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统计志.1996~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6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
分类号:
C829.22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6—2005年福建省国民经济核算的情况。其中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统计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
内容
1996年,省统计局继续执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2003年3月执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未编报)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未编报)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
一、地区生产总值核算
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1)国内生产总值总表将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集中体现在一张表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表的左端称为生产方,表的右端称为使用方。生产方反映生产活动的成果。主栏由生产法和收入法的指标构成。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包括总产出和中间投入两项。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项。使用方反映最终生产成果的使用。主栏由支出法的构成指标——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构成,其中:最终消费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细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下设出口和进口。同时在使用方还专门设置统计误差项。(2)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的主栏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该分类由粗到细按三个层次划分,第一层为三次产业分组,第二层把三次产业进一步划分为21个次级产业部门,第三层又在第二层分类的基础上再细分出9个次级产业部门。宾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直观地反映按生产法计算的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情况。(3)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的主栏与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一样,也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相应的分组;宾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直观地反映按收入法计算的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情况。(4)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的主栏为最终使用的构成项目,大类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三项支出。其中:最终消费按消费主体和消费对象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支出项目,资本形成总额按资本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支出项目,净出口分为出口与进口。宾栏为支出金额。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直观地反映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详细地反映各类最终支出的规模和构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固定基期的变动:年度GDP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和使用核算,两者又都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的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是固定基期的价格。2000年以前,10年变动一次基期,即:1981—1990年,以1980年为基期;1991—2000年,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以后,5年变动一次基期:2001—2005年,以2000年为基期。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对核算范围、基本分类、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具体问题处理方法进行多方面的修订。
2004年,地区GDP的中文名称统一改称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生产总值以行政区名作定语,如“XX区、县(市)生产总值”,简称“××区、县(市)GDP”。同时,人均GDP的中文名称改为人均生产总值;特定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以行政区名作定语,如“XX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同时规范年度和季度GDP核算发布程序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同年,省统计局规范省内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数据修正和数据发布程序,规定:地区年度和季度GDP数据须经省统计局审核、评估后对外发布;年度初步核算数的发布时间不得早于次年1月16日,年度初步核实数不得早于次年5月15日,季度初步核算数的发布时间不得早于季后14日。
2004年下半年,为提高GDP核算数据质量,省统计局在全国率先对地区进度GDP(含季度、月度)实行下算制度,即设区市进度GDP由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各县区GDP由所在设区市统计局统一核算。
二、投入产出核算
执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逢二、逢七年度,开展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零、逢五年度,通过小规模调查和对基本系数表进行调整的方法,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福建省先后开展1997年、2002年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出1997年、2002年两张全省投入产出基本表,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对产业关联系数进行调整,编制2000年、2005年全省投入产出延长表。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投入产出基本表总表规模为123个产品部门,其中农业6个部门,工业82个部门,建筑业1个部门,运输邮电业10个部门,商业、饮食业2个部门,金融保险业2个部门,房地产业1个部门,社会服务业及其他19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由三个象限组成,第一象限为123×123个产品部门流量矩阵,其主栏(纵向)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这一部分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以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和第一象限的部门分组相同,宾栏指标依次为: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小计、政府消费、最终消费合计、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资本形成总额合计、调出、最终使用合计、调入等,是一个123×11矩阵,这一部分反映各生产部门的产品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数量和构成,体现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后的最终使用;第三象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主栏是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各种最初投入,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一象限相同,是一个5×123矩阵,这一部分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即最初投入)的构成情况,体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投入产出共使用基层调查表28种,全省共有一千余家单位参加基层重点调查,采集到有效数据近16万个。在全省投入产出基层调查结束后,采用以直接分解法为主,间接推导法为辅的编表方法,经过总量控制、数据转换、计算放大、总表平衡、计算系数等工作阶段,完成全省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
投入产出延长表总表规模为40个产品部门,其中:农业1个部门,工业25个部门,建筑业1个部门,运输邮电业3个部门,商业、饮食业2个部门,金融保险业1个部门,房地产业1个部门,社会服务业及其他6个部门。在基层调查表的设计上,基于基层现有的财务、统计资料以及调查的难度,在不影响编表总体精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填报量和数据分解量。采取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专项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搜集资料。分别为:(1)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的工业总产值的产品部门构成进行全面调查,对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构成全面调查。(2)选取约300个重点调查单位进行重点消耗系数的调查。尝试使用“直接分解”与“间接分解”相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计算重点消耗系数的变化值,以保证全省投入产出延长表在反映产品部门之间的主要经济技术关系方面不失真。(3)开展若干专项调查,主要有:农业投入结构专项调查、产品库存专项调查、调进调出专项调查、流通费用专项调查等。投入产出延长表编制工作经过选点、布置、培训、审核汇总、计算放大、修正系数、总表平衡等工作阶段。
三、资金流量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包括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1996—2005年,省统计局只编制实物交易部分,实物交易核算以收入分配为主,核算各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资金流向和流量,以及这些部门间资金的流入流出关系,每年定期上报。
资金流量表采用矩阵结构。主栏表示交易项目,宾栏代表机构部门。每个机构部门下面列出两栏,即“来源”栏与“使用”栏,主栏交易项目按交易的不同性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资金流量表的主要指标包括:实物交易、金融交易、初次分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总储蓄、净金融投资等。
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在实物交易方面,—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这一记录原则使资金流量表上的各种收入、支出和金融流量始终保持收支相等、借贷对应的平衡关系,形成一个严密的平衡系统。
资金流量表宾栏对交易者的分类按国际惯例采用机构部门分类。分别是:住户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
四、资产负债核算
1996年省统计局开始试行编制资产负债表,1997年开始编制福建省资产负债表,定期上报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资产负债核算制度和方案进行小规模修订,但一直没有对资产存量进行重估价,也没有对外公布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矩阵结构,主栏为资产和负债项目,宾栏为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并下设使用项和来源项,其中:使用项目记录资产,来源项目记录负债和资产负债差额。
资产负债表的主栏包括三个部分:(1)非金融资产项目,反映国内各机构部门、经济总体的非金融资产总规模及构成情况。(2)金融资产与负债项目,其中: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项目,反映国内各机构部门、经济总体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状况及机构部门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项目,反映国内各机构部门与国外部门由于资本往来和金融交易形成的资产负债存量状况;储备资产项目,反映国家对外支付能力。(3)资产负债差额项目,反映各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资产与负债相抵后的净值,它是各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主要财富和经济实力的最终体现。上述每一类项目中,又包含着若干个子项目。资产负债表的宾栏包括五个机构部门,分别是: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和国外。资产负债核算采用复式记账原则,机构部门之间的资产负债交易必须在同一时点记入交易双方的资产负债表。机构部门在记录资产负债交易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资产负债表按核算时点分为期初资产负债表和期末资产负债表。目前中国资产负债核算采用的时点为日历年初和年末两个时点,以此确定资产负债核算的起点和终点。
资产负债表中非金融资产只在持有者的资产方即使用方反映。不同机构部门的金融债权与债务同时发生、数量相等、方向相反,某一机构部门或几个机构部门拥有的债权数额,必然与相应的另一机构部门或几个机构部门所承担的债务数额相等。在国民经济总体范围内,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数额相等,相互抵消。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国外金融资产(或负债)之和等于国外部门的负债(或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为国外金融资产净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国民经济账户编制工作进行到1995年,之后该项工作即停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统计志.1996~2005》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统计制度、普查与专项调查、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与教育培训、统计法制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