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796
颗粒名称: 四、加工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2
页码: 33-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福建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自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后,建立了多家制茶厂,茶叶产量逐渐增长。为缓和花茶供需矛盾,1970年增建了沙县茶厂,1973年以后宁德、福安、福鼎和闽北的沙县、政和茶厂都先后引种了茉莉花。1976~1986年间,随着茶叶产量的不断增长,又增建了10个地方茶厂。全省国营茶厂共有18家,分布在闽东、闽南、闽北3个重点产茶区。到1990年,全省国营茶厂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此外,还介绍了茶叶市场放开后,国营茶(农)场的行业业务管理归口省茶叶公司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茶叶经营 加工

内容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成立后,先后建成福州、福安阳头、福安赛岐、福鼎、政和、建瓯、漳州和安溪茶厂。至1953年,全省计有8家制茶厂,其中阳头、赛岐、福鼎、福州4所为机制茶厂;政和、建瓯、安溪、漳州4所为手工制茶厂。1955年加工成品茶6300吨(其中工夫红茶2565吨,乌龙茶935吨,花茶2440吨,绿茶155吨,白茶105吨),比1950年年产量3070吨,增长一倍多。
  1970年,为缓和花茶供需矛盾,增建沙县茶厂。1973年以后,宁德、福安、福鼎和闽北的沙县、政和茶厂都先后引种了茉莉花。1975年,全省由茶厂扶持种植的茉莉花有7110亩,收购茉莉鲜花1366吨,加工花茶2977.9吨,开始改变茉莉花茶供求紧张的局面。
  1976~1986年间,随着茶叶产量的不断增长,又增建松溪、建阳、周宁、寿宁、霞浦、柘荣、龙岩、福州农工商、永春、顺昌10个地方茶厂。至此,全省国营茶厂共有18家,分布在闽东、闽南、闽北3个重点产茶区,其中花茶厂8家,乌龙茶厂6家,制坯窨花混合茶厂4家。1986年加工精制茶20238吨,比1955年增长2.2倍。到1990年,全省国营茶厂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供应出口和国内市场需要。
  茶叶实行初制、精制联合加工,1958年在国营永春茶果场开始。当年加工精茶25吨。1981年加工精茶2040吨。1975年,省革委会根据全国茶叶会议提出“国营茶场有条件的可以实行初、精制联合加工”,要求年产150吨以上的茶(农)场,经审批后可以实行初、精制联合加工,产品纳入国家计划。当年批准崇安、平和、浦城仙阳3个茶场实行初、精制联合加工。1976~1983年,陆续有连江长龙、霞浦大京、松溪郑墩、安溪福前、芦田、云霄常山、龙海双第、福州红旗、红岩、五四、建阳综合、建瓯凤山、邵武吴家塘、顺昌新屯、福鼎翁江、福安坦洋等16个茶场实行初、精制联合加工。1990年,共加工成品茶3177吨,占全省加工量的13%。
  茶叶市场放开后,国营茶(农)场的行业业务管理仍归口省茶叶公司,执行省定指导价格和品样标准,参加行业的优质产品评比活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福建省志·供销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本志记述了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的商业历史发展,包括民主管理、茶叶经营、日用杂品经营、生活资料经营、机构、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