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8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销售
分类号: K295.7
页数: 8
页码: 173-180
摘要: 本节详细描述了物资供应体制的演变,不断地介绍了供应数量、销售方法和配送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 化工建材 销售情况 福建省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福建省化工、建材物资主要由私商经营或自产自销。1953~1959年,供应渠道转为:(1)计划申请单位生产和基建用化工、建材产品由生产主管部门负责供应;(2)市场民用化工和建材产品由商业部门负责供应。
  从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物资部门建立健全了各级物资管理机构和经营网络,全国物资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全面管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根据福建省物资厅的规定,当时由省化工建材公司经营管理的物资,实行以下几种供应销售办法:
  从省外调进的产品采取以下3种办法:(1)凡按计划固定生产的重点企业,其所需原材料数量大、到达地点集中的,于全国订货时,将分配给该企业的物资指标直接订由该企业收货,并由供需双方径直办理货款结算。(2)凡专用物资或专用性比较强的物资,在统一管理的原则下,于全国订货时,将分配给需用部门的物资指标交由主管单位自行订货、安排。(3)凡用途广、使用单位多及属于通用的物资和其他短线产品,由物资部门统一订货、供应,实行按省计委和物资厅下达的物资分配计划,进行调拨供应或通过省物资部门设在各地的分公司、门市部零售供应。
  省内生产的产品采取以下两种办法:(1)凡生产比较稳定、数量大、不易中转保管的物资,通过产品分配计划,组织供需双方签订合同,由生产企业按分配计划或根据物资部门的调拨通知单直接将产品发交需货单位并结算货款。(2)凡列入省生产计划内的统配部管产品,除通过分配计划由供需双方自行签订合同的以外,其余均由省化工建材公司根据产品品种分别进行收购、组织销售或协助处理。
  以上办法实行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代之为产、供、销“一条龙”的供应办法,即由生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销售。物资部门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均被撤销。
  1972年9月,福建省物资局化工、建材公司机构恢复以后,从1973年开始,原来的供应办法得到恢复,经营业务得到不断的发展。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物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比重逐渐减少,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物资的比重逐步扩大,直到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自由购销。
  一、销售数量
  1954年,省财委分配给计划申请单位的化工建材物资主要有:水泥2200吨、硫酸2.5吨、烧碱220吨、纯碱3吨。当年全省实际消费水泥6500吨、硫酸6吨、烧碱504吨、纯碱17吨、橡胶11吨。至1957年,全省主要化工、建材产品供应水平达到:水泥41531吨(其中供应省内消费26531吨、供应出口15000吨),硫酸45吨,烧碱1139吨,纯碱1289吨,橡胶226吨。
  1958年“大跃进”开始,主要物资供应量进一步增长。当年的供应量为:水泥170727吨、硫酸309吨、烧碱2400吨、纯碱2416吨、橡胶769吨。
  1959年供应量为:水泥128730吨、硫酸309吨、烧碱3767吨、纯碱3016吨、橡胶1409吨。
  1960年供应量为:水泥171595吨(其中供应省内消费171545吨、调出省外50吨),硫酸4383吨,烧碱7942吨(其中供应省内消费7607吨、调出省外335吨),纯碱3078吨,橡胶1159吨。
  1961年供应量为:水泥104879吨,硫酸5356吨,烧碱6297吨(其中供应省内消费4679吨、调出省外1618吨),纯碱2347吨,橡胶1362吨。
  1962年供应量为:水泥75312吨,硫酸3461吨,烧碱5296吨(其中供应省内消费3979吨、调出省外1317吨),纯碱2186吨,橡胶1006吨。
  1963年的供应量为:水泥74358吨,完成供应计划的100%;平板玻璃59837标箱,完成计划的96%;油毛毡32274卷,完成计划的91.6%;硫酸6127吨,完成计划的100.8%;烧碱7134吨,完成计划的104.6%;纯碱3996吨,完成计划的97.7%;橡胶785吨,完成计划的79.5%;纯苯929吨,完成计划的125.6%;聚氯乙烯1456吨,完成计划的127%;轮胎11721套,完成计划的104%。这一年物资供应工作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贯彻农、轻、重的方针,大力支援了农业和轻工市场的需要。支援农业和支援轻工市场的8种主要化工产品,比1962年均有较大的增长。硫酸増长83.4%,烧碱增长22.3%.纯碱增长24.5%,纯苯增长52.8%,聚氯乙烯增长323%,漂白粉增长110%,电石增长58.8%,增塑剂增长508%。在支援农业方面,首先保证了化肥、农药的生产,如生产过磷酸钙用的硫酸,全年计划安排4408吨,实际供应5752吨,超额30%;生产农药用的纯苯,计划安排780吨,实际供应929吨,超额20%。
  1964~1972年化工建材主要物资供应计划执行情况见表6—6。
  1973年,随着省物资部门管理和经营机构的恢复,物资供应体制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做法,物资经营管理制度也恢复正常。省化工建材公司系统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其中:1973~1981年,均为计划内销售,1982~1995年为计划内销售与计划外销售并举,而计划外销售则逐年扩大;1996年以后,全部为计划外销售。
  二、销售方法
  在物资部门经营机构存续期间,根据省物资管理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起保证和促进生产的作用”的物资工作方针,搞好销售服务,千方百计方便用户。主要销售方法有:
  (一)直达供应
  为减少中转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各级化工建材公司对有接货储存能力又能达到当时国家规定的订货数量起点的化工建材产品用量大户,一律组织直达供货,由供需双方直接按分配计划签订合同,并进行结算,化建公司不收任何费用。由于化工产品具有腐蚀、剧毒、易挥发等特性,主要采取直达供应。1963年,全省化工产品直达供应82个品种,直达供应量占供应总量的65%。1964年,省外调进的化工建材物资,直达供应占71%,省内产品采取产需直接见面的占85%。1981~1986年,全省硫酸直达供应量占供应总量的92%~96%、烧碱占65%~94%、纯碱占28%~78%、橡胶占8%~47%。1990年,直达供应硫酸占94%、烧碱占80%、纯碱占24%。之后,对有接货储存能力的化工产品用户,仍继续实行直达供应。
  (二)网点销售
  化工建材产品的销售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求差异极大.很多产品不便于储存和保管。物资部门的销售网点供应了广大用户的小、少、难、急需求,解决了用户无仓储条件的困难。1980年,福建省化工建材公司系统的销售网点有32个,其中:公司12个,供应站2个,门市部12个,联营单位2个,委托经、代销点4个,劳动服务站1个。1980年,省化工建材公司福州供应站供应民用水泥2.4万吨,平板玻璃2万标准箱,民用纯碱1000吨。在门市开展“五拆”(水泥拆包、油毡拆卷、轮胎拆套、液体化工拆零、固体化工拆袋)供应。“三带一管”采取“整批进货,就店零售”。1988年,省化工建材公司系统14个门市部的零售额为5835万元。
  (三)上门服务
  从1964年开始,各级化工建材公司普遍建立了生产服务队,开展下乡下厂,上门服务。首先,通过调查,建立服务对象——生产企业的供应档案,然后根据用户不同要求,开展“二送”(送单上门、送货上门)、“五代一调”(代解款、代办运输、代办准运证、代处理积压物资、代办咨询和调度调剂)业务,并组织工厂搞好节约代用工作。1965年,省化工建材公司福州供应站的生产服务队采取“电话联系、预约开单,送单上门、结算上门,一次直拨、分批结算,租赁容器、送货上门,看样选购、分斤破两”等办法,搞好供应服务。全年服务供应326万元,占该站当年总供应量的39%,为企业调剂串换86次,处理积压物资125万元。这种备受用户欢迎的服务供应方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物资部门的机构被撤销而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期重新恢复。1979年省化工建材公司福州供应站重组物资服务队,由省公司1名副经理兼队长,抽调业务人员15名参加,并配备装卸工10名,制订服务队工作条例,做到“急生产之所急,想生产之所想,练业务基本功,为用户服好务”,一年中,服务队下厂295人次,送货上门148车、565吨。
  (四)“四就”直拨销售
  “四就”销售是将化工产品或建筑材料物资就站(车站),就港(港口码头),就车船(原车、原船),就厂(供货厂)直接供应给用户,不经过仓库中转的销售方法。这是减少流转环节、降低物资损耗、节省费用、减轻仓库压力的好办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省化工建材公司对省外调进物资,凡是用户愿意直接从车站、码头提货的,经事先计划组织,都采取就站、就码头直接分运,供应用户。1979年,该公司开始接运进口水泥,主要由福州马尾港和厦门港两个港口接货。1986年该公司又先后开辟了宁德三都澳、福鼎沙埕、泉州后渚3个新港口。1987年又开辟了莆田秀屿、东山西埔两个港口。凡载运进口水泥的轮船到达港口,该公司根据事先船期预报,积极联系用量较大的用户,做好计划组织安排,采取用驳船直接靠拢大轮接受卸货,将水泥就船直接调拨供应用户,节省了入、出库装卸运输费用。1989年全省化工建材物资吞吐量为152.84万吨,其中“四就”直拨58.17万吨,占38.71%。
  (五)配套承包供应
  1980年后,各地化工建材公司首先对生产规模小、产品不定型的社队企业采取以长带短,组织几种产品配套供应,做到按质按量,及时供应,价格合理,后又扩大到跨行业组织配套供应。福州市化工建材公司对塑料工业、日用玻璃工业所需化工产品全部实行配套承包供应。省化工建材公司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炼油厂等所需的建筑材料在实行配套承包供应中,采取派出供应小组,深入工地,送货上门供应水泥4.2万吨、平板玻璃3576重量箱、白水泥82吨、沥青420吨等物资,保证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六)平板玻璃开片供应
  1979年,全省化工建材公司系统开始推行平板玻璃开片供应,大大提高了平板玻璃的综合利用率。用户购买整箱玻璃自己开片,出材率最多为75%,由化工建材公司(多数公司设有专门的玻璃开片供应门市部)开片供应,成材利用率可达90%以上,玻璃开片后的边角料,可进行综合利用,加工成眼镜片、验血片、幻灯片、嵌缝条、手电筒蒙及工艺品盒盖等。
  (七)石棉橡胶板套裁成型供应
  1965~1975年,全省化工建材公司系统开展石棉橡胶板套裁成型供应,节约石棉橡胶板440吨。省化工建材公司福州供应站委托福州丝钉厂加工场开展成型供应,福州市700多家工矿企业提供成型模样,建立档案,按时供应。成型供应利用率达75%以上,边角料可回收生产石棉板。
  (八)散装水泥
  散装水泥是从出厂、运输、储存到使用,不用包装,直接使用专门的运输工具,把水泥装运到使用单位。散装水泥可以节约水泥袋,节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1990年,省化工建材公司与福建水泥厂、省物资厅福州仓库联营,成立福建省建福散装水泥联合公司,在福州建立了总库容为7500吨、年中转散装水泥为20万吨的散装水泥中转库。该库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总投资1472万元。1992年建成投产后,至2000年共中转供应150多万吨散装水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