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淀粉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832
颗粒名称: 二、淀粉原料
分类号: Q949.9
页数: 2
页码: 67-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历来采集利用多种野生淀粉原料,如橡子、金刚刺等,用于食品、副食品和酿酒。在粮食供应不足的年代,这些原料被广泛利用。然而,随着粮食生产的增长,利用野生淀粉原料逐年减少,到1985年仅收购24吨。
关键词: 福建省 野生植物 淀粉原料

内容

历来本省采集利用的野生淀粉原料,有橡子、金刚刺、山猪肝、葛粉、山粉、山芋头、百合、狗脊、金樱子等品种。
  1959年,市场上粮食制品供应不足。本省许多地、县开始利用野生淀粉原料代粮加工各种食品、副食品。当年,全省收购野生淀粉原料10900吨。由社队办和商业办加工厂加工成糕饼等食品750吨、酿酒127吨、提炼洒精1150公斤,提取淀粉1100公斤。
  1961年,沿海地区受旱,副食品供应困难。省供销社安排收购野生淀粉1720.5吨,其中:福州市调供连江县15吨、厦门市25吨;三明专区调供龙溪专区85吨;南平专区调供闽侯专区75吨、晋江专区820.5吨、连江县100吨;龙岩专区调供晋江专区150吨、龙溪地区450吨。
  1966年,作为酿酒原料的粮食供应不足。全省供销社收购橡子1500吨、金刚刺2400吨,全部调供省轻工业厅安排福州、厦门、漳州、泉州、4个酒厂,进行代粮酿酒试验。试验成功后,金刚刺和橡子酿酒在全省得到推广,利用数量逐年增加。到1974年,全省利用金刚刺、橡子酿酒分别为33350吨、6933吨。此后,每年由供销社调供各地酿酒的野生淀粉原料在1.5万至2万吨之间。1976年,全省利用代用品酿酒产量达1.9万吨,占全省饮料酒总产量三分之一,可节约粮食2万吨。
  1981年,随着粮食生产发展,利用野生淀粉原料代粮酿酒逐年减少,当年全省收购量下降到420吨。1985年仅收购24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本志记述了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的商业历史发展,包括民主管理、茶叶经营、日用杂品经营、生活资料经营、机构、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