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仓库、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864
颗粒名称: 二、仓库、设备
分类号: F760.3
页数: 6
页码: 244-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福建省物资部门刚开始发展时,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中央分配的物资数量和品种也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物资部门逐渐加强仓储设施建设,陆续兴建或接收了一批物资仓库。这些仓库的建设主要为了满足物资供销流通网络的需求,并促进物资储运业务的发展。在70年代,出于战备考虑,物资仓库布局主要在三线山区进行建设。福建省物资系统在三明新建直属三明仓库,是当时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物资仓库,也是全系统唯一能够装卸重型设备的仓库。
关键词: 福建省 仓库 设备

内容

(一)仓库
  20世纪50年代初,福建省物资部门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中央分配给福建省的物资数量和品种也很少,进省的多数物资采取在江西上饶、鹰潭等地就站分运直拨。1955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物资供应局在福州市中藤路藤山2号租用了一幢民宅作仓库,叫石井巷仓库。1959年,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省计委物资供应局联合省冶金厅、机械厅、水电厅、轻工厅、建设厅、交通厅、化工局、设备成套公司等主管厅局和单位,在福州东站征地兴建综合性仓库,由省计委物资供应局统一管理,在各厅局之间相互调剂使用。福州仓库建设工程于1959年10月上旬开工,次年首批8座仓库建成交付使用。至1962年,共建仓库16座,库房使用面积共16300平方米,其中分给物资部门的有6200平方米。
  1960年10月,福建省物资供应厅初建成邵武仓库。该库没有正式库房,仅有简易竹棚仓库十余座,大部分物资仍堆放在露天草地。同一时期,全省各地物资部门的仓储设施大多利用一些闲置的厂房和场地作为临时仓库或堆场,新建的仓库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极为分散简陋。
  进入60年代,物资供销流通网络逐步形成,物资储运业务也得到相应发展。各级物资部门加强仓储设施建设,陆续兴建或接收了一批物资仓库。1960年底,为贯彻国务院对物资进行统一计划供应调拨的指示,省物资供应厅依据省人委会决定,相继接收了省各主管厅局的物资仓库货场,实行统一使用和管理,在福州中洲、邵武、来舟、洋口、顺昌、南坑等地设立了直属物资仓库。1961年,根据全省工业布局情况,合理安排物资流向,作为定点供应,福建省物资厅确定福州、邵武和郭坑(漳州)3个点作为全省主要物资集散地,在这3个地方重点建仓1.6万平方米,并安排全省物资各二级站建仓9300平方米,建堆场4.3万平方米,总投资324.2万元。至1962年底,全省物资系统已拥有仓库库房面积4.6万平方米。1963年,物资管理权限上收,成立省属各专业公司,对储运实行对口垂直管理,各级物资部门仓库的建设由省物资厅统一规划,平衡安排,仓库建设规模因此而扩大,仓库布局也逐步按专业化仓储模式进行了合理调整。同年,省物资厅直属福州仓库和邵武仓库基本建成,共计有库房、简易料棚2.4万平方米。至1965年,两库已有正规库房29座,3.02万平方米,围墙仓库4987平方米,成为福建省中型物资中转仓库。福州仓库主要存储国家统配部管物资;邵武仓库主要存放省外调进本省的各类物资,并作为福建省重要的钢材中转仓库,担负着全省约70%的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需要的钢材中转任务。从1963年至1965年间,全省物资系统共投资760多万元兴建各类仓库和其他基础设施,但所兴建的均是低矮库房,且机械化程度较低。
  60年代末至70年代,出于战备考虑,物资仓库布局主要根据平战结合和适应鹰厦、外福二线铁路到货需要,仓库建设执行“分散、靠山、隐蔽”原则,新建仓库绝大多数布点于三线山区。1967年4月,省物资厅在闽清县梅埔建闽清仓库,该库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有库房8551.91平方米,堆场4113平方米。随后又在光泽县兴建光泽仓库,建成库房1.38万平方米,堆场6300平方米,两库均为省物资厅直属战备库,同时也分别作为福州仓库和邵武仓库的后备库。
  1972年,鉴于当时省内外物资都集中在福州、邵武囤集中转,造成两库因吞吐能力无法承受而大量积压,以及省内外物资进货到邵武、福州仓库再分发到闽南等地而造成物资倒流的状况,福建省革委会批准省物资局在三明新建直属三明仓库。自1973年起,共投资240多万元,历时5年分期逐步建设,建库房2.2万平方米,库容储存量达3万多吨。三明仓库是70年代福建省物资系统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物资仓库,也是全系统唯一能够装卸重型设备的仓库。该库建成投产后,主要承担三明、龙岩、龙溪、厦门等地的物资中转和三明地区工业产品的囤存疏运任务,从而减轻了福州、邵武仓库的储运压力,对解决省内外物资集散、减少物资倒流和迂回运输发挥了很大作用。同一时期,由于各级物资部门恢复建制,物资系统收归条条管理,储运工作得到加强,在省直物资企业建成一批物资仓库的同时,各地市县物资部门也大力扩建、新建仓库,仅龙溪地区物资系统自1971~1980年间,就扩建、新建仓库2.87万平方米,新增仓库面积为该地区1965年仓库总面积的3倍,也是该地区物资机构建立以后,新增仓容面积最大的一个时期。整个70年代,全省物资系统新建成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仓库约4万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性基建规模不断扩大,物资社会需求量增长迅速,尤其是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吞吐量猛增。为解决库容不足问题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建设需要,全省物资系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仓库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9~1981年,全省物资系统投放基建资金3407.43万元,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用于仓储设施建设。1981年,全省物资系统仓库总面积达94.4万平方米,拥有库房38.6万平方米,简易料棚1.5万平方米,露天货场51.6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7条,总长3575米。仓库的总资产占到全系统财产的80% ~90%。
  80年代,随着沿海城市的开放,福建省交通运输重点开始由陆运转为水运,特别是海上运输发展更为迅速,不仅国外进口物资由海运人境,大量的国内物资亦经海上运输。据统计,1981~1985年,每年经厦门港口和福州马尾港到货物资就达8.5万~17万吨。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福建省物资系统的仓库设置一直是按铁路运输布局及战备需要布点,在福建省几千公里的海岸线上却没有一个港口仓库,这与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对外贸易及海运事业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致使每年数万吨海运到货物资和须经海上外运的物资(如废钢铁),无法及时卸港暂存中转,严重影响了业务开展。为改变此状况,福建省物资厅从1981年10月开始着手在沿海港口筹建仓库,同时根据物资合理流向,实施沿海与内地相结合,抓沿海促内地的策略,对省属物资仓库布局进行全面调整。1983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物资厅自筹资金800万元(其中贷款300万元),在距厦门东渡港约3公里的高殿大队寨上村南侧,征用海滩地44350平方米,建厦门仓库。该项工程分3期进行,首期工程自1983年正式开工,到1986年10月完工,建成库房1.32万平方米,货场2万平方米,其中一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三层楼仓库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库区建有2388平方米的接待站及生活配套设施,主要承担中转、储存省金属、机电、化建、回收等公司经海上运输的进出口物资,并承接省内外其他单位的储运业务。厦门仓库建成后,结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省物资系统进口物资均由上海港上岸,再经内地仓库中转供应闽南地区的历史,实现了物资直接进口供应,使闽南地区物资供应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同期,厦门金属材料分公司也在寨上村征地30780平方米,投资255万元兴建大型金属材料堆场。1986年,省物资厅化工建材公司在福州马尾经济开发区港口集装箱码头附近征地1.33万平方米,投资288万元建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仓库,到1989年建成仓库2046平方米,露天货场3200平方米。
  在大力兴建沿海港口仓库的同时,省物资厅从1986年开始,先后将布点不合理、效益较差的几个山区仓库进行有偿转让,其让售款经省财政厅批准,作为财政专项拨款分别用于厦门、马尾仓库建设和其他仓库技术改造。1986年4月,闽清仓库以240万元让售给省水口电站工程建设公司作为电站施工材料仓库;1987年5月,三明仓库作价625万元让售给三明齿轮厂。1988年,根据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厦门市物资总公司建成全省物资系统第一个保税仓库,占地面积826平方米,为搞活“三资”企业的物资供应进行了有益尝试。1991年3月,经省财政厅和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光泽仓库所有生产性设施作价200万元,让售给光泽县人民政府作粮食储备库,除协议转让的固定资产外,其他仓库财产均调拨给厦门、马尾和福州仓库使用,支援沿海物资仓库建设。至1991年底,省物资厅直属仓库只保留了福州、邵武、厦门3个仓库,但运输流向和仓储布局更趋合理。与此同时,全省物资系统购销量持续增长,物资吞吐量大幅上升,各地市物资部门不断投资仓库建设,促使原本单一、分散的仓库发展成综合、集中、规范、功能比较齐全的仓库群体网络。1992年,全省物资系统仓库总占地面积达174万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85%,其中有各类库房近700座,库房面积42.1万平方米,简易料棚4.8万平方米,分别比1981年增加了5万平方米和3.3万平方米。
  为贯彻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福建省散装水泥的意见,1992年,由省化工建材公司、福建水泥厂和省物资厅福州仓库3家合资1472万元,在福州市建成一座库容7500吨、年中转量20万吨的散装水泥中转库。该库建在福州仓库库区东南角,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
  1993年1月,厦门市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厦门仓库仓储用地面积为50171.947平方米。1994年10月,经福建省物资厅和厦门海关批准,厦门仓库划出库区1.9146万平方米,设立公共保税仓库,用以专门存放供料加工、进料加工复出口的货物或暂时存放后再复出口的货物,以及海关批准缓办纳税手续进口的货物,从事经营保税仓储业务。保税仓库共有库房1000平方米,露天货场1.81万平方米。
  90年代中后期,由于储运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全省物资仓库建设不再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投资,主要由各物资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自行决定对仓储设施的建设投入,因而新建扩建仓库较少,全省物资企业仓库规模没有更大的突破。1997年6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划拨土地1753.317平方米给厦门仓库作堆场用地,使该仓库实际拥有土地面积增至51925.26平方米。2000年,福建省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属福州、邵武、厦门仓库,合计占地面积26.3万平方米,库房面积5.46万平方米,简易料棚6125平方米,露天货场6.92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3条,总长1830米。
  (二)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福建省物资储运设备十分简陋,物资装卸作业主要依靠人力搬运。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物资调运业务迅速增长,由于物资部门起重运输工具匮乏,无法实现物资的及时装运,造成经常性的压站压库现象。当时,物资系统仓库流传着 “四多”:物资压站压库多、露天保管多、损坏差错多、不安心仓库工作的人员多。据统计,1960年,全省物资系统最大的两个综合性物资仓库福州仓库和邵武仓库,总共仅有十余部轻轨平板车和少量汽车。由于物资部门自身的储运工具和运载动力有限,因而绝大多数物资的购销运输是委托专业运输部门承担,只有少量分运、零星的物资由本系统载重车来完成。
  1961年底,为解决短途运输工具问题,省物资厅组织了10部载重量1吨的矮轮板车,分配给福州、邵武仓库和福州、厦门、三明、南平、龙溪、泉州、龙岩地区的金属站使用。同年,省物资厅向省政府申请拨款114万元,购置运输起重等设备,随后相继配置给系统内各物资站:库。其中有油罐汽车6辆,吊车9部、地磅10台、台秤18台。另购置载重汽车15辆,由省物资厅组成车队统一调度使用。至1965年,全省主要物资仓库和二级站的储运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福州仓库此时已拥有汽车、三轮卡车、汽车吊、铲车、15吨坦克吊等各类生产性车辆11部。但由于仓库库房均系低矮多柱的木结构,以致汽车吊、铲车等一些机械设备很难在库内作业,因此,库内基本上还是依靠体力劳动。60年代末,为克服购置设备资金不足,物资储运部门纷纷通过开展技术革新来提高储运机械化能力。一些仓库特地派人到上海学习简易设备制作技术,回来后建立起小车间,土法上马自制少先吊、堆垛机、锯床和“土电梯”等,在生产应用中发挥了很好效果。
  70年代初,社会运力不足,无法跟上物资流通业务的发展。国家计委物资局和福建省计划委员会为此每年都分配给物资系统一部分运输设备。各级物资部门也致力于添置运输工具和装卸设备,有的还成立了车队。1975年,经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批准,福州仓库建成一座内有两台各10吨行车,面积5280平方米的双跨式大型行车仓库。僉库投产后,可供火车、汽车同时进行货物装卸、验收、垛码等机械作业,结束了库区钢材等作业人抬肩扛的历史,钢材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1977年,随着一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仓库相继建成,储运装卸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三明仓库建成投产后,其1号库房能直接进火车,并配有15吨预应力鱼腹式吊车等起重设备,可从火车上直接卸货人库,改变了长期以来重型设备到货,只能靠蚂蚁啃骨头式的人力装卸以及卸货后无法入库的状况。1978年,福州仓库铁路专用线20吨龙门吊机安装投产;次年,邵武仓库动工建修600米长铁路专用线。同时,各地市物资局和省专业公司相继成立运输车队,从事物资运输及系统内送货服务,如1979年福州市物资局成立汽车队,共有14辆汽车,年运货量达7万多吨。据统计,从1979年到1981年的3年间,全省物资系统共添置和更新了起重设备15台,各种运输车辆181辆。运输装卸能力的相应提高,促进了物资吞吐量和收发运速度的提升。1973~1983年,省物资厅直属5个仓库的物资吞吐量年平均达到约30万吨,比1960年全省物资系统的物资吞吐量翻了一番。
  80年代,全省物资系统购销业务持续扩大,对储运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资仓储生产性主要设备不断更新,运输设备逐步配套。1981年,全省物资系统仓库共有载重汽车405辆,载重量1810吨;起重设备66台,起重量396吨;铲车18台,起重量61.7吨。其中载重车数量及载重量都创福建省物资系统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及至1986年,全省物资系统仓库共拥有载重汽车252辆,载重量1315吨;起重设备78台,比1981年增加12台,起重量490吨,比1981年增加100吨;铲车22台,起重量80吨,比1981年增加4台、20个吨位。此外\省属福州、邵武、光泽、三明仓库和漳州市化工建材公司各拥有一条铁路专用线,总长度2765米,大大减轻了物资装卸劳动强度,仓储设施及储运设备基本适应了物资中转和储存的需要。当年,全省物资吞吐量达408万吨,比1981年增加143万吨,增幅达54%。
  为加快储运技术革新与改造,从1985年起,省属仓库陆续制订了“七五”期间技改规划,并分年实施。1986年福州仓库技改投资63万元,在扩建钢材货场等基础设施同时,配置了全省物资系统第一台电子秤,并新安装一台20吨龙门吊和一台10吨龙门吊机;邵武仓库投资46万元,修建铁路专用线站台并安装起重20吨C型龙门吊一部。1987年,省计委下达当年全省技改建设计划,将福州仓库列入非工交技改项目,批准由省物资厅自筹资金452万元,分两年对仓库基础设施及主要设备进行改造。同年,全省物资系统以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为突破口,促进物流科技进步。各储运企业积极推广电子技术,逐步配置现代化设备,推进仓储设备更新、节约代用和库容管理。至1988年,省属仓库已全部用上了电子秤和地磅,并开始应用计算机管理,全省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公司仓库也相继用上了汽车衡或电子秤。
  90年代,随着储运业务的拓展,储运企业不断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来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各种机械设备在验收、装卸、搬运等作业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笨重物资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1992年经省物资厅批准并拨款150万元,在福建省物资福州储运贸易公司新建一条720米长的铁路专用线,它对接卸散装水泥,加快在福州地区推广散装水泥步伐和扩大公司物资吞吐能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同年,全省物资储运企业,共有载重汽车192辆,载重量969.5吨,各种起重设备79台(辆),起重量为532吨,铲车34台,起重量136吨,当年实现吞吐量646万吨。1993年,泉州市化工建材总公司成立中联运输服务公司,购置一艘4200吨级的“建达”号货轮,开辟海运服务新领域。1994年为满足生产需要,提高装卸能力,更好地为特区建设服务,厦门仓库自筹资金250万元,建设安装一台20/5吨双主梁吊钩门式起重机,起重覆盖面积7728平方米。到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进一步放开,运输业竞争加剧,多数物资部门的自有汽车运输经营出现亏损,全省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载重汽车都被变卖,物资运输基本上由社会专业运输部门承担。
  2000年,福建省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属仓库共有载重车8辆,载重量74吨,移动式和固定式起重设备29台,起重量166吨,各仓库均配备了电脑、电子计量化等现代化生产和管理设备,储运装备比较齐全,储运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0%左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上饶市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中洲镇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郭坑镇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光泽县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码头镇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