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资协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8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物资协作
分类号: F259.21
页数: 2
页码: 195-196
摘要: 本节主要描述了中国福建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的物资协作的发展历程和实施情况。文章详细介绍了物资协作的定义、历史背景、发展阶段、组织机构、合作形式以及对福建省经济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 物资管理 物资协作 福建省

内容

物资协作是指地区、部门和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为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物资与物资以及物资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互通有无、优化组合的经济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重点的生产资料逐步实行计划分配,因国家要保证重点生产建设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对地方需要的物资分配不足。同时也不能完全预见各地区、企业的产需变化,造成分配物资此余彼缺的现象,从而出现互相支援、调剂余缺和物资协作的情况。福建经济以加工工业为主,燃料、原材料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缺煤、少钢,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汽车、燃料、化工建材等大部分要从外省调进。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福建生产建设日益发展,从省内采购物资不能满足生产建设需要,开始到外省求援、采购和用木材进行物资协作。在“大跃进”之前,物资协作形式主要是余缺调剂、相互支援,但规模较小,范围较窄,品种不多,数量不大。“大跃进”之后,国家强调物资计划的集中统一,物资协作被视为“资本主义”和“不正之风”而受到批判制止。物资协作业务被削弱了。60年代,省际物资协作形式主要是物资与劳务协作、物资与物资协作。为使协作工作有序进行,1960年5月成立了福建物资协作工作中心组,下设轻工、冶金、林业、机械、化工、机电等专业组,负责具体物资协作事宜,办理订货手续,组织检查协作项目调运情况。同年,从上海等地调入机电产品746台/件,其中:热压机32台、交流发电机115台/KM、锅炉48台/214吨、压力缸铸钢件314吨等。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资协作被视为“经济领域阶级斗争新动向”、“挖社会主义墙脚”而进一步受到批判制止,物资协作处于瘫痪状态。随着乡镇企业生产的发展,部分地、市、县物资企业为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自发地与省、市互通有无,进行物资协作。
  1978年1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强物资协作管理的规定》,物资协作取得了合法地位。从此,福建物资协作工作开始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按照“扬长补缺,互惠互利,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用省内超计划生产的拖拉机、汽车、平板玻璃、生铁等工业品以及木材、毛竹、香菇等农副产品,从全国各地调入省内紧缺的钢材、机电产品、化工原料、机械设备等物资。为加强协作工作管理,省物资系统根据不同时期协作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管理办法,进行监督与疏导。同年5月,成立省物资协作办公室(对外称省计委物资协作办),三类物资管理办公室,专司物资协作事宜。各级物资部门均成立物资协作管理机构。1979年12月,省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恢复后,与省计委物资协作办公室合署办公(设在省物资厅),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84年,省政府决定在省计委协作办的基础上,成立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和经营物资协作,开发资源,建立原材料基地,为搞活经济、发展经济服务。至此,物资协作工作由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直接承担。物资部门业务交往开始向省际、区域性的横向经济联合的方向发展。各级物资部门发挥了渠道多、信息灵、联系广以及有一支物资流通专业队伍的综合优势,大力开展以开拓物资资源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系。全省物资部门同全国40多个城市466家企业建立了横向经济联合,组织大批计划外物资,弥补国家计划分配不足,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建设。
  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物资体制改革的深入,物资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到生产、技术、金融、运输等方面,联合的层次从企业间发展到行业间、部门间、城乡间;联合的区域从局部地区发展到省内外,甚至国外。联合内容和形式已由物资协作为主发展到联营联销、联购联销、技术合作和综合服务配套供应等多种多样的新形式,物资横向联合得到扩大与发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