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4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规模
分类号: F203.9
页数: 5
页码: 239-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早期广告形式包括高声叫卖、实物展示和酒旗等,至唐宋时期逐渐活跃。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福建发动广告攻势,有识之士也兴办民族工业和报刊广告宣传。民国时期,广告业发展迅速,出现抵制日货运动和多种广告媒体。抗日战争后,广告业逐渐衰微,但仍有发展。解放后,广告业经历多次波动,但随着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专业广告公司相继成立。
关键词: 福建省 广告管理 发展规模

内容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人避乱入闽,带来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加速福建的开发与发展。至唐、宋,福建社会经济显著变化。泉州港对外贸易之繁荣,更带动闽省地方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随着商贸活动日趋活跃,地方早期广告也逐渐萌动发展,除“实物展示”和“高声叫卖”这类原始广告形式外,还出现悬帜挂幡这类夺人眼目、更易识记的广告。宋人刘克庄在描述莆田墟集盛况时写道:“溪北酒旗袅袅,溪南社鼓咚咚……”。这种用文字或图案绘制而成的酒旗,就是酒家为招徕顾客特意制作的广告,比“高声叫卖”和“实物展示”更醒目,更易于为顾客所熟记,也更有利于声名远播。《八闽通志•卷十四•坊市•邵武》也有类似记载:“竹外客喧山市散,柳荫人醉酒旗收。”这里说的是当集市散场,留下的是喝醉的赶集人和匆匆收摊的酒家。可见,至少在宋代,福建已有酒旗、店号之类的广告宣传形式。此外,在商品包装上,也出现标有特定的记号,以区别同类而不同产家的商品。“龙凤团”茶叶,即福建省建瓯出产的贡茶,一般制成团片,外表裹以金箔,且印有龙凤花纹图案,时人称之为“龙凤团”。如此包装设计,既是一种特有的产品标识,又是一种广告宣传形式,该茶遐迩闻名,被人视为珍品。
  鸦片战争后,福建、厦门均被纳入“五口通商”口岸之列,西方资本经济蜂拥入闽。为争夺中国市场,倾销自家商品,西方列强竞相发动广告攻势。我国最早的近代广告活动,即英商在福州、厦门等五个通商口岸发行的《遐迩贯珍》刊物上的广吿。该刊辟有专版登载中外商业广告,当时称报刊上广吿为“报贴”。不久,列强又在福建创办专业广告报刊《福建广告报》,在我国影响颇大。
  面对咄咄逼人的外来广告宣传攻势,有识之士也掀起兴办民族工业和报刊广告宣传热潮,为民族工商业呐喊助威,鸣锣开道。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华侨黄乃裳在福建创办《福报》,此乃福建地方自办的第一张刊有广告事务的报纸。它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和工商经济,为民族工商业之发展大造舆论声势。继此之后,全省各地又陆续创办出版《福建日月报》、《建言报》、《南声报》、《民新周报》等,为广告宣传提供新天地。以报刊杂志为阵地的福建近代广告业也因此而逐渐形成、发展。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利用广告宣传,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商品促销手段之一。民国8年(1919年)11月,福州发生日本商人伤害中国行人的“台江事件”,福州等地民众自发掀起抵制日货运动,集资在南门兜竖立“请用国货”字样的大石碑广告,格外醒目,影响广泛。民国9年(1920年),厦门大学设立报学系,开设广告方面的课程。起初,广告课程只是作为新闻学的一部分,后逐步向独立的学科演进。民国24年(1935年),福建无线电广播电台开播,从此又有了地方广播广告媒体。民国27年(1938年),福建“中国工程师学会”主办的《三十年末之中国工作》学术刊物,也大量刊登工商业的宣传广告。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入闽,福建省会避迁永安,广告业因此而衰微。抗日战争胜利后,报刊杂志广告得以恢复。其宣传媒体除报刊杂志外,又增加了广播电台、霓虹灯、橱窗陈列、路牌、车辆、电影、幻灯等。广告的宣传形式多样化,制作水平明显进步。还出现专门经营广告的广告公司和代理商。但是由于政府腐败,列强称霸,民族工商业受到打击和排挤,处于鹅行鸭步境地,与之相适应的广告业的发展,也十分缓慢和艰难。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1950年5月12日福建省除金门、马祖等岛屿外全境解放。当时福建工商企业基础十分薄弱,商品供不应求,广告业处于奄奄一息状态,少量广告主要是私营企业所刊播,私人行医、招聘、求职、寻人、寻物、遗失等广告比重最大。1952年“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期间,广告更少。“五反”运动后,广告又有所发展。1956年春,掀起公私合营高潮,工业企业产品由国营商业包销,宣传广告又趋减少。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全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商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商业系统认真做好广告宣传工作,力求真实、美观、经济、实用。1958年,福州市广告美术公司、厦门市广告公司等相继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第一批专业广告公司。
  1959年5月,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和10年经济建设成就,商业部发出《关于加强广告宣传和商品陈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特别是对外开放城市做好商业广告宣传工作。同年8月,贯彻商业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21个开放城市商业广告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肯定广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广告是经常向人民群众如实介绍商品,指导消费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广告扩大城乡、内外交流,对搞活商品生产和改善企业经营是有益的。全省广告业按照“四为”(为生产、为消费、为商品流通、为美化市容)、“四性一格”(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族风格)等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在城市沿街商店,将商品陈列得新颖别致,突出地方产品,宣传福建经济建设成就,发挥橱窗广告的宣传作用。但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认为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问题,广告使用与否与企业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对广告的内容、设计及经营的认识不足,使得许多广告往往被当作政治任务来布置,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非真正出于销售需要和工商企业内在的动力,所以尽管一时广告制作水平有所提高,广告数量有所增加,但缺乏发展后劲,难以长期维持。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告被斥为“替资本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铺张浪费的一种表现。”全省各市县大街小巷的路牌几乎全被各种政治标语口号取代。商店橱窗内的商品陈设,也披上浓厚的政治色彩;橱窗里出现诸如“抓革命,促生产”、“反帝反修”、“破旧立新”、“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标语口号。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报刊、杂志、电台,也看不到、听不到商业广告。传统的老字号牌匾被当作“封资修黑货”而砸烂。福州、厦门等城市霓虹灯广告被关闭或拆除,许多广告媒介被限制或取缔。不得出售带有福禄寿喜、天女散花、鸳鸯戏水、长命百岁等内容的商标、装潢、图案或造型的商品,带有外语译音的商品如卡叽、凡尔丁、阿斯匹林、巧克力、夹克、克郎琪等也都被勒令改名,不准宣传。全省除宣传“八个样板戏”海报和少量书讯广告外,其他广告均遭查禁取缔,销声匿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福建的广告业也因此而恢复生机,迅速发展。1979年后,企业从过去全部依靠计划组织生产经营的体制,逐步向主要靠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企业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经的生产和经营目标。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对商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广告业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是年,福建电视台结束了自1976年安装开播以来从未涉足广告的历史。《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报刊杂志也相继刊播商业广告。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重新出现各种户外广告。同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广告业的发展。全省各地广吿公司重新挂牌开张,美术公司、美术工厂纷纷加上“广告”二字,成为美术广告公司或工厂。
  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广告公司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福建首家开展广告业务的专营公司,标志着福建广告业由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兼营向专营公司专业化方向发展。广告经营的专业化,促进了广告内容迅速延伸拓展,形式日趋多样化,制作设计更加考究。当年,全省广告营业额达196万元。1982年,全省广告经营单位增至71家,其中有5家属专营公司,广告总营业额达239万元,从业人员422人。至1983年,全省广告经营单位达75家,从业人员增至760人,广告营业额达463.7万元,居全国第十四位,占福建国内生产总值128.27亿元的0.0036%。为适应福建广告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厦门市广告协会亦在当年应运而生,此系全省首家广告行业组织。它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了厦门经济特区广告宣传和经营活动的蓬勃开展。
  1984年,开始筹划全省广告协会网络,省设广告协会筹备委员会,各地市设协会筹备小组。1985年着手草拟《福建省广告协会章程(草案)》。同年,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福建电视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厦门市广播电台的广告科和福州市广告公司,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市的美术广告公司等均被中国广告协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1986年4月,福建省广告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举行,成立了省广告协会,它反映了全省广告界和工商企业的共同愿望,标志着福建新兴的广告业已经形成。
  省广告协会成立后,福州、漳州、三明、龙岩、石狮广告协会也相继诞生。各级广告协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发挥指导、协调、服务、自律作用,发挥联系政府与广告业的中介作用,发挥信息传递、技术推广、专业培训、理论研讨等作用,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开展广告行业评选十佳先进会员单位和十佳先进工作者等活动,开展优秀广告作品评选和广告行业“重信誉、创优质”活动,为推动福建广告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90年3月,福建省广告公司组织闽东电机商品广告刊载于台湾《自立晚报》,开创福建广告业对台交流新途径,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沟通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牵线架桥。
  在不断拓展对外广告交流的同时,省内广告媒体亦有长足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形成,新闻出版空前繁荣,新开办了一批电视台、广播电台,新增加了一批报刊杂志。《福建日报》、《福州晚报》、《厦门日报》、《福建广播电视报》和闽东、闽南、闽北、闽西日报等报刊相继扩版和增加发行量,使福建省广告发布能力成倍增长,广告发布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1992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扶持广告业发展广开绿灯,积极引导,齐抓共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本着“抓规范,促发展”原则,以资质标准取代总量控制,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广告企业一起上的方针,为广告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促进广告业蓬勃发展。
  1981~1995年的14年间,全省广吿经营单位从71家发展到1064家,增加14倍;广告营业额从239万元上升到7.3亿元,增长304倍,年均增长50%以上,其发展速度保持在全国前10位,广告营业额一直排在全国前14位,从1989年开始居全国前10位。广告从业人员从422人发展到1.2万人,增加27倍。1995年,广告费占福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82年的0.0036%提高到0.33%,人均年广告费从1983年的0.18元提高到22.55元。
  至此,福建广告业已基本形成服务门类和媒介种类较为齐全,专门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服务的新兴产业,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许多广告经营单位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推广和应用,三维电脑动画制作系统、成套先进冲印设备、彩色大屏幕显示系统和电子磁翻转广告媒体的使用,促进了福建广告业迅速成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牢固确立自己经作为市场经济先导产业的地位。电视、报纸广告媒体,千方百计地为客户精心设制画面、版面,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既为客户赢得最佳的广告效果,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各地方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把户外广告与旧城改造、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大量运用高新技术,使户外广告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广告群体。福州的五一广场、八一七路、五四路、东街口、五四环岛,厦门的轮渡码头、跨海大桥、中山路和泉州、漳州等城市的主要街道,各类户外广告五彩缤纷,交辉相映,展现出现代都市的气息。山区广告业也大胆开拓创新,结合山区实际情况,把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广告发展新路子,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随着广告宣传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一批构思新颖、制作精良的优秀广告作品。1995年,全省选送75件广告作品参加全国第四届优秀广告作品评选,其中有18件获奖,银奖1件,铜奖1件,地区发展奖3件,优秀奖3件,佳作奖12件,占送展作品总数的24%,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五位。在1995年中国50家最大广告公司综合实力评比中,福建广播电视广告总公司、福建日报广告总公司、福建省广告公司分别排序第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名。营业额分别排序为第十三、第二十七、第二十八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福建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的机构、队伍建设和市场管理方面的概述。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是指对全省范围内商业贸易、市场监管、企业登记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