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专业(批发)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405
颗粒名称: 二、专业(批发)市场
分类号: F203.9
页数: 4
页码: 5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专业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晚期的茶洋窑场,当时该窑场是规模最大的瓷器烧制和集散交易场所。南宋时期,闽北成为文化中心,并发展成为图书印刷销售中心。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凭借区域优势,逐渐形成以大宗商品为主的专业集市。民国时期,社会经济不景气,一些专业墟集消亡,但也出现了新的专业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厦门、南平等主要城市先后建立专业性交易所。
关键词: 福建省 市场建设 批发市场

内容

福建专业市场的孕育、发展较早。南平的茶洋窑场,形成于北宋中晚期,面积约5~6万平方米,是省内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一个瓷器烧制和集散交易场所。窑场遗址遍地堆弃着瓷片和匣钵,品种相当齐全,主要有青釉白器、青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和绿釉器5大类,汇聚了中国南方景德镇、龙泉、建阳等窑系名瓷。茶洋地处南平市葫芦山,宋时是闽、浙、赣古道与闽江干流水路交接点;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闽省建阳等内陆瓷器均以陆路古道汇聚此地,后再转换水路出口外销。印尼苏威西岛东爪哇、菲律宾、韩国、日本、澎湖群岛等地均有出土当年购自茶洋窑场的瓷器。因此,该窑场不仅是瓷器的生产基地,也是内外销兼有的专业性瓷器集散交易市场。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中国古文化中心也逐渐转向南方。闽北成为“理学名邦”、“滨海邹鲁”。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代代承传,皓首穷经。南平、建瓯、建阳、武夷山一带,书院林立、讲帷相望。因之图书需求剧增,印刷销售日趋活跃,这一带成了全国三大图书印刷销售中心之一,号称“图书之府”。《临汀汇考》载:“闽中建安(今建瓯市)古今书版焉。历朝文章萃聚之所。”叶德辉说:“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祝穆《方舆胜览》亦语:“建宁府(今建瓯市)土产、书籍行四方。”因此闽北(当时称闽中),特另是建瓯、建阳麻沙一带的“书坊”实际是宋、元时期图书专业市场,是面向全国的图书出版、销售中心。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萌动发展,一些地方凭借区域优势,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宗地产商品,墟场集市也逐渐演变成以大宗商品为主的专业集市。如贩卖牲畜的,有厦门的猪仔墟,“每旬以一、六日为期,贩卖小猪”(清道光《厦门志•街市•墟集》);云霄广庆保的猪场、下港尾的牛场(清嘉庆《云霄厅志•街市•墟场》);武平、邵武和同安的牛市、牛墟;同安的小猪墟(清嘉庆《同安县志•都图•街市附》);明溪县盖洋墟,每年七月二十四日,“各地客商骈集贸易,以牛为大宗”(民国版《明溪县志•墟市》)。贩卖经济作物产品的有瓯宁水吉市(蒋蘅《云寥山人文集》卷二),厦门的油市(清道光《厦门志•街市•墟集》),崇安星村墟茶市,“邻邑近多栽植,运至星村墟贾售”(王梓《茶说》);下梅茶市,“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一卷第304页);闽东南也有类似茶市,还有龙溪白鹭州的果市等。销售粮食和其他副业产品的,有龙岩的小池、大池,均“以米为大宗”,“米贩云集”(清道光《龙岩州志•街市》、民国版《龙岩县志•实业》);建宁城内米墟、溪口米墟(民国版《建宁县志•疆域•墟市》);仙游、同安的柴墟、柴市;沙县十三都高桥墟上贩卖的糟为“八闽所资”(清道光《沙县志•疆域•墟镇》)。销售农村手工业品的,有建阳县洛田上里崇洛街“从一、六日集”,“棉花、纱布二集为大”(清康熙《建阳县志.市集附》);建瓯县的梅岐里埂头等村农民多制草纸,“逢三、八日,挑至管下街市场发卖,因谓之草纸墟”(民国版《建瓯县志•实业》)。
  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不景气,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的一批带有专业性的墟场集市,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些专业墟集甚至在战乱中消亡。但也出现一些诸如木材、钢材、粮食等新的专业市场。清末民初(1850~1913年),英商“祥太洋行”、德商“祥臣洋行”先后来到闽北沿溪一带采购松木。民国3年(1914年),欧战爆发,英、德商人撤回国,日商“三井”及“义昌盛”取而代之。民国5~6年(1916~1917年),福州木商“协利”、“隆太兴”、“何盛记”等商号相继到南平经销木材。再加上当地一些木商公会组织,遂使南平东门外码头成为木材交易中心,最盛时这里的木材商号多达20余家,闽北其他内陆木材也大都汇集此处转售,销路甚广,遍及上海、青岛、枣庄、天津和长江流域各省,并远销香港、日本、菲律宾等地。由于汇聚此处的木材,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这里的“接水行家”另雇工人改装钉排后,放运到福州白马桥附近出售,白马桥地方逐渐形成又一个木材交易中心。民国34年(1945年),南平的木材商便筹资在白马桥附近创设福建南平木行,简称“建南行”,其货栈设于帮洲水坞,经营各地木材生意,年均10万立方米,成交额多达50万银元。交易形式既有现货,也有期货。而且金融运作相当灵活,以信用为本,既有汇兑票据,亦有借贷票据。还有接待住宿等其他配套服务。诸如此类的专业市场,其规模、交易量、专业化程度、交易方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等,均比明清进了一步,已相当成熟。可惜此类市场为数不多,且常常遭到各种袭扰,歹徒啸聚,帮会霸道,明抢暗偷,公然讹诈,严重阻碍专业(批发)市场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把握市场,稳定物价,建立新的交易秩序,1949年12月,福州、厦门、南平等主要城市先后建立专业性粮食交易所、油类交易所、纱布交易所以及牲畜交易所。1951年,又在福州台江第六码头设立“福州市鱼市场”,并颁布相应的鱼市管理办法。1952年5月,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物资交流大会,有的地方还成立“城乡物资交易所”,开展代客买卖、代办储运等业务。此后经常举办专业交流会,组织百货、纱布、土产等行业开展现货和期货交易。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中央陆续制定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派购及计划收购等政策。1953年11月,中共中央、政务院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关于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12月,省内各粮食交易所及油类交易所撤消,取缔粮食、油类自由市场。1954年,开始对纱布、百货、土产、沙糖、京果、禽蛋、国药、新药、图书、进出口商品、颜料、电工材料、木材、棉花、薪炭、茶叶、食盐、水产、鸡鸭、猪牛羊、杂粮等22个行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使国营公司能够控制货源,保证市场供应,计划收购和派购的物资逐步扩大,自由上市商品逐渐减少,市场范围越来越小。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此后,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强调发挥其积极作用,时而要求严加限制,直到关闭。全省专业市场建设几起几落,未能顺利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类市场均被视为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遭受“全面扫荡”,专业(批发)市场的培育建设严重受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逐步落实,商品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萌动发展。1980年,福州市的台江花鸟市场诞生,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全省第一个专业市场。1981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当时,农村中专业户和联合体大量涌现,上市商品日益丰富。原来产销见面,零星交换的形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长途贩运政策放宽后,贩运商与日俱增,为减少消耗,加速资金周转,就必须从速脱手,批量交易;饮食服务行业和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也要求批量采购;各市、县在大抓“菜篮子工程”中,普遍建立副食品基地,生产大量副食品。这一切,都为专业批发市场的孕育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福州台江码头的蔬菜批发市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每天晚上12点至次日凌晨为交易时间,许多国营、集体和个体商贩都云集此处进行批量交易。其后,品种逐步扩大,交易高峰时,从南星道至第一码头,从江三路至台江电影院门口,都成为蔬菜、果品批量交易场所。
  乡镇街居企业的异军突起,日用小商品上市量与日倶增,国营商业已难以完全包销,一些乡镇街居企业便四处兜售。起初只在城市繁华闹市的主干道和县城、集镇陆续出现一些零星分散的日用小商品集市。1982年开始,各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培育,开辟场所,划行归市。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武汉召开全国小商品市场现场会。翌年,全省各地市政府相继发布《开放工业小商品市场的通知》。其中福州市,将鼓楼区的太阳巷、光禄坊、东大路、五福巷、福马路,台江区的金新村、江二路、玉环路,仓山区的太平巷等均辟为工业小商品市场,推出各种扶持措施加以积极培育。当年,福州市小商品贩运商增至1294人,比上年242人增加5倍多,全年成交额达987万元。
  批发市场和工业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类专业市场蓬勃兴起。1984年,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各类专业市场的培育建设。至1985年底,全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5个、工业小商品市场92个、专业市场43个。其中莆田,仅木材专业市场就有8处,日成交量2480立方米,成交额80.3万元。霞浦县的水果、蔬菜、猪苗和木材等专业市场的成交额占全县集市交易额的50%。
  此后,工业小商品、服装、木材、家具、水产、粮食等专业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986年底,全省已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63处,其中晋江县石狮服装市场成为辐射全国的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1亿多元,拥有服装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体户2860家(户)。龙岩地区工业品市场,年成交额达1024万元,比上年增长87.12%,上市品种和数量均比上年增多,进入市场的商贩除当地经营者外,还有来自江浙及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户。
  1987年,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向高标准、高档次、大规模方向发展。晋江县的石狮兴建了一座五层楼服装市场,面积1万平方米,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批发中心。古田县形成名闻全国的食用菌专业市场,仅银耳一项年销量就高达4000多吨。龙溪县角美建成闽南金三角最大的家禽专业市场,日上市家禽近万只,经营贩运户达769人,销售到闽西、闽南和广东潮汕等地。同安县马巷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0941平方米,年成交各类蔬菜55596吨,不仅成为邻近县市供应中心,而且南菜北调远销北京等各大城市,同时也成了引导当地蔬菜生产的重要集散地。辐射面广、知名度高的南安官桥粮食市场集资430多万元,建设了一条有102个店面的粮食专业街,形成相对集中的粮食交易场所,俗称“粮行米市”,经营户250多家,高峰期日#吐粮食达700多吨。晋江建成华洲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吸引台湾、韩国以及广东等地中外客商前来参与交易。
  在各种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全省各地陆续出现一批涉及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等领域的专业市场。如福州旧机动车辆交易市场、福州技术市场、厦港劳务市场以及全省各地均有出现的钢材、木材、石油等规模大小不等的专业市场。当时政策导向还不太明朗,此类市场的孕育成长未能形成大气候。从1988年开始,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陆续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下发有关加强汽车、钢材、房地产、技术、信息、企业拍卖、资金等专业市场的建设管理方面的文件,促进此类市场有序发展。据统计,1985~1990年,全省已建成钢材市场10个、机动车辆市场9个、木材市场27个、劳动力市场89个、资金市场35个、技术市场7个、房地产交易市场35个。
  进入90年代,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培育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新突破。1990年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把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发展规划、解决场地、组织贩运队伍、加强领导等方面入手,促进专业(批发)市场的培育建设。至年底,全省已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39个,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5个,工业小商品批发市场8个,其他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66个,总成交额达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漳州市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达1.59亿元,比上年增长49.86%。
  1991年元月19日,古田食用菌专业市场建成开业,占地面积6636平方米,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中央设有两层1700平方米直接交易场所,产品、设备、原材料、机械、技术、信息等行业配套齐全,日上场人数5000人,日交易量数百吨,交易额超百万元,成为全国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4月,根据省政府(关于积极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通知》,福州扩建水产、水果、蔬菜和粮食4个专业(批发)市场。福清发展龙田山前村禽畜市场、石竹山旅游市场,长乐兴建湖南木材市场,连江建成至山竹木炭市场,罗源兴建水果批发市场。至12月底,全省已建成专业(批发)市场361个,成交额比上年增长39.16%。
  1992年,贯彻中共中央2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决定》,加快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建设步伐。福州、漳州、莆田、三明、泉州、宁德、南平、厦门均投巨资兴建各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漳州投资10018万元,征地32.93万平方米,统一兴建龙海花果蔬菜等16个专业(批发)市场。是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有349个。其中工业品专业市场130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72个,废旧品市场13个,其他专业市场34个。
  1993年,专业(批发)市场增加到366个,1994年,总数增至380个。年初,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北京召开1993年全国百强集贸市场新闻发布会,在全国最大的50个农副产品市场排名中,福建省福州市粮食市场年成交额7.61亿元,被列为第6位,福州台江农贸市场年成交额5.6亿元,被列为第11位。
  1995年,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建设工作注重结构调整,完善市场体系。至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有311个,其中工业品专业市场100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59个,其他专业市场52个。福州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市场区,占地面积达10.83公顷,已投入使用的有钢材、建材、水泥、机动车等专业(批发)市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福建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的机构、队伍建设和市场管理方面的概述。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是指对全省范围内商业贸易、市场监管、企业登记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