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产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400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产资源
分类号: S93
页数: 24
页码: 11-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包括江河流域、淡水水域、海岸线、岛屿和渔场等。据历史记载,福建省水产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淡水和海水种类。不同历史时期,水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变化。近年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对水产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记录和整理了大量数据,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水产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福建省 水产 水产资源

内容

福建省背山面海,陆地面积12.12万平方公里,江河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97条,各类淡水水域总面积384494公顷(5767411亩);沿海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岸线曲折,直线长535公里,曲折率为1:5.7。岸线外侧分布着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202个,岛屿总面积654平方公里。渔场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
  福建的水产资源早在宋代就有详细记载:据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著的《三山志》记述福建有鱼、虾、贝及爬虫类68种。
  明代以来,福建省水产资源有专著记载。明嘉靖年间(1488~1559年)杨慎著的《异鱼图赞》记述鱼、虾、贝及爬虫类、哺乳类达104种,大部分是淡水种类。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胡世安著的《异鱼图赞补》、《异鱼赞闰集》记载了较多的海产种类。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郭柏苍著《海错百一录》,记载福建沿海的水产动植物400余项,其中鱼类有170余种。
  民国20年(1931年)朱元鼎著的《中国鱼类索引》收入福建鱼类175种。民国23年王以康发表的《福建之鲱类及鳗鳝类之调查报告》共记载44种。民国26年郑作新发表的《福建鱼类调查》记述福建鱼类456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四分之三。民国27年沈瑜庆、陈衍纂《福建通志》,其第二十八册《渔业志》记述鳞介类116种。
  1961年,东海水产资源调查委员会福建分会编印的《福建省闽东渔场水产资源调查报告》,记载该渔场浮游动物102种、浮游植物105种、底栖生物189种、鱼类113种。1980年闽南渔场鱼类资源调查队编印的《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记载该渔场浮游动物337种、浮游植物129种、鱼类417种,并首次评估了该渔场中上层鱼类持续资源量37.5万吨,最大可捕量15万吨。1981~1984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编印的《闽中、闽东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报告》、《闽中渔场底层鱼类探捕调查》等专题报告,记述闽中渔场鱼类312种、甲壳类22种、头足类8种。1984年,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编著的《福建鱼类志》,编人福建鱼类815种,其中海洋鱼类618种。1986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编印的《福建海区虾类资源调查和捕捞技术研究报告文集》中记载福建海区虾类65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编印的《台湾海峡枪乌贼资源探捕调查和渔具渔法研究报告》中记述了该海域枪乌贼10种。1988年出版的《福建渔业资源》一书,记述海洋生物资源名录3312种:其中淡水浮游植物174种、淡水浮游动物103种、淡水水生植物42种、淡水底栖动物41种、淡水两栖动物39种、淡水鱼类163种;海水浮游植物459种、海水浮游动物572种、海藻201种、红树植物10种、海水底栖动物964种、海水虾类93种、海水蟹类214种、海水头足类47种、海水鱼类752种,估算福建海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存资源量为96~100万吨,可捕量为45~50万吨。
  第一节 自然条件①
  一、渔业水域
  福建省水域资源可分为陆地水域、浅海滩涂和沿岸近海外海水域三大部分。陆地水域有江河、水库、山塘、池塘、河沟、湖泊、围垦区水面等,总面积384494公顷(5767411亩)。0~10米等深线的浅海水域面积为413144公顷(6197157亩),潮间带滩涂面积为189174公顷(2837610亩)。海洋渔场总面积为125110平方公里,其中以40米等深线内为沿岸渔业区,渔场面积为178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4.3%;40~100米等深线内为近海渔业区,面积为630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0.4%;100米等深线至大陆架边缘的水域为外海渔业区,面积为442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5.3%。
  二、气候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紧靠北回归线北侧。年太阳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02~127千卡。年平均气温17~27℃年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无霜期250~366天。最冷月为1~2月,平均气温5~13℃,最热月为7~8月,平均气温27~29℃。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2000毫米,内地水份条件较好,沿海常有干旱。全省4个多雨区集中于内地的周宁、德化、南靖等地,年降雨量为1800~200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受冷空气控制,降水少,约占年降水量的15~20%。
  福建省冬季以偏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每年偏南、偏北风之和在80%以上。冬季平均风力5级左右,夏季3级左右,且受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作用的影响,历年来全省沿海6级或6级以上大风日数均在100天以上,连江县北茭多达197天。台风影响渔业生产严重,据93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在福建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2.03次,最高年份达6次;影响福建的台风平均每年2.9次。在本省登陆的台风出现在5月上旬至10月中旬,以7~9月为盛期,占87.3%;影响本省的台风出现在4月上旬到12月下旬,以7~9月为主,占73.7%。登陆地点以闽江口到厦门居多,占56%,闽江口到福鼎占31%,厦门到诏安仅占13%,风力大都超过10~12级。
  三、水文
  福建省陆海水文性状差异较大,陆地水域有相对完整的水系单元。大部分河流都发源于本省,并在本省独流人海。水系密度大,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0.1公里。全省年平均径流量为1150亿立方米,其中闽江达584亿立方米、九龙江75.8亿立方米、汀江55亿立方米、晋江47.5亿立方米,径流深度多在1000毫米以上。全省人均占有水量4600立方米。河流流量以3~9月为丰水期,占年水量80%。江河水温年变动在6~33℃,常年平均水温为19~23℃:春季为10~24℃、夏季20~30℃、秋季13~29℃、冬季为6~16℃。水库与江河水温基本接近或略低于江河,夏季河沟水温比江河高1℃左右,池塘比江河高2℃:左右,冬季则相反。水色,江河呈黄绿色、浅蓝色,水库呈浅绿色,池塘河沟一般为黄绿色。透明度,江河一般为100~700厘米,水库40~340厘米,池塘20~60厘米,河沟25~140厘米。
  福建沿海水温年平均18.6~21.5℃,月平均最高7月为28.1℃,最低2月12.5℃,年极端最高水温达31℃,极端最低水温为9℃。水温平面分布呈南高北低,等温线大致东北~西南走向,基本平行于海岸线;垂直变化以春末到夏季(6~9月)尤为明显,所形成的温跃层其最大幅度每米达0.5~1℃,跃层最大深度可达30米。盐度平均为30~33%。,外海区34.4‰,近海区为32‰左右,河口区为26~31‰。沿岸水域受闽浙沿岸水和粤东沿岸水影响,盐度终年较低。在福建南部、台湾省西部沿海及闽东外海渔场,因受黑潮支梢、台湾暖流和南海水的影响,盐度较高。盐度平面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等盐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港湾、岛架区盐度高于河口区,闽江口年平均盐度仅有17.5‰。盐度垂直分布多为递增型,春、夏多雨季节,近海区表层盐度明显下降,形成盐跃层,其幅度一般每米0.1~0.3‰,盐跃层深度0~30米;但到秋、冬季盐度上升又恢复均匀状态。水色、透明度的平面分布和周年变化较有规律,沿岸海区水色较混,透明度较低;台湾海峡中部海区终年透明度均较高,夏季可达14~30米。影响福建海域的水系有闽浙沿岸水、粤东沿岸水、黑潮支梢、台湾暖流和南海水。潮流以正规半日潮为主,从沙埕港到厦门港平均潮差为4.8~6.6米,浮头湾至诏安平均潮差为2.3~5.4米。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涨潮自东南向西北,平均流速约0.8~1.0节,落潮流自西北向东南,平均流速1.0~1.5节;台湾海峡北部海域,涨潮流自东北向西南,落潮流自西南向东北,平均流速0.5~0.8节;闽东渔场涨潮流自东南向西北,落潮流自西北向东南,平均流速约0.5节;港湾潮流多呈往复流,平均流速1~3节,湾口及狭窄水道潮流较急,可达4节,马尾港附近最大流速达7.6节。
  四、营养盐
  陆地水域的溶解氧:江河为5.4~9.8毫米/升;水库为5.4~13.7毫米/升;池塘为3.0~7.4毫米/升。陆地水域耗氧量:江河为2.19~4.50毫米/升;水库为1.4~15.38毫米/升;池塘为5.44~15.0毫米/升。磷酸盐:江河为0.042~3.16微克原子/升;水库0~78.9微克原子/升;池塘0~52.6微克原子/升。硅酸盐:江河为2.76~326微克原子/升;水库为7.89~233.7微克原子/升;池塘2.37~340微克原子/升。硝酸盐:江河为0.32~41.19微克原子/升;水库0.15~27.86微克原子/升;池塘0.16~19.40微克原子/升。亚硝酸盐:江河0.022~13.08微克原子/升;水库0~0.53微克原子/升;池塘0~4.13微克原子/升。铵氮:江河为0.68~50.0微克原子/升;水库0.06~10.67微克原子/升;池塘0.06~222微克原子/升。氯化物:江河0.9~7.09毫克/升;水库0.021~2.13毫克/升;池塘0.2~0.3毫克/升。总铁含量:江河0.04~2.05毫克/升;水库0~1.14毫克/升;池塘0~1.25毫克/升。
  沿岸水域磷酸盐年平均值波动于4.84~22.05毫克/立方米之间,北部高于南部。硝酸盐沿岸水域年平均值波动于40.42~210.28毫克/立方米之间,河口区高于港湾区,亚硝酸盐沿岸水域年平均值波动于6.68~12.67毫克/立方米之间,以岛架区最高,河口区次之,港湾区最低。铵氮沿岸水域年平均值波动于32.19~159.68毫克/立方米之间。近海口磷酸盐分布南部渔场高于北部渔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年平均值为59.85毫克/立方米,闽中渔场为31.35毫克/立方米,闽东渔场为33.35毫克/立方米。硅酸盐中间高,两头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年平均值为1024.48毫克/立方米;闽中渔场为1919.00毫克/立方米;闽东渔场为988.00毫克/立方米。三氮北部高于南部:闽中渔场年平均值为53.76毫克/立方米;闽东渔场为70.28毫克/立方米。
  五、地热水
  福建省已发现的温泉有163处,分布于42个县(市)境内,有98%的地热点处于北纬26°40′以南地区,温泉水温高于70℃者有12处,其中80~100℃者有8处。全省地热水总流量为1700吨/时,其中小于5吨/时的有55处,5~30吨/时的有77处,大于30吨/时的有14处。南靖县汤坑每小时可达65吨。
  第二节 海洋水产资源
  一、初级生产力
  福建省沿岸水域初级生产力①可分河口区和港湾区二个类型。
  河口区初级生产力:九龙江口月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9.20~203.34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值为88.54毫克碳/平方米/天;晋江口月变化范围26.57~197.13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值86.44毫克碳/平方米/天;闽江口月变化范围20.31~187.27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值71.25毫克碳/平方米/天。
  港湾区初级生产力:旧镇湾月变化范围36.75~283.55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118.64毫克碳/平方米/天;刘五店湾月变化范围45.36~177.68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106.00毫克碳/平方米/天;福清湾月变化范围32.41~319.93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79-87毫克碳/平方米/天;东吾洋月变化范围11.88~366.80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65_25毫克碳/平方米/天;三都湾月变化范围23.76~68.06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39.64毫克碳/平方米/天;沙埕港月变化范围11.76~74.39毫克碳/平方米/天,年平均为39.55毫克碳/平方米/天。
  初级生产力在夏季变化范围为29.44~151.07毫克碳/平方米/天,平均86.30毫克碳/平方米/天;春季变化范围24.53~144.15毫克碳/平方米/天,平均82.34毫克碳/平方米/天;秋季变化范围37.35~166.70毫克碳/平方米/天,平均78.30毫克碳/平方米/天;冬季变化范围12.40~137.55毫克碳/平方米/天,平均56.38毫克碳/平方米/天。
  根据测站范围内的面积计算,全年有机碳生产量:沙埕港为867.00吨、碳/年;东吾洋为3274.75吨、碳/年;三都湾为3038.70吨、碳/年;闽江口为4499.07吨、碳/年;福清湾为3615.84吨、碳/年;平潭岛为811.20吨、碳/年;泉州湾5237.50吨、碳/年;刘五店为2497.30吨、碳/年;九龙江口2784.68吨、碳/年;旧镇湾3160.90吨、碳/年。
  二、浮游生物①
  (一)浮游植物
  1.种类
  全省海水浮游植物有459种。
  闽东渔场有272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183种:暖水种76种,占41.5%;温水种22种,占12.1%;冷水种13种,占7.1%;广温种72种占39.3%。甲藻门82种:外海暖水种40种,占48.8%;沿岸暖水种15种,占18.3%;沿岸温水种13种,占15.9%;广温种11种,占13.4%;沿岸冷水种3种,占3.7%。蓝藻门5种。金藻门2种。
  闽中渔场有261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187种,占71.6%;甲藻门65种,占24.9%;金藻门4种,占1.5%;蓝藻门5种,占1.9%。在硅藻门中已明确生态性质有177种:分属沿岸性种有127种,占71.8%;属外海性种有50种,占28.2%。暖水种和广布种数量与较多,冷水种温水种数量很少。
  闽南台湾浅滩鱼场有129种。其中,硅藻门109种,占84.5%;甲藻门16种,占12.4%;金藻门1种,占0.7%;蓝藻门3种,占2.3%。
  2.数量与分布
  闽东渔场:据1983年10月至1984年9月周年调查结果,年平均值为87.8×103个/升,最高峰为4月份,达368.0×103个/升;次高峰出现在10月为156.8×103个/升,最低为12月仅有1.1×103个/升。季节变化较特殊,9月出现数量为5201.7×103/立方米,2月又出现数量5117.5×103个/立方米的二个高峰,而5月和12月数量分别为161.8×103个/立方米和24.1×103个/立方米。浮游植物各月平均分布为:4~9月密集区在南麂到台山联线以东与海岸线相平行的条形海区内,10月密集区南移,12月和1月数量很少,2月密集区在渔场中部,3月向东北部移动。
  闽中渔场:据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周年调查结果,最高出现在11月为41.5×103个/升,最低4月为0.7×103个/升。季节变化以冬季数量最少,平均值仅1.7×103个/升,秋季数量较多,平均值达16.5×103个/升。各月数量平面分布是5~9月在闽江口形成密集区,10月至翌年4月密集区出现在乌丘外侧海区,但11月却在平潭外海出现一高密集区,达270.2×103个/升,为全年最高密集区。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据1975年4月至1977年3月的调查,季度月(2、6、9、12月)平均值1.6×103个/升,变化幅度为0.3×103~2.0×103个/升,以6月数量为2.1×103个/升为高,12月数量仅0.3×103个/升为最少。数量平面分布是:6月有南澎列岛与兄弟岛间和海门外海域两个密集区,9月有兄弟岛附近和甲子南附近海域二个密集区,12月密集区在南澎列岛附近,2月密集区在渔场的西南部。
  (二)浮游动物
  1.种类
  全省海水浮游动物有572种。
  闽东渔场有9门、12纲、28目、76科、159属、331种,大多数为暖水种。数量较多、出现频率较髙的种类有夜光虫、八手筐水母、二手筐水母、双生水母、肥胖箭虫、凶形箭虫、海龙箭虫、太平洋箭虫、乌喙尖头蚤、肥胖僧帽蚤、针刺真浮莹、齿形海莹、中华蜇水蚤、普通波水蚤、微刺蜇水蚤、强真蜇水蚤、亚强蜇水蚤、精致刺水蚤、锥形宽水蚤、太平洋唎虾、中华假唎虾、宽额假唎虾、中华刺糠虾、中型莹虾等。
  闽中渔场有8门、11纲、23目、74科、143属、316种。绝大多数为暖水性种,少数为暖温带种。数量较多,出现频率较高的种类有双生水母、五角水母、半口牡丽水母、肥胖箭虫、太平洋箭虫、百陶箭虫、乌喙尖水蚤、齿形海莹、针刺真浮莹、中华蜇水蚤、普通波水蚤、精致真水蚤、强真蜇水蚤、中型莹虾、中华假唎虾、宽额假唎虾、太平洋唎虾、尖笔帽螺等。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有7门、11纲、33目、87科、133属、337种。绝大多数是暖水性种,暖温带种较少。主要种类有双生水母、丰口壮丽水母、五角水母、肥胖箭虫、太平洋箭虫、乌喙尖头蚤、普通波水蚤、异尾宽水蚤、锥形宽水蚤、中华蜇水蚤、中型莹虾、马蹄.螺、尖笔帽螺、软似海樽、小齿海樽等。
  福建沿岸港湾、岛架、河口水域有80种,以桡足类最多有40种,水母类19种,毛颚类5种,樱虾类4种,糠虾类4种。沿岸低盐种多,外海暖水种数量少。
  2.生物量
  闽东渔场年平均值为136.8毫克/立方米。春季平均为91.90毫克/立方米,夏令平均为167.9毫克/立方米,秋季平均为211.4毫克/立方米,冬季平均为58.2毫克/立方米。冬、春季高生物量区分布于南麂东侧海域,夏、秋季则向近岸移动。
  闽中渔场年平均值为115.1毫克/立方米。春季平均为72.8毫克/立方米,夏季平均为129.0毫克/立方米,秋季平均为170.5毫克/立方米,冬季平均为88.3毫克/立方米。高生物区主要分布于平潭及南日岛附近海区。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年平均为78.9毫克/立方米。春季平均值82.4毫克/立方米,夏季为93.9毫克/立方米,秋季为87.7毫克/立方米,冬季为51.4毫克/立方米。高生物量区随季节变化由西南逐渐向东北渔区移动。
  福建沿岸港湾、岛架、河口水域浮游动物分布数量:河口平均为112.2毫克/立方米,港湾为56.1毫克/立方米,岛架区为23.1毫克/立方米。
  三、鱼类①
  福建省有海洋鱼类4纲、35目、172科、400属、752种,其中:文昌鱼目和盲鳗目各1种,分别占总数的0.1%;软骨鱼类共11目25科43属73种,占9.7%;硬骨鱼类22目145科355属677种,占90.1%。按生态类型分有底层和近底层鱼类545种,占总数72.5%;中上层鱼类有157种,占总数20.9%;岩礁鱼类有50种,占总数6.6%。
  福建海洋鱼类年渔获量:20世纪50年代在5~20万吨之间,60年代在16~30万吨之间,70年代在25~32万吨之间,80年代在30~66万吨之间,90年代初在71~103万吨之间,约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50~66%。在捕捞中,常见的鱼类有120多种。群聚数量大、年渔获量在1万吨以上的有带鱼、大黄鱼、蓝圆鲹、绒纹线鳞鲀、绿鳍马面鲀、海鳗、鲐鱼、金色小沙丁鱼、日本鳀、蓝点马鲛等;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有银鲳、乌鲳、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康氏小公鱼、鳓鱼、竹笑鱼、颌圆鲹、脂眼鲱、大甲鲹等。
  带鱼
  俗名:白鱼、白带鱼。古名:带鱼,见《福建通志》。
  福建带鱼属东海粤东群系,秋冬季自北而南进行越冬洄游,每年11月中旬至翌年1月由浙江渔场分批进入闽东、闽中渔场,形成冬季带鱼汛;春季由南而北进行产卵一索饵洄游,形成南北往复洄游。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有一定数量的带鱼,不作长距离洄游,渔民称为“屈带”,属于区域性定居鱼群。本省沿海常年可以捕到带鱼,以闽东、闽中渔场冬汛产量为多。
  带鱼捕捞工具以大围缯、拖网、延绳钓和定置网为主。渔获量历年居各种海洋鱼类之首,1993年,年产量最高达8万吨。由于捕捞过度和滥捕幼鱼,造成了捕捞群体小型化,资源维持在低水平状态。虽然带鱼有生命周期较短、世代更新较快,且产卵期较长、生长速度较快等生物学特性,但是为了避免资源进一步衰减,必须加强渔政管理,落实各项繁殖保护措施,严禁滥捕幼鱼,才能使本省最主要的捕捞对象资源保持相对稳定。
  大黄鱼
  俗名:黄鱼、红瓜、黄瓜鱼、黄花鱼。古名:石首鱼,见《本草纲目》;金鳞,见《闽中海错疏》、《闽书》。
  福建大黄鱼属闽粤东族,有官井洋、牛山闽南二个种群。属暖水性集群洄游鱼类,能发声,春季鱼群从浙南、闽东、闽中越冬场分批进入沿岸渔场产卵,形成官井洋、闽南沿岸等产卵场,夏、秋季分散于岛屿、河口及产卵场外围海区索饵,秋末至冬季从索饵场分别进人越冬场。
  福建省捕捞产卵和越冬大黄鱼群体,传统用流刺网、围缯、延绳钓及掩网等工具。1954~1962年,曾两度采用敲.作业围捕。1962年全省大黄鱼产量高达6.65万吨;1965年下降为0.15万吨;1978~1981年冬汛,省内外1000多对机帆船大围缯和对网作业集中在闽东渔场围捕越冬大黄鱼(俗称青水瓜),年产量约3.0~4.59万吨;1987~1993年产量仅0.46~0.33万吨。由于捕捞过度,福建渔场大黄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著名的官井洋产卵场已捕不到亲鱼;闽南渔场春汛也濒临绝迹;闽东渔场春、冬汛产量已微不足道。
  大黄鱼属于生命周期较长的鱼类,资源受到破坏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必须全面落实大黄鱼生殖、越冬群体和幼鱼的繁殖保护措施,以期逐步复苏。
  蓝圆鲹
  俗名:巴浪(闽南、福鼎、霞浦)、鳀(福州、福清、平潭、连江)、鳀〓(闽东)。古名:波郎,见《异鱼赞闰集》;鳀,见《海错百一录》。
  福建省的蓝圆鲹分属两个种群: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和东海种群。据标志放流重捕记录分析,前者整个生命周期都在闽南粤东渡过,渔获物叉长组成较复杂,幼鱼和成鱼同时出现,叉长变动范围约59~300毫米,产卵期在1~9月份,盛期在1、5、6月份,产卵场遍布闽南粤东近海水深50米外海区。后者主要分布在闽东闽中渔场,冬季自北而南到达台湾海峡中南部和北部彭佳屿附近水深100~150米海域越冬,春季离开越冬场向西、向北作生殖、索饵回游,渔获物叉长为160~315毫米,生殖期在3~9月份,盛期在5、6月份。
  福建渔民以围网、拖网捕捞蓝圆鲹,以灯光围网诱捕的产量较多。1987年,全省年产蓝圆鲹达8万多吨,其中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年产量达5.6万吨。由于蓝圆鲹有与其它中上层鱼类混栖、交替出现的特点,资源尚较稳定。
  绒纹线鳞鲀
  俗名:三角鱼、迪仔(东山、龙海、晋江)、鹿角鱼、白〓(莆田)。古名:鹿角鱼,见《闽书》;〓仔,见《海错百一录》。
  绒纹线鳞鲀是近岸暖水性鱼类,幼鱼喜集结成群,活动迟缓,有趋光习性,月夜,晨昏及阴天常结群于水面,遇雷雨或台风则分散下沉于深水区。体长80~100毫米以上的个体性腺开始成熟,3~4月份产卵,5~9月份形成渔汛。主要渔场在闽中、闽南,用定置网,小围缯、〓缯等渔具捕捞。近年来资源不稳定,全省年产量1966年高达5.91万吨,1973年以后,年产量波动在0.54~3.65万吨。1993年产量6543吨。
  绿鳍马面鲀
  俗名:剥皮鱼。
  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喜集群,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福建省自1975年采用渔轮拖网开发闽东外海及钓鱼岛渔场的产卵群体。80年代,部分机帆船大围缯也相继投入围捕。渔获物体长为180~280毫米。年产量波动于0.11~2.72万吨之间,1993年捕捞19475吨。
  金色小沙丁鱼
  俗名:鳁鱼(沿海各县)、青鳞鳁(厦门)。古名:鳁鱼,见《闽中海错疏》、《福建通志》。
  福建的金色小沙丁鱼属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分布于水深120米以内的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幼鱼阶段除部分鱼群到达闽东近海索饵外,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属近海暖水性、集群性、趋光性的中上层鱼类。产卵期在1~9月,盛产期在4、5月。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孵化后的仔、幼鱼分布在闽南、粤东近岸海区索饵,6、7月间部分幼鱼进入闽中、闽东近海索饵。8月以后向南作适温洄游,12月后到台湾浅滩较深海区越冬。
  福建捕捞金色小沙丁鱼用围网,以灯光围网、围缯为主。年产量波动于0.2~2.89万吨之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产量占80%以上。近年来产量有所下降,资源有所衰减。
  鲐鱼
  俗名:花鳀(闽中、闽南)、花鲱(厦门)、花沿(惠安)。古名:油筒,见《福建通志》。福建的鲐鱼分属两个不同的种群,即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和东海种群。前者不作长距离洄游,仅在幼鱼阶段有部分鱼群到闽中及闽东近海。后者有长距离洄游,冬季自北往南作越冬洄游,部分鱼群经闽东、闽中渔场到达台湾海峡中、南部越冬;春季自南向北边生殖、边洄游,生殖后的亲鱼及幼鱼继续北上浙江近海索饵。产卵期在12月至翌年6月。用灯光围网、拖网、大围缯等渔具捕捞。渔获物成鱼叉长200~300毫米。1993年全省年产量达3.4万吨。
  日本鳀
  俗名:乌〓(闽南)、丁香、昂鲄(平潭)、乌江(晋江、霞浦)、海河(福鼎)。古名:〓仔,见《诏安县志》。
  日本鳀是温水性中上层鱼类,趋光性强,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冬季天气睛朗时常集成大群,产卵期在2~3月,5~6月幼鱼体长达15~35毫米,成群顺流进入沿海内湾和沿岸浅水区觅食。每年2~3月旺汛捕捞越冬和产卵群体,5~6月主捕幼鱼。日本鳀对海况变动颇敏感,因而产量不稳定。闽东渔场为主产区,用大围缯、定置网、拖网、灯光围网捕捞,
  全省年产量约1.5~2.5万吨。
  海鳗
  俗名:鳗鱼(沿海通称)、黄鳗(福清、福州)、赤鳗(福鼎、霞浦)。古名:海鳗,见《福建通志》、《三山志》。
  福建海鳗属东海南部群系,属暖水性近底层鱼类,一般栖于水深50~80米的泥沙或沙泥海区。越冬场在鱼山列岛至东引一带外海,春夏季向北向西作生殖洄游,冬季南下和向东作越冬洄游,产卵期较长,多集中在7~11月。
  捕捞海鳗用延绳钓、拖网、.大围缯等渔具。闽东渔场是主要作业区,大多数渔获物体重约1~1.5公斤,大的可达15~20公斤。80年代之前,全省年产量约400吨~1.43万吨。近几年捕捞量逐渐提高,1993年达3.36万吨。
  蓝点马鲛
  俗名:尖头马加(莆田)、马加(闽南)。
  福建的蓝点马鲛,冬季分布于浙江中部至闽中近、外海水深80米左右的渔场;春季从外侧分批向港湾、近岸水深15~30米海区作生殖洄游,形成闽东沿岸、牛山、兄弟岛厦门沿岸海区的产卵场,产卵期在3~6月;秋季由外往南游向越冬场。用大围缯、流刺网、拖网捕捞,春季主捕产卵群体,秋、冬季捕越冬洄游群体。全省年产量波动在900~13000吨之间,1983年后产量在5000吨以上,1993年达1.3万吨。
  乌鲳
  俗名:乌鲳(闽南、闽中、霞浦)、乌鳞鲳(连江)、铁板鲳(福鼎)。
  乌鲳系暖水性、集群性的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高温、高盐水域,有趋光习性。春季从越冬场向近海作索饵生殖的洄游:4~5月先后在闽南、闽中渔场形成渔汛,5~6月到闽东渔场。主要作业海域在台湾海峡中线附近。用灯光围网、大围缯、敷网捕捞。渔获物叉长166~330毫米,体重122~925克。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近年来产量呈上升趋势,是一种尚有开发潜力的水产资源。
  竹〓鱼
  俗名:大目鳀(福州、连江、平潭)、大目鲭(闽南)。
  竹〓鱼系洄游性中上层鱼类,集群性强,游泳速度快,有趋光习性。全省近海渔场均有分布,以闽东渔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群体较大。在闽南渔场常与蓝圆鲹等混栖,生殖期在11月至翌年4月。用灯光围网、拖网、大围缯捕捞。成鱼体长200~260毫米。70年代平均年产量为9000吨,1984~1988年产量波动于2000~8120吨。近年在闽东渔场渔获量上升较快。资源有自然波动现象。
  鳓鱼
  俗名:鳓鱼(闽南)、白力鱼(福州)。古名:鳓鱼,见《闽中海错疏》;白历,见《海错百一录》。
  鳓鱼为中上层鱼类,黄昏、夜间、黎明和阴天栖息于中上层,白天多活动于中下层。春季由外海游向近岸产卵,产卵期在4~6月;秋季由近海游向东引、乌丘东南海区(水深50~90米)越冬。在闽中、闽东渔场春汛期间,鳓鱼与大黄鱼经常混栖旺发,鳓鱼在群体外围,渔民称为“银包金”。用大围缯、流刺网等渔具捕捞。渔获物成鱼叉长280~300毫米为主。20世纪60年代产量较高且稳定,1965年达6900吨,70年代以后资源衰退,年产量多在1000~2100吨之间。1993年产量11202吨。
  脂眼鲱
  俗名:〓(厦门、东山、诏安)、火管〓(漳浦)。
  福建的脂眼鲱系地方种群,终年栖息于黑潮支梢和南海暖水边缘,是暖水性、集群性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有趋光习性。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南部。产卵期从12月至翌年5月,盛期在3~4月,主要作业区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靠近澎湖列岛,水深40~70米的海域。闽中、闽东渔场偶有捕获。用灯光围网捕捞。渔获物成鱼体长160~250毫米。1971~1983年平均年产量为3123吨。70年代年产量多数在3300~4500吨之间;80年代起年产量下降,主要是过渡捕捞产卵群体和幼鱼。
  二长棘鲷
  俗名:板鱼、盘鱼(闽南)、赤鬃(厦门)、板仔鱼(霞浦)。
  二长棘鲷是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20~70米海域。产卵期在12月至翌年1月,闽中闽南渔场近海每年4~9月可捕到大量幼鱼。台湾浅滩渔场终年可捕到成鱼。用底拖网、流刺网捕捞。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产量较多,全省的产量平均在1000吨以上。1984年后沿岸渔场幼鱼产量下降,资源量明显减少。
  短尾大眼鲷
  俗名:红目迪(诏安、东山、霞浦)、方丰(晋江)、红目圭(平潭)、红目猴(厦门、惠安)。
  短尾大眼绸在全省沿海均有分布,是暖水性近底层鱼类,不作长距离洄游,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全年都可捕到。产卵期闽南渔场在3~12月,闽东渔场在4~9月。用拖网捕捞,4、5月渔获物以幼鱼居多,体长约160~210毫米的成鱼为优势。全省平均年产量在2000吨以上。1981年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在闽中渔场捕获3069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80年代初以前产量较多,近年来有下降趋势。
  颌圆鲹
  俗名:竹叶巴浪(闽南)、竹鳀(闽中)。
  福建的頜圆鲹属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集群,常和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混栖洄游。产卵期在12月,翌年8月,以4~5月为盛期,产卵场主要分布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南部。用灯光围网捕捞为主,春汛捕生殖群体,优势体长200~250毫米,夏汛主要捕捞幼鱼索饵群体。70年代平均年产量1100多吨,1984~1988年产量约为1300~1400吨。
  银鲳
  俗名:白鲳(福建通称)。
  银鲳是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米海域,喜在阴影中群集,早晨、黄昏时在上中层。冬季在外海越冬,春季由深水向闽东近海水域作生殖洄游,秋季向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4~5月在闽东近岸的嵛山与四礵之间海区产卵。本省沿海全年都可生产,闽东渔场产量较多,用流刺网、拖网、大围缯捕捞,渔获物体长250~300毫米。70年代全省年产量500~1000吨,80年代后产量约2500~4500吨。
  文昌鱼
  俗名:生仔白(厦门)。
  文昌鱼为头索动物,栖息于粗松沙粒底质的浅海中,栖息深度由低潮线至水深16米左右。厦门刘五店鳄鱼屿是我国最早发现与最早开发的文昌鱼产地,年产量达几十吨。50年代末期起,由于生态环境变化,文昌鱼栖息海区移至厦门东部、同安和金门前的前埔、巷头等浅海区,年产量仅4~5吨。据1988年调查评估:在厦门东部、同安和金门之间的浅海水域,文昌鱼现存资源量60吨,并发现漳浦、惠安、晋江、莆田、泉州湾等地的潮间带也有文昌鱼分布。
  姥鲨
  俗名:昂鲨(沿海通称)。
  姥鲨是一种大型鲨鱼,大者长达15米,重达1.5万公斤。姥鲨性温和,常静卧海面,有时出水跳跃。3~4月从外海成群洄游到闽东浙南沿海,渔民驾小船靠近鱼体,将附有长柄和粗绳的大铁钩钩人姥鲨前腹部,并放绳索让其潜逃,俟其精疲力尽,才逐渐收绳捕获。50~60年代闽东渔场一年可捕到300~400尾,70年代后产量逐年减少。
  四、虾蟹类
  (一)虾类①
  福建海区有游泳虾类65种,隶属于2个派、8科、22属。其中对虾科有38种,占总数58.5%。闽南渔场有60种、闽中渔场有25种、闽东渔场26种,三个渔场共有种计13种。主要捕捞品种:闽南渔场哈氏仿对虾、须赤虾、鹰爪虾、中华管鞭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刀额新对虾、刀额仿对虾;闽东渔场高脊管鞭虾、长缝拟对虾、须赤虾、鹰爪虾、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闽中渔场须赤虾、中华管鞭虾、鹰爪虾、哈氏仿对虾和长缝拟对虾。还有浮游虾类的毛虾及爬行虾类的龙虾等。
  全省游泳虾类产量,1984年前年产量波动在200~2000吨,1985年起年产量逐年上升,1986年超过1万吨,1988年达19239吨。据1984年调查评估:福建海区游泳虾类现存资源量为6.4万吨,可捕量为8.0~9.6万吨。游泳虾类是福建海区较有开发潜力的水产资源品种。
  哈氏仿对虾
  俗名:九虾、剑虾、珠虾。
  哈氏仿对虾栖息于沙泥底质、海底平坦的近海浅水区,有较强的游泳能力,属于中小型虾类。渔获体长36~148毫米,体重0.6~19.4克。产卵期在5~12月,盛期在6~8月。用虾拖网、定置网捕捞。夏季捕捞群体至少由2个世代所组成,群聚数量较大,是虾拖网最主要的渔获对象。哈氏仿对虾在闽东、闽南渔场分别占虾类渔获量的57.3%和31.9%。
  中华管鞭虾
  俗名:红头弓、红虾。
  中华管鞭虾广泛分布于底质为沙泥的近岸浅水海域。产卵期在5~10月,产卵高峰出现在6月和10月前后,用拖网、定置网等渔具捕捞,渔获物体长为41~114毫米,体重1.0~19.6克。捕捞群体至少由两个世代组成。
  须赤虾
  俗名:火烧虾、土狗虾、大厚壳虾。
  须赤虾分布于底质为泥沙海域。捕捞群体多出现于水深60米以外,用拖网和定置网捕捞。渔获群体体长为35~113毫米,体重0.3~16.8克,较深水海区个体较大。产卵期为5~10月,以8月和10月为高峰期。
  鹰爪虾
  俗名:白须虾、厚壳虾。
  鹰爪虾分布于以泥为底质,水深10~80米的海域,属中小型虾类。用定置网和拖网捕捞。渔获物体长29~100毫米,体重0.4~15克。产卵期在7~11月,高峰期为8~9月。夏秋季渔获群体大小交替出现,表明有新的世代补充到捕捞群体中。
  长毛对虾
  俗名:大白虾、红虾、白露虾、白灵虾、明虾。
  长毛对虾是福建海区主要的大型虾类,全省沿海均有分布,以闽中渔场及以南海域为多,产卵期在4~6月,产卵群体3月底后分批进入浅海、内湾水域,产卵群体体长100~160毫米。80年代以来,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亲虾需求量大,产卵期间在平潭及以南海域有多艘小船用多层流刺网捕捞,年捕获量20~40万尾。1985年起采取人工放流增殖办法,使福建海区长毛对虾产卵群体保持相对稳定。
  日本对虾
  俗名:竹笋虾、竹节虾、斑节虾、九节虾。
  日本对虾是福建海区的大型虾类,分布于水深10~100米的海域,有钻沙习性,出水后能维持较长时间不死。用拖网等渔具捕捞,渔获体长80~260毫米,雌虾性成熟最小体长110毫米。产卵期较长,每年2~9月都有成熟个体。日本对虾是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
  毛虾
  毛虾属樱虾科的小型浮游虾类,有中国毛虾和日本毛虾两种。前者群聚数量大,产量占毛虾总产量80%以上,全省沿海水深50米的海区内均有分布,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一年有两个生殖群体、两个世代,分别在4月和8、9月产卵,产卵场分布于沿岸河口和港湾水域,产卵后亲体部分死亡。用定置网捕捞,以闽东渔场产量居多,闽中渔场次之。全省年产量波动于0.87~4.82万吨之间。1993年产量24480吨。
  龙虾
  龙虾属爬行虾类,有中国龙虾和锦绣龙虾两种,是虾类中个体最大的品种,体长200~400毫米,体重1~2公斤。龙虾善于爬行,白昼常常伏在海底岩礁的缝隙里,喜欢夜晚出来活动。幼体善于漂浮水面,且时间较长,经数次脱壳后才能成型。小龙虾先经一段游泳生活阶段后才定居海底。用刺网和虾笼等渔具捕捞。
  (二)蟹类
  福建海区的蟹类有132种,常见种类或经济种类有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锯缘青蟹、逍遥鳗头蟹、乳斑虎头蟹、红线黎明蟹、长螯拳蟹、斑纹〓、隆线强蟹、毛肓蟹等。
  福建统计梭子蟹的产量包括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远海梭子蟹等,50年代平均年产量0.48吨,60年代平均年产量0.49吨,70年代平均年产量0.49吨,80年代产量大幅度提高,平均年产量1.55万吨;1993年产量3.14万吨。根据历年统计分析和资源调查评估:福建海区梭子蟹的年可捕量为1.5~2.0万吨,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
  三疣梭子蟹
  俗称:䂝、〓。
  福建海区梭子蟹栖息于底质为软泥、沙泥、贝壳以及岩礁海藻丛生的近海,具有短距离南北和深浅移动的习性。冬季常在水深25~50米海域集群,产卵盛期在3~4月,雌蟹一生只繁殖一次。全省均有分布,以闽中渔场数量最多。用流刺网、拖网、延绳钓捕捞,渔期为9月至翌年3月。渔获物最大体宽可达220毫米、优势体宽约150~180毫米。
  锯缘青蟹
  俗名:〓。
  锯缘青蟹喜栖息于泥沙或泥及红树林的潮间带和浅水海域,适盐范围7.2~33.0‰,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区亦可生活,全省均有分布。产卵期在3~10月、以3~4月为盛期产卵后雌蟹便死亡,雄蟹可活到第二年才衰老死亡。产卵蟹壳长80毫米左右,体重100克以上。锯缘青蟹生长是以脱壳来完成,一生中要多次脱壳,每脱壳一次,可增长3~10毫米。
  五、头足类①
  福建海区头足类有47种、分属11科。其中,乌贼科主要有日本无针乌贼、虎斑乌贼、拟目乌贼、金乌贼、白斑乌贼等;枪乌贼科中主要有中国枪乌贼、莱氏拟乌贼、诗博加枪乌贼、火枪乌贼、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长枪乌贼等。根据资源调查及产量变动趋势评估:福建海区乌贼可捕量为0.5~0.7万吨;枪乌贼现存资源量3.1万吨,可捕量1.9~2.3万吨。枪乌贼是福建海区具有开发利用前途的捕捞对象。
  日本无针乌贼
  俗名:乌贼、目鱼、墨鱼。古名:乌鲗、墨鱼。
  福建的日本无针乌贼分属浙南闽东种群及闽中群、闽南群。春季分布于外侧海区越冬场的群体先后游向近岸产卵场,闽南群3月下旬~4月上旬自东南外海游向兄弟岛、东椗岛和漳浦沿岸海区产卵;闽中群3月下旬至5月上旬先后进入崇武、乌坵、牛山等近岸海区产卵;浙南闽东群3月下旬起先后进入浮英、嵛山、台山、南北麂近岸海区产卵,9月份先后分散索饵,随后游向越冬场。用墨鱼拖,底拖网、大围缯、定置网捕捞。成熟个体胴长100~190毫米。以闽东渔场产量为多。其资源易受环境条件变化而波动,全省年产量50年代约0.12~0.40万吨,60年代约0.12~0.78万吨,70年代约0.20~0.46万吨,80年代约0.17~0.83万吨。1993年产量达1.99万吨。
  中国枪乌贼
  俗名:鱿鱼、柔鱼。
  福建的中国枪乌贼具有明显的春、秋两个生殖群体。春生群的群体小,胴体长在200毫米以上,是产卵群体;秋生群的群体较大,个体参差不齐,属产卵索饵群体。主要分布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闽江口以北较少捕到。作业时间为5~9月,用鱿鱼手钓、灯光围网、拖网捕捞。渔获物胴长为36~485毫米,平均胴长176.3毫米;体重5~900克,平均体重182.7克。福建省中国枪乌贼年产量,60年代约0.017~0.205万吨,70年代约0.01~0.14万吨,80年代约0.14~0.93万吨,1993年产量2万吨,产量呈上升趋势,是福建海区有一定潜力的渔业资源。
  莱氏拟乌贼
  俗名:软匙、精瓶。
  莱氏拟乌贼是福建省海区一种较大型的头足类动物,胴长46~350毫米,大者胴长达450毫米,体重达1.8公斤。主要分布于盐度较高的外侧海区,近岸海区很少捕到,以台湾海峡南北翼较外海区为主要作业区。用拖网、手钓、灯光围网捕捞。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产量较多。
  杜氏枪乌贼
  俗名:锁管。
  福建的杜氏枪乌贼分布较广,是一种中小型的头足类动物。产卵期8~9月,用拖网、灯光围网、定置网捕捞。渔获物胴长25~233毫米,体重2~170克。以台湾海峡近岸浅水区数量较多。
  六、贝类
  福建海区贝类.有腹足纲贝类202种、瓣鳃纲贝类143种,共有贝类345种。有泥蚶、缢蛏、青蛤、文蛤、西施舌等穴居生活型;有褶牡蛎、棘刺牡蛎、海菊蛤等以贝壳固着在岩石或其它物体上的固着生活型;有翡翠贻贝、扇贝等,用足丝附着岩礁、碎砾、贝类等外物的附着生活型;有单齿螺、锈凹螺、锦蜒螺等大部分属腹足纲贝类的匍匐生活型。
  福建海区自然贝类资源的采捕,在潮下带采捕数量较大的有波纹巴非蛤、栉江瑶、棒锥螺等;在潮间带采捕数量较多的有寻氏肌蛤、织纹螺、方斑东方螺、大竹蛏、中国绿螂、鸭嘴蛤、青蛤、文蛤等。年捕捞量最高达10万吨。
  利用贝类资源进行人工增养殖增加贝类产量,是福建海区滩涂资源利用的特色,已进行人工或半人工养殖的品种有牡蛎、缢蛏、花蛤、泥蚶、贻贝、扇贝、西施舌、杂色鲍等。1993年贝类养殖产量达28.6万吨。
  翡翠贻贝
  俗名:淡菜、海红、菜恋。古名:东海夫人、壳菜,见《闽中海错疏》。
  福建海区翡翠贻贝属亚热带种类:壳表翠绿色,个体长可达200毫米,最适盐度14.5~29.0‰,分布于平潭以南沿海。繁殖期在4~6月及9~11月。近年来,沿海群众利用木麻黄等木材插于繁殖场,进行自然海区采苗,人工管养生产。
  华贵栉孔扇贝
  福建海区华贵栉孔扇贝为热带和亚热带种,体型大,生长快。生殖力强,每年可生殖5~7次。喜栖息于水色清晰、潮流畅通,水深4~30米的岩礁、沙砾、碎壳质的硬质海底。分布于漳浦、东山等地沿海。
  杂色鲍
  俗名:鲍鱼。古名:石决明,见《三山志》。
  杂色鲍栖息于海水澄清、潮流畅通、生有海藻、水深20米以内的岩礁地带,每年水温24~28℃的5~7月间生殖,以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生殖盛期。分布于平潭、莆田、东山等县沿海。70年代以来通过人工育苗进行养殖和放流增殖。
  栉江瑶
  俗名:江瑶。古名:玉珧、马甲、杨妃舌,见《海错百一录》。
  栉江瑶栖息于水流平缓、风浪平静、砂泥质的内湾。小个体生活在低潮区,较大个体生活在潮下带水深50米以内,繁殖期在5~9月。本省分布于闽江口以南浅海,以泉州湾、兴化湾、东山湾海区为多。1974年泉州湾发现栉江瑶,1975~1978年连续四年大规模采捕,最高年采捕量7000吨,后因滥捕,资源受损。目前仅在大坠一带深水区尚有少量可供采捕。80年代中期漳浦古雷半岛附近又发现栉江瑶。
  文蛤
  俗名:藕仔。
  文蛤的壳面光滑褐色花纹,略呈三角形,栖息于低潮区至浅海细沙底质中,穴居深度1~5厘米,常因环境变动而移动,广泛分布于全省沿海。年产量在100吨以上。近年来已发展人工养殖。
  方斑东风螺
  俗称:黄螺。
  方斑东风螺贝壳呈长卵形,壳面被黄褐色壳皮,有长方形的紫褐色斑块,栖息于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沙泥海底,营匍匐生活,分布于长乐、霞浦、惠安等地沿海。长乐县已进行人工管养。
  西施舌
  俗名:海蚌。
  西施舌多栖息在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米以内底质细沙的海区,繁殖期5~7月。分布于霞浦、长乐、平潭、诏安、晋江、东山等县沿海。特別是长乐梅花穿山行至江田文武沙一带海域是重要产区。
  寻氏肌蛤
  俗名:乌〓。
  寻氏肌蛤,栖息于粉砂至混合砂底质潮间带至潮下带,常以足丝缠结成群附着于中低潮区的泥沙上。全省沿海均有分布。据调查:其生物量最高的是漳浦的浦头,达1534.2克/米2,密度为12868个/米2。经对14个滩面寻氏肌蛤进行专项资源评.估测算:全省寻氏肌蛤的资源量达19.7万吨。①目前采捕的寻氏肌蛤是对虾养殖鲜活饵料的主要来源,仅福州市年采捕量5万吨。
  渤海鸭嘴蛤
  俗名:蚣蚮。
  渤海鸭嘴蛤广泛分布于本省沿岸潮间带,出现率达50%,生物量0.002~29.42克/米2,密度为2~230个/米2。栖息于泥沙底质中,潜人沙层约10厘米深,数量较多。据海岸带调查时对5县市7个滩面调查后测算:全省渤海鸭嘴蛤的资源量为73643吨。②渤海鸭嘴蛤是养殖对虾的主要鲜活饵料。
  七、藻类
  福建海区海藻有分属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蓝藻门等201种。主要经济种有紫菜、海带、江篱、浒苔、鹅掌菜、石〓、铁丁菜、马尾藻、羊栖菜、红毛藻、石花菜、海萝、鹧鸪菜等。福建沿海自然生长的藻类,有采收利用的种类是江篱、浒苔、石花菜等。
  福建的海藻经过几百年的利用和发展,目前进行人工养殖的有紫菜、海带、江篱、羊栖菜等。1993年紫菜养殖产量达13772吨,海带养殖产量达170124吨。除上述已利用的品种外,分布于泥和泥沙滩上的绿藻类浒苔,其生物量甚大,如东山大〓中潮带,生物量达30.52克/米2。广泛分布于本省潮间带的真江蓠,年采捕量达几百吨,在厦门杏林湾海区50年代年采捕量达250~300吨。海萝在平潭青峰(岩石)中潮带的生物量达425.84/米2。羊栖菜、马尾藻等在全省沿海岸石岸的低潮区至潮下带分布甚广,生物量也大。据平潭县水产实验所报告,从1954~1961年8年间,平潭共采用鲜菜18424公斤,最高年份6000公斤,最低年份为250公斤。
  海藻在本省种类多,分布广,可供食用、药用,并能为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和国防工业提供原料。有的种类同时兼有多种用途,是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值得进一步组织开发利用。
  海带
  海带为亚寒带藻类。福建海区没有自然生长的海带。1956年,从青岛市引进入工培育的海带苗在连江县筱埕长岙湾试养成功。1958年掀起养殖海带热潮,使这一北方藻类迅速在全省沿海生长繁殖,成为沿海地区的海水养殖主要品种。
  坛紫菜
  俗名:紫菜。
  坛紫菜叶片薄膜状,呈紫色,多生长于风浪大的高潮带岩礁上,广泛分布于本省沿海。以平潭、福清、莆田、惠安等为多。紫菜是福建省自然海区生长的藻类利用最早、数量最大的品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潭就以采收的紫菜作为贡品。随着历史进展,紫菜先是自然海区采集后管养,60年代后进入人工养殖,是沿海的主要养殖品种。
  八、其它
  海蜇
  俗名:蛇、蚱。
  福建海蜇分属闽南、闽中、闽东群体,具有生长快、生命周期短、资源波动大、恢复力强等特点。幼体发生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区域,幼体见苗闽南渔场从“雨水”前后、闽中渔场从“春分”前后、闽东渔场从“清明”前后开始。福建海蜇出生后4个月平均伞径达600毫米、平均重量达7000克。全省沿海都有生产,渔期5~9月,以闽东渔场产量为高,用定置网和围缯捕捞。全省年产量波动大,最高的1973年达1.15万吨,最低的1985年仅24吨,1993年年产量为4228吨。
  抹香鲸
  俗名:鲸鱼。古名:海鳅、海,见《三山志》。
  1985年12月22日,在福鼎县秦屿打鱼岙有12头抹香鲸冲滩搁浅,经抢救无效致死。最大的体长16米、重20吨,小的12米、重15吨。厦门水产学院(集美)和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各留一头标本。
  伪虎鲸
  俗名:海猪。
  1986年3月在连江县沿海捕获3头,大的体长2米。
  中华白海豚
  俗名:白〓、华白豚。
  春季有时出现于厦门港、泉州湾、铜山湾、诏安湾、湄洲湾及三都澳等港湾中。1961年1~7月,用双重刺网在厦门港捕获35头,总重量4391公斤,个体长1.8~2.5米,体重110~245公斤。
  真海豚
  俗名:乌痛、妈祖鱼。
  春末由外海游至近岸,少者3~5头,多者数百头成群。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常有小群海豚追逐拖网捕获的鱼类,在惠安崇武近岸海区,每年4月下旬常见成群真海豚起伏游泳,当地渔民称之为“拜妈祖”。
  中国鲎
  中国鲎在古代泥盆纪就有出现,曾繁盛一时,现代鲎在形态上与古代一样,称为“活化石”。鲎是低等动物,血液里只有血绿素而没有血红素,鲎血呈青蓝色。全省沿海均有分布,每年5~8月退潮时,常有成对的中国鲎爬到浅滩产卵而被捕获。
  红树植物
  福建沿海的河口潮间带的高、中潮区,生长着红树林,共有10种,隶属于8科、9属,一般高度1~3米,最高达6.7米。以秋茄、海漆、桐花树、白骨壤等4种分布较广,樟江口至九龙江口一带为主要分布区,往北种数减少,三江口以北直至鲎屿一带仅有秋茄一种。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是适合虾、蟹、贝类的繁殖和生长的场所。
  第三节 内陆水产资源
  一、生物饵料①
  (一)浮游植物
  福建省内陆水域浮游植物分属7门,174种。其中绿藻门83种,占浮游植物总数47.7%;硅藻门和蓝藻门各35种,各占总数20.1%;甲藻门、裸藻门和金藻门各6种,各占总数3.4%;黄藻门3种,占总数1.8%。
  福建内陆水域由于类型、地理位置不同,且各水域多数自成体系,浮游植物没有全省统一的数量分布。据长汀县1981年春、夏两季调查,浮游植物量平均值:池塘17.28~163万个/升;水库0.967~32.9万个/升。据莆田市1980年调查,各季浮游植物量:池塘15~66万个/升;河沟1~1.15万个/升;水库0.234~5.83万个/升。
  (二)浮游动物
  福建淡水浮游动物有103种,其中轮虫类33种,占总数32%;原生动物32种,占总数31.1%;技角类25种,占总数24.3%;桡足类13种,占总数12.6%。
  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平均值:古田水库为1.46毫克/升;东张水库为0.939毫克/升;活盘水库0.56毫克/升。
  (三)水生植物
  福建省渔业上可利用的常见生植物17科、38属、42种。按生态类型分:挺水植物有芦苇、泽泻、莲、茭白、稗、喜旱莲子等18种,占总数42.8%;浮叶植物有菱、芡实、马来眼子菜、睡莲、荇菜等5种,占总数11.9%;漂浮游植物有水浮莲、凤眼莲、小浮萍、青萍、满江红等8种,占总数19%;沉水植物有苦草、金鱼藻等11种,占总数26.2%。
  二、鱼类
  福建淡水鱼类分隶于9目、23科、95属、163种。其中鲤形目105种,占淡水鱼类总数64.4%;鲈形目23种,占总数鲶形目18种,占总数11%;鳗鲡目7种,占总数4.3%;其它5目10种,占总数6.1%。
  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虎鱼等。
  福建淡水鱼类由洄游性鱼类和纯淡水鱼类二个生态群组成:纯淡水鱼类有148种,占总数90.8%。包括从长江、珠江、黑龙江或国外移人的养殖种类有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罗非鱼、青鳉等种。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鲥鱼、七丝鲚、风鲚、刀鲚、香鱼、白肌银鱼、尖头银鱼、日本鳗鲡、中华鳗鲡、短头鳗鲡、疏斑鳗鲡、乌耳鳗鲡、花鳗鲡、福州鳗鲡等。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种类近8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鲟鱼、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胭脂鱼、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马口鱼、华鳊、拟〓、〓、蛇〓、似〓、厚唇鱼、铲颔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类、〓类、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鲂、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刺鮠、香鱼等。
  福建的河流自成系统,独流人海。各河流分布的种各具特色。闽江有纯淡水鱼类131种,仅分布于闽江流域的鱼类有短头鳗鲡、福州鳗鲡、胭脂鱼、鳤鱼、长江〓、贝氏〓、彩面鲋、细纹颔须〓、嵊县胡〓、湘江蛇〓、小线瓣结鱼、长须鳅〓、纵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大鳞泥鳅、南方大口鲶、鳗尾觖、大眼鳜、长体鳜、斑鱖、暗色鳜、霍氏细栉〓虎鱼。九龙江有93种,仅见于九龙江水系有寡鳞银飘鱼、九龙江拟腹吸鳅、中华沙鳅、长棒花鱼和大鳍鳠鱼。汀江有82种,仅见于汀江水系有斑条刺鳑鲏、短须颌须〓、厚唇鱼、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广东缨口鳅、戴氏栉〓虎鱼;木兰溪有72种,仅见于木兰溪有大鳍刺鳑鲏、白河棘〓鲏、细黄颡和石鳜;晋江有64种,仅见于晋江的只有锯齿鳊。鹿溪有33种。
  草鱼
  俗名:鲩(闽西)
  草鱼性活泼,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是草食性鱼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草鱼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青鱼
  俗名:乌溜(闽北)、溜仔(闽南)。
  青鱼是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鱼类,以软体动物为食,5龄鱼性成熟,产卵期为5~6月,本省九龙江上游的华安县十三行是青鱼的天然产卵场。1959年,曾在北溪下游的江东桥附近,捞到大量鱼卵,并孵出鱼苗。青鱼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
  鲢鱼
  俗名:白鲢(福州、莆田)、鲢鱼(闽南、闽西)。
  鲢鱼生活于水体上层,性活泼,善跳跃。摄食浮游生物为主,3~4冬龄,体重3.5~4公斤时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生长快。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鲢鱼是本省主要养殖品种。
  鳙鱼
  俗名:红鲢、花鲢(福州、莆田、仙游)、大头鲢(闽南、闽西)。
  鳙鱼是生活于江河中的上层鱼类,喜栖于有流水或水面较宽的水体,具溯河游动习性,性温和。4~5龄、体重约7.5~10公斤,性腺开始成熟,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6月。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速度快。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等水系。鳙鱼是本省主要养殖品种。
  鲤鱼
  俗名:呆鱼(闽南)、丁板鲤(闽北)、弯头鲤、鲤妈(闽西)。
  鲤鱼喜栖息于水域的底层或水草丛生区域,食性杂。雌鲤性成熟年龄为2龄、雄鲤为1龄。产卵期在2~8月,以3~4月为盛期,分批产卵。生长迅速,体长一般200~300毫米,重约1~1.5公斤,最重的达15公斤。鲤鱼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是江河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福建省养殖的主要品种。
  鲫鱼
  俗名:鲫仔(闽南)、田池仁(莆仙)、鲫鱼仔(闽西)、鲫(福州)
  鲫鱼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适应能力强,能在低氧、碱性较低的环境水体中生长繁殖。1龄鱼性成熟,产卵期在2~6月,分批产卵.卵粘性。杂食性鱼类,分布广。产量约占天然鱼产量25%左右。本省江河、沟渠、池塘、水库均有分布。
  日本鳗鲡
  俗名:鳗鱼。
  日本鳗鲡属降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穴洞中,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时从水中游上陆地,经潮湿草地移居到其它水域。5~8年开始性成熟。每年秋末冬初,亲鳗从江河向江河口移动,随流出海进行降河产卵洄游。孵出的仔鳗,成透明柳叶状称柳叶鳗,随流漂至近海海区及江河口,再经变态成白仔鳗至幼鳗。每年1~4月,幼鳗成群进入江河,然后在各河干支流中生长、育肥。成鳗体重约1公斤,大者体长可达1300毫米,重达5公斤。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木兰溪等水系及沿岸海区。
  胭脂鱼
  俗名:雷公鱼(南平、建瓯)。
  胭脂鱼为温水性中、下层鱼类。幼鱼多栖息于水的上层,行动较缓慢。成鱼多见于水流较急较深的石滩处,营底栖生活,行动较敏捷。5冬龄鱼始达性成熟,产卵期2~3月,分布于闽江中上游,在闽江支流急流、深潭石滩处产卵,建瓯附近为主要产卵场。成鱼体长500~600毫米,最大体重可达30公斤。
  香鱼
  俗名:溪鳗(厦门、龙海)、时鱼(福鼎)。
  香鱼为溯河性中小型鱼类。较大的幼鱼和成鱼栖息于通海的江河,较小的幼鱼(50毫米以下)则栖息于河口和沿海港湾。九龙江的香鱼,8~9月由平和县一带江面洄游到漳州江东桥附近产卵,成鱼生殖后即死亡,仔鱼随流人海,翌年春季体长达60~80毫米再溯河而上。用定置张网捕捞。
  宽鳍〓
  俗名:花斑、花石斑、花函巴。
  宽鳍〓为江河中上游的小型鱼类,喜游于流水较急、底质为砂石或砂泥的浅滩处,常与马口鱼群集一处,冬季常成群潜入深水中的石穴越冬。性成熟早,产卵期在4~6月,在底部有较多砾石和水流较急的浅滩产卵。体长80~90毫米、体重25克左右,最大体重100克。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穆阳溪等水系,捕捞产量较多。
  细鳞斜颌鲴
  俗名:薄鳞黄尾、青尾(闽北)、红鳞鱼(闽南)。
  细鳞斜颌鲴生活于水流较急的江河中下层,平时分散在近岸觅食,冬季喜群栖于敞水区深处。2冬龄鱼开始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行动缓慢,较易捕捞,体长200~300毫米、体重0.5~1公斤,最大个体重达3公斤,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水系。近年来由于滥捕,产量下降。在水库放养苗种1~2次,就可以形成自然种群,可提高水库生产力。
  圆吻鲴
  俗名:麦艄(建阳)、溪勒(莆田、仙游)、赤尾勒(漳州)。
  圆吻鲴是中下层鱼类,生活在江河中水清、流急、水面宽阔的浅水砂石地带.天气寒冷时群集于深水石潭处,气候转暖时分散各处觅食。2冬龄鱼性腺开始成熟,在静水中性腺亦能成熟。产卵期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体长200~260毫米、重150~250克,最大个体重达4公斤。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等水系。在建溪圆吻鲴和扁圆吻鲴占总捕捞量10~20%。
  平胸鲂
  俗名:鳊(通称)、三角鳊(福州)。
  平胸鲂为中下层淡水鱼类,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砾石、生长有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冬季则群栖于深水的岩石缝中越冬。不论江河或湖泊都能生长繁殖,产卵期在5~6月。生长较快,一般体重1~1.5公斤,最大个体重达5公斤。分布闽江、木兰溪等水系。
  黑脊倒刺鲃
  俗名:〓、溪〓(闽北)、溪魁(莆仙)、枋子鱼、杠子鱼、粗鳞(闽南)。
  黑脊倒刺鲃为淡水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砾石较多的溪河中,秋冬季潜居深水的石洞中。雄鱼比雌鱼性成熟快,产卵期在3~4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个体重0.5~1公斤,大者可达5公斤。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交溪、漳江等。
  黄颡鱼
  俗名:黄鮟、草鮟、草黄鮟(闽北)。
  黄颡鱼为小型底栖鱼类,适应性强,喜群集,多在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内生活,白天静栖于水底或隐藏于洞穴内,夜间活动、觅食。2龄鱼性成熟,产卵期在5~6月。产卵后雄鱼在旁护卵,直至幼鱼能独立生活为止。体重30~100克,最大可达750克。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等水系。
  斑鳢
  俗名:乌鱼、蛇头鱼(闽北)、草厉(福州)、厉鱼(闽南、莆仙)
  斑鳢为底栖生活的淡水鱼类,喜栖息于沿岸水草多和淤泥底质的浅水区,冬季游到深水区钻人淤泥中越冬,适应性强,在浑浊或缺氧的水体中均能生存,甚至短时间离水亦不会死亡。产卵期在4~6月。产卵后亲鱼护卵,直至孵出仔鱼体色变黑时才离开。生长快,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漳江等水系。
  鳜
  俗名:白桂(闽北)、姜母鱼(闽侯)
  鳜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不喜集群,白天潜居,夜间溯河上游,夏秋季随洪水游向江河下游。5~6月晴天在上游砾石底、水深不到1米的急流河滩产卵。3龄时成熟。生长快,体长大者可达500毫米,体重5公斤。棘有毒。产卵季节产量高。广泛分布于全省各江河、湖泊。
  三、虾蟹类
  福建省有淡水虾蟹类23种:其中虾类有日本沼虾、海南沼虾、罗氏沼虾、秀丽白虾、安氏白虾、中华小长臂虾、细足米虾、中华新米虾等8种;蟹类有为隆线拟闭口蟹、宽身闭口蟹、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狭鄂绒螯蟹、中华束腰蟹、福建华溪蟹、无齿相手蟹、红螯相手蟹、中型相手蟹、双齿相手蟹、字纹弓蟹、隆背张口蟹、天津厚蟹、沈氏厚蟹等15种。罗氏沼虾系从国外引进的种类。
  福建省淡水虾蟹类自然资源利用,主要是以捕捞中华绒螯蟹、安民白虾、秀丽白虾、日本沼虾等为主,年捕捞500~600吨。
  日本沼虾
  俗名:青虾、河虾。
  日本沼虾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内陆水域,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缓流处,栖息水深1~2米,游泳能力较弱,多在水底攀爬,昼伏夜出。产卵期在4~9月,以6~7月为盛期。全省各地都有捕捞,产量占淡水虾类总产量80%。闽江上游资源量较少,修建水库后,水域生态环境改变,日本沼虾资源量上升。安砂水库等三处年产量达23吨。莆田市1985年产量达225吨。
  中华绒螯蟹
  俗名:河蟹、毛蟹。
  中华绒螯蟹喜栖江河、湖泊的泥岸,常隐蔽在洞穴、石砾、水草丛中。2龄蟹性腺成熟,秋末降河至河口浅海交配、产卵,孵化,长成蟹苗后溯河而上,在淡水中生长。三江口为本省中华绒螯蟹自然繁殖场。其广泛分布于本省各江河。80年代以来通过人工繁殖育苗在江河放流增殖,产量大幅度提高,1993年全省产量达277吨。
  四、贝类
  福建省淡水水域有贝类2纲、4目、7科、13属、18种。即中国圆田螺、湖螺、铜锈环棱螺、方格短沟螺、香港短沟螺、短沟螺、折迭萝卜螺、椎实螺、尖口圆扁螺、湖沼股蛤、背角无齿蚌、河无齿蚌、剑状无齿蚌、背瘤丽蚌、圆顶珠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河蚬。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系从省外引进,其余均为本省地产。
  铜锈环棱螺、方格短沟螺、折迭萝卜螺、尖口圆扁螺、湖沼股蛤、蚌类及河蚬能栖息于流水或静水的环境中,能生活于江河中,也能在池沼及湖泊中生长。田螺和湖螺则栖息于水田、池塘及湖泊中。淡水贝类多数是肉作食用,贝壳可作装饰品、制纽扣等;也是青鱼、鲤等淡水鱼类的天然饵料;蚌类还可供育珠。方格短沟螺是中华技睪吸虫的中间宿主。湖沼股蛤为前近似中首吸虫和范尼民道弗吸虫的中间宿主。
  淡水贝类分布广、数量多的种类有河蚬、田螺及背角无齿蚌、铜锈环棱螺等。全省淡水贝类年产量2000~10000吨。以福州、漳州、莆田、泉州四市产量居多。
  河蚬
  俗名:蟟仔、沙蜊。
  河蚬是福建省淡水贝类主要利用种类,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特别是在江河人海咸淡水交汇江河中。产量大的底质多为沙底、沙泥底。穴居于水底,幼蚬栖息1~2厘米深度,大蚬可潜居于2~20厘米的不同深度。一年四季皆可繁殖,生殖旺季是5~6月。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乌龙江等江河,沿江渔民用“蟟筐”和“沙蜊拖”采捕。全省年捕捞量在500~10000吨之间。闽侯县最髙年产量达7500吨,是城乡市场主要淡水贝类品种。福州、龙海等地已有管养,特别是福州地区管殖河蚬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五、其它
  (一)两栖类
  福建淡水两栖动物有2目、9科、13属、39种。蛙科有21种,锄足蟾科、娃娃科各4种、.蝾螈科、蟾蜍科、树娃科和雨蛙科各2种,大鲵科、小鲵科各1种。此外,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古巴牛蛙亦已在本省定居繁衍。
  广泛分布于全省各种内陆水体的有中华大蟾蜍、中国雨蛙、黑斑娃、虎纹蛙和棘胸蛙等。
  棘胸蛙
  俗称石〓。
  棘胸蛙主要分布于闽西北海拔100~900米的山润,常栖息于背阴的山溪水坑或瀑布,遇扰动即钻人石洞或石块缝中。体长100~130毫米。在5~9月产卵,在流水中产卵附于石上或水中植物上。卵可粘连索状,卵径4~5毫米,产卵后22天后才孵化。近年来,三明市等地已开始人工管养和增殖试验。
  (二)鳖
  俗名:甲鱼、团鱼。
  鳖是生活于淡水中的爬行动物,喜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江河、湖泊、水库和较大的山溪中,白天常出水晒太阳,夜间上岸活动,喜清洁安静的环境,性胆怯。水温低于15℃就潜伏冬眠。性成熟年龄为5~6龄。产卵期在5~8月,以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期。产卵多在夜间,常于晚上上岸在泥沙松软、背风向阳、有遮蔽的地方,用后肢挖成深10厘米的穴,产卵其中,后以泥沙覆盖,约2个月后孵出幼鳖。
  鳖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水域,以南平、三明为较多,晋江境内龙湖的“金钱鳖”久负盛名。光泽县1984年调查,境内资源存有量达157吨。三明市调查,境内资源量为50吨。近年来,自然资源因遭滥捕而衰退。人工养鳖已初具规模,正日益发展。

附注

①福建省渔业区划办公室《福建省渔业资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闽南渔场海洋鱼类资源调查队《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鱼类资源调查报告》(上册),1980年3月。 ①福建省渔业区划办公室《福建省渔业资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①东海水产资源调查委员会福建分会《闽东渔场水产资源调查报告》,1961年;闽南渔场海洋鱼类资源调查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类资源调查报告》(上册),1980年3月。 ①福建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福建省渔业区划办公室《福建省渔业资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①沈家瑞、刘瑞玉《我国的虾蟹》,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福建海区虾类资源探捕调查及捕捞技术研究报告集》,1988年9月。 ①福建省台湾海峡枪乌贼资源调查和渔具渔法研究协作组《台湾海峡枪乌贼资源调查报告》,1986年。 ①张玺、齐钟彦《我国的贝类》,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①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②福建雀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①福建省渔业区划办公室《福建省渔业资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福建省鱼类志编写组《福建鱼类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水产志

《福建省志·水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地理概况,以呈现省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域内分区的差异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