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80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销售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39-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茶叶的收购、销售和出口情况。1950年前,茶叶主要由私营茶商收购并出口,1950年后由中国茶叶公司管理。省内销售量逐年增加,价格在1956年后趋于统一。出省销售量也逐年增加,主要销往全国23个省市(区)和其他国家。同时,福建省茶叶也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该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关键词: 福建省 茶叶经营 销售

内容

1950年前,本省茶叶除少数春茶供省内销售外,有80%输出,由当地私营茶行和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广州、汕头等地外帮茶商经营。每年新茶上市时,茶商汇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建瓯等地,直接在产区收购毛茶,由茶行精制加工后运销全国各大城市或出口。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华东区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开始管理茶叶市场,销售茶叶。1951年,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闽东、闽北、闽南主要产茶县组织成立茶叶收购协商会,并附设茶叶公私联合收购站,收购的茶叶由茶叶公司统一分配,大部分茶叶由国营公司经营。1953年,为加强内销茶管理,优先保证大中城市销售,内销茶由中国茶叶公司所属茶厂直接供货。1950~1954年,执行公私兼顾的原则,茶叶公私经营比重为:1950年国营64.96%,私营35.04%;1951年国营71.16%,私营28.84%;1952年国营73.78%,私营26.22%;1953年国营74.42%,私营25.58%;1954年,国营82%,私营18%。1954年统计,私营茶商有福州84户、建瓯6户、厦门9户,漳州7户,安溪12户,泉州11户,从业人员954人。到1956年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后,私营批发业务全部停止,私营零售商全部向国营公司进货。
  一、省内销售
  1950年后,茶叶销售执行“内销服从外销”的政策,当年省内销售量为18吨,占销售总量(包括供应出口及调省外)的7%。1955年4月,按照国务院指示•茶叶销售,在内销服从外销的原则下,积极扩大外销,有计划地保证边销.适当安排内销,此后成品茶销售量不断增加,1955年为572吨,1960年为956吨,1976年2400吨。1980年4307吨,最高的1985年销售量达6916吨。1985年后,全省茶叶实行多渠道经营,销售量减少,1989年为3772吨。
  销售价格:1955年对私营茶商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存在着同质不同价或同价不同质的现象。1956年起,全部由中国茶叶公司供应成品茶,茶叶质量与价格趋于统一,主要品种花茶、乌龙茶的销售价格按全国总社、外贸部、商业部统一下达的执行。由于毛茶收购价格及税率变动,茶叶价格作过几次调整。1956年,福州一级茉莉花茶零售牌价每公斤11.52元,1973年调为12.70元,1979年调为15.14元。1983年,因毛茶工商税率由40%降为25%,成品茶零售价格也相应调低,一级茉莉花茶零售价每公斤为14.68元。乌龙茶中,1973年安溪一级色种零售价每公斤为8.44元,1979年提为10.28元,1983年降为9_74元。1085年,茶叶实行议购议销后,商业部只下达指导价,实际执行的销售价较之有所浮动。一级茉莉花茶省定零售指导价为每公斤17.90元,市场价为19.00元左右;1990年,省定一级茉莉花茶零售指导价为每公斤28.68元,实际执行价为25.60元;色种零售价为每公斤18.00元。实行多渠道经营后,茶叶零售价随行就市,又出现了同质不同价或同价不同质的现象。
  二、调出省外
  1950年前,出省茶叶都由私人茶商与外省客商组织运销,以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广州、汕头等地为主要销地。1950年至1985年期间,由国家计划安排调拨,随着产茶量的增加,调出数量也不断增多。1950年调出省外194吨,1955年增至2359吨,1960年为6168吨,1976年为6059吨,最高的1987年达15161吨(其中:红茶57吨、绿茶817吨、白茶1吨、乌龙茶3031吨、花茶11255吨)。本省是多茶类产区,是花茶与乌龙茶产量最多的省份。在全国内销茶调拨中,数量多,供应地区广。茉莉花茶调拨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23个省市(区),其中数量较多的有山东、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省(市)。乌龙茶销区,原只在广东省潮汕一带,后扩展到全国29个省、市(区),广东省所需的乌龙茶有三分之二由本省调供,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的乌龙茶也由本省供应。
  三、供应出口
  福建茶叶输出历史悠久。鸦片战争后,福州为对外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俄国人就在福州加工生产茶砖输出。抗日战争前,福建茶叶输出量每年达10500吨,主要输往苏联、美国、德国、荷兰和东南亚各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输出量减少,1946~1948年每年平均输出量只1975吨。建国后,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茶叶的输出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本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1950年开始,供销社为茶叶出口提供货源。1950~1965年的16年中,主要提供红茶,交上海口岸出口给苏联和东欧国家;还有由本省厦门口岸出口乌龙茶供应港澳地区。1970年后,提供出口茶叶品种增多,除少量红茶、白茶、绿茶外,主要出口品种是花茶与乌龙茶。同时,发展各种小包装茶叶,分别由福州与厦门两个口岸出口,遍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故有八闽茶叶,香飘五洲四海之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本志记述了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的商业历史发展,包括民主管理、茶叶经营、日用杂品经营、生活资料经营、机构、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