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公安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公安志(1990-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565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公安科技
分类号: D631
页数: 22
页码: 245-266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技术、消防管理技术、指挥中心建设、公安理论研究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公安 科技

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公安机关贯彻“公安业务必须依靠公安科学技术,公安科学技术必须面向公安业务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科技强警”的战略决策,成立公安科技领导机构,培养公安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引进高新技术设备,研发贴近实战科技项目,开展重点课题研究,使公安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实施“金盾工程”建设后,公安信息化在应急处置、刑事侦查、治安防控和户籍、道路交通、出入境、消防、边防管理等各项公安业务工作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提升了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综合能力和实战水平。
  第一节 公安科技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安科技持续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公安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1999年3月,省厅转发公安部科技局《关于落实科技强警总体规划做好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各项工作的通知》。各级公安机关相继成立由一把手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金盾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金盾工程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各项工作,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保障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畅通交流,提高工作效能。
  ―、出入境管理信息化建设
  1990年,省厅为10个发照点和8个重点县、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6个地市公安处局配有单独机房,8个地市公安处局配有专职人员。公民因私出境和外国人来闽的信息资料管理,逐步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管理过渡。1993—1995年,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南平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先后与涉外宾馆实现计算机联网。1995年,省厅出入境管理处组建计算机中心,成为全省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涉外信息合成枢纽。
  1996—1997年,省厅与各地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联网。1999年,省厅与福建实达集团公司合作开发“福建省公安出入境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省公安机关按照受理、审核、审批程序对出入境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此后,该系统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广使用。2000年,针对新版护照和贴纸签发、审批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福建省公安出入境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翌年,省厅与福建博士通信息有限公司联合开通“96169因私出入境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2004年,省厅根据公安部的授权,完成“五年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签发管理系统”的研发,并在全国首先为台湾居民签发五年期台胞证。同时,规范“福建省公安出入境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管理使用,确保福建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通行证及签注的顺利签发。
  2005年,全省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建立境外人员数据库,启用新版“境外人员管理系统”。省厅出入境管理处根据出入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信息系统软件,指导开发公司修改台胞口岸落地办证的事前信息采集系统。期间,根据福州、厦门两市五年期台胞证受理中心提出的新需求,修改五年期台胞证通信子系统,确保及时接收港、澳中旅以及江苏、上海签发的五年期台胞证数据。
  二、户籍管理信息化建设
  1987年,全省第一个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在福州市公安局建成。1989年,全省有23个县级公安机关建立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至1991年,有44个县级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购置计算机49台。
  1992年,根据公安部《关于积极抓好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的意见》,全省公安派出所逐步开展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13个派出所率先建成,8月1日实现前台办公。
  1993—1995年,各地加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步伐。1993年,福州市区派出所全部完成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并推向前台办公,输人人口信息127.1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7.8%。厦门市公安局与厦门巨龙软件工程公司合作,开发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值班记录及网络通信等子系统的“派出所综合信息网络系统”。漳州市公安局建成派出所、分局、市局人口信息共享、远程数据传输、图文数据一体化的人口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是年8月,漳州市芗城区发生一起伤害致死案,刑事侦查部门利用人口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查到嫌疑对象的信息,为破案赢得时间。1994年5月,厦门市公安局开元分局截获一条贩毒线索,经计算机系统检索,迅速查明犯罪嫌疑人的住址并将其抓获,缴获海洛因7.84千克,毒资10万余元,破获厦门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起贩毒案。是年,福州市公安局“人口信息管理系统DOS版本到VMS上的移植”和“扩印机胶片自动传输与人口图像信息采集同步装置”列入地方科研部级项目。至1995年,全省公安派出所录入人口信息925.3万人,接受查询2.3万人次,公安机关运用人口信息系统查询查证破获案件338起,挽回经济损失434万元。
  1996—2000年,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按照《福建省“九五”期间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人口信息系统建设。1999年,全省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重心转向县市级网络建设。至2000年,全省3300多万常住人口的信息全部输人计算机。1194个办理户籍派出所有1156个建立常住人口信息系统,并推向前台办公。38个辖区人口少、日常户籍变动量少的派出所,其人口信息数据由县、市公安局或相邻派出所代为管理、维护。2000年,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等8个设区市完成“百城联网”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与全国其他城市的人口信息互访互查。全省428个派出所建成暂住人口信息系统,录入信息134万人。是年,福州市公安局研发流动人口二维码ID卡管理系统,翌年投入使用。当年福州市区派出所在使用便携式识读器查验流动人口“ID卡”暂住证工作中,抓获网上在逃人员96名。“九五”期间,全省人口信息系统提供公安机关业务部门查询65万多人次,其他部门查询77万多人次,群众查询46万多人次,协助破获案件13060起,挽回经济损失1.27亿元。
  2004年,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建设,并及时核实纠正重人、重号,修改主项错误,集中扫描照片,全省相片采集率达84%。
  至2005年1月,福建省系第一个提前完成向公安部报送常住人口数据任务的省份。期间,漳州、厦门分列公安部人口信息报送排行榜第一、二名。全省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公安机关业务部门和政府机关及人民群众提供查询236.8万多人次,公安机关通过查询查证破案4841起,抓获在逃人员908名,挽回经济损失2032万元。
  三、刑事侦查系统信息化建设
  1990—1991年,省厅开发“违法犯罪信息系统”软件,将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刑事犯罪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储存、检索和传递,初步改变长期以来手工操作,大量信息资源分散保存、无法共享,严重制约打击效能的状况。省厅制定《全省违法犯罪信息系统建设三年规划》,将效能高、覆盖广、成本低、易普及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首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各地公安机关购置计算机、培训操作员,加强规范管理。福州、厦门市公安局先后成立情报资料科,并把违法犯罪信息资料、指纹资料和枪弹痕迹档案纳入计算机管理。期间,全省利用犯罪情报资料信息协助破案900多起。其后经过3年建设,全省违法犯罪信息系统数据库人员资料逐步增至近15万份,指纹资料6万多份。
  1995年,省厅重点建设“犯罪信息中心”,受理全省公安机关业务查询;研发“违法犯罪人员”、“被盗抢机动车”、“被盗抢(遗失)枪弹”、“枪弹痕迹”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建立近35万条信息的数据库和刑事统计数据系统。是年,全省公安机关运用犯罪情报信息协助破案2100起。
  1996年,各地市与31个县级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实现计算机联网,为犯罪情报资料信息的快速传递、查询查证和资源共享,提升刑事侦查部门的整体战斗力奠定基础。是年,全省违法犯罪人员资料数据库,完成新旧管理系统的更换,实现集文字、图像、指纹资料管理于一体;全省公安机关利用犯罪情报信息协助破案2292起。11月,省厅研发的“福建省犯罪信息快速查询查证系统”,经省国民经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鉴定,属国内先进水平。1997年,省厅在以往基础上整合研发“全省综合犯罪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各地市58个县、市(区)完成组网工作。
  1998—1999年,全省公安机关统一规范犯罪信息采集工作。全省综合犯罪信息系统升级为全国推广使用的1.20版本。省厅与福建麒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刑侦综合信息系统”在全省公安机关运行,通过该系统可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链接,查询违法犯罪人员的十指纹图像资料。省厅犯罪信息中心存储数据450多万条,且以日均1000多条的速度递增。期间,全省公安机关运用“刑侦综合信息系统”上网查询查证270万多次,从中破案32457起,查中赃车5470辆,并在全国开展的“网上追逃”专项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安机关将相关数百万条信息与在逃人员信息比对核查,一举查出在逃人员2000多名,从中捕获在逃人员1800多名。1999年5月,三明市发生一起杀死5人特大抢劫杀人案件,刑事技术人员将现场提取的指纹经“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检索比对,迅速认定,循线追踪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全案告破。
  2000年,全省公安机关完成县级刑侦信息网络建设,各地市、县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均能上网查询全省、全国数据库的数据,便捷传送图文信息。有72%的责任区刑警中队联网,方便基层报送和查询。全省实现由系统自动生成刑事统计报表,大大减轻检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并为监督如实立案创造条件。是年,在“打拐”专项斗争中建立综合性的“网上打拐”信息库,重点建立被拐入妇女儿童及其DNA信息库,为实战中的打击和解救打下基础。是年,犯罪信息中心数据库日均信息递增量上升为1500多条,储存670多万条信息供查询。
  至2001年的4年间,全省公安机关运用“刑侦综合信息系统”于破案和提取案件侦查线索4.7万件,一大批恶性和疑难案件得以破获。省厅运用该系统进行串并案分析,组织侦破涉及全省7个市的系列爆炸勒索案件14起;福清市公安局运用该系统检索作案时间、方式等相同的案件,开展串并案侦查,迅速破获系列入室抢劫案9起、持枪杀人案1起;三明市公安局通过系统查询和指纹检索,破获一起杀死5人的特大持枪杀人案。2001年,“刑侦综合信息系统”4.0版启用,依托该版软件,“受理案件自动查询专线”试点运行成功。是年,泉州市公安局逐步开展网上情报分析,以情报指导侦查破案,破获串并系列案件11串175起。2002年,全省采集各类信息90万条,协助破案34527起。
  2003年,改进后的“刑侦综合信息系统”和“报警案件自动查询系统”,通过省级鉴定,推进刑侦信息化建设,成为刑侦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是年,全省公安机关逐步加强刑事情报专门判研工作,开展网上串并案侦查。泉州市公安局通过串并案破获刑事案件数占破案总数的35.7%;漳州市公安局逐日开展信息检索,串并破获系列案件20串172起。
  2004年,全省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强化“信息主导侦查”的理念,不断完善侦破杀人案件、在逃人员、被盗抢机动车、现场指纹等的信息采集和系统建设。省厅加强系统维护和网络改造,使共享数据增至18项,并制定系统登录办法,印发《福建省公安厅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数据维护管理规定》。
  2005年,省厅、设区市公安局刑侦部门均成立信息研判小组,在公安内网开辟“福建省刑侦信息研判中心”网站,初步建立信息研判专业队伍和信息研判联络员网络,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犯罪信息的分析研究,强化串并案侦查,组织开展联手打击行动,有效提升侦查破案的工作效能。是年,全省公安机关利用情报信息破获刑事案件14471起,占全部破案数的15.7%。其中破获晋江网上盗窃777万元大案、漳州系列虚构绑架电话诈骗案、厦门系列银联诈骗案等一批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
  四、边海防管理信息化建设
  1996年,福建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装备GPS卫星导航指挥系统,并投入使用。1997—1998年,海警一、二、三支队“海上110”报警系统先后开通,初步建成以海警部队为主体、海警与沿海边防支队相结合、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快速反应的海上治安接处警指挥机制。
  1999年,公安边防总队先后建成以总队为中心、各支队机关为分支的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泉州、福州支队机关建成局域网,并实现与基层所队的联网。总队完成机关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开发,推广使用沿海船舶管理、台轮来靠管理等系统软件,建立数据信息上报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分析沿海治安动态。
  2000年,公安边防总队完成全省各团级单位机关局域网、总队级广域网及支队广域网、教导队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建设,建成全省公安边防部队三级计算机网络,实现全总队范围内数据信息共享。年内,开通总队至各团级单位的综合业务通信专网,完成总队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
  2001年,福州边检站研发“边防检查远程报检系统”,并在全省海港现役边检站推广使用。该系统通过互联网与边检报检程序联网操作,远程办理《登轮许可证》、《船员登陆证》及出入境船舶报检等手续,初步实现船舶报检、查控、监护、证件管理、案件受理等多功能的网上作业。福州机场边检站使用边防检查信息管理系统,在机场安装安防系统,有效防范旅客漏验、偷渡人员混出等事故发生。同时,进一步改善验证设施,安装台上报警系统,改过去“人为呼叫”为“电子呼叫”。继续加大对伪造证照的研究力度,配装护照证件鉴别仪、高分辨率彩色扫描仪等新技术设备,实现对伪假证件外表直观鉴别、物理光谱分析、计算机软件识别等多种识别手段的综合运用。福州机场边检站还在全国首创利用“边防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后台功能,设立监督台,对出入境资料与航空公司提供的旅客舱单保持同步核对,有效提高监督效能。是年,福建省公安边防总队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翌年,该总队通信技术处作为全国边防系统中唯一一个先进单位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科技先进集体”称号。
  2003—2005年,全省公安边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在服务警务实战中日益发挥作用。2003年8月26日,发生一起特大私渡去台案件,公安边防总队利用网上对比、信息查询等手段,3天成功侦破此案。2004年9月17日,总队根据情报线索,发现厦金海域一艘装载大量炸药的可疑船只,即运用海警GPS辅助指挥和值班管理系统进行定位跟踪、远程指挥,组织海警三支队和漳州边防支队3艘船艇联合开展围追堵截,成功截获。同年,率先在空港口岸开发使用集现场监控、旅客基础数据采集、旅客验证信息采集、现场调度和指挥功能“四位一体”的信息系统,为出入境旅客的边防检查提供信息管理平台。公安部将福州机场边检站列为全国现役制边检站空港示范点。2005年,各边检站探索口岸限定区域管理新模式,研发“口岸限定区域管理系统”,实现对港区通行人员和车辆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登记、网络化监控;还建成远程监控中心,与驻点执勤、卡口监护、机动巡查相互配合,实现对海港口岸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监管。福建公安边检部门研发“出口集装箱安全自查网上申报系统”,2005年初投入运行。该系统既方便货代、堆场等单位申报,又加强集装箱边防检查管理。2004—2005年,全省公安边防检查部门通过口岸现场“电子哨兵”实施搜索检查,先后抓获以假乱真、蒙混过关的偷渡分子20多人。全省边防派出所通过沿海监控系统,查获各类违法船只120多艘。
  五、信息网络建设
  1990年,省厅RA8350小型计算机与公安部联网,1992年与地市公安处局单机联网。此后几年,省厅通过小型机逐月向公安部传输报送治安、刑事、消防、交通管理等数据报表。1995年,省厅建立犯罪信息中心,开始接受全省公安机关查询被盗机动车、在逃人员的数据。19%年,省厅建立局域网,实现机关内部计算机资源和信息共享。
  1998年,省厅对与公安部联网的计算机网络进行优化改造,增加至公安部卫星通信数据传输线路,实现地面线路与卫星线路的互补。是年,“福建省公安综合信息网”开通,省厅实现与公安部及各省公安综合信息网络的互联。
  1999年,省厅印发《福建省公安科技总体规划》。先后开通刑事侦查总队、出入境管理处、公安边防总队的数据专线和至公安部及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市的数据专线。
  2001年,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金盾工程”启动,省厅制定网络建设方案,当年与公安部、各设区市公安局及边防、消防、交警三个总队的2MSDH全线电路开通。翌年,开通福建公安电子邮件系统,实现在公安网上收发邮件。
  2002年,印发《福建省公安厅“金盾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全省“金盾工程”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及职责、建设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是年,省厅启动公安综合信息工程项目建设。
  2003年,省厅出台《福建省公安厅金盾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程》,就立项、招标采购、检查验收等程序作出明确规定。确定“福建省公安厅综合信息电子警务办公系统”等项应用系统为“金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
  2004年,《福建省金盾工程一期(应用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初步设计》获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委会评审通过,并被批准独立建立公安专网。是年,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等建成使用。同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及时检测、防控,对计算机病毒感染侵害及时进行处理。同年,省厅信息中心建立物理隔离探测系统,对全省公安网上的计算机登记注册实行电子户口备案管理,解决公安信息网上的“一机两用”问题,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年,全省派出所、刑警、交警、消防、监管等基层所队全部接入公安专网。全省88个县、市(区)公安局(分局)中78个完成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联网。“金盾工程”公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应用系统建设按年度目标稳步推进。
  2005年,省厅至各设区市公安局、设区市公安局至县级公安机关的二、三级网络增加带宽,有效提高信息数据传输速率。是年,“金盾工程”23个一类应用系统建设任务中,完成“人口信息系统”“出入境管理系统”、“机动车/驾驶入员管理系统”等11个建设项目。部分设区市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研发具有打击、防范、信息情报研判功能的公安应用系统。已投入运行的应用系统在公安实战中发挥明显效益。是年,福建作为公安部移动数据接入系统试点项目建设单位,首批600台移动查询终端在福州、福清、莆田、漳州和宁德市公安局试用。六、通信保障
  (一)有线通信
  1991-1992年,省厅开展有线通信专网整治改造和建设,大部分地市公安处局开始进行专网线路改造,并完成地市公安处局至县级公安机关的三级网建设。
  1993年,省厅安装并开通S250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安装PCM数字中继线90条,装机容量1200线,实现长话、市话出入直拨。全省有8个地市公安机关和26个县级公安机关安装程控电话,缓解长期以来通话难的问题。
  1995年,省厅开通至公安部的自动拨号专网和各地市县公安机关有线拨号专网。年底,全省公安有线二级网、三级网自动拨号组网机开通后,省厅至各地市、县公安机关(除泉州外)均可利用长途自动拨号组网机进行专网内长途直拨。有38个县、市公安机关实现有线专网程控化。
  1996—2000年,全省有线通信网络始终处于较好运行状态,以省厅SOPHO-2500数字程控机为中心,构成省一地(市)一县(市)公安专网自动拨号。公安长途专网以租用邮电长途电话电缆线路为主,网上可以进行电话会议汇接。期间,结合公安部“百城联网”部署和建设,对全省公安二级网进行改造和完善,按期完成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市全国第二批“百城联网”工作。2000年,省厅开通与公安部的会议电视系统。
  2001年,全省公安信息通信网络进行数字化改造。全省三级电话会议系统,除宁德在筹建和厦门在建外,其余的设区市公安局均建成开通使用。2002年,全省公安专网电路带宽提升,主干网运行传输质量明显改善。是年,二级网会议电视系统首次应用主席权转移和分会场发言两项功能,并成功召开视频会议。
  2003年,省厅程控交换机进行系统升级改造和扩容,新增业务功能,启用“71”字冠,实现省厅程控电话与“131”公安无线虚拟网互拨免费。是年,各设区市公安机关网络数字电话会议系统全面开通,65个县级公安机关建成并开通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终端。全省公安机关有1801个基层所队连通公安专网。派出所公安专网接入率达98.4%。
  2004年5月起,全省除龙岩市外8个设区市公安局均可向省厅上传城市主要道路监控图像。年内,各设区市公安局全部完成公安专网建设和三级网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任务。
  2005年,省厅信息指挥中心大楼主会议室视频系统工程建成,视频设备升级,可满足24小时开机,图像传输清晰度进一步提高。
  (二)无线通信
  福建公安机关的无线通信建设始于1986年,至1990年,150兆频率无线常规网基本建成,覆盖率达90%。1991年,省厅建成厅机关集群通信系统,有手持台60台、车载台6台,开通有线、无线通话功能。1993年,开通省厅机关无线传呼系统。
  1996年,省厅制定实施350兆频率分配方案。至1998年,厦门、泉州、福州三市公安机关有350兆集群系统信道51个,手持台、车载台近2000台。1999年,完成全省350兆警用通信编队方式和区号、系统码的划分。全省公安机关350兆集群系统有60个信道、2500多台移动台。
  2002年,全省公安移动专网开通。之后,省厅与各设区市公安局分别依托联通和移动两家移动通信公司建立公安移动专用网。至2003年,实现省厅和福州、厦门沿海一线公安机关350兆集群系统联网,为跨地区、跨警种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提供便捷的通信手段。
  2005年,福州全面完成覆盖全市的350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建设,实现无线集群通信网的跨越式发展,无线通信设备人均拥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其他设区市的公安无线通信网络建设亦有新的进展。
  (三)机要通信
  1990年3月,省厅至各地市公安处局加密传真开通;同年11月7日,至公安部的数码密码电报开通。至1992年10月,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均用三类传真机,提高信息传递速度。11月,省厅至公安部的数码通信开通,增强通信保密性。1993年,省厅开通传真数据综合通信系统、与公安边防总队的横向加密传真,并开通省厅与公安部和各地市公安处局的查询传真业务,实现机要通信部分自动化。1994年,沿海36个县、市(区)公安机关开通密码通信业务。1995年3月,省厅开通与公安部计算机数据电报加密系统。
  1996年,省厅完善保密通信系统建设,开通公安保密传真数据综合通信系统。1998年,成功开发全省明传电报普发系统。1999-2005年,实现明传电报普发系统自动、实时传发。
  2005年,实现部、省两级公安机要传输保密系统的测试,并开通运行。
  第二节 刑事科学技术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刑事科学技术得到全面发展进步。各地公安机关在改革中大力加强刑侦专门手段和基础业务建设,引进现场勘察和检验鉴定的新技术、新手段,在疑难案件现场勘察检验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现出科技强警的巨大效益。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质量明显提升。1980年,全省仅有刑侦技术人员162名,1998年增加到552名,至2005年,增加到719名,其中高、中、初级职称的分别为112名、327名、280名。一、建立刑事科学技术室
  20世纪80年代,刑事科学技术点的创建工作取得长足进展。1990年,各地市公安机关均已建成一、二级刑事科学技术点。翌年,全省公安机关已形成省、地市、县三级刑事技术检验、鉴定网络,达到“分级鉴定,逐级复核”的要求。
  1992—1994年,各地刑事技术点相继添置一批新仪器、新设备,提高刑事技术检验、鉴定水平,研究、开发新的检验、鉴定项目。
  1997—2000年,省厅刑事技术中心先后引进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多波段光源、紫外搜证系统、数码摄像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高新技术设备,建立DNA分型检验实验室。各地公安机关按照省厅下发的《1997—2000年福建省刑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刑事技术点装备标准》,着手加强县级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力量和装备建设。《规划》和《标准》要求充实、配备技术人员至8~12名;加大投入,保证各县级公安机关至少有两组痕检、法医、影像人员及器材装备;提高现场勘察率、检验鉴定率和准确率。但大多数县级公安机关受限于经费等无法落实,制约侦办案件质效的提高。
  2001年,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县市区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装备标准》,引进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逐步改善刑事技术工作条件。年内,绝大多数地方增配“多波段光源”、“502熏显箱”等现场勘察采痕取证设备。有14个县级公安机关的刑事科学技术装备达到公安部规定的要求。翌年,全省共投入2420多万元用于刑事技术装备建设,有效提高基层公安机关现场勘察采痕取证提取率、利用率。
  2003年,各地公安机关按照省厅的部署,开展全省创建等级刑事技术室工作,全省投入3000万元用于技术装备建设,84个县级刑事科学技术室有52个装备总值达60万元以上,有50个配齐现场勘验基本设备和1辆现场勘察车,技术用房面积增加。年底,经检查验收和刑事科学技术室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查评议,向公安部申报一级示范室1个,一级室3个,首次评定三级以上刑事科学技术室45个,占应创建等级数的58.3%。
  2005年,全省公安机关共投入资金3275.3万元用于刑事科学技术室的创建。全省建成一级示范室4个,一级室6个,二级室17个,三级室56个。县级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室等级创建达标工作全面完成。
  二、法医和理化检验
  (一)法医检验
  1990年,省厅刑事技术中心充实法医检验仪器,购进瑞典产电泳仪,用于酶型和血清型的法医检验鉴定。1996年,省厅物证鉴定室开始组建DNA实验室,开展AATG、AAT、PCMTCT1183个位点引物扩增,对血斑、唾液斑、精斑、毛发等进行实验,分别取得成功,获得清晰易辨的普带。
  1998年,省厅的DNA分型检验工作,经技术改造从3个位点扩增到12个位点,提高检案的排除率。是年受理37起案件。1999年,在掌握PCR-STR12个位点同步扩增技术的基础上,又引进扩增效果较好的5个新位点,用于检案。2000年,引进DNA测序仪,以提高DNA分型检验技术。是年,在“打拐”专项斗争中建立被拐入妇女儿童DNA信息库,但由于DNA技术首次大规模运用于侦查破案,经验少,数量大,速度慢,且部分民警科技意识和水平不高,这项技术优势未及完全发挥。翌年,省厅购置3100DNA测序仪,受理检验各类案件892起。
  2001年,省厅推广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创建“阳光法医室”的做法,各地大力推广法医伤情鉴定公开制度,规范鉴定工作程序,提高鉴定水平。是年,省厅依据法医伤情鉴定公开制度鉴定的183起案件,无一投诉。年内,省厅建立全省公检法系统第一个法医病理检验实验室,全年受理70起案件。2002年,省厅DNA检验系统受理检案129起,直接认定68起。8月,省厅利用DNA技术检案,直接认定福安市发生的3起强奸案的犯罪嫌疑人,带破20起强奸积案。此系首例利用DNA技术串并破获的案件。
  2003年,省厅法医检验部门拓展腐败尸体DNA检验和磁珠法DNA提取。当年受理检验案件302起,2004年为436起,2005年增至815起。通过DNA检验鉴定,公安机关破获南安市一家4口被杀案、连城县两夫妇被杀案、公安部督办的南平系列强奸抢劫案等一批大要案。同时,通过全省DNA数据库串并检索,侦破多起涉及数省、市的恶性案件。公安机关在侦破建瓯市一起强奸案过程中,通过DNA检索比对,破获涉及闽、浙多个地区的6起强奸案;在侦破永安一起抢劫案中,经DNA比对,破获涉及闽、浙、粤、桂、湘5省、区多起抢劫案,抓获专门抢劫、强奸娱乐场所坐台小姐,流窜五省区作案30起的两名犯罪嫌疑人。2005年,省厅引进ABT3130DNA测序仪,建立DNA全自动化提取工作站。
  (二)理化检验
  1991年7月,省厅实施公安部第二研究所颁布的《常见毒物的标准化分析方法(试行稿)》,逐步在常见毒物检验上实施标准化方法。1992—1994年,省厅购置、引进先进的色质联用仪,解决多种化合物鉴定的难题。2003年,受理各类理化案件500起,样品近2000件。是年5月,省厅理化检验部门对长乐市27名村民和外来打工者吃了卤货后中毒的送检物做定量分析,作出恶意投毒的结论。当月,理化和法医人员赴建瓯市一军事禁地检验苯中毒事件受害人,首次对人体内苯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死者死因判断和福建首例军事禁区发生的案件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5月31日,莆田市秀屿区黄塘镇一村民家发生爆炸。省厅对送检物分析检验,认定系黑火药燃爆,及时纠正“肥料燃爆”的说法。
  2005年,省厅理化检验部门共受理各类理化检验案件650起。年内,运用先进的气质联用设备完成福建首例毒品可卡因案件送检物的检测;解决长期以来侦破麻醉抢劫案件中三唑仑药物难以检测的技术难题。随着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省厅理化检验室实现从传统单一检验技术、检验方式到信息化多技术协同检验分析的转变。同时,依托公安专网大力开发远程实验数据共享和专家辅助分析的操作技术,通过多平台数据传输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三、痕迹检验和指纹识别
  (一)痕迹检验
  1990年,省厅举办“利用鞋底磨损特征对不同种类鞋子的检验鉴定”新技术推广培训班。
  1992年6月,公安部和部属第二研究所在西安召开全国痕迹学术交流会。省厅刑侦总队民警撰写的《机械构件断裂的失效分析》和《浅谈我国今后足迹发展的具体方向》被编入大会论文集。“八五”期间,全省公安机关勘察刑事发案现场实行手印显现等的规范操作程序,逐步实行痕迹特征定量化对比检验,健全工具痕迹、指纹、鞋样等业务档案,开展荧光显现指纹业务。
  1996年,全省刑事技术部门勘察刑事案件现场逾3万起,利用痕迹物证串并案3341起,占当年破案总数的10%。
  2003年,全省公安机关应用新方法开展枪弹痕迹建档工作。
  2004年,省厅受理痕迹送检案件67起(含枪弹痕迹、指纹、足迹、工具痕迹等),出具检验报告和鉴定书54份、分析意见13份,采证率、分析率、建档率、鉴定率均达100%。2月24日,在泉州市刺桐大桥桥面上发生一起特大持枪抢劫案,歹徒持自制手枪将被害人击倒后,抢走180万港元、11万美元。公安机关刑事技术人员对现场遗留的弹壳、弹头,反复通过众多实验样本进行显微比对,检验分析为仿“六四式”自制手枪发射,为侦破工作提供确凿线索。公安机关在破案时将此支仿“六四式”自制手枪缴获。5月13日,长乐市航城东关街道一老人在家中被枪杀。公安机关刑事技术人员将现场提取的弹壳、弹头检验比对,确认系“九二式”手枪发射。经提取该市某驻军278支“九二式”枪获取实验样本,与现场弹壳、弹头痕迹逐一比对,比中重点嫌疑枪支,对破案起到关键作用。是年,省厅选择广东省公安厅监制、武汉楚天工业激光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枪弹痕迹建档系统,经实弹射击采集弹头弹壳样本9万份,全面运用新方法完成对全省3万支公务用枪的枪弹痕迹建档工作,为打击涉枪犯罪活动提供数据资源保障。2005年,省厅痕迹检验鉴定部门受理包括枪弹痕迹、指纹、工具等痕迹的送检案件69起,均出具检验报告、鉴定书或分析意见,其中对破案起重要作用的10起。
  (二)指纹识别
  1992年,全省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开展指纹初步分析公式管理推广工作。1994年,省厅对十指纹图像档案数据实行条形码技术管理,为引进、使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奠定基础。
  1997年,省厅开展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1998年,引进美国COGENT公司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建立全省违法犯罪人员十指纹图像数据库。多数设区市公安局和31个县级公安机关建立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或远程查询工作站,实现全省指纹识别计算机联网查询,结束指纹工作手工作业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是年,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直接认定案件98起,带破案件230起。此后,全省运用该系统年均破案数成倍递增,许多大案得以及时破获。
  1999年,全省公安机关通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直接认定案件248起,带破案件400起,涉案金额500多万元。建瓯市城关管葡街入室砍死3人案、福州市晋安区系列持枪抢劫案、三明市梅列区入室抢劫杀死5人案,及翌年福安市连续抢劫寺庙案、建瓯市川石乡特大杀人抢劫案、厦门市杏林区信捷运输公司重大盗窃案等都是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检索比对,认定现场指纹,为确定侦查方向、破获全案起到关键作用。
  2000年,省厅和各设区市公安局全部建立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或远程查询工作站。年内,全省公安机关通过该系统,直接认定案件604起,带破案件823起,涉案总值1050多万元。厦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民警在侦破放射性物质钴60被盗案中,以大无畏精神履险现场勘察,提取到犯罪嫌疑人遗留指纹,为快速侦破此案发挥关键作用。该局研发的“活体指纹采集仪”有效提升指纹采集质量。是年,该局应用指纹比对技术破获的案件,占破案总数的7.9%。自引进建立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3年中,全省破案效益远超过以往40多年运用指纹破案的总和。2001—2002年,全省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认定犯罪嫌疑人902名,直接破获刑事案件2680起。
  2003年,全省开展“指纹破案会战”。各级公安机关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破获刑事案件4650起,占破案总数的5.6%,认定犯罪嫌疑人4918名,其中跨省和省内跨区市案件1565起、犯罪嫌疑人749名,抓获658名。是年,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升级扩容,系统库容量达200万人,现场指纹库容量达50万枚。各地加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和远程查询工作站的建设,厦门、福州和泉州市公安局建成本地库。83个县级公安机关建立指纹远程比对工作站,初步形成以省厅为中心,各设区市公安局为网点,县、市(区)公安机关为终端的系统网络。
  2005年,全省公安机关应用指纹识别系统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2993名,破获案件8406起,占破案总数的4.4%,比上年分别上升19.2%、7%、0.6%。应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协查、认定跨省案件95起,跨市案件105起。南靖县公安局运用该系统比中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破获2000年以来辖区内入室抢劫、强奸案件36起。晋江市公安局运用该系统,比中公安部通缉在逃人员1名,破获2004年7月22日其在武昌故意杀死2人案。
  四、刑事照相录像
  1990年,省厅将刑事侦查部门召开的刑事照相技术交流会中22篇优秀论文汇编《刑事照相技术论文集》,内部发行交流。是年,三明市公安局率先开展对提取潜在的犯罪痕迹物证有特殊效果和作用的激光照相业务。翌年3月,省厅在该市召开观摩会进行推广。
  1995年,省厅刑事技术部门成功试制“近轴光摄影仪”。该仪器设备较好地解决平面光滑客体表面微弱痕迹的拍摄取证难题,1997年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并推广使用。1998年,省厅引进“紫外照相系统”应用于刑侦技术。2000年,厦门市公安局开元分局引进计算机模拟画像技术,并根据辖区内复杂场所安装监控设备的情况,引进视频采集卡,可将监控录像的视频图像输人计算机转换成数字图像,经处理后形成嫌疑人影像资料。该局刑事技术人员运用这一技术,为发生在该市碧宫酒店的雇佣杀人案侦破工作提供有力的线索与确凿的证据。该局还研究出一套应用数码照相技术对犯罪现场证据进行固定、储存和制作现场资料的做法,便于长期保存、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在实践中得到检察院和法院的认可。
  2003年,省厅引进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应用于刑事技术,以提高图像的信息量,提供相对清晰的视频证据,解决侦查办案单位视频图像资料送检和固定处理的难题。是年6月,省厅对福州市提供的“4·11”特大系列持枪杀人案相关录像资料进行图像处理,清晰再现犯罪嫌疑人的30多个相貌特征,为破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是年,省厅受理需作影像处理的各类案件125起。该项技术在发现、提取和固定证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04—2005年,省厅完成对模糊图像处理系统的升级,刑事技术人员结合大练兵活动,普遍开展图像处理、人像识别、磁光显现、声纹鉴定、全光谱刑侦数字图像分析等新技术的学习培训。期间,拓展检验项目,利用视频处理加模拟画像的方法,为办案单位提供犯罪嫌疑人图像;对视频画面的真实性和连续性进行鉴定,为法庭裁决提供依据。同时,规范全省刑事影像专业的现场勘验程序和制卷标准。2005年,省厅刑事侦查总队和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合作申报的《刑事数码图像标准化制作》,列入福建省科技项目计划。
  五、文件检验
  1992年,全省公安机关文件检验(简称“文检”)部门实施《福建省公安机关文件检验工作细则》,并根据省厅《关于对公安机关从事文件检验技术人员实行审查认可制度》的规定,完成文检技术人员的报审工作,全省公安机关有20人被授予“文件检验鉴定权”。是年,受理文检的各类案件674起,并出具结论或分析意见,在侦查破案、打击犯罪中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通过文检和物证检验,辨别文件真伪,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700多万元。同时开展科研活动,全省有5篇文检专业论文在全国文检杂志上发表。
  1996年,全省文检鉴定各类案件543起。同年,完成《40年我省文检工作的回顾和展望》等4篇论文和“蓝墨水书写年代的研究”等3个课题。是年,省厅民警撰写的《应用荧光显微镜检验印泥文与常见六种墨料字迹形成先后顺序的研究》被第四届全国文检学术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1998年,全省公安机关文检部门受理各类文检案件650起,出具认定鉴定书385份,否定鉴定书222起,为案件的侦查提供方向、为司法机关的审判提供法律依据,挽回经济损失3亿多元。是年11月,厦门市公安局协助厦门海关鉴定出伪造的批件及公章145枚,涉及金额2亿多元。年内,省厅民警撰写的《先潜意识变造文件检验》和《应用文检技术为现行重案侦破服务》论文,被选人《第二届全国刑事技术论文集》。
  2000年,全省受理文.检案件791起,挽回经济损失1.23亿元。是年,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文检技术人员撰写论文7篇,其中5篇被全国性专业论文集录用。翌年,全省受理文检案件855起。省厅关于对市售普通纸信封物证的检验、调查取证方法的课题研究通过鉴定。用荧光显微法检验印文与字迹形成顺序,在实际案件检验中显现效果。2001年5月,石狮市人民检察院送检一张60多万元的“借条”,经应用荧光显微法检验,判定系先写字后捺印,为判定借条形成过程的真实有效提供科学依据。2003—2004年,全省受理各类文检案件1785起,均出具鉴定书或分析意见书。2004年,有5篇文检技术论文被第六届全国文检技术研讨会录用。
  六、警犬应用
  1989年,全省有警犬驯导员54名,警犬56只,警犬出勤424次,协助破案202起,其中大案149起。泉州、三明市和晋江、建宁县公安机关单犬年均破案在10起以上。1990—1995年,各地市公安机关按照省厅关于警犬工作规划提出的“巩固完善,提高质量,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建立警犬工作机构,提高驯导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警犬训练、使用和管理工作。省厅警犬基地和三明市公安局还开展繁殖幼犬工作。三明市公安局的警犬“克敌”在侦破一系列重大案件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记功。明溪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警犬“尔新”,凭借半个脚印作为嗅源,追踪发现并咬住犯罪嫌疑人。1994年,厦门市公安局在侦破一起杀人碎尸案中派出警犬搜索,认定案发第一现场,对破获全案起关键作用。随后又利用警犬对现场遗留物和犯罪嫌疑人进行气味鉴别,为审讯定案提供有力证据。六年间,全省公安机关警犬出勤2828次,发挥作用1324次。
  1996—1999年,全省公安机关加强警犬驯导,增强用犬意识,拓宽使用范围,提高办案能力。4年中警犬协助破案575起。1999年5月21日,晋江市陈埭镇发生一起绑架儿童案,犯罪嫌疑人将人质藏在该市青阳镇一间稻田中的小屋里。晋江市公安局调遣4只警犬参加捜捕。犯罪嫌疑人逃窜时被警犬紧追并咬住后被擒获。
  2000年,全省警犬出勤277次,直接破案19起,协助破案158起,完成重大警卫搜爆任务121次,参与其他警务活动19次。10月,省厅从全省挑选5名警犬驯导员带犬参加公安部在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警犬技术比赛,获团体第六名。2001年,警犬出勤增至593次,发挥作用407次,参加重大警卫活动等安检搜爆236次,均圆满完成任务。南平市公安局运用警犬嗅源搜索追踪,捕获在武夷山火车站杀死2人的犯罪嫌疑人,案发未及30小时告破。
  2002年,全省警犬出勤381次,发挥作用331次,参加重大警卫等安检搜爆任务197次,均圆满完成任务。1月,省厅授予南平市公安局警犬“颗粒”为“功勋犬”,颁发证书和奖牌。10月,省厅警犬基地被公安部评为“二级警犬繁育单位”。
  2003年,各地公安机关运用警犬于刑侦、缉毒、警卫安检、治安防范、警戒等工作领域。全年共使用警犬出勤608次,起作用570次。是年,宁德市公安局派出警犬参加屏南县旺坑山体滑坡事故搜索抢险工作,尽管环境复杂、作业条件恶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仔细搜索,终于找到连续六天抢险仍下落不明的两具遇难者遗体。2004年9月,在全国第二届警犬技术比赛中,福建代表队获搜查爆炸物品单项赛第3名。
  2005年,全省公安机关共有警犬工作点17个,警犬驯导员64名,警犬87只,工作犬57头。警犬出勤398次,起作用的有344次。其中直接和协助破案3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龙岩市公安局使用警犬搜捕一持枪抢劫团伙,经过5个多小时的搜索,在深山丛林中抓获全部犯罪嫌疑人。南平市公安局使用警犬在山坡草丛中搜索,直接寻获“2005·08·12”杀人案作案工具——带有血迹的杀猪刀。福州市公安局调遣警犬对“2005·10·05”鼓楼区甘洪垃圾转运站的看门夫妇被杀案现场进行勘察、搜索、追踪,警犬在石板下的土层里搜索到两名被害人的尸体,为案件侦破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节 交通管理技术
  1991年初,石狮市万岁脚交通警察岗亭安装能自动显示秒数的显示仪,填补福建城市道路交通红绿灯没有设置自动数字显示仪的空白。
  1992年,省厅对道路交通管理档案资料、事故统计、违章处罚等业务,运用计算机管理。两年后,各地公安机关对上述业务均运用计算机管理。1992年11月,漳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机动车检测中心建成使用。至1995年,全省已有33条机动车检测线。是年8月,公安机关运用计算机系统处理交通违章,福厦漳公路全线实行执法与执罚分离制度。同年,南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率先对机动车驾驶入员考试运用计算机出卷、评分。翌年,全省机动车驾驶入员的驾驶证副本改换为磁卡式副证后,实行驾驶证件计算机管理。
  1996—1997年,全省各地大力开展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和交通信号等设施建设。厦门市投资600多万元,集信息、监控、指挥于一体的交通指挥监控中心第一二期工程相继竣工,投入运行,使厦门岛内道路交通主要路口基本实现电子监控。1997年,福州市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交通指挥中心。是年,市区23个主要路口26个电子监控设施全部开通运行;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建成使用。期间,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科学设置交通信号和标志、标线。翌年,福州市主要路口实行多相位箭头指示灯指挥交通,并引进300台停车位的太阳能泊车咪表。
  1999年,省厅交警总队在“机动车登记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机动车号牌自动选号功能,机动车所有人可以自己通过计算机选择确认号牌号码。2000年,福州市投入大量资金,重点用于完善交通指挥中心功能、主要路口电子监控、交通信号灯联网等项目建设。
  2001年,全省有7个城市交通指挥监控中心投入使用。省厅交警总队建立全省机动车驾驶入员信息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场地驾驶技能科目考试运用电子桩考仪,实行自动监考。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发应用机动车注册登记网上自助报牌系统。
  2002—2003年,“畅通工程”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建制市和县城城关,全省共投入30亿元建设改造道路和交通设施。省内主要道路交通监控“卡口”信号灯、闪烁警示灯、高速公路测速仪等基本建成,陆续投入使用。
  2004年,全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交通卡口的电子监控、移动电子警察的设施建设。厦门市加大道路交通管理科技的开发、应用,市政府大道和主要路口采取点线交通流动态控制技术,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加快新的交通指挥中心大楼建设,为全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提供服务平台。泉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发应用“交通违法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交通违法录像触摸屏查询系统”等,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还购置一批手持或车载的移动雷达测速、酒精测试、电子计量、数码拍摄、现场勘察等设备,强化城市道路路面监管。是年,省和设区市两级车辆管理所全面推广应用全国驾驶证管理软件,实现全省驾驶员理论考试无纸化及桩考电子监控。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全国率先研发“机动车驾驶入员考试智能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漳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全国率先实现驾驶入员培训三个科目的电脑自动化考试。
  2005年,漳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通驾驶证申领、考试“一卡通”系统,实现驾驶证管理系统与考试系统数据共享。省和设区市两级车管所全面应用全国机动车登记/驾驶证管理统一版软件,并建成全省集中式机动车登记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节 消防管理技术
  1991年,由国防大学、福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福建科发中心联合研制的“图形式计算机火警受理系统”,通过公安部技术鉴定。该系统由主机系统、各消防中队终端和指挥车终端组成,构成完整的火警受理通信网。在实战过程中,系统以用图形屏提供多极消防用地图,使指挥员、战斗员在短时间内获得灭火作战所需的丰富信息。8月,出台《福建省消防重点保卫单位落实“十项标准”验收标准》,要求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做到定点、定人、定措施,并根据需要采取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新技术。
  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层民用建筑、地下建筑和大型基建项目日益增多,建设项目根据规定均需设计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消防系统。
  1997年4月,省公安消防总队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消防调度指挥中心建设的通知》,各消防支队推进消防指挥系统建设,加快消防通信发展步伐,实现指挥调度智能化。至1999年,福州、厦门、南平、泉州、漳州等市公安消防指挥中心相继建成;福州、厦门、三明、南平、龙岩等市公安消防支队,完成350兆无线通信指挥网的组建工作。福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建设高空电子瞭望哨和28个路面监控点,并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交警支队实现信息图像共享。厦门市公安消防支队与南阳信息技术发展公司联合研发的包括计算机接处警网络、城市高空及道路监控、无线指令发布、自动巡检四个子系统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把火警受理、警力调度、无线通信、GPS定位等功能集合一体。经鉴定,该系统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1—2002年,省公安消防总队结合公安机关“金盾工程”建设,贯彻公安部《全国公安消防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下发福建消防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2003年,建成网络通信系统,实现总队与支队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004年,省公安消防总队结合基层部队建设,开发利用图形界面模拟指挥系统、突发事故处置对策和辅助评价系统、三维消防模拟演练系统、防火业务管理系统、消防大队工作综合管理系统等软件,提高行政管理和灭火救援的科技水平。厦门市首次在国内采用离散定位分配模型,利用集合覆盖法及最大覆盖法,优化设计城市公安消防站的布局。10月,省公安消防总队添置集火场指挥、数据收集、实时通信等多功能的消防通信指挥车,为大型复杂的火灾现场应急指挥提供科技支持。
  2005年,厦门、莆田、泉州、福州等市实现110、119、122“三台合一”,在110指挥中心设立消防接处警专席,同时实现三方通话功能,并保留消防支队的后续调度指挥功能。同年,省公安消防总队获公安部消防局授予的公安消防部队装备器材设施技术创新组织奖。在选送参展的革新器材中,福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高空训练自动保护装置”获得一等奖,厦门、漳州、南平、龙岩市公安消防支队分别选送的“井下救援固定顶杆”、“现场搜救显像系统”、“简易防盗网破拆器”、“泡沫液供送器具”均获三等奖。
  第五节 指挥中心建设
  全省公安指挥中心技术建设是在110报警服务台的基础上开展的。1992年,福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落成,建立集有线无线网络、计算机信息和接警网络及无线寻呼、电视图像监控等系统于一体的指挥调度系统,增强快速反应和整体作战能力。至1994年,全省各地市和56个县级公安机关建立110报警服务台。1996年,厦门市公安局重点抓以110报警服务系统为主的指挥中心建设。指挥中心系统包括110巡逻车辆卫星定位、安全技术防范报警、道路交通监控、电子信息处理等多个子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福州市公安局与省邮电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110报警服务系统,使其在接警时即时储存接警信息,并自动显示报警电话号码、地点或单位名称等相关信息,从而准确下达指令,避免贻误战机。
  1999年,省厅指挥中心与公安部指挥中心照片传输系统及加密传输远程终端系统开通。福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开始建设包括综合指挥调度、警用指挥地理信息和大屏幕显示三项技术系统,集有线、无线通信调度合一,录音合成,无线呼入显示主叫号码等技术。三明市公安局研发、使用可直接查询市区接处警、车辆运行及人口信息等情况的“移动指挥系统”,在运行中产生良好社会效益,被公安部推广。
  2000年,省厅信息指挥大楼落成。指挥中心在技术装备方面,逐步建成由信息处理、图像监控、指挥调度3个子系统和系统配套设施组成的,集计算机、通信、网络、图像、数据库及多媒体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指挥系统。厦门市公安局研发“车辆号牌自动识别系统”,为“110”快速反应提供科技支持。
  2002年,泉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加强技防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工作,有150多个重点单位和个人用户联网。厦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研制网络多媒体车辆信息识别系统,实现对进出厦门岛的涉案机动车进行自动拦查和报警。仅翌年1-10月就协查车辆392辆,截获涉案车辆41辆。该指挥中心针对110、119、122“三台合一”警务运作机制,自主研发110车辆侦测查控系统,把刑事侦查、技术侦察、治安管理、交通管理融为一体,实现主动监控特定目标车辆、自动记录重点交通部位的车辆通过情况,查找被盗抢等涉案车辆,侦测假牌照或超期未年检及涉及交通违章的车辆等多项功能,为一线警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系统投入使用后,共协查521部涉案违章车辆,查获137部,协助破案9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多名。
  2004年,全省公安机关逐步建立起以指挥中心为龙头,各警种整体联动、快速反应的布控堵截工作机制。2005年10月,福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实现“三台合一”,建成集治安、交通、消防管理、城市应急为一体的现代化指挥控制系统。同年,厦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研发“要素群查控系统”并投入应用。该系统依托指挥中心数据库信息,按照人、物、事件、地点等不同要素,采取动态静态比对相结合的手段,对分散信息进行关键要素检索比对,发现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分析发案特点、规律等,服务于相关业务部门和领导决策。投入使用后,该系统提供各类案件线索313条,业务部门据此抓获全国在逃犯罪嫌疑人19名。是年,厦门市公安局加强图像监控网络化建设,各主次干道110个重点部位建监控摄像头313个,过车记录系统6个。指挥中心通过图像监控系统记录、查处交通违章17.7万多车次,发现违法犯罪案件、交通事故等690多起。通过警力调度,抓获180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
  第六节 公安理论研究
  一、调查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公安机关针对公安工作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实际,开展调研。1992年6月,省厅做出《关于加强公安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的决定》,结合省情提出8个重点课题,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撰写文章。1993年,省厅成立首届优秀公安理论研究和调研文章评选委员会,从100多篇调研文章中评选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汇编成《福建省首届优秀公安调研获奖文集》。
  1994年,省厅决定在全省公安机关开展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关系问题的调研活动。至1995年的两年间,各级公安机关调研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出100多篇调研文章,择优编发《福建公安简报》(调查与研究)40期。调研文章围绕打击犯罪、队伍建设、公安法制、社会治安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质量有所提高,被省部级以上内刊采用53篇,其中有省和地市公安机关领导撰写的调研文章16篇。
  1996年,全省公安机关围绕“严打”斗争、公安队伍建设、公安法制、治安热点等问题开展调研活动,汇集近百篇优秀调研文章,编发《福建公安简报》(调查与研究)30期,被省部级以上各类刊物采用93篇,其中国家级8篇。省厅《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关系重点课题研究报告》,被福建省委和中央政研室内刊采用。“沿海沿边经济开发区新的社会问题”国家课题学术研讨会上,福建省公安机关的8篇论文入选。翌年,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撰写调研文章241篇,编发《福建公安简报》(调查与研究)45期,被省委、公安部和公安院校内刊采用27篇。
  1998年,省厅将调研课题分解给厅属各部门、各地市公安处局。年内汇集课题调研文章100多篇。省厅和地市公安机关调研专刊用稿约三分之一是各级领导参加调研撰写的。省厅6位厅领导发表调研文稿14篇,在公安部内刊、《公安研究》、《人民公安报》、省委《调研内参》、《福建日报》等部省级刊物上发表。是年,全省公安调研文章上稿345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的24篇。其中《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关系课题研究报告》通过专家鉴定,被全国40多家单位(国家出版社约占一半)转载。该课题研究报告获1998年全国第三届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金盾文章奖”一等奖。是年,省厅《福建省沿海经济开发区新的社会问题探讨》,人选国家课题总成果《中国沿海沿边经济开发区新的社会问题》一书。
  1999年,调研工作的重点是对打击犯罪、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的分析研究及公安队伍建设对策的探讨。2000—2001年,公安调研活动围绕侦防机制改革、维护稳定等工作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年编发调研专刊57期,其中16篇调研文章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刊发。
  为促进调研成果转化,2002年起,省厅决定每年编辑一册《调研报告选编》,发至县级公安机关,以期对各地开展工作有所助益。是年,《关于福建省公安经费保障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我省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当前我省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主要困难及对策措施》等一批有质量的文章,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重点选取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管理、公安队伍建设等方面的56篇文章,汇集成《调研报告选编》第一辑下发。翌年编辑的第二辑,汇集包括省厅、设区市和县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撰写的54篇文章,内容包括执法为民、严打长效机制和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隐蔽战线斗争、公安队伍建设等多方面。2004年,全省公安机关围绕贯彻全国、全省公安会议精神,建设“平安福建”等工作重点开展调研活动,并完成综合性课题《福建省警察公共关系现状分析》。
  2005年,全省公安机关结合“打黑除恶”及现代警务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省厅编发《福建公安简报》(调研专刊)24期35篇。其中4篇调研文章分别被省委、公安部内刊和《人民公安报》选用刊登,《构建公安依法立案机制》一文获第八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金盾文章奖”一等奖。
  二、理论研讨
  1993年3月10日,福建省警察学会成立并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省警察学会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公安科学理论研究工作。
  1994年1月,省警察学会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安工作”理论研讨会。此系福建公安历史上首次召开的公安理论研讨会,评出获奖论文25篇。
  至2000年,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安工作”,学会先后组织协调8次公安科学理论研讨和征文活动,内容分别是“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犯罪动向和控制犯罪对策”、“公安后勤保障工作”、“闽东南开发开放地区治安防控方略”、“派出所工作”、“发挥公安机关整体功能推进刑侦改革”、“加强公安法制工作”。研讨活动期间,征集论文305篇,获奖216篇,其中55篇优秀论文结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安工作论文选》出版。期间,各设区市警察学会亦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或征文活动。福州、厦门、南平和漳州市警察学会会刊的刊名分别是《榕警论坛》、《厦门公安研究》、《武夷警坛》和《漳州公安研究》,三明市警察学会出版《文明城公安决策思考》。
  2000年后,福建省警察学会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以“中国入世与公安工作”为大主题,围绕各时期公安机关中心工作开展学术研讨。2001—2005年,学会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公安科学理论研讨会或学术交流会。各年度研讨的主课题分别为“中国人世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中国入世与公安法制”、“中国入世与民警队伍建设”、“中国入世与警察公共关系”、“中国入世与警察执法权益维护”。期间,学会收到论文1102篇,将其中获奖论文编辑出版《警学论文集》和《优秀论文摘萃》。摘萃从论文中摘取重点和新观点,面向全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交流,旨在发挥公安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在公安机关领导决策中的作用。2001—2002年,学会在公安厅机关刊物《福建公安》创办“警学研究”专栏。2003—2005年,学会又以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作为会刊,办“警学研究”专栏18期48万多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公安志(1990-2005)

《福建省志·公安志(1990-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按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进行编纂。记事年限为1990-2005年。内容包括:应急处置、打击刑事犯罪、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管理、边海防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