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健康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99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健康教育
分类号: R193
页数: 9
页码: 16-2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卫生宣教工作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卫生宣教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的卫生宣教工作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人员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卫生宣教网络。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宣教工作,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卫生宣教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卫生宣教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班、制作宣传品、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福建省的卫生宣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卫生宣传 群众运动

内容

北宋庆历六年(1046),福州太守蔡襄请医师何希彭将编成的《圣惠选方》刻版陈列于府衙左右,任人选用。这是福建省健康教育的最早记载。南宋真德秀(浦城人)也曾撰写卫生歌,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明代林龙江(莆田人)创立内功医学九序心法传布民间,教人养生健康。清咸丰年间名医刘克光(长乐人)在时疫大作之际,著《吐泻辨》,遍贴乡村,宣传吐泻防治方法,救治许多时疫患者。
  民国18年(192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入闽,红军中的医务人员、学生经常结合防病治病,向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宣传卫生知识,动员开展卫生防疫运动。
  民国23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中,有“厉行卫生宣传”的内容。同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成立福建省健康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于民国25年秋改组,由民政厅卫生科指派卫生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全省卫生处”于民国28年设卫生教育股,曾拟定过卫生教育计划大纲。省有关部门在同年曾举办卫生绘画比赛、卫生展览会、卫生作品竞赛、种痘演讲比赛、卫生演讲竞赛及禁烟宣传等活动。民国35年2月,省卫生处曾配备一名美工人员,绘制了一些卫生宣传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健康教育工作称为卫生宣传教育(以下简称卫生宣教)工作,得到了全面和迅速的发展。各级党政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都把向群众宣传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知识列为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健全卫生宣教专业机构,并广泛联系和发动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卫生宣教工作。1951年起,省防疫大队、省鼠疫防治所、省血吸虫病防治所、省妇幼卫生工作队及省卫生防疫站都先后配备了卫生宣教人员。1955年,省卫生防疫站成立卫生宣教组,有工作人员13名。1957年11月5~7日,省卫生厅在福州召开全省首次卫生宣教工作会议,明确卫生宣教工作的重要性,总结交流各地的工作经验。1958年1月,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加强卫生宣传工作的指示》,根据这个指示,许多市、县防疫保健机构相继配备了卫生宣教人员,并联系科协、工会、妇联、青年团及文化、新闻等单位协作开展卫生宣教活动;在饮食服务行业和街道、居委会培训卫生宣传员等。1958年10月,以省卫生防疫站卫生宣教组为基础,成立福建省卫生厅卫生宣传教育所(以下简称卫生宣教所),工作人员增至二十余名,负责全省卫生宣教工作的业务指导,并编辑出版《福建卫生报》,还一度附设卫生模型厂,制作卫生厕所、饮水卫生和卫生村建设的模型,发给基层进行宣传。与此同时,福州市也建立卫生宣教所,许多地、市、县卫生防疫站相继设卫生宣教股(组)。龙海县还建立卫生教育馆,馆内经常举办卫生讲座和图片展览,放映卫生科教电影,进行卫生文艺演出等。
  1961年12月,精简机构,省卫生厅卫生宣教所被撤消,缩编为省卫生防疫站卫生宣教科,但仍承担该所原有任务。1962年8月,省卫生厅、省红十字会联合举办卫生宣教和红十字会干部训练班,接受训练的六十多名学员,相继成为本省卫生宣教工作的骨干。1963年,福建、广东、广西、安徽、江西五省(区)卫生宣教协作区成立,联合举办卫生巡回展览,协作印制卫生宣传品,合作编印《卫生宣教工作》刊物,交流工作经验,对五省(区)卫生宣教工作起了推动作用。1964年,先后有许多兄弟省、市、自治区派卫生宣教工作参观团来省参观。在“文化大革命”中,省和各地的卫生宣教机构被撤销,工作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卫生宣教工作逐步恢复,并取得较大的发展。1980年1月,省卫生防疫站重新设立卫生宣教科。之后,各地、市卫生防疫站陆续恢复卫生宣教组、室,有些县、市还先后成立卫生宣教所(馆、站)。省职业病防治院也于1981年7月设立卫生宣教科。1982年7月,恢复省卫生宣传教育所,省卫生防疫站和省职业病防治院的卫生宣教科同时并入该所,并于1986年新建一幢工作大楼。1987年起,各地的卫生宣教机构联系和组织当地文化、教育、新闻、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及商业、服务业、街道、居委会中的卫生积极分子,共同参与开展卫生宣教活动,并在他们中聘请卫生宣传员。1987年12月,福建省卫生宣教所更名为福建省健康教育所,地、市、县卫生宣教机构也全部改称。截至1988年底,全省卫生宣教人员330名中,有副主任技师4名,主管医(技)师30名,医(技)师和医(技)士150多名,加上分布于各行各业的4.5万多名卫生宣传员,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专业人员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卫生宣教网络。
  第一节 除害灭病讲卫生的宣传
  50年代初期,在防治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过程中,卫生宣传主要围绕各时期防疫工作进行。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主要围绕除“四害”、讲卫生和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工作进行,为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服务。宣传活动多由各地党政领导机关或卫生部门以广播大会、干部会、群众会及展览会等方式进行,声势较大。1952年4~9月,全省各级卫生宣传机构绘制了反对细菌战的漫画3000多幅,举办卫生展览会75次,观众达55万人次。1956年1月20日,省和福州市召开消灭“四害”(鼠、雀、蚊、绳)广播动员大会,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魏金水作动员报告。同年11月,省爱卫会举办全省除“四害”展览会。1958年1月2日,中共福建省委举行新年广播大会,省委第一书记叶飞亲自动员全省人民除“四害”、讲卫生。会后,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各种舆论工具一齐发动,各地出现了许多群众性的卫生宣传劝导组织,如漳州、建宁等地的红领巾卫生劝导队、厦门鼓浪屿的老人卫生督导队等,向群众进行卫生宣传,劝导维护公共卫生,起了很好的作用。1958年4月,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展览会在福州举行。同年12月10日在福州举办全省卫生展览会,分设11个馆,占地4000多平方米,展品1.7万多件,全面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在此基础上,1959年1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成就展览会的福建展览馆,被评为“红旗馆”。
  1959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下达文件,提出以公共食堂、红专夜校及中小学为阵地,以上课为主要形式,辅以各种宣传手段,让群众懂得除“四害”、讲卫生和10~15种常见病防治的基本知识。闽清县迅速地在初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中,普及了除“四害”、讲卫生、防治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效果显著,省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59年6月,在闽清县坂东公社召开全省卫生宣传工作现场会议,推广闽清经验。中共建宁县委宣传部和县爱卫会编印卫生课本1.5万册,分发到居民家中,并组织群众到民校学习,对该县除“四害”、讲卫生运动起了推动作用。1960年4月,为贯彻毛泽东关于加强卫生工作的指示,倡导“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社会风尚,省委再次召开全省广播大会,动员全省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这一系列卫生宣传活动,使群众增强了除害灭病讲卫生的意识,推动了全省群众性卫生运动的发展。
  在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防止群众在搞代食品过程中误食有毒物质,并让群众懂得保持食品营养成分,省卫生防疫站编印了《蔬菜的营养》、《地瓜的营养》、《有毒野生植物介绍》等小册子1万余册,分发各地广泛宣传,对帮助群众改善营养,防止食物中毒起到—定的作用。1962年,副霍乱传人本省后,每年夏秋季节,各地都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中心的卫生宣传活动,教育群众不要生吃或半生吃海产品,劝导群众破除迷信,不做“普渡”和“七月半”鬼节,搞好水源保护和粪便管理,消灭苍蝇,以防止疫病流行。省卫生防疫站派出卫生电影队,深入疫区巡回放映“防止病从口入”、“饮水卫生”等卫生科普电影和幻灯,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每当流脑、流感、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流行季节,全省各地都开展有一定声势的卫生防病宣传活动。
  1980年全国“文明礼貌月”期间,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卫生部门负责人及大批医务人员走上街头,进行讲究文明卫生宣传。福州市出动了包括专家、教授、名老中医在内的1500多人,在闹市区设立41个卫生宣传站,还组织10支流动卫生宣传队,深入里弄开展宣传。在“文明礼貌月”中,全省各地放映卫生科教电影1500多场。1980年10月,省卫生防疫站创作—幅宣传保护视力的宣传画《我有一双好眼睛》和组画《除四害》,获“全国优秀医药卫生科普作品”奖。
  1983~1985年间,为宣传《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全省各地开展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出动宣传车,举办展览,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和药品管理人员分别学习上述“两法”及有关知识。建阳地区举办查处伪劣药品、变质食品流动展览会,并随带电影队到所属10县、市巡回宣传,推动了“两法”的贯彻实施。莆田、厦门、南靖、连城、闽侯等市、县也开展了类似的宣传活动,观众达300万人次。
  1988年春节前夕,全省开展预防传染性肝炎的宣传活动。省和福州市的四十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同时刊播预防肝炎的知识;多数学校和幼儿园上预防肝炎的常识课;许多地方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单,连续一个多月,使全省人民比较普遍地接受了一次预防传染性肝炎的知识教育。同年4月7日,是第一个“世界无烟日”,全省开展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省爱卫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部署宣传“吸烟有害”,并请专家作吸烟有害健康的报告;全省各地印发宣传资料三十多万份,许多学校举办了吸烟有害的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戒烟;福州市出动医务人员五百多名,在街上设立“劝阻吸烟宣传站”,成立戒烟咨询服务中心,为吸烟者提供咨询及针灸、药物戒烟服务;宁化县成立戒烟协会,举办“吸烟有害”图片展览,召开劝夫(劝子)戒烟座谈会,印发戒烟资料等。据几个监测点调查,经过宣传动员,约有10%的吸烟者戒了烟,出现了一批无吸烟单位,无吸烟家庭,公共场所吸烟的现象大为减少。
  第二节 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生
  据现有史料记载,民国22年(1933)7月,福建省教育厅曾开办暑期教师讲习班,请中央卫生署医师来闽演讲卫生保健知识,然后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民国23年夏,省教育厅派出25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到中央卫生署接受学校卫生训练,回省后,在98所中、小学的2.5万名学生中,以演讲、会议、上课、家庭访问、卫生队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仅卫生课一项,一年中上课达1.3万个学时。抗日战争期间,省内一些小学高年级设卫生课,同其它正课一样考试计分。民国28年至29年,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和省会卫生事务所先后开设儿童保育园,招收4~9岁儿童人园,进行卫生习惯训练,每期30名,为期2个月,同时向家长宣传育儿卫生知识。
  50年代初期,各地卫生宣传人员和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合作培训学校卫生骨干,这些骨干回校后,用上课、唱歌、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卫生教育。50年代后期,在各地开展普及卫生常识教育的活动中,中、小学生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60年代初,建阳师范附属小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摸索出卫生教育与学科教育、班级活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家庭访问相结合的“六结合”经验,省卫生厅于1963年在建阳召开现场会,推广建阳师范附属小学的经验。
  “文化大革命”后,从70年代后期起,学校卫生教育工作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政和县于1979年开始推行“十年卫生教育制”,即幼儿园3年,小学5年,中学2年,每周上一节卫生常识课,学生人手一册《卫生课本》(傅士乔主编)。这是1949年以后国内第一套小学卫生课本。此外,该县各中、小学还结合课堂教学、晨间检查、课外活动、家庭访问,利用墙报、黑板报、广播等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增强教育效果。经过三年的教育,全县中、小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卫生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因病缺课率下降,升学率提高。1982年,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和卫生部先后印发政和县的卫生教育经验向全省和全国推广。1984年,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联合发出《关于推广政和县搞好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经验的通知》,推动全省中小学卫生教育的开展。据1987年调查,全省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每周有一节卫生常识课。福州郊区、政和、松溪、建瓯、浦城、建阳、永安、三明、连城、长泰、惠安、屏南、寿宁等市、县(区)的中、小学卫生课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其它县、市的中、小学也定期举办卫生讲座,定时广播卫生知识。政和、松溪、三明、福州等地的教育、卫生部门联合编写出版小学生卫生知识课本,发行20万册,除供本省使用外,还外销23个省、市。省健康教育所于1986~1987年,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调查研究,对34个县(区)的一万名4~5年级小学生进行卫生课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上卫生课与没有上卫生课的学生对比,前者卫生知识测验及格率高出55%;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等7项不卫生行为,在前者都有较显著改正,而后者则基本没有改正;前者的视力减退率呈下降趋势,而后者视力减退率则显著增高;语文、数学的考试及格率前者比后者高2~3%。
  二、食品从业人员
  早在30年代初,福州市在推行“新生活运动”中,曾召集全市饮食行业人员宣讲卫生知识,并订立卫生公约,讲究食具消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各地卫生防疫站经常举办食品从业人员训练班,组织学习食品卫生知识。1958~1959年,各地大办公共食堂,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卫生宣教人员密切配合,对食堂炊事人员上卫生课,传授饮食卫生和除害灭病知识,督导搞好食堂卫生。在60年代初口粮“低标准”的困难时期,向食堂工作人员讲授搞好“瓜菜代”、食品合理搭配和科学烹调的知识,并讲授有毒和无毒代食品的鉴别知识,以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疫病的发生。70年代,各地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学习“饮食卫生五四制”及有关卫生知识,保证食品安全卫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布后,全省各地每年都开展大宣传,并依据该法规定,分期分批地对食品生产经营部门、单位的管理人员、检验人员及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为期2~3天的职业卫生培训,讲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食品卫生知识,
  并逐步实行凭培训考试及格证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制度。据统计,1985~1988年,全省接受卫生培训的食品从业人员共80多万人次,促进了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同时,在饭店、餐厅、食品门市部等张挂食品卫生宣传品,提醒食品从业人员注意食品卫生,并吁请顾客参与食品卫生监督,促进搞好食品卫生。
  三、妇女儿童
  民国27年以后,一些省级卫生机构相继建立,进行妇幼卫生教育是当时妇幼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省会卫生事务所曾几次召开母亲会,宣传妇女卫生及科学育儿常识。省政府要求各县成立母亲会,由县卫生院助产士负责组织宣讲新法接生及孕产妇卫生常识。民国28年9月,“全省卫生处”迁址永安,曾举办过家庭卫生常识训练班。招收永安城区16~35岁的妇女,每保2名,隔日下午2~4时受训,为期一个月。受训内容为家庭卫生、饮食卫生及科学育儿常识等。民国34年,海澄县也曾按保举办妇女卫生训练班,每班受训2星期,每晚6~8时上课,到是年七月,已训练了9个保的妇女,训练内容为公共卫生、个人卫生、产妇卫生、营养卫生及儿童卫生等。
  50年代到60年代,城市主要通过妇幼保健院、所进行妇女儿童卫生宣传。1958~1959年,省妇幼保健院在产科病房设有线广播,每天定时播放音乐、播讲妇幼卫生知识;对住院孕产妇上妇幼卫生课,每周2次,并进行新法接生和新生儿淋浴示范。同一时期,省卫生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协同工会、妇联、劳动等有关部门,组织厂矿、企事业单位开展女工劳动保护和女工卫生保健知识的宣教活动,促进厂矿、企事业单位逐步建立女工卫生保健设施。农村的妇幼卫生宣传主要采取召开妇女会及“逢会插一脚”的方法进行,也采用宣传画、幻灯、宣传栏等进行,主要是宣传新法接生。50年代中期,开展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孕妇接受产前检查,采用新法接生,实行母乳喂养等。1958年以后,参加田间劳动的妇女日益增多,为保护妇女劳动力,各地普遍开展了以“三调三不调”(详见“妇幼卫生”章)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护宣传。当时的省卫生宣教所和后来的省卫生防疫站卫生宣教科编印、制作了大量的这类宣传品发到各地工厂和农村。
  1972年以后,每年组织大批医务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的重大意义,进行避孕节育技术指导。在1983年计划生育宣传月中,全省抽调了一万多名医务人员,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深入工人、农民家中,进行优生优育宣传和避孕节育技术指导。
  进入80年代,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门诊、病房设有宣教室,运用挂图、实物、模型、小册子、电视录像等形式,常年不断地宣传妇女保健知识及婴幼儿喂养保健知识。1986年起,对接受婚前健康检查的青年男女进行婚姻保健指导及婚育知识教育,到1988年底,已有14个县(市)的18个区(镇)开展了这项工作,共有71787人接受了婚前健康检查和婚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第三节 社会健康教育
  一、形象教育
  民国23年(1934)12月,省卫生处、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永安县政府等单位、团体在永安举办福建卫生展览会,展出卫生图画、照片、模型、玩具等三千多件,在当时颇有影响。其后,省卫生处派员携带卫生图表、模型、照片、标语及药品实物等到乡村巡回展览。在此期间,福州民众教育馆和教育厅电影队曾先后在放映电影故事片时,加映卫生科教电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人民政府在1949年11月印制卫生年画五万张,分发全省各地张贴。50年代,省防疫大队、省卫生防疫站、省卫生宣教所、福州市红十字会和卫生宣教所都配备了电影放映机和放映工作人员,成立卫生电影队,常年在城市街头和农村巡回放映卫生科教电影和卫生幻灯,很受群众欢迎。
  从1955年至1965年的十年间,省卫生防疫站和省卫生宣教所每年绘制卫生宣传画、小型展品、幻灯片、模型等社会卫生宣传品达10万张(件)以上,分发到全省厂矿企事业单位、城市居委会和农村生产大队,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1959年,省卫生宣教所编辑出版了以照片为主的大型画册《辉煌的十年》,向社会宣传本省卫生工作的成就。1964年10月1日,福建和江西、广东、广西、安徽的卫生宣传机构联合在福州举办五省(区)卫生摄影作品展览,124位作者创作的卫生摄影作品203件,题材多样,表现手法新颖,收到较好教育效果。
  1983年至1985年,省卫生宣教所受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的委托,编辑出版了《全国卫生美术作品选》、《全国卫生摄影作品选》、《全国卫生科普宣传栏选集》和《卫生刊头装饰画集》等共5万册,发行全国。1983年6月,全国卫生摄影协会福建卫生图片社(后改为“福建省卫生图片社”)成立,到1988年底,该社共制作卫生图片50个品种,2000多万张,发行至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省及部分地区多次举办卫生美术与摄影展览,并从中评选出100多件作品参如全囯第一、二、三届卫生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和评比,获得二等奖作品4件、三等奖作品6件、优秀奖作品12件。
  80年代起,全省卫生部门和文化部门协作,在各地电影院、队加映卫生电影和卫生幻灯,对观众进行健康教育。1984~1986年,政和县卫生宣教站与县电影放映公司协议,每月加映卫生科教电影30场(次),做到卫生影视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获得“全国卫生影视放映先进单位”奖。同期,各地卫生宣教机构经常向电视台提供卫生宣传节目,宣传社会大卫生和卫生法规及其有关的知识。各地电视台越来越多地播放各种食品、营养品、药品、护肤品及保健用品等广告,也起到了社会保健教育的作用。省卫生宣教所从1982年10月起,自行摄制卫生科教电影、电视片,如电影片《怎样使孩子的牙齿长整齐》,获1984年全国优秀卫生科教电影片奖和1987年国际科教电影展出鼓励奖,电视片《含泪的鲜花》、《宝宝的一天》分获1986年全国卫生电视一等奖和编导奖。至1988年底,省卫生宣教所共摄制卫生电影、电视片21部,并经常拍摄社会卫生新闻录像送福建电视台选播,共播出800余条,其中24条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播出,5条获全国卫生电视好新闻奖。
  二、文字教育
  民国23年,《福建民报》上辟有“医药周刊”,由闽侯医师公会编辑,向社会宣传医药卫生工作及保健知识。
  1950年4月,省卫生厅编辑出版《福建卫生》。1954年,省爱卫会委托省卫生防疫站编辑出版《福建省爱国卫生运动通报》,每月一期,1957年扩版为《福建卫生通讯》,宣传卫生工作的进展、经验及好人好事。
  1958年10月,《福建卫生通讯》停办,《福建卫生报》试刊,12月5日正式创刊,每周—期,四开四版,作为省卫生厅机关报,由省卫生宣教所编辑出版,公开发行。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报道本省卫生工作的成就与经验,介绍本省卫生系统的先进事迹和医药卫生常识。该报于1959年5月暂时停刊,1982年1月复刊。复刊后的《福建卫生报》坚持原来的办报宗旨,仍由省卫生宣教所编辑出版,初为半月报,一年后改为旬报,1985年起恢复为周报,扩大发行至全国,1988年底,每期发行近10万份。1984~1988年,该报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卫生报刊”,受到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的奖励,1984年还获得“福建省先进新闻单位”奖。此外,泉州市爱卫会和卫生防疫站从1987年起,编辑出版《泉州卫生》,四开四版,每期发行4000~5000份,一年出版6~7期,在闽南侨乡中颇有影响。
  1962年起,省卫生防疫站卫生宣教科编辑出版《卫生墙报》,对开张,彩色印刷,每月一期,传播卫生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健康教育,每期印发10万份,广泛张贴于全省城乡的公共场所,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66年因“文革”停刊,1972年复刊,1980年获“全国优秀医药卫生科普作品”奖。1982年起由省卫生宣教所编辑出版,扩大发行全国,每期发行20万份。1985年曾更名为《健康知识墙报》,由卫生部主管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北京出版,1986年起又收归本省卫生宣教所编辑出版,恢复原名《卫生墙报》。
  卫生宣传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逐步成为本省向社会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项目之一,许多街道、居委会和乡村政府所在地、集市贸易场所大都设有卫生宣传栏,面向社会,对群众进行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各地的医院、卫生院在门诊部及住院病区设置卫生宣传栏,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防病保健与康复知识。据1987年统计,全省77%的城市居委会和66%的农村村委会的所在地设有卫生宣传栏,每1~2个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1984年,全省选送3个卫生宣传栏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卫生科普宣传栏展评,其中宁德地区卫生防疫站制作的卫生宣传栏获三等奖;省卫生宣教所因出色地协助筹办这次展评,得到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和中国科协颁发的“特别奖”。此外,省及各地的卫生宣传机构每年都编印数以万计的卫生宣传小册子、传单,发到广大群众手中,传播卫生保健和防病知识。
  三、语言教育
  民国27年,省卫生处曾派员每逢周二、五在无线电台广播卫生知识。
  50年代初,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就安排有卫生广播节目,定期播出,从未间断。该节目除报道卫生新闻外,更多地是宣传卫生防病知识。50年代后期,许多县、市有线广播站也安排有卫生新闻和卫生知识节目。60年代,各地的无线电台和有线广播站相继举办定期、定时的卫生专题节目,请医学专家为节目撰稿或亲自播讲。卫生广播节目很受群众欢迎,被称为“安家落户的医生”。据1987年统计,全省有71个县(市)电台、广播站办起了“讲卫生”专题节目,每周一次,每次15~20分钟,不少地方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也办起了卫生广播,宣讲本地的卫生工作任务和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
  各地在查治地方病、传染病及推行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的工作中,经常利用各种会议宣讲卫生知识,并组织当地干部及积极分子,深入群众家里,跟他们谈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第四节 调查研究
  福建省健康教育专业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1956年,省卫生防疫站宣教组曾派员到漳州地区进行妇幼卫生宣教情况调查。1959~1964年,省卫生宣教所和后来的省卫生防疫站卫生宣教科都设置组织指导室,经常派人深入地、市、县以至公社、大队进行卫生宣教业务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如总结闽清县坂东公社以食堂为阵地普及卫生常识的经验;建宁县除四害讲卫生宣传的经验;长乐县以民校为阵地普及卫生常识的经验;建阳师范附属小学开展卫生教育“六结合”的经验;福安专区组织五级卫生宣传网的经验;厦门鼓浪屿组建老人卫生督导队的经验等等,并每年将各地典型经验编成《卫生宣教工作经验汇编》,刊印数百册,发到省内外交流。1983年,永安县实施“天有卫生广播线,校有卫生知识课,村有卫生宣传栏,大队有卫生宣传员”的“四有”工作模式,使全县卫生宣教工作卓有成效。1984年起,全省予以推广,并经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通报介绍,这种工作模式已被载入我国第一部《健康教育学》。1984年12月,福建省卫生宣教协会成立,进一步有组织地开展卫生宣教业务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至1988年底,该协会依托省健康教育所组织开展了多项全省性的业务调查与课题研究。如《全省吸烟状况抽样调查》、《全省健康教育覆盖面调查》、《全省居民卫生知识普及情况抽样调查》、《一万名小学生上卫生课效果研究》、《医院健康教育研究》、《幼儿园健康教育研究》等,对本省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举行过两次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会,先后编印《健康教育论文选编》、《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汇编》等十余册,收载论文、典型经验125篇。1985~1988年期间,全省有健康教育论文三十余篇在国内一、二级健康教育专业杂志上发表,其中《中国福建农村健康教育实施办法与效果评价》(作者:杨鸿连、梅亦珩、廖世雄)在国际健康教育联盟主办的《HYG1N》杂志上发表。
  1984年12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官员、专家到福建省卫生宣教所考察,充分肯定该所的工作成绩。不久即向该所拨赠15.8万美元的视听教育设备和1辆汽车,并在该所建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福建健康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在1986、1987年为本省和16个省、市培训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共240名。1987年9月,省卫生宣教所首次派遣主管医师一名赴美国,参加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健康教育专业进修一年,回国后,主办了一期现代健康教育理论讲习班,并到省外讲学。1987年,福建省卫生宣教所被国际健康教育联盟接纳为中国的第一个团体会员。1988年8月,该所应邀派杨鸿连、管纪惠两人为代表,参加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并在专题报告会上宣读论文。自1987年至198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基里巴蒂岛国、塞内加尔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官员、专家、代表先后考察了福建省健康教育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卫生志

《福建省志·卫生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记录了1989-2005年福建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内容有:卫生规划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执法监督、健康教育与促进、爱国卫生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