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足球、篮球、排球、手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体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4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足球、篮球、排球、手球
分类号: G808.22
页数: 17
页码: 146-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运动项目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足球、篮球、排球、手球。
关键词: 福建省 排球 手球

内容

一、足球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英国圣公会在霞浦县创办作元、培德学校,每逢圣诞节在学校开展足球活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和三十年(1904),英国长老会先后在厦门鼓浪屿创办英华书院(现厦门二中),在泉州创办培元中学(现泉州六中)并接办培元小学(原养正小学),这些学校均有足球场、足球队,进行业余训练,定期比赛。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5年(1916),英国圣公会又在福州仓山创办三一中学(现福州九中)和协和书院,开展足球活动,经过教会学校的传播,足球活动在沿海地区逐渐推广。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民国2年(1913)创办集美学校,于民国10年(1921)创办厦门大学,足球列为学校的重要体育活动内容。民国18年(1929),由厦大、集美学校联合组成足球队远征上海,获得1胜1平1负的成绩。在学校足球运动的推动下,厦门、泉州等地的体育界人士和足球爱好者相继建立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以厦门、泉州、福州3个城市为中心的沿海地区足球活动十分活跃,队伍众多,比赛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民国18〜35年间,福建各行政区分别举办8次体育运动大会均设有足球比赛项目。
  1951年12月福建省组队在上海参加华东区足球选拔赛,获得3胜1负的战绩。1952年12月,参加选拔赛时名列第3名。1956〜1958年,连续3年举办全省足球比赛,厦门队蝉联3届冠军,同期还举办两届全省少年足球锦标赛,厦门和泉州队分别获得冠军。群众性足球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为建立省足球优秀运动队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7年7月,福建省足球优秀运动队正式组建,洪摩西任教练。1958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届运动会,增添程嘉瑞为教练,并选调充实7名队员。建队初期,各种条件差,比赛成绩不佳。经过几度春秋的艰苦磨练,尤其1964年通过下连当兵,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1965年春节期间,在广州与在穗冬训的上海、吉林、南京部队、广东等队共进行了11场比赛,以不败纪录誉满羊城。受到兄弟队的赞扬,国家体委球类司也肯定了福建队的技术风格。同年4月在青岛和11月在南宁赛区,又以不败战绩获全国足球乙级联赛的预赛和决赛第1名,晋升甲级队。1965年9月在上海首次迎战阿尔巴尼亚“狄纳莫”足球队,以3:1获胜,再显自己独特的全攻全守型的战术风格。1966年4月,福建足球队由中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卢叨率领首次出访柬埔赛,成绩为2胜1平1负。1966年参加在大连举行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第1阶段比赛中获第5名。第2阶段的比赛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
  1970年,省足球队重新组建,虽有部分老队员归队,但因几年的停止训练,心理和身体素质均不能迅速恢复正常,技术战术也就不能充分发挥。1972年参加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决赛中获第5名,但在迎战刚果等队的比赛中均败北。1975年9月10日,省足球队参加在福州举行的华东足球协作赛中获得第1名,技术战术水平有所回升。1977年和1979年两度重返全国足球甲级队行列。1977年8月和1978年8月在上海和南京分别迎战叙利亚大马士革队和马耳他国家队的比赛中,均以1:1战平。1980年3月,在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中,省队成绩不佳,再次降为乙级队。1981年10月,参加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上海赛区)决赛,省队名列15名,此后连续3年未能上升。1984年省队在训练中有所改进,技术水平开始回升,并涌现一批新秀,队员王介福入选国家足球集训队。9月在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厦门赛区)决赛中省队获第4名,取得中国首届“足协杯”比赛资格。10月在武汉参加“足协杯”赛与安徽队的比赛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为避开在第2阶段与“八一”队相遇,采取“不求胜球”的反常战术,引起观众的极大不满,被国家体委取消继续比赛资格。此后至1987年,省队未能兴起。
  福建女子足球队组建于1987年,同年11月在广州参加第6届全运会女足比赛中获第7名。
  训练与技术
  福建足球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在50年代前期,训练不系统,教练方法又各不相同,一些较好的运动员分散在各地,只有临比赛前才集中进行组合,技术各异,水平不一,配合生疏。1957年省优秀足球运动队建立后,开始进行系统训练,技术战术较为规范,由于闽地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兄弟省队交往甚少,新的技术战术不能及时学习吸取。之后,又遇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生活艰苦,营养不足,队员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量加不上去。因此,虽有几年建队历史,但比赛成绩不佳,总在乙级队里徘徊。
  1963年,国民经济基本好转,队员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在此有利形势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比先进队找到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要赶超先进队首先要把运动量加上去,在技术战术上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跟着人家后面跑。参照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自己身材矮小但快速灵活的特点,制订出“勇、快、巧、准”的技术风格,坚持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树立“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全攻全守战术。在训练中狠抓勇猛抢截,发挥快速灵活的特点,以二三人抢截对方一人,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突出低球射门技术训练,在球门柱上拉一条30厘米高的横绳,每个前锋队员在一次训练课中必须完成三五个低球射门。在运动量上要求每个队员在一次训练课中必须完成万米以上的跑动量,每天两次训练课,每周训练达42小时。在战术上以“四二四”为基本阵式,结合比赛对手的特点临场应变。1964年底,全队通过下连当兵,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作风,锻炼思想意志和训练作风,严格管理,坚持刻苦训练,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竞技状态。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磨炼,使意志品质、身体素质、技术风格和战术意识融为一体。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骨干队员。1965年,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首次晋升全国足球甲级队行列。
  1970年重新组建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省队原已形成的良好作风不见了,训练不刻苦,技术不求新,比赛成绩不理想。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重整队风,制订新的训练计划,继续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发扬“勇、快、巧、准”的技术风格,突出练习接球摆脱和摆脱接球技术,提高速度耐力和跑动传接球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队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意识均得到提高,既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的技术风格,又增添了新的技术动作。1977年和1979年又两度进入全国足球甲级队行列。
  进入80年代,由于跟不上“全面、快速”发展趋势的要求,技术战术水平有所下降,又从甲级队降至乙级队。
  参加全国男子足球比赛名次见表9一25。
  高级教练员
  程嘉瑞,男,1921年出生,泉州市人。1958年到省足球队任主教练,任教期间,福建足球队曾3次晋升全国甲级队。1977年在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上获第9名,这是福建省足球队在全国比赛中最好名次。在国内迎接阿尔巴尼亚“狄纳莫”队、叙利亚“大马士革”队、马尔他国家队的3次比赛,保持不败成绩。先后为省足球队培养过9名教练员,为大学和地(市)县培养过11名足球教练员。为国家足球队输送运动健将李国宁。198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练员。
  优秀运动员
  李国宁,男,1942年出生,福州市人。运动健将。1960年选入福建队,1966年调国家足球队。曾参加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获亚军,第8届亚洲运动会获第3名。1984年任国家青年足球队教练,获北京“长城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冠军。曾多次参加国际比赛。
  二、篮球
  篮球运动于20世纪初传入福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至民国4年(1915),厦门同文书院、莆田哲理书院、福州格致书院、英华书院等教会学校以及福州、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已有开展篮球活动,民国6年(1917)前后,福、厦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举办篮球培训班,由美籍青年会理事福铭、篮球教练员孟绰列讲授篮球技术,为教会学校培训一批篮球教练员。
  进入20年代,教会学校和公、私立学校都将篮球作为体育活动之一,经常举行校际间篮球“友谊赛”或“对抗赛”,从而推进了学校篮球运动的发展。民国9年(1920)在厦门举行的福建省第1次学校联合运动会上,首次设篮球竞赛项目。此后,省历届学校联合运动会都设有篮球竞赛项目。
  30年代和40年代,篮球运动有新的进展。从民国19年(1930)至37年(1948),福建省男女篮球队(以下简称省男女篮)先后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第4至7届全运会篮球比赛,除省女篮获第6、7届全运会篮球比赛第3名和第2名外,其余各届全运会篮球比赛,省男女篮不是在初赛时失利、就是在次赛中被淘汰。与此同时,篮球运动逐渐从学校推向社会,民国23年(1934)省运会的参赛单位,由原学校组队改为以县为单位组队,第4、5两届省运会篮球比赛,就有20个县队,360名运动员参赛,思明县(今厦门市)男女篮蝉联冠军。抗日战争期间,随着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和沿海城市学校迁入内地,推动了山区篮球运动的开展。此时,闽北、闽东两地区,相继举行3次区域性运动会,均有篮球竞赛项目。民国28年(1939),省立公共体育场在沙县省立福州中学操场举行体育表演义卖,有“白队”、“群声”、“剧教”、“扬星”、“榕青”等篮坛劲旅参加表演赛,门票收入200余元作为体育界人士的捐献,购买抗日飞机。民国23年(1934)至35年(1946)间,著名侨乡的厦门男女篮和晋江男篮,率先出访新加坡、马来亚和香港等地。嗣后,菲律宾华侨“中西校友”男篮、“群声”男篮、“黑白”男女篮也相继来闽访问比赛。尤其“群声’’男篮来闽访问时,带来的新颖技术,为后来福建篮球运动创立南派快速风格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篮球运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时期。50年代初,篮球运动已比较普及,据1952年调查,全省67个县,有64个县城区群众喜爱这项运动,每逢“节假日”和工余,篮球比赛成为城镇职工锻炼身体活跃文化生活的不可缺少内容。广大农村也开始兴起篮球活动,1956年,省举办首届农村基层篮球赛,有22个农业社球队参赛,晋江东明农业社男篮获得冠军。在这次篮球赛的推动下,著名侨乡的晋江县,村村有篮球场,乡乡有篮球队,每逢“节假日”都举办篮球杯赛,由华侨资助奖品,被誉为“福建篮球之乡”。
  这个时期,省级篮球“锦标赛”、“等级赛”、“联赛”已形成制度化,并3次组织省男女队参加华东区和全国大中城市篮球比赛,并向华东区体训班输送了郑双江、施义筱、张建象和吴慧琼等4名男女优秀选手。
  1957年,在普及篮球运动基础上,从全省各地选拔一批篮球选手,正式组建福建省篮球优秀运动队。经过有计划的系统训练和比赛实践,福建篮球队无论在技、战术或身体素质上均有所提高,但毕竟建队较晚,在全国篮球等级联赛上,没有能跨进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1959年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1届全运会篮球预赛,未能获得进京决赛权。
  60年代初,遇到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优秀运动队的训练受到较大影响。尔后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方针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下,经过全队教练员、运动员的艰苦奋斗,从实际出发,改进训练方法,走自己的道路,才打开福建篮球运动的新局面,省女篮率先跨入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1963年省男篮也晋升入全国篮球甲级行列。1965年,以何仁义、严哲英、赖竞忠、蔡衍华、陈渊源为主力阵容的福建男篮,在北京篮球邀请赛上,连克闻名全国身材高大的3支篮坛劲旅,誉满京畿,后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副总理贺龙的赞扬。在第2届全运会篮球决赛上名列第7名,并向国家队输送了何仁义、赖竞忠2名优秀选手。
  60年代后期,正当福建篮球队向新的高峰攀登之际,遇到“文化大革命”,从此比赛中断、球场荒废,人员下放,训练终止,贻误了一代运动员的青春年华。
  70年代初,省篮球队虽然恢复,但运动队伍的“断裂层”已经形成,一时难以全面恢复。1972年在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上,由于队伍老化,省男女篮比赛成绩与60年代初期相比有所逊色。此后,为填补这一“断裂层”,在重建基层业余篮球训练网的同时,增建优秀运动队的二三线队伍,加强了技、战术基础训练,这样一批篮坛新秀,又先后培养出来。1973年,省女篮在杭州全国篮球联赛上名列全国第6名。1977年,省男篮在沈阳全国篮球联赛上名列全国第5名,为建队以来在全国篮球联赛上获得的最好名次,并向国家队输送了叶顺水、郑中元、孙卫国(女)3名优秀选手。在此期间,省男篮首次赴缅甸访问比赛获全胜。1978年全国篮球等级联赛恢复后,省女篮从全国篮球丙级队晋升入乙级队,省男篮仍居于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1979年省男女篮参加第4届全运会篮球预赛,但只男篮获决赛权,名列全运会篮球决赛第11名。同年在香港篮球邀请赛上,省男篮获埠际冠军和国际季军,省女篮获埠际、国际双冠军。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给篮球运动带来生机和活力。这个时期,不仅埠际间篮球“邀请赛”、“协作赛”、“杯赛”较为活跃,一些厂家也开始创办自己的球队,如泉州面粉厂创办篮球队,福州汽车厂赞助办篮球优秀运动队。同时,在优秀运动队招收新队员上,也开始进行改革,采用“登报”、“公告”等形式在全省城乡公开招聘队员。因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比任何时期都好。新招45名队员,男队员平均身高为1.88米,女队员平均身高1.77米,比70年代平均身高(男1.87米、女1.71米)略有提高。然而,这一时期由于队伍不断更新,竞赛规则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教练队伍调整频繁等原因,在全国篮球等级联赛和第5、6届全运会篮球预赛上,运动成绩都不理想,一直徘徊在全国篮球乙级队水准。1986年,建立主教练训练责任制后,运动水平略有提高,尤其省女篮进步较快,1987年参加在汕头举行的第6届全运会篮球预赛上获第3名,为参加历届全运会预赛获得最好名次。同年11月参加在冷水滩举行的全国女篮名次赛上,获第13名。
  训练与技术
  民国时期,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多凭个人的爱好,自发摸索,缺乏一套科学系统训练方法和高水平的教练指导。每逢篮球大赛,往往采用临时选拔组队,短期集训参赛的办法,因而运动成绩平平,据省男女篮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第4届至第7届全运会的17场篮球比赛的统计:男队平均每场得34.7分,女队平均每场得34.3分。然而,40年代后期,经过个人业余刻苦训练,也练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如闽南侨乡的蔡连科、蔡文章、黄柏龄、郑恭敬等著名选手,都是从小酷爱篮球运动,坚持业余锻炼,练出一二手“绝招”,盛名一时的。
  1949年末至1957年初的9年时间里,福建篮球运动员,仍处于分散、业余、自发无系统训练状态,每逢国内大赛,仍然沿袭过去的临时组队,短期集训,匆促参赛的办法。因而,1951年、1953年和1955年3次参加华东区和全国篮球比赛中成绩未列榜首。1957年,从全省各地选拔24名男女优秀选手,成立省篮球优秀运动队。他们多数来自各地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速度、弹跳和灵活性方面较好,有的还具有南派快速风格,善于快攻战术。建队初,郑双江兼任男女队教练员,1958年从厦门大学和空军某部调来华炳泉、郑国光充任专职教练员。这个时期,比较注重于队员的“传球”、“运球”、“投篮”和“二三人小组配合”及“内外线进攻”等基本功的训练。经过两年的系统训练和实践锻炼,队员无论在运动技术或身体素质上均有一定提高,但由于建队较晚,系统训练时间不长,比赛成绩未能有新的突破。
  60年代初,遇到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物质供应不足,训练不正常。尔后,国民经济好转,全队开展学习中国乒乓球队和日本大松博文大运动量训练法,奋发拼搏,省女篮率先跨进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省男篮曾一度“削足适履”照搬“二高”(即用双中锋配打篮下)这一战术,放松了本队快速风格的训练,运动成绩不佳。1963年总结了经验教训,从本队队员身体矮小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以快制高,以准制大”的训练方针,强化以“投篮”、“快攻”和“耐力速度”为中心的技、战术及身体素质训练后,运动成绩才直线上升,于当年跨进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1964年在全国篮球甲级队联赛上,又获得国家体委两项技术奖(即总投篮和中远距离投篮命中率)。1965年在北京篮球邀请赛上,以“小个打大个”快速风格闻名篮坛,在第2届全运会篮球决赛上,获得第7名,并居参赛队3项技术(即得分数、快攻数、进攻篮板球数)第1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训练终止,教练员、运动员下放“劳动锻炼”,终止了科学训练的连贯性。
  70年代初,省篮球队虽然恢复,但运动队伍已经老化,后继乏人。为了改变这一困境,1972年开始,一方面重建基层篮球训练网点,并通过竞赛、集训等多种渠道,从基层业余体校、中学和社会上,连续选拔105名(女49名)新苗子,组建二三线优秀运动队,解决人才匮乏之急,另方面根据新队员技术和身体素质不一的情况,采取了分类指导、单兵教学。在技、战术训练上,强调技术动作规范化,在队员特长训练的同时,加强防守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尤其省男篮,创立一套“多变防守”和“综合循环”身体训练的体系,丰富了60年代“以小打大”的经验,开创了省男篮队建队以来在全国篮球联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这个时期省女篮也进入全国篮球乙级队水平,为80年代重返全国篮球甲级队行列打下良好基础。
  到了80年代,在队伍不断更新,竞赛规则变化的情况下,在职教练员由老队员充任,基本上能把60年代和70年代好的技术特点和训练方法继承下来。因而,省男女篮的运动技术水平,尚能稳定在全国篮球乙级队前列。
  参加全国篮球比赛名次见表9一26。
  高级教练员
  华炳泉,男,1933年出生,江苏无锡市人。1958年出任福建省男子篮球队教练,1979年后任省体工队篮球班主任和总教练。执教期间,带领全队创立“以小打大”的快速风格的各种训练方法而闻名篮坛,获第2届全运会和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篮球决赛第7名和第9名,先后为国家篮球队输送了何仁义、赖竞忠、叶顺水、郑中元等优秀运动员。两次出任中国青年男子篮球队教练,该队获得第2届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亚军。195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篮球裁判员。197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练员(1983年套改为高级教练员)。
  优秀运动员
  何仁义,男,1942年出生,石狮市人。1963年调进省男子篮球队为队员,在队时曾“以小打大”快速风格闻名篮坛,1965年和1972年分获第2届全运会和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篮球比赛第7名和第9名。1966年选入国家男子篮球队为队员,曾获第7届社会主义国家公安系统和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篮球比赛冠军。1971年返闽任省男子篮球队教练,执教时,该队分获全国篮球甲级联赛第5名和第4届全运会篮球决赛第11名,1977年出访缅甸获全胜,1979年参加香港篮球邀请赛获埠际冠军。1978年获运动健将称号。培养过郑中元、林小霖等运动健将。1985~1987年到北也门国民俱乐部篮球队任教练,执教期间,该队由原全国第2名,升为蝉联两届全国冠军队。
  赖竞忠,男,1940年出生,印尼归国侨生,祖籍厦门。1959年参加厦门市体校篮球队,1961年进入省男子篮球队,在队时曾获第2届全运会和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篮球决赛第7名和第9名。1966年选入国家男子篮球队,获第7届社会主义国家公安系统和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篮球比赛冠军。1971年返闽任篮球队教练,1979年到香港定居。
  孙卫国,女,1955年出生,福州市人。1971年进入省女子篮球队为队员。1975~1976年选入国家女子篮球队。在国家队时曾到秘鲁、美国、日本等国访问比赛。1976年参加第6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获冠军。1979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三、排球
  排球运动是20世纪初传入福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教会办的莆田哲理书院率先开展排球运动。此后,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教会办的学校相继开展排球运动。民国6年(1917)前后,福州、厦门两地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先后举办篮、排球培训班,聘请美籍青年会理事福铭讲授排球运动技术,为教会学校培训了一批排球教练,推动了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民国9年(1920)第1次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将排球列为竞赛项目,此后每届省级运动会都设有排球竞赛项目。民国18年(1929)省立公共体育场建立后,省级运动会增设社会公开组,第3届省运会上福州乐育队获公开组排球赛冠军。民国19年(1930),福建省首次组队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第4届全运会排球比赛,在前两轮比赛中被淘汰。在参加第5、6、7届全运会排球比赛中,男女队都没有进入决赛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球运动在全省城乡逐渐展开,福州、晋江、龙溪等地较为普及。1951年4月1日,为参加华东区篮、排球比赛,在福州首次举行全省大型的排球预选赛,并第1次实行6人制的排球竞赛规则。晋江县五堡村的农民代表晋江专区,捧走这次大赛的桂冠。赛后选拔组成福建省男女排球队,于6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排球比赛,省男女队分获第2名和第6名。1952年12月在福州举行的第1届省运会排球比赛,龙溪专区男排、晋江专区女排分获冠军。为了推动这个项目的全面开展,1953年8月16日至9月5日,省组织排球巡回队到4市、9县、3镇进行表演赛。1956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11县排球锦标赛上,福建省有晋江、福清、龙溪、龙岩四县男女排球队参赛,晋江、福清男队分获第2名和第3名。1957年7月在福州举行的全国排球分区锦标赛上,福建省有福州、厦门和晋江、龙溪、龙岩、南平、福安等专市14支男女排球队参赛,晋江专区男女排球队双获第1名。
  1957、1958两年,福建先后建立了省男女排球优秀运动队,教练肖德良。从此,福建排球运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经过有计划的系统训练,运动技术得到迅速提高。1961年和1964年,省男女排球队先后跨进全国排球甲级行列。省男子排球队进步较快,在第1、2届全运会排球预赛上,均获得进京决赛,并在决赛中分获第11名和第9名。这一时期,向国家队输送了戴廷斌、林亚鸣、洪志敏、苏彩霞(女)等男女优秀选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排球运动也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沉寂多年的排球运动又得到复苏,省排球队的训练工作开始正常。1972年4月,在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上,省男女排分获第4名和第5名。至1974年省男女排仍以“文化大革命”前的老队员为主力阵容参加全国排球联赛,运动成绩仍处于全国前6名。1975年第3届全运会,排球竞赛规定:“上场运动员中必须有3名1952年后出生的年轻队员,以三老带三新的阵容参赛”,省男女排球队分获这届全运会排球比赛的第3名和第10名。1978年全国排球比赛恢复等级制后,省排球运动技术水平均居于全国排球甲级队行列,并向国家队输送了汪嘉伟、郑宗源、郭明、徐真和许秀梅、陈亚琼等优秀运动员。
  由于70年代注意了后备队伍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新老队员交替,因而进入80年代以来,省男子排球队的阵容整齐,运动技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向高峰迈进。1983年和1987年,省男女排球队首次分别获第5届全运会男排比赛冠军和第6届全运会女排比赛冠军,这一时期,向国家队输送了郑美珠、侯玉珠、林国清和颜建明、许国荣、邱宇等优秀选手。
  训练与技术
  从排球运动传入福建至1957年成立福建省排球队之前,省排球训练一直处于自发的业余训练和赛前集训的状态,缺乏系统性。过去排球多实行12人制和9人制的比赛。直到1951年省内才首次采用了6人制的排球比赛规则。
  福建省排球队成立后,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初时在身体素质的训练上有很大的加强,但对于基本技术的改进和战术的提高不大。1959年,参加在吉林长春举行的排球预赛之前,男排运动员学习了上手和勾手发飘球及垫击接发球,技术得到提高。1962年,学习日本大松博文的训练方法,重点抓运动员的防守训练,掌握滚动救球技术,使全队防守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省男女排球队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坚持进行大运动量的极限训练,这样,男女排球队在训练作风、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男运动员的鱼跃救球和女运动员的滚翻救球都能熟练应用,打法上,广泛采用后排插上作二传的“三•三制”,保持前排三点进攻、中间快球、二边拉开和交叉战术。
  70年代初,福建男女排球队重新组队后,坚持大运动量训练,60年代进队的老队员逐步恢复了体力和技术战术能力,同时又集中了一批年轻的男女运动员组成男女排球队,这批运动员身材高大,男队平均身高1.89米,女队平均身高1.74米,改变了福建队一贯身材矮小的面貌。直至1974年,主要还是依靠60年代进队的老队员打球,他们的技术战术熟练,配合默契,在全国5项球类运动会上,男队获第4名,女队获第5名。省男子排球队1972年还作为国家代表队出访瑞典、芬兰,由于大多数“文革”前入队的男女排运动员年龄偏大,伤病多,体力日趋下降,训练强度不如以前,所以技术战术水平稳中有降。1975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上,国家体委要求:“上场运动员中60年代入队的老队员最多只能3名”。这就要求大胆起用新手。福建男女排三老带三新,在第3届全运会上男队获第3名,女队获第10名。
  1976年后,70年代入队的运动员全部接班,男女排后继有人,队伍整齐,每年都集中在漳州参加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重点队冬训。每天训练时数,男队7小时,女队8小时。春节只放半天假,每周打一次对抗赛。福建男排还特邀几位在单项技术上当时属国内一流水平的外省老运动员来队示范讲解,收到很好的效果,技术战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男排以汪嘉伟等著名运动员为主的一批新手,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打法。做到队有特点,人有特长。在弹跳力好这一强有力素质的保证下,个人拦网敏锐的判断力和双人拦网默契的配合,使福建男排的拦网技术在全国排球比赛中成为一项强大的得分武器。在战术打法上,这一时期国内大多数球队采用“五•一”配备,福建男排根据自己队的实际情况,采用“四•二”配备,始终保持前排三点进攻,并创立一套“二快一游动”的打法,以快球、短平快、背快、背溜、前飞、拉三、背飞等为第一点进攻,以交叉、假交叉、重叠、夹塞、反夹塞、错位为第二点进攻,常常使对方防不胜防。个人自我掩护战术如汪嘉伟的前飞、背飞,郭明的“拉三”快球加时间差,徐真的背快、背溜都有独到之处。福建男子排球队顽强拼搏、团结战斗的作风,威胁性的拦网技术,以两快一游动为主灵活多变的战术打法,使这支队伍从1977年起一直称雄于国内排坛,获3次全国冠军,3次全国亚军,2次全国第3名。
  福建女排从1976年起也起用一批年轻运动员,他们学习应用男排交叉步起跳拦网的技术,象男队一样具有很强的攻击力。福建女排这一时期突出作风的培养,刻苦训练防守技术,攻防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几名主力队员技术熟练,个人突破能力强。陈亚琼、郑美珠、侯玉珠先后为国家队获得五连冠作出重大贡献,林国清也几次选入国家队效力。身高仅1.69米的主攻手陈亚惠,凭其超群的弹跳力和变化多端的扣球技术,成为国内有名的主攻手,福建女排这一时期的运动技术水平逐年提高。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上获第4名,1987年在第6届全运会上获得冠军。
  参加全国、国际男女排球比赛名次见表9一27,9一28。
  高级教练员
  戴廷斌,男,1939年出生,厦门市人。1958年选入省男子排球队,1961年又选入中国男子排球队。1969年任省男排主教练,1976~1987年任国家男排教练员。执教时,国家男排于1979年、1981年和1986年分别获第2届亚洲男排锦标赛、亚太地区选拔赛、第10届亚运会男排比赛冠军;1981年、1982年分别获第4届世界杯男排比赛和第10届世界男排锦标赛第5名和第7名。著有《排球技战术及训练》一书。1979年,在第2届亚洲男排锦标赛上,被评为“最佳教练员”。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教练员(1983年套改为高级教练员)。
  陈玉霖,男,1933年出生,莆田县人。1959年任省排球队教练,1976年任省女排主教练。在任省青年男排教练时,曾培养并向省一队输送汪嘉伟、徐真、郭明、郑宗源等优秀运动员。任省女排主教练时,又培养过陈亚琼、郑美珠、侯玉珠、林国清等女排世界比赛冠军队队员。在全国女排甲级赛上,福建队曾分别获第3名和第5名。1987年省女排在第6届全运会女排决赛上获得冠军。198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练员(1983年套改为高级教练员)。
  许文新,男,1943年出生,莆田县人。1961年选入省男子排球队,1973~1975年任助理教练,1976年任省男排一队主教练。执教时,省男排在全国男排联赛上,曾获2次第1名、3次第2名、2次第3名。向国家男排输送了汪嘉伟、徐真、郭明、郑宗源等优秀运动员。1983年任中国大学生男排教练,该队参加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获第6名。1986年任中国男排教练,该队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男排锦标赛获第6名。曾撰写《福建男排快攻战术及训练法》等5篇学术论文。1983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优秀运动员
  陈亚琼,女,1957年出生,永春县人。1971年选入省女子排球队,1978年调入国家女子排球队。她攻防技术全面,个人快攻战术变化多,拦网好。1979年参加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获冠军。1981年参加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排比赛获冠军。同年,在第3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首次获世界冠军。这次比赛中,个人拦网名列世界第3名。1982年获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第9届亚运会女排赛冠军。1980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1981、1982年连续两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郑美珠,女,1962年出生,福州市人。1975年入省体校,1982年选入省女子排球队,同年,调入国家女排。她的特点是发球技术好,后排防守积极,比赛作风顽强,大胆泼辣,基本功扎实,攻防技术全面。1982年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夺得冠军以来,为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作出重大贡献。1986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84年、1986年、1987年3次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侯玉珠,女,1963年出生,顺昌县人。1977年入省体校,1979年调入省女排,1982年调入国家青年女子排球队,1983年成为国家女排队员。她技术全面,擅长打平拉开球,后排防守重心低,垫球性能好,善于发远距离前冲上手飘球。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决赛上,连发二球得分,为中国女排夺取冠军立下功劳。1985年起担任中国女排主攻手,为中国女排在第4届世界杯赛和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及第10届亚运会上,3次夺得冠军贡献了力量。1986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84、1986、1987年3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林国清,女,1959年出生,莆田县人。1974年入仙游县少体校篮球队,后选入省女子排球队。由于她训练刻苦,技术全面,弹跳力强,扣球有力,很快成为福建女排的主力,曾获第5届全运会第4名,第6届全运会第1名及甲级联赛第3名。1982年、1985年两次调进国家队,是第4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中国队的成员。1982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1986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获福建省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称号。
  林亚鸣,男,1940年出生,龙海县人。1959年入省男子排球队,1961年入国家集训队为主攻手。他弹跳好,技术全面,擅长高打强攻,力量大、威力强。1963年作为中国男排成员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得冠军。曾出访印尼、日本、缅甸、阿尔巴尼亚等国家。1963年国家体委给他记二等功。1981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苏彩霞,女,1941年出生,厦门市人。1958年入省女子排球队,1961年选入国家女子排球队任主攻手,她技术全面,扣杀有力,斗志顽强,为新中国早期女排主力队员。曾出访印度尼西亚、日本、苏联、民主德国、捷克、古巴、朝鲜、柬埔寨等国家,均取得较好战绩。1963年作为中国女排队员参加了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得冠军,受到国家体委记二等功表彰。1966年参加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女子排球比赛获亚军。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汪嘉伟,男,1955年出生,江苏人。1973年入省男子排球队,1976年调入国家男排集训队,在国家队时,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他技术全面,精于拦网、快攻和一传,能掌握多种快攻技术,善于前飞、背飞,被誉为“网上飞人”。1977、1981年参加第3届和第4届世界杯男排锦标赛均获第5名。1978、1982年参加第9届和第10届世界男排锦标赛均获第7名。1978年至1986年,参加第8、9、10届亚运会男排比赛分别获第3、2、1名,参加2、3届亚洲男排锦标赛分别获第1名和第2名。曾于1979年和1981年2次获得亚洲排球协会授予“最佳运动员”称号。1973年至1983年为福建男排在全国排球甲级联赛和第5届全运会男排比赛,获得4次全国冠军。
  郑宗源,男,1953年出生,祖籍龙海县。1957年从印尼归国,1971年入省男子排球队,1980年兼任教练。在省男排当运动员期间,在全国排球联赛和全运会排球比赛中,获得3次冠军,1977~1980年在国家男排为队员时,分别获得第3届世界杯男排比赛第5名,第9届世界男排锦标赛第7名,第8届亚运会男排比赛第3名和第2届亚洲男排锦标赛第1名。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在省男排执教中,为国家男排集训队输送了颜建明等3名优秀运动员。
  徐真,男,1957年出生,福州市人。1974年入省男子排球队,1977年调国家男子排球队为主攻手,他技术全面,弹跳力好,扣杀有力,跳起发球具有一定威力。为福建男排在1978年、1982年和1983年全国排球联赛和第5届全运会上夺得冠军作出了贡献,在国家男排任主攻手时,曾获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第5名和第7名,第2届亚洲男排锦标赛冠军,第8届亚运会第3名,国际男排精英赛冠军,第9届亚运会亚军。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79年、1981年团省委授予他“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1~1983年,受到省政府一次记一等功和两次记功的表彰。
  郭明,男,1955年出生,福州市人。1971年入省男子排球队,1976年入国家男子排球队。他技术全面,攻击力强,具有一定威力,是福建男排和国家男排的主攻手。曾为福建男排在1978、1982、1983年全国排球联赛和第5届全运会上夺得冠军,为中国男排在第3、4届世界杯排球赛中取得第5名。
  许秀梅,女,1950年出生,莆田县人。1965年入省女子排球队,作为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1974年参加第7届亚运会获第3名,1975年参加第1届亚洲女排锦标赛获第3名,1977年参加第2届世界杯女排赛获第4名。1979年担任福建女排教练,1980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
  黄丽芬,女,1957年出生,晋江县人。1973年选入省女子排球队,1977年调入国家青年女子排球队,是福建女排的主力二传,曾获1977年全国排球联赛第5名,第4届全运会第7名;1977年9月代表中国队参加第1届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获第2名。1981年批准为运动健将。
  颜建明,男,1961年出生,莆田县人。1977年选入省男子排球队,1983年调入国家男排。是福建男排的主力队员,曾获1982年全国排球联赛第1名,第5届全运会冠军,1984年获第2届亚洲青年男排锦标赛亚军。同年与肖青松一起代表中国队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获第8名。1982年批准为运动健将。
  陈亚惠,女,1960年出生,龙海县人。1977年选入福建省女子排球队为运动员。福建女排主力,曾获第4届全运会第7名,第5届第4名,第6届冠军。1983年代表中国队参加第1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第2名。1982年批准为运动健将。
  四、手球
  福建的手球运动开展较迟,1958年为迎接第1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在第3届全省运动会上首次把手球运动列为比赛项目,全省9个地、市及福建前线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结果,前线部队、福州市、福安专区获男子前3名。龙溪、福安专区及厦门市获女子前3名。赛后,国家体委举行13单位手球锦标赛,福建省由福州市组队参加男子组的比赛,预赛获第3名,决赛获第5名。1959年4月,福建省第4届运动会再次把手球列入比赛项目,赛后,组成福建省手球集训队。1959年5、6月间,到武汉、南京、青岛等地训练。因全运会参赛名额有限,省手球集训队水平不高,所以决定不参加全运会,就此解散。此后,手球运动仅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学校中开展。
  1978年5月,全国手球比赛,安排在厦门市举行。为迎接这次比赛,经举行全省手球比赛选拔,由福建体院为主组成省男子手球队,南安县为主组成省女子手球队参赛。比赛结果,成绩不佳。1979年全手球比赛在福州举行,由获得省手球比赛冠军的福建师范大学手球队代表省队参赛,成绩亦不佳,男、女队均为最后一名。80年代初,虽继续举行过几次全省比赛,但因参加的队不多,水平不高,因而1983年以后停办了这个项目的竞赛活动。
  1979年9月,全国首届手球协会代表会议在保定召开。福建体院教师黄金花(女)、陈梁椿被选为中国手球运动协会委员。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体育志

《福建省志·体育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建省志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 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洪摩西
相关人物
程嘉瑞
相关人物
卢叨
相关人物
王介福
相关人物
李国宁
相关人物
孟绰列
相关人物
郑双江
相关人物
施义筱
相关人物
张建象
相关人物
吴慧琼
相关人物
何仁义
相关人物
严哲英
相关人物
赖竞忠
相关人物
蔡衍华
相关人物
陈渊源
相关人物
贺龙
相关人物
叶顺水
相关人物
郑中元
相关人物
孙卫国
相关人物
蔡连科
相关人物
蔡文章
相关人物
黄柏龄
相关人物
郑恭敬
相关人物
华炳泉
相关人物
郑国光
相关人物
大松博文
相关人物
林小霖
相关人物
福铭
相关人物
肖德良
相关人物
戴廷斌
相关人物
林亚鸣
相关人物
洪志敏
相关人物
苏彩霞
相关人物
汪嘉伟
相关人物
郑宗源
相关人物
郭明
相关人物
徐真
相关人物
许秀梅
相关人物
陈亚琼
相关人物
美珠
相关人物
侯玉珠
相关人物
林国清
相关人物
颜建明
相关人物
许国荣
相关人物
邱宇
相关人物
郑美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培德学校
相关机构
培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仓山区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黄羊城镇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南宁市
相关地名
大连市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思明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侨乡街道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无锡市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五堡村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有福州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
保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