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7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购进
分类号: F259.22
页数: 9
页码: 134-142
摘要: 本节涵盖了福建省机电产品的计划内购进和计划外购进,以及相关管理政策的演变,包括国家计划分配和市场化流通对机电产品采购的影响。
关键词: 机电产品 购进情况 福建省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省所需的机电产品,主要从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外国洋行购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的机电产品购进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国家计划分配;二是计划外自行组织,包括地方企业生产和协作采购。
  50年代,福建机电产品一部分由商业部门经营,从市场选购,品种较少,主要是机器维修部件、零件、配件、五金电料及易损件;另一部分列入国家统一分配的,由生产企业、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经营。
  60年代初,本省机电公司系统成立,负责全省机电产品的购销经营业务。1963年,全系统购进总额1281.2万元,1964年为2126万元,比1963年增长65.9%。“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建省物资厅、省机电公司和个别地市的机电经营机构一度(1969年至1972年4月)被撤销。随着本省工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支农和“五小”工业的发展,全省机电产品购销经营业务仍有较快增长。1975年,全省机电公司购进总额达14952万元,比1964年增长7.03倍。
  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逐步推行,国民经济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机电产品市场供求矛盾趋于缓和,机电产品市场逐步开放。1980年,全省机电公司系统购进总额16443万元,比1975年增长9.97%;购进的主要机电产品有:金属切削机床598台,工业锅炉229台(蒸发量359吨),汽车2623辆,电力电缆46.6公里,交流电动机2.04万台、9.86万千瓦。
  1983年,全国统配、部管机电产品共375种,其中统配机电产品77种,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管理(见表5—1);部管(二类)机电产品80种,由国家物资局管理(见表5—2);其余218种专用性较强的产品分别由29个中央部管理。在国家计委、物资局管理的157种统配、部管(二类)机电产品中,计划分配的机电产品,由1980年的64种减少为22种。其余135种为国家组织订货产品,由生产企业自己与用户签订供需合同,亦可自行销售,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品种和数量,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当年,全省机电公司系统实现购进总额17306万元,比1980年增长5.25%,其中统配机电产品购进额9272万元,占53.58%;部管(二类)机电产品购进额7595万元,占43.89%;三类机电产品购进额439万元,占2.53%。购进的主要机电产品有:汽车2660辆,金属切削机床271台,工业锅炉37台,蒸发量45吨,电力电缆40公里,交流电动机3.3万台、14.41万千瓦。
  1985年,福建省除小部分机电产品(汽车、导体部分品种)仍实行计划分配外,其余均放开进入市场流通。物资市场流通领域呈现物资部门专营,各生产企业自销、各生产主管部门及各行业、跨行业竞相经营,国营、集体、个体经营一起上的局面。本省机电公司各级经营机构(单位)通过协作、求援、联营、串换、加工等方式,积极组织短线机电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关系广、网点多的主渠道优势,购进总额不断增长。1985年实现购进总额38273万元,比1983年增长1.21倍。购进的主要机电产品有:汽车5781辆,金属切削机床311台,工业锅炉36台(蒸发量58吨),电力电缆468公里,电磁线412吨,交流电动机2.66万台、11.62万千瓦。
  1988年,福建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市场对机电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全省机电公司系统购进总额49170万元,比1985年增长28.47%,购进的主要机电产品有:汽车7120辆,金属切削机床405台,分别比1985年增长23.16%、30.23%;购进电力电缆125公里,电磁线341吨,交流电动机2.77万台、13.14万千瓦。
  1990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工业发展速度放慢,全省机电公司系统实现购进总额53552万元,比1988年只增长8.91%。购进的主要机电产品有:汽车5760辆,金属切削机床175台,交流电动机1.14万台、5.94万千瓦,分别比1988年下降19.10%,56.79%,58.8%,54.8%;电力电缆184公里,电磁线353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47.2%,3.52%。
  1993年,全省机电公司系统购进总额146877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90年增长1.74倍。购进的主要机电产品有:汽车8821辆,金属切削机床576台,电力电缆304公里,分别比1990年增长53.14%、2.3倍和65.2%。
  从1994年起,物资流通市场化进一步发展,供需形势日趋缓和。当年,全省机电公司系统购进总额87807万元,比上年下降40.2%。1997年全省机电公司系统购进总额下降为64114万元,其中省机电公司购进额8661万元。到2000年省机电公司购进额陡然萎缩到32万元(缺全系统数字)。
  一、计划内购进
  50年代初,国家对机电产品实行计划分配。1950年10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当时恢复生产的需要,对机床实行中央集中管理,到1952年中央集中管理的机电产品有: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水泵、鼓风机、卷扬机、空气压缩机、凿岩机、截煤机、钻探机、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16个品种,实行计划分配和调拨。福建由省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对机电产品集中管理,实行计划分配和调拨(1954年下半年起,由福建省计划委员会负责管理)。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扩大了机电产品集中管理范围,共达82种,其中列为“统配”产品30种,“部管”产品52种,实行计划分配。随着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机电产品计划管理逐步加强,到1957年,国家集中管理机电产品已达324种,其中统配产品131种,部管产品193种。1957年,国家经济委员会统一分配福建省机电设备产品有:蒸气锅炉15吨(蒸发量),汽油机1台、6马力,柴油机70台、3200马力,空气压缩机15台、90立方米,交流发电机组1181千瓦,金属切削机床150台,锻压设备10台,钻探机4台,卷扬机8台,工业用水泵120台,鼓风机120台,交流电动机8700千瓦,变压器20510千伏安,高压开关板60台,裸铜线60吨,钢芯铝绞线15吨,电力电缆11公里等。
  60~70年代,福建省的机电产品主要来源靠国家计划分配,其计划申请范围:(1)主机配套需用的机电设备:一机系统(包括地方企业)由省物资厅向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申请;0字号单位(保密单位代号)、铁道、邮电(包括地方单位)向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申请;水电、水产、公安、农机、林业、煤炭、地质、交通、卫生、粮食、体育等使用单位向当地机电公司申请。(2)生产、技改、维修、一般基建需用机电设备产品:除02单位、铁道、邮电、化工、石油、冶金6个系统向中央各主管部门直接申请外,其余各单位均向省各级机电公司申请。福建省机电公司汇总、审核后,根据国家计划分配的资源,组织订货和购进。在此时期,福建省计划购进的机电设备产品一般占购进总量的70%以上。1973年,国家统配物资50种,福建省计划委员会计划分配的物资(含机电产品)共有58种,其中统配机电产品27种。由福建省机电公司系统经营的,列入省计委计划分配的机电产品有:汽车、推土机、压路机、皮带运输机、洗造机械、电动双梁桥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气体压缩机、空气分离设备、冷冻设备、凿岩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工业锅炉、80吨以上工矿电机车、电力电缆、裸铜线、内燃发电机组、内燃机械产品等25种统配机电产品,均实行计划分配。部管机电产品,属于需要面广的,划出一部分品种归省物资局分配。由省物资局管理的“部管”机电产品计245个品种,其中机电产品部分由省机电公司系统经营的有132个品种。其余下放产品,由省物资局和各厅(局)按行业归口管理经营,其中由物资部门省机电公司系统经营的有68个品种。
  1980年,国家物资总局在湖南长沙市召开的全国机电产品订货会议上,取消部分机电产品的分配计划,这部分机电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流通。
  从1985年开始,国家计划分配机电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逐步缩减。当年,福建省机电公司系统计划内购进额为14348万元,占购进总额的37.49%。
  1992年,省机电公司系统计划购进额为10864万元,占购进总额的9.49%。从1993年起,机电产品流通进入市场化,计划购进额为485万元(上年结转),占购进总额的0.33% (1994年起无计划内、外之分)。
  二、计划外购进
  实行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国家计划分配的不足,省机电公司系统为保证本省生产建设的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组织计划外资源。主要办法是生产企业超产收购,地方生产企业组织生产、加工改制、横向协作、联合和市场采购等。
  60年代初,本省物资部门就开始组织机电产品的收购和地方生产企业生产、加工改制等业务。1960年,根据国家物资管理总局《关于收购部分机床的通知》,省机电公司帮助生产企业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对国家计划生产的未能分配出去的机床进行收购。
  70年代,国民经济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按农、轻、重为序,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福建省“五小”工业及县以下乡镇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各种机电产品需求量增加较多,供不应求。1979年,省机电公司组织加工“0”类轴承30万套,橡套软线1700公里,解决农村和支农工业的需要。
  1983年,建阳机电分公司根据本地区山区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为适应农村小型水电站建设和发送电需要,计划内钢芯铝绞线、裸铝线供应不足,向省外以加工、求援等形式组织购进了各种规格铝导线546吨,金额达204万元。
  1984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福建省工农业生产建设持续上升,农村“两户一体”、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对机电产品需求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仅靠国家和省计划分配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年,全国和省内两次计划订货会,仅提供资源8937.7万元,占当年全省机电公司系统实际进货总额的36.7%,且很多短线产品分配很少或根本没有分配,如导体、机床、汽车吊、摩托车等。为弥补计划订货不足,供应市场需要,省机电公司向第一、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单位求援,全年组织计划外汽车资源502辆,金额达1597万元,其中载重汽车476辆,比当年国家分配给福建省新增汽车297辆还多60%。福州机电分公司组织橡套软线777公里,上海产的电焊条380吨,摩托车969辆。晋江机电分公司组织计划外资源1193万元,占其公司总进货量的68.5%。尤溪机电分公司大力扶持本地生产铝导线的生产企业,使生产厂年产量达到400吨,该公司供应的铝导线71%,由该厂购进。1985年,福建省机电公司系统采取补偿贸易、易货贸易、省外求援以及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计划外资源投放市场,其中仅汽车就2530辆,比1984年增长1.53倍,发挥了物资部门在物资流通领域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各地市机电公司陆续与外省、市建立资源基地:在长春、湖北十堰、北京、南京、天津等地建立汽车基地;在沈阳、济南、天津等地建立机床基地;在哈尔滨、瓦房店、洛阳建立轴承基地;在上海、成都、哈尔滨建立工量具基地等。1985年,全省机电公司系统组织计划外资源23925万元,占购进总额的62.51%。
  1988年,福建省机电公司系统组织计划外资源41483万元,比1985年、1986年、1987年分别增长73.4%、1.61倍和56%。计划外资源购进占当年购进总额的比例达到84.37%,其中组织各类计划外汽车5228辆,占汽车购进总量的73.4%,比1987年增长30.2%,弥补物资计划分配不足,活跃了物资流通市场。当年,漳州市机电分公司同19个省、市的56个生产汽车的厂家和经营部门以及37家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联营、联销、代购代销业务,共组织重点机电产品2530万元,其中有汽车731辆、摩托车2028辆、钢芯铝绞线57吨、电焊条359吨、氧气瓶1579支、交流电动机5253千瓦、布电线1139公里。
  1989年,福建省机电公司系统组织计划外资源购进额48444万元,占总购进额的91.04%。同年三明机电分公司与省内外60多个机电公司建立了联营关系,一年内共购进计划外资源1149万元,占当年总购进额的29.3%。
  1991年福建省机电公司系统机电产品计划外购进额继续扩大,全系统机电产品计划外资源购进额达70597万元,占购进总额的比例达到94.18%。
  1993年以后,机电产品流通进入市场化,机电产品放开经营,全省机电公司系统计划外资源购进额146392万元,占购进总额的99.6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