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毒物和微量物证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公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722
颗粒名称: 二、毒物和微量物证分析
分类号: G301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刑事毒物化验在福建始于1956年,并逐渐在全省各专(市)公安处(局)建立刑事毒化室。早期技术人员改进经典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但毒化工作随后走向仪器化、标准化,并引入新仪器和新方法。毒化工作和微量物证分析为侦破刑事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帮助解决重大事故和食物中毒等案件。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学 刑事科技

内容

刑事毒物化验始于1956年,省厅和福州、厦门市公安局首批组建刑事毒物化验室(以下简称毒化)。1958年又组建南平、龙岩、福安专署公安处刑事毒化室。到60年代初,全省各专(市)公安处(局)全部建立刑事毒化室,配备了必要仪器,检验砒霜、生物碱、磷化锌、氰化物、强酸、强碱等毒物。福建多山,有毒的动植物多,特别是食断肠草中毒屡见不鲜。早期毒化技术人员大胆改进经典的斯奥氏提取法,采用稀盐酸水溶液浸泡,用有机试剂直接提取,在实际办案中推广使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文化大革命”期间,刑事毒物化验工作也遭到破坏。省厅毒化室人员在逆境中,引进毒物薄层分析法;使毒物检验从常量分析朝微量分析迈进一步。1978年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毒检工作走向仪器化、标准化。1982年开始,省厅毒化室陆续添置一批新仪器。各地(市)公安处(局)均配备2~3名技术员。1989年,全省公安机关从事刑事毒化工作的人员有31名。
  推广使用精密分析仪器后,在提取净化方面,淘汰了斯奥氏法,根据不同检材采用直接提取、净化的新方法,缩短了提取时间,回收率达80~90%。在分析方法上,从过去的常量化学反应法发展到使用各种精密仪器定性、定量,灵敏度提高1000~1万倍,检验检材范围从胃内容定性扩展到血液、组织、肠、肝、肺、肾、脾、心、脑、胆汁等10多种检材的定性、定量,并可作组织内毒物代谢物检验。在毒化科研方面,针对新型药物、农药中毒、服用麻醉品使人昏迷后进行抢劫作案等新情况,开展对有机磷农药及麻醉品的提取净化、检验方法的研究。技术人员先后在《中国刑事技术》、《中国法医学杂志》发表《腐败尸体检材中甲胺磷的薄层分析》、《二嗪农的提取净化和薄层分析》、《盐析法在有机磷农药提取中的作用》、《樟脑酊中吗啡的定量》、《高效薄层分析法测定鸦片中吗啡含量》等论文。
  通过刑事毒化工作和微量物证分析,为侦破刑事案件提供线索和依据。1985年12月,省邮电管理局801过江电缆被毁断,经济损失100多万元,疑是林友天的机械扒沙船扒断,但林矢口否认。省厅毒化室接案后,派员到林的船上查验60多个扒沙斗,提取可疑膏状物0.5g,经微量物证鉴定,认定该黑色膏状物与邮电过江电缆上的沥青为同一物质,为正确处理这起重大事故提供科学依据。1987年6月5日,福州市新店小学100多名师生食物中毒,省厅毒化室经6小时化验即得出甲胺磷中毒的结论。在技术鉴定与案犯口供不符的情况下,技术员继续试验,科学地戳穿了案犯的假口供。在事实与证据面前,案犯交代了用4%甲胺磷乳剂撒在刚蒸好的白年糕上的作案事实。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公安志

《福建省志·公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福建省公安的历史和现状,上限不限,下限断至1989年。由序、述、志、图、表等部分组成,全书共18章64节。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