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839
颗粒名称: (二)销售
分类号: S666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柑桔销售以快运快调为主,外销主要通过海运和铁路运输。出口量和省内市场供应在70年代逐渐增加。柑桔价格由各产销地、县(市)自定,1985年省物委调整了进批和批零差率。
关键词: 福建省 柑桔 销售

内容

柑桔上市时间集中,量大易腐。快运快调,降低损耗,是销售的重要环节。供应出口的柑桔都选择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转口,以达到快运快调的要求。1956年前.闽侯地区各县(市)外销前苏联的柑桔.由福州市马江海运上海中转;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由马江航运香港。龙溪地区各县(市)外销前苏联及港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柑桔,从产地陆运厦门,再分别海运上海、广州或汕头转口。漳浦、诏安的柑拮,一般采用陆运汕头转口外销。1956年鹰厦铁路通车后,外销苏联的柑桔.多在省内漳州市郭坑、南平、古田县莪洋、闽清等铁路沿线设中转站,采用保温车厢直运国境站交货。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仍通过海运。
  供应出口的柑桔,1950年仅闽侯县所产的福桔、雪柑少量出口试销。1952年,供销社经营柑桔后,提供出口货源扩大到福州市郊、闽清、长乐、龙海、长泰、漳浦、华安、南靖、诏安、云霄、永春、平和、南安等县。提供出口主要品种有福桔、雪柑、芦柑、蕉柑及少量的印柑、橙柑、红桔等,数量为3484吨。1954年,柑桔列为支持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出口品种,出口数量增加到10840吨,1956年12512吨;1957年19402吨,占收购量的58%,是供应出口货源最多的一年。1963年停止对前苏联出口.出口量下降,1965年下降为889吨。70年代后,主要对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对港出口的柑桔以芦柑、蕉柑、福拮、雪柑、甜橙为主。但由于品种、规格、质量、保鲜、包装、运输以及经营等方面存在问题,削弱了竞争能力。因此,供销社提供外贸出口的货源,1971~1980年年均2821吨,1981~1990年均降到827吨。
  调供省外的柑桔,1952年为5478吨,主要调供上海市,少量调天津、青岛等地。1956年,柑桔纳入计划分配后,除上海市外,还调给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共10564吨。其中京、津、沪3大城市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1957年后逐年减少,1阳9年为608吨,1如2年降为50吨,1965年到1970年,基本没有外调。1972年,柑桔增产,收购量增加,调省外回升到482吨。80年代,柑拮连年丰收,调出省外的每年都在1万吨左右,最高的1987年达24034吨。
  省内市场供应,1952年至1955年,年均供应6232吨。1956年,柑拮丰收,省内供应13741吨。当年省内开始安排加工罐头原料1“2吨,M58年增至《15吨。60年代初,柑桔减产,市场供应减少,1961年供应1944吨,不及建国初期的三分之一,1963年减为1384吨,为建国后省内销售最少的一年。70年代,产量回升,1973年供应增至7956吨。此后,每年平均在8000吨以上。这时,福州市场供应也比往年好转.年均在1000吨以上。供应量虽有增加,但仍满足不了消费增长的需要。福州市供销社曾一度在节日期间采取批条或发票、凭证定量供应。1980年后,柑桔产量增加,省内供应状况好转。1982年,省内供应18460吨,其中福州市1448吨,厦门市1054吨,供应铁路125吨,支前200吨。1984年起,实行多渠道经营,柑桔在市场上放开销售。由供销社系统经营的,1984年省内销售17301吨,1990年达19710吨,是建国后最多的一年。
  柑桔的销售、调拨价格,省只规定作价费用差率,具体价格由各产销地、县(市)自定。1974年规定的各种作价差率是:1.批发价,产地按收购价加购批差率12%作价;销地按进货价加进批差率9%作价。2.调拨价,产地直收直调省内销地的,购调差率为6%,经加工挑选的按成本加10%作价;调省外的按收购价加代购手续费和各项直接费用再加经营费用率15.1%作价。3.零售价,产地的批零差率为10%;销地的批零差率为15%。4.季节差价的幅度掌握15%作价。1985年省物委调整各项作价差率,规定最高的进批差率产地为12%,销地为18%;批零差率产地为20%,销地为2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本志记述了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的商业历史发展,包括民主管理、茶叶经营、日用杂品经营、生活资料经营、机构、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