募捐书画作品活动,省政协书画室组织募集本省名家书画作品10余幅,收入《全国赞助残疾人福利事业募集书画作品集》。
  1995年4月,应全国政协邀请,省政协书画室组织6位书画家为全国政协新大楼创作作品。书画家们在短时间内赶制出大幅作品,得到全国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郑乃王珖的作品被选置于李瑞环主席会议室。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政协志

《福建省志·政协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第一篇,第二篇的第四章,第三篇的第二、十三、十四章由陈熙满撰写;概述,第二篇的第一、二、三章,第三篇的第一、三、四、八、十、十一、十二章和附录的大事年表由郑成钟撰写;第三篇的第五、六、七、九章由郑成钟、黄平撰写。宋京生、廖楚强、张贵明曾一度参加修志工作。本志的图片选自大型图册《福建政协》,主要由省政协档案室提供。

阅读

相关人物

曾雨音
相关人物
左丰美
相关人物
李阳冰
相关人物
郑雪来
相关人物
沈觐寿
相关人物
俞元桂
相关人物
倪松茂
相关人物
佟铮
相关人物
郑孝燮
相关人物
胡平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伍洪祥
相关人物
林则徐
相关人物
李竹君
相关人物
陈明义
相关人物
陈光毅
相关人物
蔡宁林
相关人物
蒋学道
相关人物
陈仰曾
相关人物
卢浩然
相关人物
严厉
相关人物
赵修复
相关人物
于山山
相关人物
高雅
相关人物
凌青
相关人物
刘贤儒
相关人物
周厚
相关人物
方君璧
相关人物
朱屺瞻
相关人物
石景宜
相关人物
刘国松
相关人物
于右任
相关人物
胡公石
相关人物
许集美
相关人物
刘海粟
相关人物
李瑞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