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63~1978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755
颗粒名称: 二、1963~1978年
分类号: F259.22
页数: 2
页码: 48-49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90年代福建省物资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专区(市)生产资料经营机构的设立和撤销,以及省物资厅在省外的派出机构和***旺程有限公司的成立。
关键词: 物资资源 分配渠道 福建省

内容

“二五”计划时期,由于受“大跃进”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冲击.加上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1963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指导下,福建工业重点发展化工、机械、钢材等。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调整措施,本省工业生产建设得到较好恢复和发展。在“二五”时期,本省兴建的一批厂矿,如三明钢铁厂、二明化工厂、三明重型机械厂、福州第一化工厂、福州第二化工厂、厦门综合玻璃厂、三明水泥厂、永安水泥厂、福州硫酸厂、南平电线厂、南平电机厂、潘洛铁矿等三十多个骨干原材料工业企业,有的恢复建设,有的部分建成投产。经过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福建省工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初步扭转了本省缺乏原材料工业的局面。1963年,福建省内企业能生产统配、部管物资资源已达67种(主要有煤、原木、水泥、硫酸、烧碱、聚氯乙烯、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在金属、轻化工、建材、机电各类物资资源中,由国家分配从省外调人本省的物资品种,从1961年的228种下降至173种;福建调出省外物资由20种增加到36种。1963年,福建省主要物资调出省外的有木材139.24万立方米、烧碱2423吨、电动机637台/7243千瓦、柴油机2195台、新闻纸22127吨。同年,在福建省计划物资分配安排中,开始有了省内生产资源参与安排。1963年本省物资分配计划,钢材3.09万吨(其中国家分配2.6万吨、省生产资源0.49万吨),水泥6.54万吨(国家分配1.12万吨、省资源5.42万吨),生铁1.48万吨(均是省资源),硫酸6340吨(国家分配31吨浓硫酸外,其余是省资源),烧碱4360吨(省资源、国家分配503吨固碱),纯碱3825吨(国家分配),橡胶941吨(国家分配)。随着经济发展,福建所需统配、部管物资量逐年增大,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也随着国家计划资源的增长,逐年增加对福建分配的数量。1971年国家分配福建的主要物资资源:钢材7.54万吨、水泥14.88万吨,分别比1963年增长3.95倍、2.3倍。1975年国家分配福建的钢材9.84万吨、水泥18万吨,又比1971年分别增长30.5%和21%。经过“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福建原材料工业也有较快发展,省内企业生产的主要物资资源逐步增加,在省计划分配安排物资资源中,省内生产资源占有一定数量和比重,1971年省计划安排省内生产资源:钢材5.34万吨,到1975年增加到9.16万吨;水泥由15万吨,到1975年增加为27万吨。省内资源占省计划分配资源(包括国家分配和省内资源)的比重,由1971年,钢材占41.5%,水泥占50.2%,至1975年钢材上升到48.2%,水泥升至60%。其他主要轻化工原料物资如硫酸、烧碱,基本做到自给,在部分品种上调剂,说明福建物资资源自给程度有了改善和提高。1975年12月1日经全省金属材料普查,全省钢材库存总量达18.5万吨,库存资源相当于福建一年的消费量。
  1976年以后,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和全国各地一样,逐步走上正常轨道,工农业生产和建设取得较快发展,省内物资供需一度出现紧缺现象,省革委会针对省内库存大量超储,开展清查仓库工作,果断地处理和利用库存超储积压物资。1978年省计划下达物资分配计划,钢材22万吨、水泥55万吨、硫酸2.1万吨。当年计划执行结果,全省实际消费钢材27.97万吨、水泥61.2万吨,通过省内企业生产和清仓利库,基本上弥补了物资资源供应缺口,做到资源和需要的平衡,保证生产建设顺利进行。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资志

《福建省志·物资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概述、物资机构、物资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市场、金属材料流通、机电产品流通、化工建材流通、生产资料综合服务、物资再生利用、外向型物资流通、企业管理、转制与扭亏脱困、教育与科技、信息报刊学会协会13章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