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8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纸
分类号: F768.9
页数: 9
页码: 130-1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土纸生产历史悠久,唐朝开始已有1280多年。历朝都有记述,宋朝和明朝发展尤为突出。刻书业和印刷业推动土纸生产销售。清末民国初,因战乱及国外纸品冲击,土纸生产逐渐衰落。建国后,政府重视土纸生产,供销社经营并扶持,促进土纸生产发展。全省供销社收购土纸48万吨。民国时,纸农向纸行借款常受高利贷盘剥。建国后,政府采取措施扶持土纸生产,包括贷款和预购定金等资金支持。
关键词: 福建省 土纸 日用杂品

内容

福建土纸生产起于唐朝,至今已有1280多年之久。从宋到清,历代的古人著作中有不少记述。
  宋版《列女传》记载“建安余氏靖安刻于勤有堂”(①民国27年(1938)福建省政府统计室编《福建之纸业》。)。这指南北朝时余祖焕居闽中,号勤有居士,世业书籍,为唐以来书业之精萃,直至宋、元、明仍未断。宋朝米芾在《评纸帖》中叙述,他见过唐代神龙(705~707年)时人张仁愿,用福州捶纸(②捶纸:是经过木槌捶打加工使之光滑、呈半透明的书写纸。)写的字帖,当时已历380年之久。
  从宋到明近700年间,本省刻书业发达。建阳县麻沙、崇化两个书坊,所刻书目多达451种,出版总数居全国各书坊之首。长汀、连城印刷业,曾是当时全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刻书、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本省土纸的生产和销售。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后,本省土纸有销往东南亚地区的记载。明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记述:“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杨澜所著《临汀汇考》记载:“汀地货物,唯纸远行四方”(①《福建通志•物产志》第8页。汀,指长汀县。)。明崇祯年间,宋应星在所著《天工开物》中断言:“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②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
  清道光年间,被迫实行“五口通商”,本省开放福州、厦门两口岸。列强倾销洋纸,打击土纸生产,至清末,本省纸业渐趋衰落。光绪26年(1900)以后的10多年中,全省土纸的年平均产值仅有500万元左右。
  民国期间,战祸不断,一度复苏发展的本省土纸,又迅速转为败落。抗日战争前,土纸曾远销到东三省和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广东、湖南等省,还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民国25年(1936),土纸最高产量达91.87万担(每担约75~80斤,折合3.5万吨)。(③民国31年6月福建省政府统计处《统计资料》记载。)抗日战争中,东北、华北销路受阻,出口土纸又因厦门、福州相继失守而去路告绝。1937~1948年,中经日本的侵华战争,国民党政府发动的三年内战。在福建的国民党省、县两级政府对纸业税捐多达数十种(省有特种营业税、防务税、救济捐、储蓄券、同盟胜利公债、军队副食补价款等;县有营业税、保安捐、教育附加捐、商贷捐、出产捐、防空费、自治费、挑夫费、训练费、保甲费、弹药费、各种材料费、乡丁食米费,还有纸业商会公抽和临时捐派等等,(④民国35年11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编印的《福建长汀造纸调查》。)再加上纸行、纸商高利盘剥,大批纸糟因而停产,纸农改业,全省土纸产量1943年减为13.84万担(折合5536吨)。(⑤福建省造纸学会《福建造纸》刊物总第19期,1988年12月出版。)1946~1948年,年平均产量又减为5000吨左右。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土纸。1952年省供销社就着手经营土纸业务。1956年4月,省人委确定,国产手工纸(即土纸)的批发业务,全部由供销社经营。当年12月,又确定土纸为国家统一收购的物资,由供销社统一经营和管理。全省供销社系统将土纸列人组织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重点商品,从供销、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促进土纸生产发展。1952年至1990年,全省供销社收购土纸483579吨(其中文化纸183329吨、粗料纸300250吨),平均年收购量12392吨。
  一、扶持生产
  民国时期,本省有47个县生产土纸。建国后.有58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86%,由供销社经管的主要品种有文化纸(毛边纸、玉扣纸、顺太纸等)、粗料纸(永利纸、长连纸、节包纸等)、高级纸(粉土纸、粉连纸等)。其中长汀、上杭、连城、永定、武平、龙岩、宁化、将乐、尤溪、顺昌、浦城、南平12个县,年提供商品纸500吨以上,为主产县。长汀县1957年提供商品纸3475吨,居全省第一。龙岩地区所属7个县的产量,占全省总产量一半以上。
  (一)资金扶持民国时期,纸农所需的生产资金向纸行、纸商借债,受高利贷盘剥。民国27年(1938),长汀县纸工、槽户向纸行、纸商借款月息由三分增到五分至十五分,还有的“卖赊纸”(产季借贷,出纸时以纸抵还本息)高利盘剥更厉害,8个月期间加倍还本。宁化县有“卖青山纸”的,在砍青备料时借钱,产纸时以纸抵债,“春借七刀钱,冬还十刀纸”,有的要还十四刀纸。
  建国后,本省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扶持土纸生产,促进土纸生产恢复发展。1952~1955年,各产地县供销社配合当地人民银行发放纸业贷款,帮助纸农解决生产资金的困难。1956年起,由省供销社和农业银行联合,对农村集体生产单位发放土纸预购定金,逐级分配到基层供销社同土纸生产单位签订购销合同,解决造纸备料和纸农生活所需资金。1957~1984年,全省共发放预购定金3104万元。1985年起,土纸由二类商品改为三类商品,省供销社停止发放预购定金。此外,从1979年起到1984年,根据省计委、省供销社联合通知规定,从土纸销价中,另加2%的生产扶植费,用于帮助土纸产区对造纸竹林资源的垦复和技术改进,以保护竹山资源。补助标准:每亩竹林不超过2元,生产扶植费由土纸产地县供销社提取,省、地、县从提取总金额中分成掌握:省、地两级各占15%,供全省和地区范围内调剂使用;县提取70%,由产地县安排使用。5年多,共拨出生产扶植费30万元,帮助垦复毛竹林15万亩。1985年后,土纸价格放开,生产扶植费停止提取。
  (二)技术革新建国初,本省土纸生产沿用古老的造纸工具和脚踏料、手捞纸、土焙烘烤等手工操作方法,劳动强度大,工效低。1958年,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开展技术革命,以帮助纸农、纸槽进行操作技术革新和生产工具改良,改善造纸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效率。1958~1965年,省供销社拨出土纸生产科研补助费11万元(其中转拨全国总社9万元),先在漳平县象湖乡和顺昌县石溪搞水力打浆试点。后在龙岩、将乐、尤溪、宁化、上杭、连城等县的一些重点产纸社、队试点,并普遍推广吊帘造纸、水力打浆机制浆、蒸汽焙笼焙纸。1965年,在顺昌县郑坊公社纸厂进行圆帘网湿抄机生产毛边纸试验,以解决脚踏料、手捞纸的手工笨重劳动。
  1971年,推广连城县土纸原料节约代用的经验。1976年,全省已有25个县、市利用稻草、芦苇、麦杆、笋壳、废纸、杂竹、竹皮、甘蔗渣为原料造纸,年产量达19850吨,节约毛竹167万根。1977年,全国总社科研项目确定在本省进行机械化生产土纸试验。到1982年止,全国总社和省供销社共拨出土纸生产扶植资金83万元,在顺昌县郑坊公社纸厂试验毛边纸机械化生产。继而又在南平市土堡公社石城纸厂试验粗料卫生纸机械化生产,在虎山纸厂试验用远红外线烘干粗料卫生纸,惠安县洛阳农机厂用远红外线烘干毛边纸。试验结果.除了松紧度、透气度和正反差3项不及手工土纸外,其他指标均接近手工土纸的质量。通过试验和推广,至1983年,全省已建机制土纸厂166个,购置使用打浆机178台,中、小纸机200多台。
  (三)物资供应1961年下半年,省供销社将土纸列为发展多种经营的重点商品,组织各重点产县供销社联系有关部门解决纸农粮食补贴问题,使纸农的口粮不低于当地农民的口粮标准。宁化县每年下拨土纸备料补贴粮100多吨,永定县每年拨出土纸备料补助粮50多吨。1962年在物资供应紧张情况下,县和基层供销社把造纸必需的烧碱、纯碱、生丝、桐油、黄麻、生漆等生产资料列人计划,保证供应;对纸农特需的猪油、食糖、煤油、电池、黄酒等生活资料,也安排专项供应,促进了土纸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四)质量检验为保持本省土纸特色,维护土纸质量,各级供销社注意把好土纸收购质量关。省供销社每隔二三年抓一次收购土纸质量检验,举办土纸收购评级员培训班。每年在新纸登场时,由产销双方选定土纸收购规格质量标准样品,实行民主评级、对样收购和复评等方法,把好验收关。1964年,省供销社、省手工业管理局、省对外贸易局联合制订《福建省土纸规格质量标准》,对全省土纸主要品种(玉扣、毛边、顺太、连史、改良、大连、节包、永利、长连、厚八刀连、粉土纸等)的等级、重量、张数、长宽度和10多项质量标准都作出具体规定,由生产和经营单位据此建立标本,评级收购。1979~1982年,工商联合两次组织重点产纸县产销双方,进行巡回检查评比,解决生产单位存在的粗制滥造问题和收购单位存在的土纸紧销时提等提价争购、滞销时压等压价的问题。1985年1月起,土纸放为三类商品,实行议购议销。由于缺乏行业管理和指导,质量检验放松,把关不严,产品质量与1957年比较,普遍下降两个等级,全国闻名的顺太纸,一级品不如当年的三级品。多年来,供销社系统的土纸收购员有减无增(年老退役),处于青黄不接状态,无力指导土纸质量检验。为改变这种状况,1989年,在培训土纸验收入员、评选纸样的基础上,编印《福建手工文化纸》纸样标准,对机制纸、手工毛边纸、玉扣纸、顺太纸、连史纸、宣纸、漂白201纸的等级、规格作出具体规定,分发各县收购部门,继续指导按样收购。
  二、收购
  民国时期,土纸多由私商收购。抗日战争前.福州市纸行有百余家,长汀县有纸行30余家,外省客商也纷纷到产地设庄收购,江西纸商曾在宁化县城关开设纸行,垄断全县毛边纸收购。
  建国后至1955年前,国内销售的土纸由国营商业、供销社和私营纸行、个体商贩收购。1955年,主产区龙岩专区的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5个县,由供销社为国营商业代购;龙岩、漳平两个县由供销社收购;永安专区的明溪、清流、宁化等县由国营商业、供销社收购,经营比重各占50%,农村私商由供销社安排;南平专区的顺昌、将乐、沙县3个县,国营商业收购占71%,供销社占32%,私商占1%;浦城县国营商业占50%,供销社占32%,私商占18%。供应出口的毛边纸,均由供销社收购后转交外贸部门。1956年2月,国营商业经营的土纸业务转交给供销社经营。当年12月,全省土纸统一由供销社经营和管理。1957年,全省供销社收购量26521吨,比1953年增长1.15倍。1960~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纸农口粮不足,土纸主产县有许多纸槽停产,土纸产量下降,1961年全省收购5045吨。1962年,提高土纸收购价格,实行奖售制度,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省收购量达到14933吨,比1961年增长1.96倍。
  “文化大革命”10年,土纸生产受“以粮为纲”单一经济的影响,劳动力大幅度减少。1970年又取消物资奖售制度,当年土纸收购量减少到12580吨。但“文化大革命”期间用纸量大,市场供应趋紧。从1972年开始,本省恢复安排土纸生产补贴粮。土纸主产的龙岩地区各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供销社系统负责“产、购、销”一条鞭经营。1974年,中共中央印刷出版《毛泽东选集》,选用宁化县的玉扣纸,因而推动土纸生产。全省土纸收购量在1967~1976年间,年平均14100吨,接近1965年水平。
  1979年后,原来由供销社扶助的集体纸厂承包到户,有的划归乡、村企业经营,土纸的自销量增加。1985年,土纸调为三类农副产品,实行议购议销,形成乡镇企业、手工业联社、个体纸业运销户、纸农以及供销社5条购销渠道竞争。供销社收购量逐年减少,1981~1985年,年平均收购量降为9221吨,1990年仅收购3213吨,为供销社建立后最少的一年。
  收购奖售1954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国家对手工造纸开始实行补贴粮食办法,以解决纸农的口粮问题。
  从1962年第四季度起,收购土纸实行奖售粮食制度。奖售标准:每吨平均奖原粮350公斤,棉布13.3米。其中每吨文化纸奖原粮400公斤、粗料纸325公斤、高级纸(粉连、大连)450公斤;每收购1吨土纸,不分品种一律另奖给烧制、挑运石灰补贴原粮50公斤,另加奖售食糖2.5公斤、棉布1米。1964年、]966年、1968年3次调整奖售标准。1968年,奖售原粮减为250公斤.取消奖售棉布。1970年,取消收购奖售物资的规定。1972年,恢复收购奖售办法,收购每吨土纸补助原粮150公斤。1978年11月起调高奖售标准:平均每吨奖售原粮250公斤,其中文化纸300公斤、粗料纸200公斤;各另奖棉布1.67米。1980年起,除奖售标准不变外,还实行补助化肥办法,用于纸农增产粮食,以补助口粮不足。补助化肥标准:每吨竹料文化纸补助130公斤、竹料粗料纸补助80公斤,每吨竹料高级漂料文化纸补助150公斤。1980〜1985年,共补助化肥8300吨。1985年,土纸放为三类商品,取消收购奖售办法,但对缺粮的文化纸产区,则参照原奖售标准以粮换购,计算时高价对高价,平价对平价。收购土纸补助化肥的规定,也改用以化肥换购的办法处理。
  收购价格本省土纸29个主要品种,从1957年起实行由省统一定价,其中包含由全国总社管理的长汀玉扣纸(五号)、将乐毛边纸(甲等)、永定节包纸(三级)3种纸的价格,由省供销社提出价格调整意见,报省物价委员会批准下达执行。
  1961年,因生产土纸所需的石灰、黄麻、桐油、生漆等原料价格提高,而收购价格偏低,造成收购量下降,市场供应脱销。龙岩专区各县于下半年收购土纸按70%平价、30%协商价格计价,用以补偿纸农向市场购买高价粮食的费用,但只执行半年即停止。1962年10月,执行省物价委员会批准的大幅度调高收购价格的规定。与1957年比较:文化纸类提高65%,粗料纸类提高一倍多。名优产品提高幅度更大:长汀玉扣纸提髙87.5%,浦城顺太纸提高89.8%,永定节包纸提高1.11倍。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土纸收购量回升到15856吨,出现滞销积压。机制纸产量1950年为413吨,1964年发展到44756吨。卫生、包装、簿记、印刷等用纸,部分被机制纸所代替。从1964年起,连续3年调低收购价格:1964年总水平调低7.5%;1965年调低10.7%;1966年文化纸再调低4%,粗料纸不动,调整后全省土纸进销价格平均倒挂9.4%。1977年4月,对省管的29个品种的收购价格又作全面调整,收购价总水平提高10.5%左右(其中文化纸提高9.5%,粗料纸提高产地销售价格平均调高15%左右(其中文化纸提高17%,粗料纸提高13.5%),保证了纸农的合理收益,但总水平仍比1962年低。1979年5月,对27种主要土纸收购价格再行调整,收购价总水平提高16%(销售价格总水平提高15%),价格进销倒挂问题有所缓解。1981年6月开始,对手工生产的竹料纸,实行平议结合的收购办法,按平价占70%,议价占30%的比例掌握,议购价格最高幅度不超过收购牌价40%。1985年1月起,土纸放为三类农副产品,实行议购议销,取消统一定价,土纸涨价数倍,纸农收入增加。如将乐毛边纸(甲级)由1979年每刀7元,议购价为20~25元。
  三、销售
  本省土纸共有200多个品种,其中竹料文化纸质量居全国首位。传统的名优产品有:(1)将乐的毛边纸,以大广纸、京纸、西山纸品质最优,洁白如雪,薄而韧,经久不蛀。建国后,将乐县供销社曾先后调供近百吨上等毛边纸,供国家出版局、京沪人民出版社印刷《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线装本和古籍图书特需之用;(2)长汀、宁化两县生产的玉扣纸,纸色白中带青,细腻,拉力强,色泽经久不变,久存不蛀,素有“玉洁冰清”之誉,能保存数百年之久。1974~1976年,由宁化县供销社调出1~3号玉扣纸640吨,供国家出版局印刷《毛泽东选集》之用;(3)浦城、崇安(今武夷山市)两县生产的顺太纸,为国内独特的优良品种,纸张薄、拉力强、吸水性好、不易虫蛀,适用于临摹写仿、裱背、糊灯等,还是制金银铝箔、贴金、金线内衬纸的必用原料。民国初期,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曾用以印刷《四库全书》和名山古刹的佛经。建国十周年之际,省供销社调出10吨,专供首都“十大建筑物”作装饰贴金用原料。(4)邵武、光泽、连城县生产的连史纸,色泽洁白、经久不变,吸水性好,耐卷曲。还有永定、上杭的节包纸、清流的斗方纸、尤溪的永利纸,是粗料纸的名牌,也曾驰名国内外。
  (一)调供省外1952~1955年,土纸由各产地县供销社自行售调省外。1956年开始,土纸列为二类商品,实行计划管理,全国总社每年下达计划,安排竹料文化纸调出省外计划,有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吉林、河北、北京、上海、天津11省、市、区。其他品种的土纸,由本省供销社根据省外市场需要,自行调拨供应。1952~1990年,调供省外土纸共计11.15万吨,其中列为全国总社计划调拨的有5.26万吨(文化纸)。1985年,土纸放为三类商品议购议销后,文化纸不再实行计划调拨,主要通过全国和省供销社召开的物资交流会,组织产销区直接见面,签订购销合同,向省外销售。1985~1989年,共销售1.15万吨。1979年,全国总社拨出专款,在本省顺昌县建3000平方米仓库,供调往省外和特需土纸中转储备之用。
  (二)省内供应1956年,全省土纸收购、调拨、批发业务归供销社统一经营和管理,城乡市场土纸供应由供销社安排,国营商店,市、县供销社的日杂商店,基层供销社和农村合作商店、小组等,均经营土纸的零售供应业务。1956~1957年,机制纸发展到7200多吨,由于膳写、账簿、书简包装、卫生、裱背、表册、卷烟、鞭炮、信笺、信封等用纸数量大,1956年土纸销售1.35万吨,1957年销售1.54万吨,为建国后销售数量最多的两年。1961~1963年,收购量减少,货源不足,供应紧缺。1962年,供应3108吨,一些销区城镇对粗料纸采取凭证(户口)限量供应,优先保证妇女的卫生用纸。1977~1980年,随着文化教育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学生用的簿籍、印刷古籍图书和书写字帖等所需的文化纸急剧增加,虽然年销售量保持在9100吨至10700吨之间,但市场供应仍显紧张,厦门等地规定城市居民凭户口簿定量供应粗料卫生纸,有些县、市卫生纸也供应不足或脱销。1985年,土纸放为三类农副产品,购销价格上升;机制纸已发展到年产30多万吨,印刷机关办公用纸和学生簿籍多用机制纸;卫生、包装用的粗料纸,大都为绉纹卫生纸和塑料薄膜所代替;用于加工迷信纸的粗料纸,销路不稳定。故全省土纸滞销积压,价格回落。1990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的土纸销售量降到2788吨。
  (三)调供出口土纸是本省的传统出口商品,明朝以来,行销东南亚各国。民国19年(1930)至25年(1936),本省土纸输出海外总值达5190.6万元(国币,下同),年均741.5万元。最多的1930年为1139万元,以后趋向减少。到抗日战争前一年(1936年)为457万元。(①民国28年(1939)出版《福建统计年鉴》——海关纸类输出。)建国后,从1952年起,供销社承担为外贸部门出口提供土纸货源业务。1952~1987年,供销社调供外贸部门出口的土纸共计11.80万吨,年均3277吨。出口土纸运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柬埔寨、印尼、缅甸、越南、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有大连纸、书写纸、玉版纸、连史纸、毛边纸、宣纸等文化纸类,和节包纸、永利纸、斗方纸等粗料纸类。以粗科纸占大部分,还有以土纸为原料加工的的迷信纸。1988年起,供销社停止为外贸部门提供出口货源,由外贸部门自行收购出口。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本志记述了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的商业历史发展,包括民主管理、茶叶经营、日用杂品经营、生活资料经营、机构、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