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8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报刊
分类号: F426.3
页数: 5
页码: 302-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物资》是福建省物资系统创办的一份报纸,主要传递生产资料商情信息,促进物资流通。该报创刊于1980年,后改名为《福建市场报》。报纸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物资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工业企业的物资供销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宣传方针政策、反映市场动向、交流经验、介绍知识等。该报的发行量逐年增加,广告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盈利。同时,该报还为促进地方工业生产发展、提高物资职工业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 福建省 物资系统 报刊

内容

一、《福建物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物资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资料市场行情多变,要求物资流通部门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生产企业、经营部门和使用单位及时经常地提供物资商情信息,疏通产销渠道。1980年初,福建省物资厅党组几经研究,决定创办一份生产资料商情报,定名为《福建物资》(旬报)。同年9月15日,《福建物资》创刊,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为该报题写了报头,省财政厅拨给1万元资金作为开办费。省物资厅下发通知并致函各主管厅局物资供销处(公司),要求在各地市物资系统、省物资厅直属单位和省各主管厅局物资供销机构及所属企业单位供销科室建立《福建物资》通讯网。同年底,共有46个单位推荐了56名通讯员,通联网络初步建立。
  《福建物资》试刊6期后,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部门批准该报从1981年1月起在国内公开发行(报刊发行代号33—7),为四开四版,每月逢十出版,零售每份0.04元,全年定价1.44元。
  《福建物资》是福建省物资系统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当时省内唯一的一份生产资料商情报。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全省物资部门干部职工、工业主管部门物资供销机构和工厂企业的物资供销人员。正式发行当年,邮局订阅量约2100份,另有一部分由《福建物资》编辑室直接向省外发行。
  《福建物资》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党和政府有关生产资料流通的方针政策,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动向,沟通物资商情,交流搞活物资流通的经验,介绍产品性能、使用、维修和保管知识,刊登用户和群众的批评建议,以及工商企业的产品广告,密切产需衔接,促进物资余缺调剂。
  《福建物资》设有“国际市场”、“国内商情”、“市场短波”、“金属材料市场”、“化工产品行情”、“机电产品橱窗”、“建筑材料市场巡礼”、“物资趣闻”、“读者来信”、“物资管理常识小问答”等十多个专栏,强调指导性和服务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从1982年3月30日起,又增辟“物资供求”栏目,免费为国营、集体企业单位和发证个体工商户刊登50字以内文字小广告,受到企业的欢迎。
  从创办开始,《福建物资》就突出传递商情的办报特点,以沟通物资信息,为促进福建省地方工业生产发展服务。1981年初,福州闽江仪表厂试制成功DD28型计度器,《福建物资》在当年第21期的“机电产品商情”栏内发布了这条消息,江苏省六合县无线电器厂、贵州省凯里州龙场煤矿等企业在1个月内就向该厂订购了100万只;福建省浦城县涂塑厂生产各种建筑涂料,因地处边远山区,销路不畅,《福建物资》于1982年初在第49期刊登该厂产品介绍后,沟通了产销渠道,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外用户陆续向该厂订货,在短短半个月内签订的合同就相当于该厂1981年全年销量的60%。
  《福建物资》编辑室定编制7人。1980年创刊时仅有3名工作人员,负责报纸的编稿、采访、摄影、编排、校对、发行、通联等一整套工作。1981年9月以后逐步充实力量,人员增加到5人,同时进一步加强通联工作,通讯队伍逐步扩大。至1983年底,《福建物资》在省内有关部门、工矿企业单位共发展通讯员210多人,为1980年的近4倍。
  1982~1984年,《福建物资》年发行量增加到5000份左右。1984年2月,《福建物资》贯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关于把库存降价物资优先用于社队企业发展的讲话精神,从第118期起,分期分批地刊登省有关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库存降价机电产品和钢材的广告,向省内各社镇企业办公室及所属社队企业赠阅报纸,进一步扩大发行。同年10月1日,经省委批准,《福建物资》改刊为《福建市场报》。
  《福建物资》自1980年创刊到1984年9月10日出版最后一期,共出刊139期,平均每期发表30多篇文章,1.3万多字,在宣传党和政府有关物资工作的方针政策,针砭时弊和纠正物资流通领域里的不正之风,沟通渠道、促进地方工业生产发展,介绍知识、提高物资职工的业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报纸通过抓发行和经营广告业务,精打细算,增收节支,年年有盈余。1981年盈利7000多元,1982年盈利9000多元,1983年盈利4000多元。《福建物资》还陆续添置了照相器材及必要的办报设备,内部建设初具规模。
  二、《福建市场报》
  1983年8月,福建省物资总公司(原省物资厅)与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研究商定,将《福建物资》改为《福建市场报》,以扩大报纸宣传内容和报道范围。同年10月,省经委、省物资总公司联合向福建省委、福建省工贸小组及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改刊报告。1984年,省委办公厅以厅发〔1984〕004号文批复同意将《福建物资》改为《福建市场报》,由省经委和省物资总公司合办,并确定福建市场报社属县团级事业单位,暂定编制15名,由省财政厅一次性拨给开办费5万元。省委批复下达后,省经委和省物资总公司联合成立领导小组,省经委副主任黄文麟任组长,省物资总公司总经理戴以超任副组长,领导报社编委工作。《福建市场报》社则建立编委会,具体负责报纸宣传报道。报社采编人员以原《福建物资》编辑室人员为基础,经省经委与省物资总公司协商,进行了调整配备。同年9月1日,“福建市场报社”及“福建市场编辑部”印章正式启用,报社办公地点设在省物资总公司内,人员、财物亦由省物资总公司代管。
  1984年10月1日,《福建市场报》正式创刊。省委第一书记项南为报纸题写了报名;省长胡平为报纸创刊撰写刊词,要求《福建市场报》办成市场信息总汇,为福建治穷致富服务。
  《福建市场报》是一份侧重市场信息传播的经济类报纸,四开四版,周报,每周二出刊,每份零售0.04元,全年定价2.04元,报刊发行代号仍为33—7。它的读者对象为省内经济部门和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广大消费者,重点是工交、内贸、物资等部门和企业。创刊初期,发行量即达到1.2万份。
  《福建市场报》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经济方针政策,报道经济科技信息,交流各地市场行情,开展市场预测,介绍各色时新商品,反映广大顾客呼声,推广企业管理经验,反映经济研究动态,开展经济咨询业务。专为省内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政策咨询、经济咨询、市场信息、科学技术、多种社会和家庭消费“六个服务”。
  1984年,《福建市场报》共出刊9期,设置的主要版面有:“经济要闻”、“市场信息”版,“经营管理”版,“生活服务”版,并轮流开设“海外市场”和“科技之窗”两个专页。栏目设置有“经济界人士论坛”、“市场评论”、“经济改革信息”、“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窗”、“消费者评市场”、“市场随笔”、“市场预测”、“市场掠影”、“福建产品在外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橱窗”、“各地市场行情”、“省外市场”、“监督岗”、“信息反馈”、“专业户园地”、“特区之窗”、“经营新招”、“品尝杂议”、“选购参谋”、“产品史话”、“市场鳞爪”、“生活之窗”、“厨房顾问”等30多个。1985年以后,又根据宣传报道需要和读者要求,相继增设了“经营艺园”、“政策咨询”、“消费者呼声”、“服务台”、“行家里手”、“天南地北”、“商品介绍”、“市场专访”、“产品分析”、“消费指南”、“文明之花”、“管理经验谈”、“批评与建议”、“柜台内外”、“廉价商品”、“供与求”等一批栏目,丰富报纸内容。
  为贯彻福建省长胡平要求报纸办成经济信息总汇的指示,从1984年底开始,《福建市场报》编委会着手组建信息网,以求通过广泛的渠道获得多方面的经济信息来源。至1987年,《福建市场报》先后在省内9个地市经委(财委)设立了业余记者站,并在福建省政府驻上海、北京、广州等主要城市办事处聘请特约记者;在省内工交、物资、商业、供销、外贸、外经、银行部门、省内部分重点厂矿企业、大型商店和部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聘请特约通讯员、通讯员,同时密切与各地市县委报道组的联系,建立了一支以有关厅局、总公司和各地市县委报道组为骨干,遍及全省经济部门的通联队伍和信息网络。
  1987年6月,《福建市场报》发行量跃升到近5万份,为创刊时的4.1倍。同时,报社采编力量也得到加强,人员增至9人(其中党员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人,中专文化程度一人)。同年8月,编委会健全报社内部规章制度,制定了《福建市场报新闻专业职务岗位职责条例》,对不同岗位的编辑、记者明确职责、任务,并订立奖惩办法,加强管理。同年,省经委党组和省物资厅党组考虑到《福建市场报》报名的局限性,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地经济部门、生产企业的要求,决定把《福建市场报》更名为《福建经济报》,由侧重于传递商品流通信息,转为全面宣传报道福建省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活动。《福建市场报》改名后,与省物资厅脱钩,划归省经委主管、主办,作为省经委指导本省经济工作的机关报。1988年1月,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福建市场报》正式改为《福建经济报》。
  《福建市场报》从1984年10月1日创刊到1988年1月改刊,共出版162期,每期刊载各类稿件1万多字,发布了大量的经济信息。报纸围绕“传递经济信息,指导商品生产、流通,引导群众消费,服务群众生活”的办报宗旨,以新闻为主,运用多种体裁,组织版面宣传报道,突出指导性、时效性、群众性,质量逐步提高。一批优秀新闻作品,如“坚决刹住搭售风”、“不观行市、一哄而上,全国十亿公斤啤酒麦愁守绣楼”等,分别在全省好新闻作品评比和全国经济信息报刊稿件评比中获奖。
  三、《福建物资经济》
  1990年初,省物资厅党组责成省物资厅和省物资经济学会联合创办《福建物资经济》杂志,作为省物资厅指导全省物资工作的机关刊物和省物资经济学会进行物资经济学术交流的会刊。同年2月底,省物资厅、物资经济学会制定出版方案,并向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正式申请创办此刊,同时加紧各项筹备工作,成立由省物资厅领导、学会领导、省物资厅各处室负责人及省委党校和部分大学院校教授组成的编委会,共有编委19人;在省内9个地市物资经济学会和省直单位组建10个通联组,并从省直有关工交厅局和全省物资系统聘请116名熟悉物资业务知识、有较高写作水平的物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教学工作者担任特约通讯员;省物资厅拨出1万元作为杂志创办经费。1990年11月28日,省物资厅组织召开《福建物资经济》各地通联组负责人座谈会,商议杂志筹备事宜。1991年2月12日,《福建物资经济》编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听取编辑部关于刊物筹备情况的汇报,审定办刊方针和宣传报道计划,通过创刊号的主要内容。
  1990年12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福建物资经济》(季刊)内部发行,并颁发了期刊登记证(闽报刊字002号)。
  1991年3月15日,《福建物资经济》第1期出版,为16开本60页,封面彩印,约9.6万字,核定工本费1.30元,当期发行量2000份。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副部长蔡宁林分别为《福建物资经济》创刊号题词。同年9月30日,《福建物资经济》从第3期起改为16开本48页,每期字数约7.5万字,逢每季末30日出版。
  《福建物资经济》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物资工作的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本省物资工作实际,研究探讨物资体制改革、物资经济理论和物资流通技术,交流物资供销管理和职工队伍建设的经验,及时传递省内物资流通信息,研究探索物资流通规律,促进物资流通更好地发展,为福建省经济建设服务。
  《福建物资经济》的读者对象以全省物资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和厂矿企业物资供销部门广大从事物资流通工作者,经济院校师生、经济研究人员以及兄弟省市的同行为主,同时面向关心物资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1991~1994年,《福建物资经济》设有“评论”、“权威人士论坛”、“要闻”、“政策信息”、“理论探讨”、“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经营管理”、“经验交流”、“群言堂”、“人物风采”、“业务讲座”、“热门话题”、“经理之页”、“图片新闻”、“情势预测”、“世界物流”、“港台之窗”、“物流文摘”、“他山石”、“刊中报”、“职工园地”、“编读往来”、“物资知识”、“经商史”、“学会工作”、“职工艺苑”等栏目。1995年以后,根据内容需要,对栏目进行了调整、补充,陆续增辟了“领导讲话”、“现代物流”、“政工园地”、“经济法苑”、“市场建设”、“改革之窗”、“企业物资”、“市场经纬”、“物资财会”、“党的建设”、“扭亏频道”、“热点探索”、“县级物资企业”等栏目。
  1991年,《福建物资经济》编辑部仅有责任编辑1名,1992年2月增加到2人,编辑部与学会秘书处合署办公。刊物实行以刊养刊办法,向订阅者收回出版成本,不盈不亏。创刊前3年,杂志每期在封面、封底刊登企业图片简介,为省内物资企业作宣传,获得经费支持,实现有所盈余。
  1994年后,由于物资系统普遍亏损,《福建物资经济》以赠阅为主,不再收取工本费,办刊经费主要由省物资厅(省物资集团总公司)拨给。
  1995年4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对省内内部期刊换发期刊准印证,《福建物资经济》刊号改为福建省内部期刊准印证第0328号。
  1998年5月,遵照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内部报刊治理工作的要求,《福建物资经济》由内部期刊转化为内部资料(证号:福建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37号),实行免费交流。
  从1991年3月创刊到2000年12月,《福建物资经济》共出版36期,发表各类文章640多篇,约270万字,其中发表物资经济学术论文350多篇,权威言论和省物资厅领导的重要讲话52篇。凡省物资厅召开的重要会议,刊物及时报道会议精神,传达全省物资工作的重要部署。《福建物资经济》每年都从当时物资流通的热点和难点出发,确定组稿要点,先后围绕“物资企业如何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怎样实行代理制、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物资企业如何扭亏增盈”、“中国加人WTO后,物资流通业如何应对”以及物资“指供”(政府对重点建设所需物资,指定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组织供应)等问题,通过召开理论讨论会或征文等形式组织稿件,开展专题研讨。平均每期刊登1~2篇权威人士讲话,2~3篇省内学者和教授的文章,以增强权威性和学术性。除理论性文章外,还发表一些“专访”、“特写”、“通讯”、“短评”、“杂感”、“随笔”等新闻体裁和杂文类文章以及“诗歌”、“摄影”、“书画”等艺术作品,以丰富版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黄文麟
相关人物
戴以超
相关人物
胡平
相关人物
蔡宁林
相关人物
柳随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福建物资》
相关作品
《福建市场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