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信息、报刊、学会、协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889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信息、报刊、学会、协会
分类号: F426.3
页数: 17
页码: 299-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信息网络、报刊、物资经济学会、物资流通行业协会等情况。
关键词: 信息 报刊 学会

内容

物资信息在商品流通领域内以情报、消息、行情等形式出现,利用各种传媒沟通购销渠道促成交易。在物资流通实行计划分配调拨制度下,各级生产、流通部门和企业,其产、供、销都根据国家计划进行,各类会议、文件、报刊资料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主要手段,物资信息的作用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物资流通市场逐步放开,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不断减少,价格也逐步放开,加之生产、流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打破了物资集中统一管理的局面,形成了多渠道的流通格局。与此同时,计算机开始进入物资生产和流通领域并发挥作用。建立物资信息产业的时机趋于成熟。
  1990年1月,省物资信息中心成真后,原分别由省物资厅调研处和科教处主办和管理的《福建物资信息》和电子计算室划归其主办和管理。其任务是:制定全省物资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技术方案;组织协调全省物资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向各单位提供信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做好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标准化工作;负责《福建物资信息》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并协调、指导、组织全省的物资信息工作;负责信息的发布和开发信息的综合咨询服务等。1990年4月,省物资信息中心开始进行福建省物资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同年5月,省物资厅批转各地(市)物资局、省各专业公司贯彻、实施。省物资信息中心成立后,对各地(市)物资信息机构的组建和工作进行指导、督促。福州市、泉州市物资局先后组建了物资信息中心,其余7个省辖地区、市组建了物资信息站,配备了专、兼职信息人员,专司信息工作。
  1993年,省物资信息中心实现了 “统计、信息、计算机”三位一体的信息机构建制。
  1980年,省物资厅先后创办《福建物资》、《福建市场报》、《福建物资经济》3种刊物,宣传物资工作方针政策,报道生产资料市场信息,沟通物资购销渠道,对促进全省物资流通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成立于1981年11月,学会根据物资部门不同时期的改革任务、经营管理要求及物资流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组织物资经济理论研讨会,编印《福建物资经济》刊物,对深化物资体制改革,提高全省物资经济理论水平和物资经营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1995年8月1日,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经批准正式成立。至此,原有维系本省物资流通体系以政府管理职能为主转变为以行业管理职能为主。按协会章程规定,协会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
  第一节 信息网络
  一、网络
  (一)省级信息网络
  1980年10月,省化工建材公司组建了由省公司、供应站参加的福建省化工建材物资信息情报网,作为物资系统部分省、市化建公司情报信息交流网在本省的延伸。同年9月,省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在福州主持召开华东六省一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服务网联席会议,组建服务网络,拟定网络协议、明确网络功能和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至1986年,省物资厅直属专业公司的金属、机电、化建、生资、回收公司已建立和参加各种纵横交错的物资信息网络17个,有行业性的,也有区域性的,包括跨省、市和省际边缘区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网络。
  1988年4月,省物资厅发出《关于建立我省物资信息网络的通知》,决定由省物资厅总抓,实行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组成网络。同年9月,省物资厅召开全省物资信息网工作会议,明确省级物资信息网络由9个省辖市(地区)物资局、省属金属、机电、化建、生资、回收专业公司等14个单位组成。网络活动主要以收集、筛选、整理、传递、交流宏观信息和交流工作经验为主,网点集中在物资系统或行业内部。
  1990年10月,省物资信息中心在福州召开全省物资信息工作会议,决定建立省物资系统传真信息网。具体办法是:采取分层次接力传递和反馈信息方式,即省物资信息中心与各地(市)物资信息站、省属各专业公司进行通讯,各地(市)物资信息站作为中间站,再与其系统内的网络成员进行互讯,有条件(有传真机)的县(市)物资局亦可与省物资信息中心直接进行通讯,暂时无传真机的单位或无能力开通通讯的县(市)物资部门可采取邮寄办法进行。传真联网的主要内容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政策信息、预测预报物资供需趋势、物资经济活动情况通报等。省级传真联网从同年11月开始正常运行。这是首次在物资系统内部组建的以传真通讯为主的新型物资信息网络,成员有21个单位。
  1996年1月,为加快与各地(市)物资信息联网,省物资(集团)总公司转发省物资信息中心《关于组建福建物资供求信息网的通知》,决定由省物资信息中心牵头,组建由省内9个地(市)物资局和省属各专业公司参加的物资供求信息网络。规定网点可免费定期获取网络资料,并可在网络上按规定免费发布一定数量的物资供求信息;可通过网络发布企业情况和产品介绍等信息。网员单位采用统一的报送格式、统一的物资代码和统一的供货单位代码。同年5月,省物资供求信息网与中国物资信息中心创办的全国物资供求信息网联通,形成了以其为结点,省、市物资供求信息网为二结点的互通网络。
  1997年,由于省级物资网络成员主要局限在物资系统内部,与省内其他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联系少、信息量小,系统外中小企业用户所占比例也较低。为适应信息交流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做好日益增加的传递工作,同年10月,省物资信息中心牵头,组建了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网络。要求网络有计划地向系统外扩展,吸收系统以外有影响的工矿企业、市场和信息机构加人。网络宗旨是:以信息开发为主,迅速传播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包括各类重点生产企业的主要产品产量和价格信息、主要物资进出口信息、国内外生产资料价格信息与供求信息。同年4月,省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网与中国物资信息中心创办的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网联通,并与省内部分地(市)物资信息站、省属专业公司联网,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企业经营服务。
  (二)地(市)物资信息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物资流通渠道多样化,物资企业面临竞争加剧,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地(市)物资部门在加强信息工作的同时,建立了不同规模的信息网络。1980年10月,福州市物资局组建由市金属、机电、生产资料公司以及闽侯县、马尾区、郊区等单位参加的物资情报网,专司物资信息的搜集、调查、物资供求和市场预测预报工作。1983年3月,宁德、莆田地区和福州市物资局组建了“三地市物资经济联合网”。1988年又接纳了三明市、南平地区物资局人网,使网络扩大为“五地市物资经济联合网”。该网以计算机联网为主,互通信息,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三)计算机通讯网
  1984年9月,省物资总公司筹建电子计算室,负责对全省物资系统计算机的应用进行规划和指导。
  1990年1月,电子计算室划入省物资信息中心管理。同年11月,根据全国物资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信息系统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机型(简称“四统一”)的方针和省物资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要求,为便于信息网络标准化管理、设备维修和软件交流,省物资信息中心为地(市)、县物资部门做好计算机及其硬件的选型、代购工作。1991年4月,为加强各地计算机联网的指导工作,减少计算机联网软件的重复开发,实现成果共享,促进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提高软件质量,省物资信息中心召开省物资系统计算机开发应用操作人员会议,交流经验,传授技术,并对系统内软件统一登录和管理。
  1991年10月,为进一步推广计算机联网工作,提高广大计算机软件人员的业务水平,省物资信息中心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举办7期计算机开发应用培训班,学员达160多人次。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及操作、BASIC语言、电子数据报表处理和中文处理系统。
  1992年4月,以省物资厅为中心结点,地(市)物资局和省专业公司为结点的计算机网络全面开通,实现了全省物资系统财务、统计、信息计算机远程通讯联网。
  1996年7月,为加强省际物资信息交流,省物资信息中心加人由上海、江苏等13个省、市组成的长江流域物资信息网,为其网络成员。网员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每月交换数据库,定期交换信息资料。
  二、刊物
  (一)省级刊物
  1985年4月,省物资总公司创办的《福建物资信息》(半月刊)与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70多家物资信息机构建立互换信息关系,成为省物资系统信息网点的主要刊物。
  1986年后,省物资专业公司还定期或不定期地编印了《化工物资动态》、《建材物资综合信息》、《机电商情信息》、《金属材料信息》等信息资料,以交流商情,预测预报市场动态,收集、传递信息,提供企业领导参考。
  1990年1月,省物资信息中心成立后,主办《参考信息》周刊,与省内外物资系统相
  互交流。
  1992年7月,《福建物资信息》与《参考信息》两网刊合并,保留《福建物资信息》刊物,改半月刊为周刊,划归省物资信息中心主办和管理。该刊可发布各类物资供求信息800~900条,网员单位遍及省内各地(市)、县物资企业和省内外工矿企业,并与全国物资企业和物资信息机构联网,进行信息交流。
  (二)地(市)级刊物
  从1980年起,各地(市)物资部门积极贯彻为领导决策提供宏观信息,为企业经营提供微观信息的双向服务宗旨,许多地区物资部门都创办了区域性的信息网刊。这些网刊有的以提供宏观信息为主,有的以提供供求信息为主。福州市物资局早在1980年就主办了《福州物资信息》、《各地物资信息汇编》、《福州物资简报》、《物资工作讯息》、《典型调查》5种网刊。福州市物资信息中心成立后,《福州物资信息》每周二期,成为省会城市、单列市物资信息交流的主要网刊。三明市物资信息站创办的《三明物资信息》,内容包括物资政策、资源、需求、价格、新产品等信息,除发行市属专业公司、县属物资企业外,还成为物资部重点信息联网单位之一。漳州市、建阳地区(后改南平市)在1985年前都创办了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网刊。1988年后,宁德地区、莆田市、龙岩地区、泉州市、厦门市均主办了物资信息网刊,其大部分作为区域性物资信息网刊赠送直属单位和系统外主要工矿企业,作为沟通、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1995年后,区域性网刊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物资企业转制需要,有的停办,有的向微观信息和有偿服务方向转变。
  第二节 报刊
  一、《福建物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物资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资料市场行情多变,要求物资流通部门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生产企业、经营部门和使用单位及时经常地提供物资商情信息,疏通产销渠道。1980年初,福建省物资厅党组几经研究,决定创办一份生产资料商情报,定名为《福建物资》(旬报)。同年9月15日,《福建物资》创刊,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为该报题写了报头,省财政厅拨给1万元资金作为开办费。省物资厅下发通知并致函各主管厅局物资供销处(公司),要求在各地市物资系统、省物资厅直属单位和省各主管厅局物资供销机构及所属企业单位供销科室建立《福建物资》通讯网。同年底,共有46个单位推荐了56名通讯员,通联网络初步建立。
  《福建物资》试刊6期后,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部门批准该报从1981年1月起在国内公开发行(报刊发行代号33—7),为四开四版,每月逢十出版,零售每份0.04元,全年定价1.44元。
  《福建物资》是福建省物资系统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当时省内唯一的一份生产资料商情报。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全省物资部门干部职工、工业主管部门物资供销机构和工厂企业的物资供销人员。正式发行当年,邮局订阅量约2100份,另有一部分由《福建物资》编辑室直接向省外发行。
  《福建物资》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党和政府有关生产资料流通的方针政策,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动向,沟通物资商情,交流搞活物资流通的经验,介绍产品性能、使用、维修和保管知识,刊登用户和群众的批评建议,以及工商企业的产品广告,密切产需衔接,促进物资余缺调剂。
  《福建物资》设有“国际市场”、“国内商情”、“市场短波”、“金属材料市场”、“化工产品行情”、“机电产品橱窗”、“建筑材料市场巡礼”、“物资趣闻”、“读者来信”、“物资管理常识小问答”等十多个专栏,强调指导性和服务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从1982年3月30日起,又增辟“物资供求”栏目,免费为国营、集体企业单位和发证个体工商户刊登50字以内文字小广告,受到企业的欢迎。
  从创办开始,《福建物资》就突出传递商情的办报特点,以沟通物资信息,为促进福建省地方工业生产发展服务。1981年初,福州闽江仪表厂试制成功DD28型计度器,《福建物资》在当年第21期的“机电产品商情”栏内发布了这条消息,江苏省六合县无线电器厂、贵州省凯里州龙场煤矿等企业在1个月内就向该厂订购了100万只;福建省浦城县涂塑厂生产各种建筑涂料,因地处边远山区,销路不畅,《福建物资》于1982年初在第49期刊登该厂产品介绍后,沟通了产销渠道,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外用户陆续向该厂订货,在短短半个月内签订的合同就相当于该厂1981年全年销量的60%。
  《福建物资》编辑室定编制7人。1980年创刊时仅有3名工作人员,负责报纸的编稿、采访、摄影、编排、校对、发行、通联等一整套工作。1981年9月以后逐步充实力量,人员增加到5人,同时进一步加强通联工作,通讯队伍逐步扩大。至1983年底,《福建物资》在省内有关部门、工矿企业单位共发展通讯员210多人,为1980年的近4倍。
  1982~1984年,《福建物资》年发行量增加到5000份左右。1984年2月,《福建物资》贯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关于把库存降价物资优先用于社队企业发展的讲话精神,从第118期起,分期分批地刊登省有关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库存降价机电产品和钢材的广告,向省内各社镇企业办公室及所属社队企业赠阅报纸,进一步扩大发行。同年10月1日,经省委批准,《福建物资》改刊为《福建市场报》。
  《福建物资》自1980年创刊到1984年9月10日出版最后一期,共出刊139期,平均每期发表30多篇文章,1.3万多字,在宣传党和政府有关物资工作的方针政策,针砭时弊和纠正物资流通领域里的不正之风,沟通渠道、促进地方工业生产发展,介绍知识、提高物资职工的业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报纸通过抓发行和经营广告业务,精打细算,增收节支,年年有盈余。1981年盈利7000多元,1982年盈利9000多元,1983年盈利4000多元。《福建物资》还陆续添置了照相器材及必要的办报设备,内部建设初具规模。
  二、《福建市场报》
  1983年8月,福建省物资总公司(原省物资厅)与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研究商定,将《福建物资》改为《福建市场报》,以扩大报纸宣传内容和报道范围。同年10月,省经委、省物资总公司联合向福建省委、福建省工贸小组及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改刊报告。1984年,省委办公厅以厅发〔1984〕004号文批复同意将《福建物资》改为《福建市场报》,由省经委和省物资总公司合办,并确定福建市场报社属县团级事业单位,暂定编制15名,由省财政厅一次性拨给开办费5万元。省委批复下达后,省经委和省物资总公司联合成立领导小组,省经委副主任黄文麟任组长,省物资总公司总经理戴以超任副组长,领导报社编委工作。《福建市场报》社则建立编委会,具体负责报纸宣传报道。报社采编人员以原《福建物资》编辑室人员为基础,经省经委与省物资总公司协商,进行了调整配备。同年9月1日,“福建市场报社”及“福建市场编辑部”印章正式启用,报社办公地点设在省物资总公司内,人员、财物亦由省物资总公司代管。
  1984年10月1日,《福建市场报》正式创刊。省委第一书记项南为报纸题写了报名;省长胡平为报纸创刊撰写刊词,要求《福建市场报》办成市场信息总汇,为福建治穷致富服务。
  《福建市场报》是一份侧重市场信息传播的经济类报纸,四开四版,周报,每周二出刊,每份零售0.04元,全年定价2.04元,报刊发行代号仍为33—7。它的读者对象为省内经济部门和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广大消费者,重点是工交、内贸、物资等部门和企业。创刊初期,发行量即达到1.2万份。
  《福建市场报》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经济方针政策,报道经济科技信息,交流各地市场行情,开展市场预测,介绍各色时新商品,反映广大顾客呼声,推广企业管理经验,反映经济研究动态,开展经济咨询业务。专为省内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政策咨询、经济咨询、市场信息、科学技术、多种社会和家庭消费“六个服务”。
  1984年,《福建市场报》共出刊9期,设置的主要版面有:“经济要闻”、“市场信息”版,“经营管理”版,“生活服务”版,并轮流开设“海外市场”和“科技之窗”两个专页。栏目设置有“经济界人士论坛”、“市场评论”、“经济改革信息”、“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窗”、“消费者评市场”、“市场随笔”、“市场预测”、“市场掠影”、“福建产品在外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橱窗”、“各地市场行情”、“省外市场”、“监督岗”、“信息反馈”、“专业户园地”、“特区之窗”、“经营新招”、“品尝杂议”、“选购参谋”、“产品史话”、“市场鳞爪”、“生活之窗”、“厨房顾问”等30多个。1985年以后,又根据宣传报道需要和读者要求,相继增设了“经营艺园”、“政策咨询”、“消费者呼声”、“服务台”、“行家里手”、“天南地北”、“商品介绍”、“市场专访”、“产品分析”、“消费指南”、“文明之花”、“管理经验谈”、“批评与建议”、“柜台内外”、“廉价商品”、“供与求”等一批栏目,丰富报纸内容。
  为贯彻福建省长胡平要求报纸办成经济信息总汇的指示,从1984年底开始,《福建市场报》编委会着手组建信息网,以求通过广泛的渠道获得多方面的经济信息来源。至1987年,《福建市场报》先后在省内9个地市经委(财委)设立了业余记者站,并在福建省政府驻上海、北京、广州等主要城市办事处聘请特约记者;在省内工交、物资、商业、供销、外贸、外经、银行部门、省内部分重点厂矿企业、大型商店和部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聘请特约通讯员、通讯员,同时密切与各地市县委报道组的联系,建立了一支以有关厅局、总公司和各地市县委报道组为骨干,遍及全省经济部门的通联队伍和信息网络。
  1987年6月,《福建市场报》发行量跃升到近5万份,为创刊时的4.1倍。同时,报社采编力量也得到加强,人员增至9人(其中党员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人,中专文化程度一人)。同年8月,编委会健全报社内部规章制度,制定了《福建市场报新闻专业职务岗位职责条例》,对不同岗位的编辑、记者明确职责、任务,并订立奖惩办法,加强管理。同年,省经委党组和省物资厅党组考虑到《福建市场报》报名的局限性,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地经济部门、生产企业的要求,决定把《福建市场报》更名为《福建经济报》,由侧重于传递商品流通信息,转为全面宣传报道福建省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活动。《福建市场报》改名后,与省物资厅脱钩,划归省经委主管、主办,作为省经委指导本省经济工作的机关报。1988年1月,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福建市场报》正式改为《福建经济报》。
  《福建市场报》从1984年10月1日创刊到1988年1月改刊,共出版162期,每期刊载各类稿件1万多字,发布了大量的经济信息。报纸围绕“传递经济信息,指导商品生产、流通,引导群众消费,服务群众生活”的办报宗旨,以新闻为主,运用多种体裁,组织版面宣传报道,突出指导性、时效性、群众性,质量逐步提高。一批优秀新闻作品,如“坚决刹住搭售风”、“不观行市、一哄而上,全国十亿公斤啤酒麦愁守绣楼”等,分别在全省好新闻作品评比和全国经济信息报刊稿件评比中获奖。
  三、《福建物资经济》
  1990年初,省物资厅党组责成省物资厅和省物资经济学会联合创办《福建物资经济》杂志,作为省物资厅指导全省物资工作的机关刊物和省物资经济学会进行物资经济学术交流的会刊。同年2月底,省物资厅、物资经济学会制定出版方案,并向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正式申请创办此刊,同时加紧各项筹备工作,成立由省物资厅领导、学会领导、省物资厅各处室负责人及省委党校和部分大学院校教授组成的编委会,共有编委19人;在省内9个地市物资经济学会和省直单位组建10个通联组,并从省直有关工交厅局和全省物资系统聘请116名熟悉物资业务知识、有较高写作水平的物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教学工作者担任特约通讯员;省物资厅拨出1万元作为杂志创办经费。1990年11月28日,省物资厅组织召开《福建物资经济》各地通联组负责人座谈会,商议杂志筹备事宜。1991年2月12日,《福建物资经济》编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听取编辑部关于刊物筹备情况的汇报,审定办刊方针和宣传报道计划,通过创刊号的主要内容。
  1990年12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福建物资经济》(季刊)内部发行,并颁发了期刊登记证(闽报刊字002号)。
  1991年3月15日,《福建物资经济》第1期出版,为16开本60页,封面彩印,约9.6万字,核定工本费1.30元,当期发行量2000份。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副部长蔡宁林分别为《福建物资经济》创刊号题词。同年9月30日,《福建物资经济》从第3期起改为16开本48页,每期字数约7.5万字,逢每季末30日出版。
  《福建物资经济》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物资工作的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本省物资工作实际,研究探讨物资体制改革、物资经济理论和物资流通技术,交流物资供销管理和职工队伍建设的经验,及时传递省内物资流通信息,研究探索物资流通规律,促进物资流通更好地发展,为福建省经济建设服务。
  《福建物资经济》的读者对象以全省物资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和厂矿企业物资供销部门广大从事物资流通工作者,经济院校师生、经济研究人员以及兄弟省市的同行为主,同时面向关心物资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1991~1994年,《福建物资经济》设有“评论”、“权威人士论坛”、“要闻”、“政策信息”、“理论探讨”、“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经营管理”、“经验交流”、“群言堂”、“人物风采”、“业务讲座”、“热门话题”、“经理之页”、“图片新闻”、“情势预测”、“世界物流”、“港台之窗”、“物流文摘”、“他山石”、“刊中报”、“职工园地”、“编读往来”、“物资知识”、“经商史”、“学会工作”、“职工艺苑”等栏目。1995年以后,根据内容需要,对栏目进行了调整、补充,陆续增辟了“领导讲话”、“现代物流”、“政工园地”、“经济法苑”、“市场建设”、“改革之窗”、“企业物资”、“市场经纬”、“物资财会”、“党的建设”、“扭亏频道”、“热点探索”、“县级物资企业”等栏目。
  1991年,《福建物资经济》编辑部仅有责任编辑1名,1992年2月增加到2人,编辑部与学会秘书处合署办公。刊物实行以刊养刊办法,向订阅者收回出版成本,不盈不亏。创刊前3年,杂志每期在封面、封底刊登企业图片简介,为省内物资企业作宣传,获得经费支持,实现有所盈余。
  1994年后,由于物资系统普遍亏损,《福建物资经济》以赠阅为主,不再收取工本费,办刊经费主要由省物资厅(省物资集团总公司)拨给。
  1995年4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对省内内部期刊换发期刊准印证,《福建物资经济》刊号改为福建省内部期刊准印证第0328号。
  1998年5月,遵照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内部报刊治理工作的要求,《福建物资经济》由内部期刊转化为内部资料(证号:福建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37号),实行免费交流。
  从1991年3月创刊到2000年12月,《福建物资经济》共出版36期,发表各类文章640多篇,约270万字,其中发表物资经济学术论文350多篇,权威言论和省物资厅领导的重要讲话52篇。凡省物资厅召开的重要会议,刊物及时报道会议精神,传达全省物资工作的重要部署。《福建物资经济》每年都从当时物资流通的热点和难点出发,确定组稿要点,先后围绕“物资企业如何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怎样实行代理制、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物资企业如何扭亏增盈”、“中国加人WTO后,物资流通业如何应对”以及物资“指供”(政府对重点建设所需物资,指定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组织供应)等问题,通过召开理论讨论会或征文等形式组织稿件,开展专题研讨。平均每期刊登1~2篇权威人士讲话,2~3篇省内学者和教授的文章,以增强权威性和学术性。除理论性文章外,还发表一些“专访”、“特写”、“通讯”、“短评”、“杂感”、“随笔”等新闻体裁和杂文类文章以及“诗歌”、“摄影”、“书画”等艺术作品,以丰富版面。
  第三节 物资经济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福建物资部门尚无专门从事物资经济理论研究的机构,在这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工业品生产资料——物资,实行的是按计划进行分配、供应,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济理论界认真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传统观念,开始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物资的商品性质、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取向等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物资经济的热潮。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学会机构
  1981年11月12日,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成立。它是一个研究物资流通理论、物资流通管理科学和物资流通技术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挂靠在省物资厅。该会的宗旨和任务,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物资经济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研究工作的物资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广泛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探讨社会主义物资流通的客观规律,研究适合我国我省情况的物资管理的形式、方法,发表研究成果,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提高物资经济理论水平、教学水平、技术管理水平,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上,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温附山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大会选出了由81名理事组成的第1届理事会和11名常务理事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并选举裴玉文为会长,张国桢为秘书长。
  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成立后,即向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后更名为中国物资流通学会)、全国经团联和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后更名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复更名为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提出人会申请,不久即被批准吸收为这些社团的团体会员。
  1982年8月,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建阳分会成立。这是在全省9个地、市中,最早成立的一个地、市级物资经济学会。
  1983年,福州、厦门、三明市和晋江、龙溪、宁德、龙岩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并先以筹备组名义开展学会的各项学术活动。
  1984年2月,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福州分会正式成立。
  为规范地、市一级学会的机构名称,原称为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地、市分会的,后均改为冠以各该地、市名称的物资经济学会。
  同年7月,龙溪地区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
  1985年1月,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进行换届改选,产生了由93名理事组成的第2届理事会和13名常务理事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并选举姚平为理事长,曹遗生为秘书长。
  1986年8月,厦门市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
  1987年7月,宁德地区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
  1989年11月15日,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进行换届改选,产生了由64名理事组成的第3届理事会和13名常务理事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并选举张国桢为理事长,林大燊为秘书长。
  1990年5月,莆田市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成立。
  同年9月,泉州市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
  1991年11月,三明市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
  1992年12月,龙岩地区物资经济学会正式成立。
  至此,全省9个地、市除莆田市保持筹备组的名义以外,其他8个地、市均已正式成立了物资经济学会,并被吸收为省物资经济学会的团体会员。
  是年,省社科联为了加强对各学会和会员的管理,决定统一换发由省社科联印制的会员证。省物资经济学会经过重新登记,确认团体会员43个,它们是:福州市物资经济学会、厦门市物资经济学会、三明市物资经济学会、莆田市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泉州市物资经济学会、漳州市物资经济学会、南平地区物资经济学会、宁德地区物资经济学会、龙岩地区物资经济学会、省石油化工供销公司、省水利水电物资供应公司、省轻工业供销公司、省煤炭工业供销公司、省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省冶金工贸公司、省机械工业供销公司、省建筑材料设备公司、省电子器材公司、省邮电器材公司、省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资设备委员会、省木材行业协会、中国国际钢制品有限公司、福州铁路分局物资科、福建机器厂、福建拖拉机厂、福建水泥厂、三明钢铁厂供销处、三明化工总厂、福建永安矿务局物资经济学会、省地质探矿机械厂供应科、省邵武煤矿、龙岩钢铁厂、华龙机械厂物资经济学会、龙岩油泵油嘴厂、闽北地质大队物资供应管理科、福州缝纫机厂供销科、省地质测绘院、省金属材料公司、省机电设备公司、省化工建材公司、中闽(福建)机电设备进出口公司、省外商投资企业物资供销服务公司、莆田县物资局。个人会员317人,其中:省物资厅干部52人,占17%;省属物资企业职工86人,占27.1%;大中专院校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教师26人,占8.2%;省各主管部门供销机构干部40人,占12.6%;工矿企业从事物资工作人员54人,占17%;各地、市物资部门干部57人,占18%。在全部个人会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7人,占8.5%。
  为了表彰学会工作搞得较为出色的先进学会,省社科联分别于1987、1991、1995、1999年,即每隔4年开展一次“创先评优”活动。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由于组织健全,学术活动积极,各项工作搞得较好,4次均蝉联“先进学会”的荣誉称号。
  二、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学会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学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在其存续期间,始终坚持不懈地组织广大会员开展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的课题,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结合物资部门的实际情况,并针对不同时段社会经济以及物资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对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思路,供政府部门和物资企业作为决策和经营的参考。定期的学术活动主要是每年一次的全省性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定期出版学术刊物 《物流文摘》、《福建物资经济》和《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论文集》等;不定期的学术活动主要是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讲座、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调查研究和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学术探讨,并对成果进行交流。
  (一)省物资经济学会举办的学术活动
  1981年11月,在省物资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上结合举行第一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39篇。有20位论文作者、专家教授在会上发言。这次讨论会着重就 “生产资料属性”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可以而且应当进入市场流通。同时,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研究了“改革物资管理体制的取向”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等物资工作的实际问题。
  1982年10月,第二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福州市举行,研讨的课题主要是“关于提高物资流通经济效益”、“在物资流通中如何贯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物资协作的性质”等问题。
  1983年9月,第三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福州市举行,有45人参加,提交论文52篇,主题是进一步研讨“关于提高物资流通经济效益”的问题。
  1985年1月,结合学会换届改选,在大会上举行第四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围绕改革物资流通体制中心议题,着重研讨了“物资流通的指导性计划”、“物资贸易中心”、“物资部门政企职责分开”、“物资价格体制”等问题。提交论文26篇。
  同年6月,组织学会理事11人组成考察组,赴上海、无锡、常州考察。主要考察内容为:(1)如何按经济区划组织物资流通,发展物资横向联系,组织经济协作区;(2)物资企业如何参与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物资如何作价,如何搞活物资流通;(3)怎样办好物资贸易中心,如何发挥物资贸易中心作用,怎样建立物资信息网络,开展物资信息服务。
  同年10月,第五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福州市举行,48位代表就“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物资贸易中心”和“物资价格”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986年10月,第六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漳州市举行.有46人参加,提交论文46篇。研讨课题是“物资流通领域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等问题。
  1987年8月,在福州市举行“关于发展生产资料市场”的专题研讨会,有20位论文作者参加。
  同年11月,第七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邵武市举行,有43人参加,提交论文43篇。这次讨论会着重研讨了“物资体制改革'“生产资料市场”和“物资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问题。
  1988年10月,第八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霞浦县举行,参会代表40人,提交论文35篇。研讨内容为“关于物资企业经营机制问题”、“关于生产资料市场和物资价格改革问题”和“关于发展外向型物资流通问题”。
  1989年7月,为了检阅学会成立以来广大会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展了自1981年至1987年会员优秀成果的评选表彰活动,计评出一等奖论文5篇,作者5人;二等奖论文19篇,作者22人;三等奖论文19篇,作者22人;鼓励奖论文8篇,作者8人。
  1990年9月,由省物资厅和省物资经济学会联合举办《努力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专题研讨会,省物资部门各专业公司负责人和具有经济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业务主办参力口。同月下旬,第九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泉州市举行。这次讨论会集中研讨了当时物资流通领域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物资流通领域如何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如何发挥国营物资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和“物资企业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3个主要问题。参加会议的论文作者和代表39人,提交论文31篇,会上评选出论文7篇,推荐到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进行交流。
  同年11月,省物资经济学会在福建物资大厦举办学术报告会,邀请省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省台湾研究会副会长金泓汎副研究员主讲“台湾经济转型与两岸经贸关系”课题。
  1991年11月,第十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三明市举行,参会代表46人,提交论文44篇。会议主要围绕“如何搞好国营物资流通企业”、“在新形势下县级物资企业如何壮大实力,开拓进取”和“关于我省物资流通产业的中期发展战略”3个专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期间,穿插举行学术讲座,由学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吴有根主讲“股份制与物资企业发展前景”课题。三明市物资部门职工也参加听讲。
  1992年9月,由省物资厅、省物资经济学会和福州市物资局、福州市物资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期货市场、股份制和国际贸易基本知识研讨班在福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物资企业领导人及业务骨干60多人参加了为期7天的研讨活动。
  同年12月,第十一次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平潭县举行,参会代表52人,人选论文30篇。这次讨论会着重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理论及运行机制”、“物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及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加快县级物资企业发展步伐”和“生产资料市场建设”4个问题。
  1993年10月,第十二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漳州市举行,参会代表51人,入选论文41篇。讨论会主要研讨“关于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和“如何构建物资企业集团”等问题。
  1994年3月至7月,举办第2次会员优秀成果评奖活动,计评出1等奖8篇,2等奖19篇,3等奖49篇。
  同年10月,第十三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南平市举行,参会代表44人,人选论文49篇。这次讨论会主要研讨了 “关于生产资料市场的宏观调控与物资企业的微观经济问题”。
  同年10月,受省社科联委托,由省物资经济学会和省计划学会、省价格学会、省工商管理学会、省商业研究会、省商业经济研究会联合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系列研讨活动中有关“生产资料市场”的专题研讨会。上述6个学会(研究会)选派了有关院校教授、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40人参加,交流论文28篇,就“如何构建、发育、发展、完善我省生产资料市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1995年11月,第十四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宁德举行,参会代表43人,人选论文28篇。这次讨论会着重研讨了 “对国有物资流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问题”。
  1996年12月,第十五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福州市举行,参会代表43人,入选论文36篇。讨论会的主题是“物资流通行业如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1997年12月,第十六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福州市举行,参会代表26人,人选论文17篇。讨论会的主题是“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加快推进国有物资企业改革”。
  1998年11月,第十七次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福清市举行,参会代表39人,人选论文17篇。讨论会的主题是“关于物资企业‘三改一加强’问题的探讨”。
  1999、2000年没有举办全省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
  (二)省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除了自身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以外,每年都有出省参加省际学会学术交流活动。这主要是华东六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和4个计划单列市——厦门、南京、宁波、青岛的物资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每年轮值由一个省、市主办,其他省、市按分配名额派代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接待国外有关学术访华团、参加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组团出境考察等。
  1981年9月,第一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江西庐山举行,福建选派代表10人、提交论文5篇参会。会上对生产资料的属性,即物资是不是商品,能不能进入市场流通;有关物资体制改革,如何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物资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物资经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1982年3月,根据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的安排,由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和广东省物资经济学会联合接待“日本物流管理研究者访华代表团”。中日双方就物流管理、加强统计、情报工作、成本核算等进行了交流。
  同年11月,第二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浙江杭州举行。福建提交6篇论文,选派6人参加。会上就改进物资工作为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服务和物资企业与工业供销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1983年11月,第三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山东泰安举行。福建选派代表9人、提交论文7篇参会。会上就以下两个方面的8个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一是关于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1)物资企业应不应该有合理利润;(2)提高物资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标志;(3)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二是关于物资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1)对4年来物资体制改革的估价;(2)当前的主要矛盾;(3)几个基本理论问题;(4)改革的远景方向;(5)近期的改革设想。
  1984年10月,第四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安徽屯溪举行。福建选派代表9人、提交论文7篇参会。会上主要研讨和交流物资体制改革和物资企业管理问题。
  1985年10月,第五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江苏镇江举行。福建选派代表8人、提交论文7篇参会。会上就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1)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条件和方向;(2)怎样建立一个开放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如何发展物资交易中心;(3)如何搞活物资企业;(4)生产资料的价格改革问题。
  1986年10月,第六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由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主办,在本省厦门市召开。会上共收到论文53篇。来自华东6省1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的103位代表就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市场和物资流通横向经济联合等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1987年12月,第七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上海青浦举行。福建选派代表9人、提交论文8篇参会。这次讨论会围绕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深入探讨了加快和深化物资体制改革的一些问题。
  1988年10月,第八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江西景德镇举行。福建选派代表9人、提交论文8篇参会。这次讨论会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分析了物资流通领域的形势,提出了如何在物资流通部门贯彻落实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一些具体意见。会上还就发展完善生产资料市场、物资企业的承包经营和如何发展外向型物资流通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和交流。
  1989年11月,第九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浙江杭州举行。福建选派代表13人、提交论文8篇参会。会上研讨交流了关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完善物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问题。
  1990年10月,第十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山东济南举行。福建选派代表7人、提交论文8篇参会。在学术研究为体制改革服务、为物资流通实际工作服务的精神指导下,会议就物资流通领域如何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如何发挥物资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和生产资料流通如何实现社会化、合理化、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1992年10月,第十一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青岛市举行。福建选派代表人、提交论文8篇参会。会议围绕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抓好:(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2)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4)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学习心得的交流。
  1994年11月,第十二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南京市举行。福建选派代表7人、提交论文7篇参会。当时全国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物资企业由于长时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营,一时还不能适应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普遍出现销售滑坡、亏损严重的困难局面。因此,这次会上,专就如何搞好物资企业改革和物资企业如何走出困境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1995年5月,第十三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宁波市举行。福建选派代表7人、提交论文6篇参会。这次会议,主要研讨和交流以下3个问题:(1)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问题,如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改建、组建各类公司和组建物资企业集团;(2)物资企业在建立新型工商关系中有关问题和对策;(3)重组企业结构,提卨企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问题;如何扭转企业经营滑坡和效益下降问题。
  1996年6月,第十四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上海市举行。福建选派代表6人、提交论文5篇参会。会议研讨和交流的题目为:(1)物资流通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思路和对策;(2)物资流通业如何加速改革,适应“九五”发展计划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3)如何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与协作,进一步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资料市场。
  1997年12月,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南京市举行。福建选派代表11人、提交论文8篇参会。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如何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加快推进国有物资企业改革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1998年5月,第十六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安徽黄山举行。福建选派代表6人、提交论文5篇参会。会上研讨和交流的内容有:(1)各省、市物资企业1997年度和1998年第一季度经营状况的分析;(2)行业管理方面有关职能及做法;(3)物资企业股份制改造类型、成功的做法,探索需要完善、健全的有关问题;(4)如何解决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历史包袱、债务、人员分流安置和资产重组等关键性问题;(5)在当前的经济体制和形势下,物资企业如何谋生存、找出路、求发展以及有关典型经验。
  1999年4月,第十七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由福建省物资经济学会和厦门市物资经济学会联合主办,在厦门市召开。参会代表有华东六省一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物资局(总公司)部分领导、论文作者共48人,交流论文48篇。会议研讨和交流的内容有:(1)分析当前物资企业经营形势,交流经营和扭亏增盈较好的物资企业的经验;(2)探讨物资流通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问题;(3)研究关于在新的经济体制下,物资企业如何加强经营管理的问题;(4)关于物资企业怎样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资本运营理念,构建国有物资企业资本运营机制问题等。
  2000年5月,第十八届华东地区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在江西井冈山市举行。福建选派代表5人、提交论文4篇参会。会上研讨和交流的内容为:(1)加人WTO对我国物资流通的影响与对策;(2)关于建设现代物流问题;(3)关于物资企业扭亏解困,求生存谋发展问题;(4)实施资产重组,促进国有物资企业发展的问题等。
  第四节 物资流通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业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行业性、自律性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物资流通行业协会是物资流通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物资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是物资市场基本放开,指令性计划很少,1993年全省物资系统市场经营的比重已经达到96.8%。二是物资流通行业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物资流通由原来的国有物资企业独家经营发展为国有物资企业营销、生产厂自销、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营“三足鼎立”的态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资系统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三是物资市场从总体上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供求基本平衡、部分物资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转变,物资市场购销平淡、价格回落。1993年12月全省物资系统出现了历史性的首次全行业亏损。与此同时,物资流通行业的政府管理机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全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国家物资部、商业部,组建国内贸易部。1994年11月,省委、省政府实施了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省物资厅成建制转为福建省物资(集团)总公司。此后,各地市物资局除漳州市物资局撤销,合并到市财委外,均转制为集团公司或总公司。原有维系全省物资流通体系的以政府管理职能为主转变为以行业管理职能为主。行业管理的范围覆盖行业内部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不再是单纯的行政栺令,而是一种统筹性、服务性、协调性的管理。这样,加强物资流通行也管理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95年初,组建了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筹备组,开始了省物资流通行也协会的筹备工怍;4月下旬草拟了《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章程(草案)》,5月4日向省民政厅迭交《关于申请成立“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的报告)》,正式申请成立行业协会。6月,筹备组向社团业务主管部门省经济社会团体联合会提交了《关于提请对成立“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作登记资格审查的报告》;6月9日省经济社会团体联合会批复了《关于成立“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 的审查报告》;8月1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成立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8月中旬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了社团法人登记证。1997年4月16日召开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成立大会,一致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了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选举施性谋为名誉会长,官清为会长,刘磁生、余道凯、赵自喜、郑乐群、张国桢、朱义辉为副会长。
  一、组织机构
  根据《福建省物资流通行业协会章程》的规定,协会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
  会员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主要是: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决定终止事宜以及其他重大事宜。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会员代表大会每届3年。1997年4月16日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一届理事会。1999年3月23日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对协会章程进行了修改,选举陈永庭为常务副会长。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其职权主要有: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领导协会各机构开展工作;决定内部管理制度;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1997年4月16日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94名理事,1999年3月增补了3名理事。
  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的部分职权,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常务理事至少半年召开会议一次。1997年4月第一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43名常务理事,1999年3月增补了2名常务理事。
  秘书处。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秘书处主要职责是:按照社团管理规定和协会宗旨,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活动;承上启下,沟通情况,总结、交流经验,负责表彰先进的具体事宜;编辑出版会刊,撰写会议材料和工作总结报告;管理协会经费的日常开支,向理事会提出年度经费预决算报告。1997年4月第一次理事会选举曹遗生为秘书长,1999年3月曹遗生不再担任秘书长,选举王榕为秘书长。
  二、主要活动
  协会的宗旨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受政府部门委托,对物资流通行业进行协调、指导、服务,发挥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强物资行业凝聚力,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维护物资流通行业合法权益,推进本省物资流通行业发展;促进物资流通行业发挥综合和群体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建设现代化服务。
  物资流通行业协会作为物资行业重要的中介组织,按照“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的要求,在努力为会员、行业服务,维护物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行业调研,总结国有物资企业改革发展的经验,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国有物资企业深化改革扭亏脱困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为物资流通行业服务,推进国有物资企业深化改革,扭亏脱困
  协会采取派调查组,参加会议等形式,对物资流通行业和部分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情况和问题,总结交流各地改革脱困的经验。1998年初,由张国桢副会长带队,组织省物资(集团)总公司有关处室同志,分两个组深入到福州、泉州、龙岩、三明、南平市的9家物资企业,调研物资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产、钢材联购分销、调整营销策略、开拓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总结出8份典型经验材料,在1998年3月召开的全省物资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其中泰宁县物资总公司《认真实行股份制改革,促进企业再创新业》的经验交流材料,总结了全省首家国有物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典型经验,为物资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模式,引起了极大反响。调研中,还就物资行业管理管什么,怎么管等问题进行了座谈,撰写调研报告,于1998年2月报送原国内贸易部行业管理二司。
  (二)承担省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参与撰写《福建百科全书》
  1998年上半年,协会秘书处人员参加省政府布置,省经贸委牵头的重点课题研究,及时完成了《新形势下加强物资行业管理问题的探索》课题,其中第三部分《新形势下加强物资行业管理应处理好若干问题》刊登在《中国物资流通》杂志上,受到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好评。1998年4月,根据《福建百科全书》编辑部的布置,协会承担了《福建百科全书》有关物资条目的撰写工作,1998年7月及时完成了28个条目9000多字的文稿。
  (三)开展行业自律,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1998年初,协会响应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和23个物资企业联合发出的拒售假冒伪劣物资的倡议,向全体会员单位发出《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拒售假冒伪劣物资的倡议书》,各级物资部门充分行使物资行业管理职能,依靠当地政府,在流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建委、公安、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管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对经营民爆器材、化学危险品、报废汽车、废旧金属,以及旧货交易、拍卖等特种行业,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清理整顿6各级企业按照“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优质服务、无私奉献”的要求,认真履行物资行业的社会服务承诺制,努力创建文明行业,树立了物资行业的良好形象。福清市物资公司规定,凡发现一次销售假冒伪劣物资的,除对所属公司经理处以5000元的罚款外,并对其作行政处分,禁绝经营伪劣物资。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密切配合市建委、市技术监督局对全市钢材经营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该司经营钢材100%合格,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的好评,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扩大了物资销售。
  (四)参加物资经济理论研讨交流和考察活动
  1997年6月,会长官清、常务理事、省物资厦门储运贸易总公司总经理王新民参加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在北京主办的’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进行学术交流。1998年5月,赵自喜副会长参加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举办的流通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1999年7月副会长刘磁生参加了由原国家内贸局组织的日本、韩国物资代理配送考察团,撰写了《借鉴国外经验,发展福建物资代理配送》,报送省有关部门参阅。2000年4月,会长官清、副会长陈永庭、秘书长王榕参加了上海市物资(集团)总公司、物资流通协会主办的华东六省一市物资工作座谈会,座谈交流各地物资工作情况,并就加强行业协会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