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工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131
颗粒名称: 一、加工设施
分类号: S986
页数: 2
页码: 163-1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水产加工设备的发展,包括炊煮设备、烘干设备和浓缩装置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水产品加工 加工设施

内容

(一)炊煮设备
  水产干制品中,熟干品占相当数量,而锅灶是熟干品加工的主要设备。旧式的煮鱼锅灶是普通单锅灶,以后改为多锅灶。晋江地区首先将多个单锅改革成长矩形锅,一端进料,一端出料,连续操作提高了功效。随后,进一步发展为“流水灶”,亦称“长龙灶”。全省现存煮鱼锅灶168个,几十年来不断改革,有成效者主要有:
  螺旋灶:1970年,东山县水产供销公司对普通单锅灶进行改革,灶膛内设烟道,烟气绕锅旋转而后排出,称螺旋灶。每锅可煮鱼24篓,约200公斤。比单锅灶提高效率10倍,节省燃料50%。1972年,惠安县水产供销公司对原使用的单锅灶改成类似螺旋灶,每小时煮鱼360公斤,提高功效8倍,节省燃料50%以上,造价比螺旋灶低12%。
  单膛流水灶:1973年,平潭县水产供销公司参照晋江流水灶原理,创造燃油单炉膛拖式流水灶。灶体长6米,进出料端均斜向锅底。每小时煮鱼1100公斤。提高功效10倍,比螺旋灶快38%,比烧柴灶费用节省61~71%。
  土蒸汽灶:平潭县水产供销公司在70年代初创造的一种炊鱼设备,由两口连锅产生的水蒸汽来蒸煮架设在锅灶上蒸柜内的鱼货,每小时可蒸煮小型鱼810公斤,比老式连锅灶提高效率7倍,节省燃料30%。
  (二)烘干设备
  60年代末期,龙海县的角美、海澄等一些沿海水产站点曾建造自然通风厢式人工干燥烘房,只用于阴雨天焙烘蛏干等。同期,厦门市水产供销公司水产加工厂建成一座单烘道洞道式热风循环蒸汽烘房,用于烘干中小型鱼类。
  70年代,开始进行人工干燥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研制。
  洞道式热风循环人工干燥烘房:1971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农林部水产局下达的中上层鱼类人工干燥试验课题,设计适合于福建沿海大部分渔区缺水少电的烟道气给热水产品人工干燥烘房,于1972年与厦门市水产供销公司合作,建造一座双洞道式,有效容积175.2米3的燃煤试验性烘房,取得初步成功,烘制出一级产品。1972年,厦门水产学院与平潭县水产供销公司合作,在平潭建造类似型式的双洞道烟道管给热人工干燥烘房一座。1973年,省水产研究所受晋江县祥芝水产站委托,在该站建造一座同类型,规模与厦门烘房相仿的烟道管给热人工干燥烘房。在排湿、给风及烘干车的运行、调度系统方面作了较大改造,性能明显提髙。同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为龙海县港尾公社深活大队设计适合于当地山林资源条件的燃柴烟道气给热双洞道小型紫菜人工干燥烘房,生产能力(8小时)为52公斤干品。至1974年,福鼎、平潭、晋江、厦门、龙溪共建造这类烘干房19座。由于原料鱼及燃料供应不足,生产成本高,因此各烘干房建成后基本上没有使用,多年失修,大都报废。
  热泵厢式人工干燥设备:1986年,福州大学化工系与福州市渔业机械厂联合开发热泵厢式人工干燥设备,能使物料在20~30℃的封闭系统内干燥,不受环境条件及大气温度、湿度的影响,干燥过程鱼体蛋白不变性,无油脂渗透。该设备能耗低,能量效率髙,汽化1公斤水份所耗能量仅为洞道式热风干燥方式的5/54。1988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三)浓缩装置
  1987年,福州大学化工系与福州市渔业机械厂联合开发“ZJS型水产汤汁物料蒸发浓缩器”,采用最新的绝热蒸发技术,通过综合循环,绝热蒸发、盐析沉降、海水冷却等流程,解决了汤汁物料在浓缩过程中易饱和、粘稠、结晶、热敏、结垢、多泡沫等问题,产品无焦煮异味、有显著除臭作用,蒸发量为每小时300~450公斤。这是福建省80年代以来开发的较先进的水产加工设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