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柑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837
颗粒名称: 一、柑桔
分类号: S666
页数: 8
页码: 72-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柑桔生产在建国后发展迅速,产区遍及68个市、县,1990年总产量达40.68万吨。主要品种有福桔、芦柑、蜜柑等,产品除省内销售外还销往多个省(市)和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投入包括提取改进费和贷款资金的支持。物资供应包括苗木、化肥、钢材、水泥等。技术支持包括聘请技术员和举办培训班。柑桔收购由供销社统一经营,实行派购制度,完成派购计划后实行议价。
关键词: 福建省 果品 柑桔

内容

福建是全国柑桔生产重点省份之一,仅次于四川、广东、湖南、浙江,居全国第五位。建国前,仅福州(包括福州市郊、闽侯、闽清、长乐、连江等县)、闽南(包括龙海、长泰、华安、漳浦、诏安、南靖等县)两大老桔区。1949年总产量11100吨。建国后,产区遍及68个市、县,1990年总产量达40.68万吨。主要品种有福桔、芦柑、蜜柑、雪柑、蕉柑、印子柑、夏橙等。产品除省内销售外还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山东、辽宁、吉林等10多个省(市),还有出口原苏联、原民主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50年代,在柑桔重点产区的县、市供销社,分别建立扶持生产的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资金、物资、技术。
  资金1964年起,由供销社按柑桔收购价提取1%作为改进费,用于发展柑桔生产或改进生产技术,引进新品种。当年,闽侯柑桔厂提取改进费4920元。后因机构移接业务变动,曾一度中断,到1975年恢复提取改进费。从1975年起到1980年止,共提取改进费23万元,分别由农业部门(占60%)和供销社(占40%)掌握使用。1964年到1966年,由全国总社和农林部拨给本省扶持柑桔生产长期贷款300万元(每年100万元)。1972年到1986年,省供销社共拨出无息贷款212.58万元,分配各产县(市),用于补贴生产投资(已到期的共收回24.7万元)。福州干鲜果站从1982年到1988年提前预付柑桔收购款385万元,供产区的柑桔采收前用作生产费用。
  物资从1968年至1986年,建瓯、沙县、永安、三明、将乐、福州、云霄、永春等县、市供销社,组织供应柑桔苗木467万株,其中从省外引进良种苗木50万株。1986年,省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与福州市郊城门乡果树专业户联办福桔良种苗20万株,供应罗源、长乐等县柑桔新区发展新果园。1978年,农林部和全国总社确定本省永春、南靖、平和、建瓯、长泰、南安、三明市郊、闽侯、福州市郊为全国柑桔商品生产基地县。从1978年到1983年,每年分配基地县专用化肥2090~2350吨,供培育幼树使用。从1977年到1981年,全国总社下拨和省、地拨给全省各主产地柑桔专用肥(包括化肥、饼肥、骨粉)共70654吨,供各地果园用。1977年到1986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先后拨供各地生产专用钢材456吨,水泥120吨,汽油、柴油169吨,喷灌机41台,以及用于购置高压喷雾器专用贷款4.01万元,机械化喷灌专用贷款9.06万元。
  技术1970年到1981年,永春、建瓯、永安、沙县、将乐、漳平、仙游、云霄、福州、三明等县、市供销社,聘请柑桔生产技术员85人,加强对新发展柑桔生产地区技术指导。长泰、福州、将乐、建瓯、永安、沙县6个县、市供销社.1983年到1987年,共为乡镇和基地果农培训生产技术骨干1530人次。1983年,省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举办重点产地县柑桔品种改良高接换种技术培训班,培训30多名生产技术人员,推进品种结构调整。当年改造温州蜜柑122亩,为改善品种结构作出示范。
  (一)收购建国初期.柑桔由国营商业、供销社、私营商业经营。1950年,国营商业收购2544吨,占上市量24.42%;私营商业占75.58%。1952年,全省各地供销社建立后,把柑桔作为供应城市和出口的大宗品种安排经营。当年柑桔收购量为11282吨,占上市量66.08%,满足果农的推销要求;私营商业占33.92%。到1955年,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占领了柑桔市场,共收购27300吨(其中供销社25600多吨),占93.77%;私营商业仅占6.23%。1956年,省人委规定柑桔列为国家计划收购商品,委托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禁止私营商贩直接向果农收购。私商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发证后,凭证向当地供销社或果品交易所进货。当年,各产地供销社发放预付收购款71.5万元,全年收购量达26431吨,占全省总产量92.1%。1961年,柑桔减产,收购量下降为6201吨。从1962年至1968年,年收购量徘徊在2000~5000吨。70年代后,柑桔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供销社在重点产区增设收购网点,方便果农交售。收购量逐年增加,1973年收购10014吨,1979年达21426吨。1980年,柑桔出现多渠道收购,为保证国家计划,省政府批转省供销社报告,规定按国家牌价实行派购,按产量确定国家购60%、果农留40%。是年,全省供销社收购量达21096吨,占总产量60.9%。1981年,柑桔派购计划内实行平价(国家规定的牌价),完成派购计划后实行议价。1982年,收购量达32687吨,接近1957年的水平。1983年,省政府确定福州市郊、闽侯、闽清、仙游、永春、南安、长泰、平和、龙海、南靖、华安、漳浦、建瓯、顺昌、南平、建阳、三明、沙县、永安、尤溪、漳平、连城等22个主产县(市),实行派购,按当年产量购半留半,留的部分允许果农自行处理。当年,全省收购量达30116吨,占总产量54.1%。1984年,柑桔市场放开,实行多渠道经营。为适应新形势,各地供销社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购方式,省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与福州市郊螺州乡镇企业和果农专业户联营。三明市果品食杂公司与三明市列东柑桔场,建立稳定产销关系,由公司派技术员驻场指导,承包柑桔生产技术,场里按当年产量70%以低于市价卖给供销社。福州市供销社干鲜果站以贷资金、帮技术、供物资、收产品的形式与郊区琅岐、建新、盖山等乡(镇)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从1986年以来,按合同低于市价收购,年收购量为4500~5000吨。福州、厦门、泉州市供销社,从1984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果品批发交易市场,组织产销直接见面,自由成交,并为产、销户开展代购、代销、代贮、代运、代加工、代包装,方便果农、扩大销售。如福州果品批发交易市场,1985年创办以来,把原来以自营购销为主的行栈,办成多渠道,少环节、多种经营方式、多功能的新型批发交易市场。从1985年到1988年,组织成交各种水果92421吨.其中柑桔26345吨,约占福州市场总交易量的40%,到场交易的有本省33个县70多家运销户、果农、果林场、基层供销社及果品经营单位,相互间建立产销业务关系。1988年,全系统收购柑桔32510吨,占总产量15%;1990年,收购量增到40412吨,却仅占总产量的10%。
  收购柑桔实行奖售办法,从1962年开始,1968年停止,1974年恢复,直到1983年止取消。历年奖售的物资和标准如下表:
  柑桔收购价格:抗日战争前(1936年)按与稻谷的比价折算,每50公斤福桔折中晚谷37.5公斤、芦柑折中晚谷52.5公斤。建国后,柑桔收购价格总水平逐年提高,并按果实的大小、色泽及伤害、病虫害实行分等级论价。龙海县1950年二级芦柑每50公斤收购价为11.87元,折中晚谷53.25公斤;1956年收购价调高为12.4元,折中晚谷78.45公斤,超过抗日战争前的49.4%。又如闽侯县,1953年二级福桔每50公斤收购价10.1元,折中晚谷63.25公斤;1956年收购价调高为11元,折中晚谷66.2公斤,超过抗日战争前的76.5%。1957年起,全省柑桔(主要品种)的价格,归省统一管理和制订。1960年,调整提高柑桔主要品种的收购价格(以2级规格、每50公斤计,下同),福桔、雪柑每50公斤由11元调高为13元;芦柑、蕉柑由12.4元、13.4元,调高(统一价)为16元。此后,本省柑桔收购价经过了3次大的调整。第一次于1963年,各类柑桔收购价格总水平比1962年提高21.2%,其中福桔提34.6%,芦柑提18.7%,蕉柑提12.5%,雪柑提34.6%,印柑提20%,橙柑提30.4%,红桔提18.5%。1965~1966年,执行省物委规定,柑桔收购价在保持上年度不动的基础上,每50公斤平均增加价外补贴4元。第二次于1974年,再次调整芦柑、雪柑、福桔、印柑、橙柑、早桔、蜜桔7个品种收购价,在全省划分为两类价格区:龙溪、晋江、莆田、福州、厦门5个地、市和连江县为一类价区;建阳、三明、龙岩、宁德4地(市)为二类价区。二类价区同品种、同等级的柑桔比一类价区每50公斤调高2元。毗邻广东省汕头地区的诏安县,各等级芦柑和蕉柑每50公斤收购价比一类价区相应调高2元。第三次于1978年,根据全国总社通知,全省各品种柑桔收购价平均提高13.2%。1984年后,柑桔从二类商品调为三类商品,各地供销社实行议价收购,价格水平逐年提高。如福桔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1984年为45元,到1988年达90元;雪柑由1984年50元,到1988年达95元;芦柑由1984年50元,到1988年达85元。全省历年柑桔(主要品种)收购价变动情况如下表:
  (二)销售柑桔上市时间集中,量大易腐。快运快调,降低损耗,是销售的重要环节。供应出口的柑桔都选择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转口,以达到快运快调的要求。1956年前.闽侯地区各县(市)外销前苏联的柑桔.由福州市马江海运上海中转;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由马江航运香港。龙溪地区各县(市)外销前苏联及港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柑桔,从产地陆运厦门,再分别海运上海、广州或汕头转口。漳浦、诏安的柑拮,一般采用陆运汕头转口外销。1956年鹰厦铁路通车后,外销苏联的柑桔.多在省内漳州市郭坑、南平、古田县莪洋、闽清等铁路沿线设中转站,采用保温车厢直运国境站交货。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仍通过海运。
  供应出口的柑桔,1950年仅闽侯县所产的福桔、雪柑少量出口试销。1952年,供销社经营柑桔后,提供出口货源扩大到福州市郊、闽清、长乐、龙海、长泰、漳浦、华安、南靖、诏安、云霄、永春、平和、南安等县。提供出口主要品种有福桔、雪柑、芦柑、蕉柑及少量的印柑、橙柑、红桔等,数量为3484吨。1954年,柑桔列为支持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出口品种,出口数量增加到10840吨,1956年12512吨;1957年19402吨,占收购量的58%,是供应出口货源最多的一年。1963年停止对前苏联出口.出口量下降,1965年下降为889吨。70年代后,主要对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对港出口的柑桔以芦柑、蕉柑、福拮、雪柑、甜橙为主。但由于品种、规格、质量、保鲜、包装、运输以及经营等方面存在问题,削弱了竞争能力。因此,供销社提供外贸出口的货源,1971~1980年年均2821吨,1981~1990年均降到827吨。
  调供省外的柑桔,1952年为5478吨,主要调供上海市,少量调天津、青岛等地。1956年,柑桔纳入计划分配后,除上海市外,还调给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共10564吨。其中京、津、沪3大城市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1957年后逐年减少,1阳9年为608吨,1如2年降为50吨,1965年到1970年,基本没有外调。1972年,柑桔增产,收购量增加,调省外回升到482吨。80年代,柑拮连年丰收,调出省外的每年都在1万吨左右,最高的1987年达24034吨。
  省内市场供应,1952年至1955年,年均供应6232吨。1956年,柑拮丰收,省内供应13741吨。当年省内开始安排加工罐头原料1“2吨,M58年增至《15吨。60年代初,柑桔减产,市场供应减少,1961年供应1944吨,不及建国初期的三分之一,1963年减为1384吨,为建国后省内销售最少的一年。70年代,产量回升,1973年供应增至7956吨。此后,每年平均在8000吨以上。这时,福州市场供应也比往年好转.年均在1000吨以上。供应量虽有增加,但仍满足不了消费增长的需要。福州市供销社曾一度在节日期间采取批条或发票、凭证定量供应。1980年后,柑桔产量增加,省内供应状况好转。1982年,省内供应18460吨,其中福州市1448吨,厦门市1054吨,供应铁路125吨,支前200吨。1984年起,实行多渠道经营,柑桔在市场上放开销售。由供销社系统经营的,1984年省内销售17301吨,1990年达19710吨,是建国后最多的一年。
  柑桔的销售、调拨价格,省只规定作价费用差率,具体价格由各产销地、县(市)自定。1974年规定的各种作价差率是:1.批发价,产地按收购价加购批差率12%作价;销地按进货价加进批差率9%作价。2.调拨价,产地直收直调省内销地的,购调差率为6%,经加工挑选的按成本加10%作价;调省外的按收购价加代购手续费和各项直接费用再加经营费用率15.1%作价。3.零售价,产地的批零差率为10%;销地的批零差率为15%。4.季节差价的幅度掌握15%作价。1985年省物委调整各项作价差率,规定最高的进批差率产地为12%,销地为18%;批零差率产地为20%,销地为25%。
  (三)贮藏建国初,产地供销社缺少贮藏仓库设备,一般是随收随调。销区为延长对市场的供应时间,特别是保障元旦、春节的供应需要,委托产地利用收购场房代贮。但干烂耗率高,如蜜桔干烂耗率达30%左右。7.0年代.柑桔贮藏保鲜情况日趋好转。1977年,省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同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闽侯县五四果林场协作,对雪柑进行防腐试验(2180公斤),以托布津300加24滴丁脂200PPM,同样贮藏78天,没有用薄膜包装,腐烂率4.01%,用薄膜垫箱,腐烂率2.6%,用薄膜盖堆,腐烂率2.41%。试验结果均比对照(没有用任何防腐处理)下降5.33~7.28%。1979年4月,在永春召开全省柑桔贮藏保鲜座谈会,此后贮藏保鲜办法又有新的发展。当年,省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与省化工研究所协作,用联苯药物剂渗透聚乙稀薄膜贮藏柑桔,试验取得成功。1980年,三明市供销社果品公司、市科委、市农业局、福建农科院等单位组成柑桔贮藏保鲜科研协作组,在三明市回瑶普通库和半山洞,3号虫胶涂料贮藏温州蜜桔280吨,好果率达84.5%,单果包薄膜贮藏好果率达93.95%。1981年,在该市11个果品经营单位推广使用这些贮藏鲜果办法。1982年,省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和福州干鲜果采购供应站协作,以托布津加24滴丁脂洗果预贮后,用联苯薄膜单果包贮藏福桔防腐保鲜,好果率达94.43%,干烂率仅5.57%,其次是3号虫胶涂料贮藏,好果率达94.43%,干烂耗占5.57%。这些贮藏新法,与往年普通贮藏对比,干烂耗减少20%左右。
  柑桔贮藏保鲜新法在全省推广后,贮藏形式多样:有的就地保鲜;有的由销地委托产地经营单位代保鲜;有的产地委托社队或果林场保鲜。从1981年到1983年,全省供销社系统贮藏保鲜量每年都在4000~6000吨之间,约占全省柑桔经营总量的15%~20%,对调剂市场供应特别是元旦、春节供应起到保障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本志记述了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的商业历史发展,包括民主管理、茶叶经营、日用杂品经营、生活资料经营、机构、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