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985
颗粒名称: 一、城市卫生
分类号: R126
页数: 2
页码: 9-1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在50至80年代期间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在50至70年代,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全省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依靠发动群众进行突击治理来改善卫生状况。进入80年代后,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全省城市卫生逐步向“治本为主,本标兼治”的方向发展,重点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环卫队伍建设,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卫生监督和管理,城市和主要集镇的卫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关键词: 城市卫生 卫生 群众运动

内容

50~70年代,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全省卫生基本设施仍相当差。当时多数城市虽设有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负责城镇主街道的清扫和垃圾清运,但力量很薄弱,所以全省城镇环境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治理来改善的。如每年在重要节日和“四害”孳生高峰季节前,各地广泛发动群众突击清扫垃圾、疏通沟渠,治理死角。仅1952~1953年,全省城市通过发动群众就清除垃圾100万多吨、疏通沟渠14万多条,填平洼地6万多处;设置了4000多个垃圾箱;新建、改建厕所6万多座;新建、改建水井5万多口。这些对改善当时全省城市卫生面貌起到了很大作用。1958年后,把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与市政建设相结合,着重于新建、改建公厕,修建、疏通下水道,铺平和“硬化”路面(指铺水泥或柏油路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各地还逐步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清扫卫生制度,定期检查评比,开展创建卫生之家、卫生单位活动。这些措施对改善城镇卫生起了积极的作用。如福州庆城居委会,1958年后,发动全体居民大搞卫生,搬走垃圾山,填平粪坑、污水坑,改造臭水沟,疏通下水道,铺平巷道,彻底改变了环境卫生面貌。同时,建立老人督导队,经常串门入户劝导居民做好卫生,并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和经常性的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长期坚持做到全居委会每条街巷,每家楼院干干净净,显著降低了蚊、蝇密度,成为全省著名的城市卫生红旗单位。领州市政府以这个典型来引路,发动全市居委会开展“学庆城、赶庆城”活动。到1988年底,福州市有近50%的居委会成为庆城式的卫生红旗单位,全市卫生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庆城居委会的卫生工作,闻名全国,省外一些城市也前来参观学习,他们回去后也开展“学庆城、赶庆城”活动。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从全省情况看,爱国卫生运动发展还不平衡,很多地方卫生运动突击过后,难以保持经常,加上卫生基础设施薄弱,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卫生状况。
  进入80年代后,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本省很多市、县的城区卫生逐步向“治本为主,本标兼治”的方向发展,以市容卫生、垃圾与粪便的清运及无害化处理、公厕建设等为重点,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环卫队伍建设,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和开展卫生之家、卫生单位活动,强化卫生监督和管理,城市和主要集镇的卫生状况逐步得到较大改善。如三明市采取“拆旧建新”的办法整顿城市面貌,清除了市区所有的卫生死角和“垃圾长堤”,硬化主要街道路面,修建下水道,使市区基本实现了道路交通网络化和下水道系统化;建成垃圾转运场和处理场9座,实现了市区垃圾基本日产日清,达到初步无害化处理,市区蚊、蝇和鼠密度均有显著下降,全市涌现出一批文明卫生单位和住户,1984年被中央爱卫会授于“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称号。将乐县在搞好县城的道路和下水道的铺修、疏通、增设卫生公厕和环境卫生机械的同时,还带动一部分村镇进行道路硬化、饮水自来水化。据1986年对城市和县城开展卫生大检查结果,三明、厦门、南平市区和大田、崇安、永定、将乐县县城被评为红旗市区、县城,福州、龙岩、永安市市区和仙游、闽侯、龙海县县城被评为先进市区、县城,厦门鼓浪屿区等40个单位被评为红旗单位。全省大部分市、县修建了城区垃圾处理场,其中南平和龙海两市、县的垃圾处理场建设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省城市三格化粪池公共厕所(以下简称公厕)有900多座,其中水冲式公厕占公厕总数的20%;全省绝大多数城市和县城都拥有一座或一座以上的自来水厂。到1988年底,全省评出卫生单位8000多个,卫生楼院2.5万多个,卫生之家11万多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卫生志

《福建省志·卫生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记录了1989-2005年福建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内容有:卫生规划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执法监督、健康教育与促进、爱国卫生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