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012
颗粒名称: 三、水文
分类号: P344
页数: 2
页码: 12-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陆地和水域的水文特征差异较大,河流密度高,径流量大,且以3-9月为丰水期。沿海水域水温较高,盐度较低,潮流以正规半日潮为主。
关键词: 福建省 自然条件 水文

内容

福建省陆海水文性状差异较大,陆地水域有相对完整的水系单元。大部分河流都发源于本省,并在本省独流人海。水系密度大,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0.1公里。全省年平均径流量为1150亿立方米,其中闽江达584亿立方米、九龙江75.8亿立方米、汀江55亿立方米、晋江47.5亿立方米,径流深度多在1000毫米以上。全省人均占有水量4600立方米。河流流量以3~9月为丰水期,占年水量80%。江河水温年变动在6~33℃,常年平均水温为19~23℃:春季为10~24℃、夏季20~30℃、秋季13~29℃、冬季为6~16℃。水库与江河水温基本接近或略低于江河,夏季河沟水温比江河高1℃左右,池塘比江河高2℃:左右,冬季则相反。水色,江河呈黄绿色、浅蓝色,水库呈浅绿色,池塘河沟一般为黄绿色。透明度,江河一般为100~700厘米,水库40~340厘米,池塘20~60厘米,河沟25~140厘米。
  福建沿海水温年平均18.6~21.5℃,月平均最高7月为28.1℃,最低2月12.5℃,年极端最高水温达31℃,极端最低水温为9℃。水温平面分布呈南高北低,等温线大致东北~西南走向,基本平行于海岸线;垂直变化以春末到夏季(6~9月)尤为明显,所形成的温跃层其最大幅度每米达0.5~1℃,跃层最大深度可达30米。盐度平均为30~33%。,外海区34.4‰,近海区为32‰左右,河口区为26~31‰。沿岸水域受闽浙沿岸水和粤东沿岸水影响,盐度终年较低。在福建南部、台湾省西部沿海及闽东外海渔场,因受黑潮支梢、台湾暖流和南海水的影响,盐度较高。盐度平面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等盐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港湾、岛架区盐度高于河口区,闽江口年平均盐度仅有17.5‰。盐度垂直分布多为递增型,春、夏多雨季节,近海区表层盐度明显下降,形成盐跃层,其幅度一般每米0.1~0.3‰,盐跃层深度0~30米;但到秋、冬季盐度上升又恢复均匀状态。水色、透明度的平面分布和周年变化较有规律,沿岸海区水色较混,透明度较低;台湾海峡中部海区终年透明度均较高,夏季可达14~30米。影响福建海域的水系有闽浙沿岸水、粤东沿岸水、黑潮支梢、台湾暖流和南海水。潮流以正规半日潮为主,从沙埕港到厦门港平均潮差为4.8~6.6米,浮头湾至诏安平均潮差为2.3~5.4米。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涨潮自东南向西北,平均流速约0.8~1.0节,落潮流自西北向东南,平均流速1.0~1.5节;台湾海峡北部海域,涨潮流自东北向西南,落潮流自西南向东北,平均流速0.5~0.8节;闽东渔场涨潮流自东南向西北,落潮流自西北向东南,平均流速约0.5节;港湾潮流多呈往复流,平均流速1~3节,湾口及狭窄水道潮流较急,可达4节,马尾港附近最大流速达7.6节。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