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865
颗粒名称: 三、管理
分类号: F760.3
页数: 6
页码: 249-25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70年代福建省物资系统储运管理的发展历程。初期,由于仓储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存在“三乱”和“六不清”现象。后来,随着全省物资管理工作的加强,储运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建立了初步的制度体系,物资保管逐步规范。同时,加强了安全管理,对特殊物资进行专仓专储管理。
关键词: 福建省 物资系统 储运管理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仓储设备及技术手段落后,物资存放地点分散,加之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福建省物资系统储运管理存在“三乱”(进仓乱、排列乱、出仓乱)和“六不清”(数量、规格、质量、账物、存放地点、物资价值不清)现象,物资储运过程差错率、损失率都很高。1955年,为改进仓库管理,福建省物资供应局制定《仓库管理细则》,对仓库管理工作作了初步规定。但直至50年代末,物资储运各环节仍缺乏较为健全的联系制度。
  60年代,随着全省物资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物资储运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1960年底,福建省物资厅颁布《福建省物资系统仓库暂行管理办法》,共七章四十五条,从仓库职责范围、物资储存管理、收料、发料、盘点及奖惩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对仓库主管 (主任)、仓管员、提货员和搬运工人等不同岗位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仓库管理以做到“八好”:“学习劳动好、搬运好、收料好、保护好、发料好、安全好、账卡登记好、五防(防特、防盗、防空、防火、防水)好”为目标。此后又根据国家物资局颁发的《保管员职责与任务》、《提运人员职责与任务》和《物资技术保管规程》等,结合本省物资储运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实施了《物资仓库管理条例》、《物资保管制度》、《保管员守则》、《货场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储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物资保管逐步规范,物资在储运流转过程的损失和浪费大大减少。
  物资部门仓库所储物资范围广、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特殊物资,性能复杂,极具危险性,倘若保管不当,容易造成燃烧、爆炸、腐蚀或毒害等严重事故。因此,加强安全管理成为储运仓库正常作业的重要保障。1962年,为加强安全管理,省物资储运仓库严格执行国家经委、化工部、铁道部、公安部、商业部联合下达的《关于全国化工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化学危险品储存暂行办法》等6个文件,开始实施危险品的分区、分类、分段专仓专储管理,对氧化剂、易燃品、剧毒品设专储仓库;爆炸性物品则在郊外建库,单独储存,并且对特殊性物资实行双人双锁保管,以确保安全。
  1964年,全省物资系统仓库学习沈阳铁西二库管理经验,大搞“库区规范化、存放系列化、保养经常化”。省物资厅在福州仓库召开仓储管理“三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尔后在全省物资系统仓库全面推广,迅速改变了仓储管理面貌。物资仓库普遍推行了物资存放“五五化”(物资堆码件数每行、每层、每垛、每架都成五或五的倍数,以便过目成数,即五五堆垛、五五排行、五五成串),“架子化”(指小型工具、量具、刀具、仪表、漆包线等实行货架存放),“四号定位”(指物资存放定库房,货场号,定货区号,定层次号,定货位号)保管方法。同时,组织仓库人员苦练保管基本功,开展“六有数”(进出手续有数、堆垛方法有数、保养措施有数、计算标准有数、存放库位有数、物资质量有数),“七熟悉”(物资品种、数量、规格、性能、用途、保养知识、存放位置熟悉)竞赛,使仓库存放的物资基本上做到分区定位,分类集中;小堆成方,整数成包;垛型整齐,堆码有序;分层累计,过目成数;标记鲜明,存取灵活;收发清楚,消灭差错。由于科学、合理地堆放和保管物资,全省物资系统的库房利用率普遍提高,仓储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建省物资储运管理陷人混乱,储运各项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以致常发生账账、账卡、账货不符及有票提不到货、有货开不出单等现象,差错事故比较严重。1973年初,省革委会财政局、物资局联合发文作出统一仓库管理使用的决定,物资储运工作有所改善。1973年至1976年,物资储运管理以“快收、快发、保管好、费用低、不出错、保安全、清仓库、讲节约”为主要内容,着重加强了物资验收发货环节的作业管理。邵武仓库在验收工作中,福州仓库在铁路专用线装卸车上,率先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各储运仓库相继建立起汽车、吊车、铲车等定人定车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原来物资收发货慢、时间长、大批量货物压场压库等突出问题得到很大改观,进库物资一般能在1~7天内验收完毕,物资差错率也明显减少。
  1977年7月,全省物资系统开展学大庆、创建“大庆式”企业活动,省物资局仓管处借鉴大庆储运管理经验,制定了《仓库管理暂行规则》和《仓库管理标准要求》,提出物资储运仓库管理要达到“三快”(快发货、快收货、快退单),“五清”(物资名称相符、规格不混、数量准确、质量不变、资料齐全),“四对口”(账、卡、实、单价对口)标准;物资存放保管保养做到“四无”:无差错、无丢失、无损坏、无霉烂变质,“十不”:不潮、不锈、不腐、不漏、不霉、不变、不坏、不损、不爆、不蒸。同时在储运队伍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大比武”,使仓管人员达到“五懂”(懂物资名称规格和性能用途、懂设备配附件、懂保养常识、懂业务流程、懂库房设备使用),“三会”(会识货、会写算、会换算),“四过硬”(收货、发货、保管、保养工作过得硬),涌现了一批被誉为“活账本”、“活尺子”、“活秤杆”、能“闭灯发货”无差错的业务能手。
  1978年,为加强物资装卸运输和仓储质量管理,全省物资储运部门陆续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质量管理机构,深入开展“质量月”活动,并且规定了货损货差率、业务赔偿费率、账卡物相符率、设备完好率、验收天数、发运天数等指标进行考核。是年,省革委会物资局制定《仓库评比定级考核标准》,作为强化仓库管理的一种手段和广大仓管员自觉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的一项内容。仓库评比定级考核主要内容包括:仓库基础建设情况、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岗位练兵情况、物资保养保管情况、安全设施和库容库貌情况,以及业务熟练和服务质量情况等。同年,随着仓库保管条件的变化,全省物资储运仓库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全面加强以防火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重点突出仓库防火、防盗、防爆、防雷、防洪工作,做到储运生产与安全并重。
  1579年,全省物资储运管理强调“三快一好”,即验收快、入库快、发运快和保管维护好,同时推行“七项劳动指标”考核制度。“七项劳动指标”为:吞吐量、物资保管质量、验收时间、发运时间、全员劳动生产率、设备完好率、盈余总额。其中以物资验收时间、发运时间、保管质量及盈余总额为主要考核内容。是年,福建省铁路运输十分紧张,为解决物资运输问题,及时保证用户需要,物资储运部门坚持直达供货、直接分运原则,大力推行合同运输和联合运输,做到凡需通过市区搬运和长途运输接运的物资,储运部门与当地铁路、公路、水运、搬运部门签订运输合同,委托送货和代办中转,以加快长短途物资疏运。并且组织劳力,不分昼夜、休假日,突击发运,保证物资随到随卸、随装随运。
  80年代,福建省物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给物资储运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这一时期,物资储运管理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储运管理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尤其是通过开展创“一类库”(文明库)活动,全省物资储运工作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0年,物资储运贯彻“快进、快出、多储存、保管好、费用省”的十三字方针,狠抓储运质量管理,根据国家物资总局制订的《储运质量管理试行办法》,在卸、收、装、运各个环节都订立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并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实现了由过去只抓物资保管质量,转向推行包括储运全过程各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各储运仓库组织物资维护保养队伍,对存放露天货场的金属材料进行除锈、喷油或上盖下垫,并对库区进行全面规划,整修道路,整顿货场,改善库容库貌。同年2月,省物资厅采纳龙溪地区物资系统开展“一类库”评选活动做法,制定并颁布了《一类库标准暂行规定》及百分制评比标准,对全省物资系统仓库实行以评选“一类库”为主要内容的仓库定级评比活动,借以促进仓库管理。“一类库”评比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为:(1)坚持原则、解放思想(15分);(2)快收、快发,数准质好(25分);(3)保管良好、账物相符(25分);(4)增产节约、安全生产(20分);(5)熟悉业务,热情服务(15分)。同时还规定了参评仓库的资格条件,即物资在仓储过程的差错率要达到以下标准:金属材料差错率在1%。以下;工量具轴承差错率在3‰以下;板状、粉状、液态化建产品差错率在2‰以下;其余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差错率在1‰以下;火工产品、剧毒品不允许有差错。评比工作采取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办法进行。“一类库”评比活动的创立,对80年代福建省物资储运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980年以前,物资储运仓库只承担本系统物资的保管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储运仓库计划内货源也不断减少,不少仓库出现了业务“吃不饱”,库场、机械设备闲置等情况。有鉴于此,1980年10月,省储运公司制定了《关于扩大储运业务暂行办法》,允许物资储运企业承接系统外储运业务,以利广开门路。各储运仓库改变以往重储不重运的旧观念和“守库看货”的旧管理模式,开始尝试向社会开放,利用富余储运能力,承接各大工厂、物资供销企业的计划外物资人库,承担社会各行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铁路、车站、港口分流物资的储运任务,还开展代客装卸、修配加工、送货上门、代保管代发运和库场出租等业务,不但提高了设备、库容利用率,而且增加了收入。当年,省物资厅直属5个仓库全部实现盈余,其中全年系统外业务收入占到仓库总收入的6%。
  1981年,全省物资储运工作以实现优质服务,赢取客户信誉为重点,各储运仓库创立许多新型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方便。如一些自提物资比较多的仓库,相继建立服务组(队),给提货单位创造运输装卸便利;有的则开展开单、送货、服务“三上门”,省属闽清仓库采取来一单,走一单的零担、快件邮寄方式发运货物,尽量按需方的要求加快发货速度;福州仓库配合省机电设备公司实行机电产品开仓选购;福州市金属分公司储运部门推出分斤破两、零锯零割业务,钢材最小一笔仅卖了1公斤,中板最小割到12公分。同时,储运部门加强经济核算,各仓库相继制定了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建立起班组、库房、车间核算制度,实行“指标到组、分组核算、计分评奖”,并且普遍推行了运输车辆单车核算(定盈余金额、定安全行车里程、定油耗、定节胎和费用开支),订立节约有奖、超耗有赔的考核办法,调动驾驶员和车管人员积极性,促使驾驶员树立以“管好车、用好车、开好车”为荣的思想,做到多拉快跑勤出车,既比高产,又比低耗;机修人员则随叫随修,实现“小修不过夜,二保不过天,三保不过十(十天)”,确保车辆完好率。物资储运系统上下呈现了出车勤、空驶少、耗油低、费用省、盈利多的良好势头。至1982年,全省物资系统已有56个单位的179辆运输车实行了单车核算制,累计盈利86万元,占车辆营运收入21.75%。其中省金属材料公司系统有20辆车实现年单车盈利在万元以上,并且创造了单车月行车里程1.007万公里,最低百公里耗油仅30公升及吨公里费用仅0.122元的可喜成绩。
  1982年,省储运公司对《一类库标准暂行规定》进行修订,正式颁布《一类库标准》。新修订的一类库标准增加了库容库貌、劳动效率、执行制度等条款,共10条,每条按10分计分,规定总分达到80分以上的储运仓库为一类库,60~80分的为二类库,60分以下的为三类库。据此,当年进行了评比,在宁德、晋江、龙岩、龙溪、莆田5个地区的物资系统和省机电公司系统中,共评出一类库80个,占全省总库数的12%。是年,各储运仓库按照国务院关于对企业开展整顿的统一部署,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省属福州仓库订立的各种岗位责任制有100条之多;建阳机电公司仓库创立了把好物资收、验、发三关的“三对”、“三查”、“四及时”、“二勤一清”制度,物资进出仓差错率降到0.16%。;龙溪地区物资储运部门则制定有“二查”、“三清”、“四对”,“五个一样”等物资出仓制度。这些新制度先后在全省物资仓库系统得到推广,并收到良好效果。
  1983年,全省物资储运管理以全面发展高标准库房为重点,要求各储运仓库做到:管物爱物,严守岗位,合理堆垛,库容整洁,分区分类,标志明显,动态盘点,账物相符,确保安全,改善服务,讲求效益。当年共建成“一类库”158个,占全省总库数的23.7%。其中福州机电公司仪器仪表库、霞浦水泥库、安溪水泥库和厦门化建公司三稀库等库房,成为全面发展标准较高的库房。
  1985年,为增强储运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省物资总公司改革省属仓库收费办法,实行对新老货主两种标准收费,即对过去计划内老货主仍执行主管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其中保管费沿用60年代初按“收支平衡”原则制定的标准,按月计算;进出仓费则比原标准提高40%,实行定额包干。而对大量新货主的收费标准则实行随行就市,由双方协商议定,逐渐成为储运仓库的重要利润来源。同年5月,为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方针,物资系统仓库“一类库”评比活动改为创建“文明库”活动。“文明库”共设九条标准,评分细则为:(1)遵纪守法10分;(2)优质服务13分;(3)业务技术10分;(4)快收快发15分;(5)保管保养11分;(6)账卡物相符13分;(7)安全方面15分;(8)文明礼貌6分;(9)库内卫生7分。依照新颁布的“文明库”标准,当年共评出全省物资系统“文明库”11个。1986年,又有179个仓库被评为“文明库”,其中17座仓库评为省级“文明库”。
  1986~1987年,为扩大企业综合服务能力,物资储运仓库致力于加强基础管理和仓库领导制度改革。根据储运行业等级标准,各储运仓库认真制定、执行等级规划及实施步骤,建立健全了各种台账、原始凭证、原始记录、各项定额、计量检验、统计信息等制度。同时进行仓库主任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试点,强化生产指挥系统管理。仓库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具体目标包括物资吞吐量、经济效益、储运质量、服务开发、技术进步、职工培训、生活福利等内容,并实行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使责任具体化、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奖惩合理化。
  1987年7月,省物资厅改进“文明库”评比方法,实行“背靠背”分片包干评选。具体做法是分级评比:地(市)级“文明库”由各地(市)专业公司、县仓库自评,经地(市)物资局复查、评定、授奖;省级“文明库”从成绩突出、质量优、效益高、管理上有创新的地(市)级“文明库”中遴选,由省储运公司组织人员进行分组交叉评审。“文明库”标准及评分细则相应改为:(1)综合方面10分;(2)业务技术20分;(3)优质服务10分;(4)收发物资按程序办事10分;(5)保管保养13分;(6)增产节约8分;(7)储运账表等基础工作14分;(8)安全管理15分。当年共评出省级“文明库”24座。
  1988年4月,省物资厅颁发《物资储运行业道德规范》,加强储运行业自律,要求储运人员忠于职守、竭诚服务、管物爱物和公正廉洁。1989年7月又制定《储运业务四公开制度规范》,进一步加强储运仓库的廉政建设。为便于接受客户监督,从是年9月1日起,实行全省仓库人员统一佩章上岗服务。各储运仓库认真实施上述两个规范,结合企业实际,订立了优质服务便民措施和服务守则,并在库区设立意见簿、举报箱、举报电话等,自觉接受监督,做到文明经营、礼貌待客、合理收费、秤平尺足、文明装卸、精心保管,“以优取信”。同年,省级“文明库”改为两年一评,并对“文明库”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SP,在巩固发展“文明库”评比基础上,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库区”和评选文明仓管员活动。“文明库区”的评选条件为:仓库群中必须有70%的自然库达到省级“文明库”标准,另外30%的自然库要评为地(市)级文明库,同时,在库区内各自然库要全面实现无差错。1993年12月,对全省物资储运仓库进行评比,评出1991~1993年度全省物资系统文明库区7座,分别是:福州市机电设备公司溪口库区、龙岩地区机电设备公司红炭山库区、三明市金属材料公司火车站库区、三明市化工建材公司白沙库区、三明市机电设备公司火车站库区、建宁县物资局河东库区、厦门市金属材料总公司寨上库区。同时还评出了31个省级“文明库”。19.94年,因省物资厅转制,“文明库”评比活动随即停止。
  90年代中期至2000年,福建省物资储运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了开拓创新。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储运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物资储运企业及时转变观念,调整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以仓储为主、主业延伸和开发经营并举的储运经营模式。省属物资储运企业发挥仓储设施、吊装设备和地理优势,采取浮动费率、适当让利、延长储期等灵活优惠措施,面向社会全方位吸储,承储物资由金属、机电、化工建材等传统生产资料扩展到日用百货、粮食、词料、五金交电、煤炭、石材、化肥、纸浆、卷烟、工艺品、装饰材料等各类物品,库房、场地利用率、出租率保持了较高水平。此外,还开展专用线共用,为铁路部门分流物资,承办普通零担、笨重货物零担及整车收发货等业务,成为铁路的“第二货场”;实行送货上门,发展配送。2000年,福建省物资厦门储运贸易总公司、邵武储运贸易公司相继组建厦门世纪新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和邵武思源储运服务有限公司,大力从事物流配送业务和提供劳务服务。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物资储运企业进一步加强储运管理。储运管理工作以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合理化为目标,突出了对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至2000年,省属物资储运企业已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如人库、对账、验收、保管、发货制度,货场存放规划,使用度量衡规则,机械化操作规则和服务规则等,并且不同程度地运用目标管理、量本利分析、可行性分析、电子计量化以及电脑进行管理,储运管理科技含量逐渐提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大庆市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溪口乡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