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纤维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831
颗粒名称: 一、纤维原料
分类号: Q949.9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收购利用野生纤维原料,包括芒杆、山棉皮、构树皮等,用于造纸和编织麻制品。1955年开始收购山棉皮和构树皮,省内原料不足需从外省调进。1965年调低收购价格。芒杆可代竹(木)造纸,1955年收购量少,1966年开始增加收购量并销往省外。省内造纸厂就地利用芒杆造纸的数量不多,60~70年代年均供货2~3万吨给江苏和湖北的造纸厂。此外还有毛竹壳作卷烟纸的原料。野生纤维原料的利用在1959年开始,包括甘尼草、山角麻等,但到1968年因质次价高停止收购和利用。
关键词: 福建省 野生植物 纤维原料

内容

本省开展收购利用的野生纤维原料,主要品种有芒杆、山棉皮、构树皮、九层皮、甘尼草、田菁麻、山油麻、山角麻、木芙蓉皮、山藤皮、山麻皮、破布藤、葛麻、龙须草等。这些纤维原料主要供造纸和编织麻制品。
  1955年,供销社开始收购山棉皮和构树皮.供应福州、福鼎、福安3个市县的皮腊纸厂用作制造腊纸、复写纸、棉纸等的原料。本省原料不足,工业部门还需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调进,年调进量约占需要量的50%。省内产地收购价格每50公斤山棉皮平均为49.6元,构树皮为21.95元。1965年,山棉皮收购价调低为47.55元,构树皮收购价调低为17.92元。调给工厂的供应价按收购价加综合费率11.8%作价。芒杆在本省山区资源较丰富,可代竹(木)造纸。1955年收购量仅9吨,1966年开始销往省外,年收购量增加到228吨,全部调供湖北省汉阳造纸厂。省内需要的由供销社配合轻工部门,在永泰、华安、宁德3个县国营造纸厂进行造纸试验。1967年,为保证出版《毛泽东选集》用纸,全国总社安排本省调出造纸原料5万吨(芒杆3万吨、稻草及麦杆2万吨)的任务。省供销社分配三明、南平、龙溪、龙岩、闽侯5个专区供销社收购和调供,并配合铁路部门改进芒杆打捆包装,提高运输装载量。当年,调供江苏省镇江和湖北省汉阳两个造纸厂的芒杆共2万吨。此后,每年在全国召开的三类土副产品交流会上,同江苏省镇江、浙江省华丰造纸厂签订供货合同,年均供货量2~3万吨,并建立固定产销关系。60~70年代,省内造纸厂就地利用芒杆造纸的数量不多。1980年,福州、宁德、永泰等地纸厂相继扩大利用,当年全省收购量为10.42万吨,调供省内、外造纸厂的数量,分别占收购总量60%和40%。1988年,省内造纸厂需求量增加,占全年销售总量的90%左右。此外,还有用毛竹壳作卷烟纸的原料。1968年,全省调供浙江省华丰造纸厂2000吨,此后每年全省年收购量保持在1500吨上下,全部供应浙江省华丰造纸厂,直到1985年止。
  本省利用野生纤维作编织原料的有甘尼草、山角麻、九层皮、木芙蓉皮、葛麻等。1959年,收购甘尼草3032吨,代替棕丝加工养殖海带用绳。1960年,野生纤维原料扩大利用,由各地县商业办工厂加工成品销售。建瓯县利用野生纤维纺纱织布,织毛巾、袜子、手套等。福鼎县供销社自办纺织厂,通过技术革新,开拓野生纤维综合利用范围,生产麻袋、草袋、纤维毯、安全帽、手套、肩垫。平和、东山、连江等县分别自制蒲包机、梳麻机、纺织机,用野生纤维原料加工成品,开拓利用。但是由于野生纤维加工成品质次价高,故到1968年停止收购和利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本志记述了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的商业历史发展,包括民主管理、茶叶经营、日用杂品经营、生活资料经营、机构、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