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信息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物价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56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信息服务
分类号: F714.1
页数: 5
页码: 1246-12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价格信息服务机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价格信息工作在物价部门“管理、调控、监督、服务”四大职能中承担着“服务”的职能。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福建省价格信息服务机构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用途的价格信息网络,并编发了多种信息刊物,为传递价格信息、宣传物价政策、反映市场动态、沟通产销联系、引导市场消费提供了重要服务。
关键词: 福建省 价格管理 信息服务

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物价管理逐渐从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价格信息工作在物价部门“管理、调控、监督、服务”四大职能中承担着“服务”的职能。价格信息工作是服务于价格调控、价格管理、价格决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适应价格管理体制改革,1984年12月,福建省物价委员会设立价格信息处,内设《福建价格信息》编辑部和价格信息咨询服务部。1988年5月,经省编委批准,省物价委员会撤销价格信息处,成立福建省价格信息中心,它是专门从事价格信息服务的专业性信息咨询机构。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省价格信息服务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1991年11月,建立省价格事务所,专事价格评估、咨询服务工作。1998年10月,《市场瞭望》杂志社列为独立事业单位,承担宣传经济(物价)政策,报导市场动态。
  经过10多年的实践,本省价格信息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从1988年以来,有30个市县成立直接挂靠省价格信息中心的延伸服务机构,全省逐步建立起一支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价格信息服务队伍,价格信息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发展。本省自成立价格信息服务机构以来,紧紧围绕物价工作中心任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使价格信息工作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稳步发展,朝着信息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方向迈进。1996年5月,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价格信息工作的通知》精神,省价格信息中心进一步明确了价格信息工作的职责,强化价格监测和价格信息服务的功能,较好地发挥“耳目”和“参谋”的作用。
  一、信息网络
  省价格信息中心根据不同用户对价格信息的不同需求,多年来不断开辟信息渠道,开发价格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用途的价格信息网络,确保信息来源渠道畅通。①信息交流网络:从1984年起,通过参加省际间价格信息联网,与全国28个省市建立相互交流价格信息的横向协作网络,并与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湖南、上海等省市建立较密切的信息交流网络;在省内,作为省信息协会、省未来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通过经济信息月谈会等形式,密切与省直综合部门、经营部门、生产主管部门、金融单位、新闻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本省的经济、金融、外贸、市场、物资等动态信息,沟通了经济与价格信息的交流渠道。②信息服务网络:1985年11月,为了发挥本省资源和产品优势,沟通本省与兄弟省市及港澳的贸易联系,省价格信息中心与广东等20个省市物价局信息处(公司)及广东信达公司、香港粤海经济信息中心信息部联合创办《内地与港澳贸易价格信息网》,随后,又相继与中国价格信息中心、国内11个边境省份物价信息部门紧密合作,联办《全国价格与供求信息网络》和《全国边境贸易价格信息网》,通过发展信息联络户,广泛吸收工商企业和社会团体参加,共同开发和利用价格、供求信息资源,为振兴福建经济服务。③价格统计监测网络:1993年,结合中国价格电讯网福建枢纽站的建设,省价格信息中心建立了依托9地市物价部门的电话(传真)报价网,通过在各地市开展“货比三家”活动,对主要日用工业消费品价格进行监测。为了强化价格信息服务宏观决策的需要,从1996年5月起,省价格信息中心开始主动介入市场价格监测工作,在广东、浙江、江西与本省周边地区建立了《毗邻省周边地区市场价格监测网》;同年7月,省价格信息中心开始全面承担面向市场的价格统计监测职能,建立起了联系广东、浙江、江西3省11市(县),覆盖本省9地市及4个周边县市的价格监测网络。1998年7月,市场价格监测的点和面又扩大至包括主要农副产品购销价格、主要工业消费品价格、工业生产资料成交价格、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等共300多种商品和收费项目。这对本省的宏观调控和价格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刊物
  省价格信息中心编发的《福建价格信息》[后更名为《市场瞭望》]、《行情与供求》、《物价政策快报》[后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公报》(福建版)]、《价格信息内参》、《价格信息工作动态》等刊物,是本省传递价格信息、宣传物价政策、反映市场动态、沟通产销联系、引导市场消费的重要服务媒体。①《福建价格信息》:1984年12月,由省物价委员会主办并开始试刊。1985年2月,经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福建价格信息》作为内部刊物正式出版,刊登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物价方针政策和调定价最新信息;主要商品的市场动态和市场预测分析;物价检查的政策界限和典型案例剖析;进出口价格信息;港澳台、国际市场行情和供求趋势;商品贸易机会等。1985年9月,《福建价格信息》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公开出版发行。该刊作为本省主要的综合性价格信息刊物,省价格信息中心不断改进其内在质量和外观装帧,《福建价格信息》由创办之初的16开8版无封面逐步发展到套色封面、彩印封面,内页也增加到20版。1993年1月,《福建价格信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市场与价格导向》,并获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刊号。1995年10月,更名为《市场瞭望》,采用国际流行的大16开版。经过10多年努力,《市场瞭望》已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月刊。②《行情与供求》:该刊创办于1988年,是在《国际市场每周行情》和《国内市场每周行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刊登国内外的最新市场动态、价格行情和商品供求信息。该刊以“简练、实用、周期短、信息量大”为主要特点,受到许多商界朋友的好评。后因服务策略调整,于1997年12月底停刊。③《物价政策快报》:从1996年1月开始编发,系半月刊,主要登载国家和本省各级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政策法规和调定价文件,是本省工商企业、收费单位了解物价政策的窗口。此刊较好地满足了订户的需要,次年发行量就突破1万份。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根据国家计委的统一部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1998年1月起与国家并轨,公开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公报》(福建版)月刊。这是国家计委指定的定期公布物价政策法规的新闻媒体,开辟有“中央部委文件”和“地方文件”两个主要栏目。④《价格信息资料》:从1998年3月开始编发。此刊定期汇集国内外市场动态、宏观综合经济信息、新产品新技术信息、地市物价文件汇编等,主要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公报》(福建版)订户的配套资料,以满足工商企业界对价格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⑤《价格信息工作动态》:1986年,为了指导、推动全省各地开展价格信息工作,交流工作经验,探讨、研究信息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省价格信息中心开始编印此刊,发送范围为各地、市、县物价委员会和广大信息通讯员,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本省价格信息工作重点,起到上下沟通、横向联系的媒介作用。⑥《价格信息内参》:1987年创刊,重点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主要刊载重大的价格调定方案出台后的市场动态和各方面的反映,各地市场突发动态和存在的价格问题,毗邻省与我省有关的商品价格行情,省外物价管理的典型经验等。⑦《福建及毗邻省市场价格监测情况通报》:从1996年6月起开始编印,以文字分析和价格表的形式,每旬一期向国家计委和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单位定期通报本省及毗邻省周边地区主要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服务收费价格的变化,分析原因、预测走势,供领导进行价格决策参考。为有利于衔接毗邻地区市场商品价格水平,此刊发至各信息监测点。⑧福建价格信息咨询网专项资料:为了满足部分网员单位的专项信息需求,省价格信息中心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等不同形式,分别于1994年1月、1997年3月、1998年3月、1998年10月创办《福建价格信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价格行情)、《福建价格信息》(电器市场)、《福建价格信息》(汽贸、汽配市场)、《福建价格信息》(医药市场)专项资料,受到用户欢迎。福建省价格信息中心1985~1997年刊物、联络户等详细统计资料,见表4-4-3。
  1998年,《福建价格信息》(《市场与价格导向》、《市场瞭望》)刊物发行数达20000份,《物价政策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公报》(福建版)]刊物发行数达18218份。
  三、咨询服务
  省价格信息中心自创立之初,就不断拓展和延伸价格信息咨询服务领域,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工商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行情咨询、定价咨询,还为工商企业牵线搭桥,提供贸易机会。①信息发布会:1988年7月,省价格信息中心举办较大规模的福建省首届价格信息发布会,融大会发布信息与分行业对口贸易洽谈于一体,既发布宏观政策信息和趋势分析信息,又发布微观供求信息,参加发布会的摊位达557家企业,共650余人。不少企业在会上就达成交易,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领导和与会代表的肯定。②信息茶馆:1990年,省价格信息中心开始在福州台江农贸市场信息茶馆内举办定期“信息沙龙日”活动,这一活动在全国物价系统尚属首创。信息茶馆采取接纳固定客户与临时委托相结合的办法,吸收客户100多家,举办10次活动,省内外各地80多家企业的100多种产品在信息茶馆中进行展示和推介订货活动。信息茶馆不仅为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及时传递了国家物价方针政策和市场行情,也为工商企业的购销活动提供了方便、固定的场所。③街头咨询活动:1993年以来,省价格信息中心直接牵头主办或协办了5次街头价格咨询活动,主要在福州市区的繁华地段摆开咨询台,由省、市、区物价部门联合为过往群众提供物价政策、价格行情、市场分析、商品供求等方面的咨询,既宣传价格法规,又拓展价格信息业务,收到较好的效果。④新闻媒体合作的价格信息咨询:从1993年开始,省价格信息中心加大与新闻媒体合作的力度,与省电视台、省有线电视台、省电台、福建经济广播电台、《福建日报》、《福建经济报》、《港台信息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举办物价热线节目或合办经济信息栏目,接受群众有关物价热点问题的咨询,这对宣传国家物价方针政策,引导工商企业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均起到积极作用,社会反响较好。
  四、社会化服务
  面对日趋激烈的信息服务业市场竞争,实施价格信息化与价格信息服务社会化日益紧迫地摆上物价部门的议事日程。价格信息化工作更好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依据;价格信息服务社会化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使之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998年9月,成立省物价委员会价格信息产业化(包括价格信息化与价格信息服务社会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价格信息中心。①微机网络基础建设:1997年下半年,省价格信息中心开始筹划福建省物价部门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价格信息开发系统建设方案。1998年3月,开始组织实施网络工程建设,将办公自动化系统与价格信息社会化服务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该系统首期工程投资150万元,采用WIN-DOWSNT服务器、构成INTRANET网络,MSSQLSERVER关系数据库,LOTUSNOTES非关系型数据库,按“应用层、应用平台层、网络平台层”3个层次开发建设。②软件开发与网络互联:1998年9月,福建省物价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完成开发工作,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同年10月,省物价委员会的局域网建设与数据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开始试运行,省、地、县级市及重点县(区)物价部门实现信息联网,并完成与国家计委价格信息中心和部分兄弟省市的远程通讯。全省约有三分之一的物价部门已配备微机。③价格信息采集体系:1997年以来,本省价格信息工作主要建立4个层次的价格信息采集体系。一是以国家计委新的价格统计监测报告制度为主体的监测体系;二是以闽、粤、浙、赣四省毗邻地区市场价格监测为基础建立的全省主要商品及收费价格的监测体系;三是以国家和本省农副产品专项调查为主体的监测体系;四是以我省地市物价部门为主建立的为当地政府服务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④信息上网信息源开发:全省物价系统开通“169”公众台,将物价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医药行业的价格信息在该台发布。同时,“169”台也接受全省范围内的物价咨询和价格问题投拆。随后,继续强化信息源开发,逐步实现与大企业、大商场、大批发市场的微机联网,以充足的信息源为在“163”上开辟价格信息平台、办好社会服务窗口创造条件。⑤价格信息产业化的目标:本省价格信息产业化的总体目标是:发挥物价管理部门的优势,开发价格信息资源和相关的经济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建立起网络完善、加工科学、传递快速、信息权威、效益良好、社会公认的福建价格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东南价格信息网,进而实现价格信息产业化。
  具体目标是:①建成与物价管理日常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机关日常办公提供全程服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②形成汇集全省、全国及国际市场价格信息,并具有经济综合分析能力的网络中心,一方面为价格决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生产和生活信息服务;③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数据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互联,使价格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传递、发布、查询自动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物价志(下册)

《福建省志·物价志(下册)》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物价统计的情况,其中包括商品价格、服务收费、电力价格、价格管理、经济特区价格、附录、大事记、重要文件辑存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