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公路路面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公安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662
颗粒名称:
二、公路路面管理
分类号:
D631.3
页数:
4
页码:
119-1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民国初期和解放初期福建省公路交通管理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福建省
公路交通管理
管理措施
内容
民国初期,福建省政府对公路交通没有统一管理,民用车和驾驶入无须办理牌证手续即可行驶。民国23年(1934年)5月,省政府颁布《福建省管理汽车章程》,省汽车管理处开始在主要路线设置交通标志,并调派一个宪兵连,担任营运路线的防卫任务,每车宪兵2名,随车护送。同年底,内政部颁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翌年1月,省设护路队,配备铁甲车,由莆田至泉州沿途梭巡。民国29年,在公路要冲设汽车检查站,对行车进行检查登记、限载和纠正违章。民国36年~38年,省政府就《陆上交通管理规则》的实施多次发文,规定行车速度、装载和公路标志等。由省保安司令部、教育厅、公路管理局等11个单位联合成立的省交通安全促进会,在福州市区举行为期一周的安全宣传活动,分发《全国公路交通安全运动推行纲要》和安全宣传标语传单,采取口头、文艺演出、文字、图画四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但管理措施不力,交通秩序仍很混乱。国民党军队溃逃台湾之前,军车横行,散兵游勇为非作歹,车站被捣、站员被殴、车辆被砸、公路被毁时有发生,公路路面管理陷于瘫痪。
解放初期,全省各汽车站由副站长负责交通管理,办理行车登记、安全检查、征收养路费和处理违章等。1950年,各地执行华东区交通部颁布的《汽车监理办法》。南平专区成立监理所,泉州市成立汽车管理所,莆田、宁德、漳州、龙岩等地在公路沿线设立管理站(点)。至1951年,全省共有21个固定行车管理(检查)站,办理监理业务。由于部分群众在公路上堆放木材、毛竹、砖瓦、土石等,收成季节在公路上晒谷物、稻草,影响行车安全。从1952年开始,龙岩、南平、三明、漳州、泉州、莆田等地,陆续组织交通监理人员、养路工人,协同当地驻军组成军民检查组,上路清理路障、检查行车、纠正违章。1956年省、专、县建立交通安全委员会后,各地由交通安全委员会组织交通、公安、监理、运输等部门,开展经常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宣传教育规模大、声势壮。还组织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到公路干线、重点路段检查行车,维护交通秩序。1958年取消省内行车登记制度(保留跨省行车登记)后,各地加强上路流动检查行车工作。在主要交通路线建立交通安全监督岗,从国营行车单位的驾驶员和养路工人中发展安全监督员,协助交通监理人员监督行车安全,反映道路受阻和违章行车情况,宣传交通常识,纠正违章,维护交通秩序。1959年,晋江专区率先在养路工人中组织义务交通民警队,此后各地相继组织养路工人、学生、待业青年、居民等各种义务交通纠察队、安全劝导队、安全协管员和安全促进员队伍,利用节假日上街、上路协助维持交通秩序、劝导行人、宣传交通安全。交通监理部门还配合公路管理部门逐步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安全标语牌。
1960年8月,交通部颁行《公路交通规则》。1961年11月,省交通厅发出《公路交通规则补充规定》。各地依据《规则》和《补充规定》,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管理。同年,南平专区在城区、公路沿线划分交通安全片区,由有车单位选出正、副片区长,开展交通安全监督和教育活动,促使有车单位健全各项安全制度。此后各地相继仿效,以站管片,实行重点管理和机动检查相结合、专门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同时,各地认真贯彻“安全质量第一”和“以防为主、宣传在先,教育为主、管教并举”的方针,恢复行车登记制度,深入开展“安全活动,并采取固定站、点检查与流动检查相结合、平时检查与节日检查相结合、白天检查与早晚抽查相结合的方法,由监理、交通、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紧密配合,组织人员上路分片、分段包干执勤,限制超载,清理路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交通监理机构瘫痪,路面检查工作一度停顿。1972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精神,省交通局制订、颁布《福建省公路管理实施细则》,宁德、泉州、龙岩、漳州、三明等地相继恢复路面行车检查。1974年,各地试行《福建省城市和公路交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加强路检工作。泉州监理、交通、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管理、教育、迁移、引导”的办法,对占道作业、占道为市、违章搭建进行全面清理。
1979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各种营运、运输机动车涌上公路,随意停车拉客揽货的现象越来越多,群众乱挖公路路基、滥砍护路树、违章搭建、在路面摆摊设点占道为市、晒谷堆物占道作业的现象也屡禁不止,行车安全受到影响,交通阻塞和事故时有发生。1980年,根据国务院建立“安全生产月”制度的决定,全省各级交通部门成立“安全月活动办公室”,组织340个交通安全检查组,深入城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检查活动。同年,省政府发出《关于整顿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的通知》,各地监理部门以安全管理为中心,重点治理交通秩序混乱的公路干线和路段,在交通要道、事故多发地段、路口设卡建点,道路划线分道,设立临时停车点和固定停车场,加强行车安全检查,纠正违章行驶,严禁车辆乱停放。1981年,各地由政府牵头,组织监理、交通、农机、运输、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成立交通安全检查组451个,共有1390人,上路进行行车安全检查,纠正违章行驶,拆除违章搭建,取缔路面摊点,迁移路边农贸市场,扩建路基,改建路面,疏通“卡脖子”路段。此后,年年都在春运、重大节日、“安全质量月”期间,开展交通安全检查活动。各地还相继在交通安全片区、运输单位、乡镇车队中指定安全员、建立交通安全联防队,实行交通安全片区联防责任制。1982年,省交通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推广交通安全片区联防责任制的经验。
福厦公路是省内主要交通干线,长期以来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成为阻塞不通的“卡脖子”路段,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畅通。1982年,厦门、泉州、莆田、福州4地、市,对福厦路沿线的集美、马巷、水头、官桥、大盈、涂岭、莆田城关、涵江、宏路、峡南等路段进行重点治理,共清理路障9249处,疏通“卡脖子”路段2402处,初步缓解福厦路交通拥挤、道路阻塞的问题。1983年3月,省政府批准公布《福厦公路交通管理试行条例》。6月又在泉州市召开治理福厦路交通现会,作出“整治福厦路、.创建文明路”的决定。福州、莆田、泉州、厦门4地、市及沿线各县政府,分别成立整治福厦路交通领导小组,组织沿线驻军、监理、交通、运输、农机、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以“路政管理好、无路障、无堵塞、路况好、安全好、秩序好”为标准,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军民共建文明路的活动。当年10月7~13日,沿线共拆迁占道房屋73760平方米,拆除占道围墙6749米、阳台1795米、猪舍43处、厕所2233处、烧砖瓦窑87座、其它违章搭盖10499平方米,路面拓宽总面积54358平方米,道路涵洞接长36道,石砌护坡、挡土墙8374立方米。此后,“整治福厦路、创建文明路”的活动成为福厦路沿线各级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使福厦路的面貌有一定改观。
“整治福厦路、创建文明路”的活动迅速辐射全省。各地以国道、省道等公路干线和事故多发路段、“卡脖子”路段为治理重点,抓一线带全面,清理各公路线上乱建房、乱摆摊、乱停车、乱堆场的“四乱”现象。1987年,各地陆续在车辆密度大的干线、人口密集城镇沿线和事故多发地段装监控装置,实行交通监控,限制车速。同年7月,省政府在惠安县召开公路交通清障疏堵现场会,进一步部署公路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会后,全省两次共组织12万多人次,上路开展交通安全大检查,拆除占道违章建筑6525座,取缔占道摊点15240个,纠正车辆乱停放16600辆次,疏通“卡脖子”路段2000多处,纠正违章行车21万起。1988年,针对各地交通、工商、税务、林业等部门争相上路设卡检查行车,导致交通管理政出多门、配合失调,驾驶员深受其烦的情况,由省公安、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对公路检查站、点进行清理整顿,撤销未经省政府批准、自行设置的站、点425个,保留162个,1988~1989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省厅交警总队在省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辟“安全岛”和“红绿灯下”固定节目,创办《福建省交通导报》,向全省城乡广泛宣传《条例》。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建立交通巡警队,配备巡逻警车,在公路干线、事故多发地段设立巡警岗勤点,实行定人、定时、定点执勤的巡警岗勤化制度和交通安全责任制。同时,各地、市、县政府继续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合治理。1989年,全省共组织交通安全检查组1288个、20多万人次上路,清障疏堵40155处,消除交通事故隐患17万多起,纠正违章73万多起,新建停车场248个。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治理,全省公路交通状况逐渐好转。1989年全省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数“四项”指数的万车率与1988年相比全面下降,省厅交警总队受到省政府和公安部的表彰。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公安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福建省公安的历史和现状,上限不限,下限断至1989年。由序、述、志、图、表等部分组成,全书共18章64节。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