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渔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212
颗粒名称: 三、渔场管理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324-3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的渔业指挥部和各渔场指挥部的历史和现状。包括省渔业指挥部的成立背景、职责、组织结构、人员编制等,以及各渔场指挥部的历史变迁、职责、组织结构等。这些机构在渔业生产、技术推广、供销、金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福建省的渔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福建省 专业管理机构 渔场管理

内容

(一)省渔业指挥部
  60年代初,福建省水产局设流动渔场工作队,配备流动电台,深入各个渔场,参加渔汛工作领导。
  1974年5月22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闽革综字72号通知,成立福建省渔业指挥部,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魏金水兼任指挥。1980年,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发文聘请刘贻棉等28位渔民担任福建省渔业技术顾问。1981年10月31日,省人民政府闽政综字433号通知,调整福建省渔业指挥部领导成员,由省农委主任温秀山兼任指挥。省渔业指挥部设在省水产厅内。省渔业指挥部直接领导闽东、闽中、闽南渔场指挥部和驻浙渔业生产指挥部。省渔业指挥部于1987年6月17日撤销,但保留其办公室的人员编制。
  (二)各渔场指挥部
  省驻浙渔业生产指挥部。福建渔民转浙江渔场生产历史悠久,部分渔民早已迁移浙江沿海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处在海防前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领导地组织渔民转移浙江渔场生产(以后扩大到江苏吕泗洋和长江口渔场)。1955年10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农字6446号文批准省农业厅水产局在浙江省舟山地区普陀县(沈家门)设立福建省农业厅水产局驻浙江办事处。1957年,中共福建省委批准成立中共福建省水产局驻浙办事处委员会,并在“浙办”设本省第一座渔业无线电通信岸台。同年,省水产供销公司设立驻浙总站,收购调拨鱼货,供应渔需物资,建设码头、仓库、加工场。1958年,增设省人民银行驻浙办事处,并将临时水产技术推广站并入“浙办”生产科。1959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驻浙渔业生产指挥部正式成立,对各地(市)县转浙渔业生产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同年,省水产局投资80万元,建造一艘183.75千瓦(250马力)钢质的生产指导船,命名“闽指一号”,加强海上现场指导。这个时期,驻浙机构还有运输队、机器修配厂、渔民医疗所、农机供应站以及其他行业的临时性机构,专门为转浙生产服务。为适应大规模转浙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沈家门、嵊山、石浦建筑办公楼和职工宿舍。70年代后期,江苏、浙江渔场渔业资源变动,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明显衰退,作业渔场面积日益缩小,产量急剧下降,并限制投产单位。此时,台湾海峡两岸对抗开始缓和,因此,转浙生产规模逐渐缩小,驻浙机构相应减少,先后撤销了嵊山、石浦两个分部,部分干部调回省内,生产指导船改为它用,多行业的后勤服务部门“停、并、转”。现在驻浙机构有:省驻浙渔业生产指挥部、省水产供销公司驻浙分公司、省农行驻浙办事处,继续担负转浙渔业生产、供销、金融工作。
  省内渔场指挥部。1956年8月17日,龙溪专署在东山城关设兄弟岛渔场指挥部。同年,9月17日,福安专署在霞浦县三沙镇设闽东渔场指挥部。1971年8月13日,省革委会闽革综128号通知,改闽东渔场指挥部为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闽东渔场指挥部,由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60年代初,省水产局在平潭县设牛山渔场临时指挥部,“文化大革命”时中断。1973年11月8日,省革委会闽革综110号通知,恢复在平潭县设牛山渔场临时指挥部,由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4年12月3日,省革委会闽革综168号通知,成立闽中、闽南渔场指挥部,分别设在平潭、东山县,同时撤销牛山渔场临时指挥部和兄弟岛渔场指挥部。1975年12月5日,闽革222号通知:将宁德地区管理的闽东渔场指挥部及所属闽东水产购销站、闽东水产运输队、三沙渔业船舶管理站和三沙渔业公司,自1976年1月1日起收归省管。此后,闽东、闽中、闽南渔场指挥部归省渔业指挥部统一领导。进入80年代后,由于渔业生产体制的变化和经济鱼类资源的变动,各渔场指挥部职能随之转变,主要负责渔业信息、协调关系、推广渔业技术和领导开发性的渔业生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魏金水
相关人物
刘贻棉
相关人物
温秀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