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计划外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785
颗粒名称: 二、计划外购进
分类号: F259.22
页数: 9
页码: 100-10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金属材料公司在不同时期通过集资、协作串换、补偿贸易、加工改制和市场采购等形式进行计划外购进的情况。
关键词: 金属物资 购进情况 福建省

内容

福建金属材料计划外购进,主要包括集资、协作串换、补偿贸易、加工改制和市场采购等形式。50年代初期,福建生产建设所需的金属材料尚未全部纳入国家计划。1953~1959年,由商业部门组织购进钢材17740吨,占同期全省购进总量的15.14%;生铁187860吨,占总量的99.34%。
  在60年代单一计划管理时期,省金属材料公司即在中央统一组织下,通过省协作办公室与华东八省市建立固定协作关系,以福建省比较丰富的木材按比例串换钢材,每年调进钢材几千吨,同时在品种规格上与浙江、安徽也建立定期串换支援,以物易物,进行物资协作,协进钢材,解决省内生产建设原材料的不足。1965年,福建省工农业生产高潮中出现钢材缺口较大,针对这些钢材缺口问题,省金属材料公司采取积极办法,通过组织进口、三钢加工改制,省外组织资源和向中央申请等措施来解决。组织三明钢铁厂生产和改制钢材2500吨;从东北、西南等地组织到省外资源,有小型圆钢1000吨、线材300吨、中型钢160吨、优质钢30吨、无缝钢管30吨等;组织利用从省外调进板边、废次材2000吨,以解决小农具材料之用;收购社会库存多余金属材料,弥补计划分配的不足,主要对有些产品质量低于国家标准,但可利用的次材,能直接利用的边角余料,能加工改制的金属材料等,积极组织收购。1973~1977年,福州市以物易物,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协作串换钢材2945吨、生铁239吨等;1978~1982年,福州市与协作地区扩大到全国154个城市,以物易物协作调进钢材3963吨,还有生铁、铜锭、铝锭等物资。
  80年代,随着计划分配资源的逐步减少,为了满足省内生产建设的需要,各级金属材料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大力组织计划外资源。物资协作开始由以物易物发展到经济协作,1984年以后对计划外市场调节的资源,采取集资搞补偿贸易,横向经济联合等办法,省金属材料公司针对钢材缺口较大、市场紧张、供不应求的状况,采取补偿贸易,组织计划外与市场调节供应钢材37000吨。1985年,省金属材料公司经省计委核准,外汇额度600万美元,组织进口钢材20000吨。省金属材料公司提供1000万元无息贷款给首钢使用。首钢则在3年内以国拨价上浮20%作价向省公司提供自销钢材10000吨作为补偿,之后,省公司又与安阳钢铁厂、三明钢铁厂、龙岩钢铁厂、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石家庄铝厂等签订集资协议,至1989年末,补偿贸易、集资项目已达6个,共提供资金4500万元,换回钢材70000吨、铝3600吨,这些资源既缓解了钢材资源不足和品种规格矛盾,又满足了市场需要。福州市金属材料公司于1984~1990年共集资8260万元,与首钢、太钢、马钢、济钢、鄂钢、三钢签订补偿贸易协议,组织计划外钢材等金属材料共105000吨。1985年,全省金属材料公司系统计划外购进额4071万元,占购进总额的8.96%;计划外购进钢材106318吨、生铁250吨,分别占购进总量的22.28%、3%。
  1986年后,福建各级金属材料公司先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开展物资企业与冶金企业、物资企业与贸易企业以及物资企业之间的联营,通过补偿贸易、联营开发等形式,与全国各大钢厂及省内钢厂建立比较稳定的资源基地,建立钢材市场,还利用外汇进口渠道,组织进口钢材等办法,金属材料计划外购进额和数量不断增长。1993年,全省金属材料公司系统计划外购进额386706万元,比1985年增长93.99倍,占购进总额的84.44%。计划外购进钢材1406570吨、生铁10774吨、有色金属13147吨,分别占购进总量的99%、100%、99%;分别比1985年增长12.23倍、42.1倍、1.67倍。之后,全省金属材料的购进基本上靠计划外组织,实行市场调节,自行采购。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