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漂染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0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漂染纱
分类号: TS190.5
页数: 2
页码: 180-181
摘要: 本节介绍了福建省漂染纱线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手工染坊、机械漂染、产量增长等阶段。
关键词: 福建省 印染工业 机械漂染

内容

漂染纱分为漂白纱和染色纱两大类。主要供应毛巾、被单、色织三大类厂家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1956年止,福建省漂染纱线业仍在手工染坊中加工,主要染料为腚蓝,工艺落后。1956年7月福州市手工业生产合作联合社漂染厂成立,开始机械漂染纱线的历史。1966年,漳州市漂染厂和龙岩漂染厂相继建成投产,福建漂染纱线生产开始形成规模。
  1956年7月,福州市将几家漂染棉纱的手工业社合并成立福州市手工业生产合作联合社漂染厂,开始生产漂染纱线产品,当年产量为0.96万把(折合48吨)。当年主要设备仅有漂染纱机3台,仍未摆脱手工操作。随着设备不断增加和机械化程度提高,年产量逐年提高,到50年代末产量达440吨,为1956年的9.16倍。
  1965年该厂与台江印染社合并,成立福州印染厂,合并后当年产棉色纱760吨,比合.并前产量提高72.7%。
  1956~1965年,福州市印染厂生产的棉色纱为福建省独家产品,累计产量为4048吨。
  1966年7月,漳州市漂染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染纱机4台、烘干机1台。当年试产量为498.3吨。加上福州市印染厂产量834吨,当年全省染色纱产量突破千吨大关,达1332吨,成为福建省生产染色纱的第一高产年。1970年全省产量1543吨,略有增长,随后每年以100吨的增产量逐步递增,1978年突破2000吨大关,达2066吨。1980年1月,漳州市漂染厂投资20万元,对子纱染色进行技术改革,购进高温高压GR201-50染色机3台,增加染纱生产能力达500件/年,同时,增加涤棉绞纱染色新品种,设备改造后,该厂连续两年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1981年达1012吨,1982年达1292吨,为该厂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福州印染厂对化纤及化纤混纺纱线染色进行技术开发。该年全省共计生产染色纱2795吨,使福建省染色纱生产再次出现上升势头。
  1982年8月,为便于专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龙岩染织厂分厂组建龙岩漂染厂,该厂成为福建省第三个纱线漂染骨干企业。装备漂染纱线的设备有:GR73-50高温、高压染色机、高压煮纱锅、复式染纱机、淋冲机和烘燥机等58台套,年设计染纱生产能力近2000吨,为全省最大的染纱骨干厂,次年生产染色纱1662.50吨,促进全省染纱业进一步发展。1983年全省漂染纱量首次突破3000吨大关,达3973吨。
  1984年,龙岩漂染厂投资45万元,对漂染车间进行技术改造,使工艺流程更趋合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实际生产能力由1600余吨提高到2300余吨,增幅达43.7%。在此前后,漳州市漂染广和福州印染厂扩大生产规模和范围,并开展对广东、厦门和江浙等省、市加工漂染纱线业务。当年染色纱的产量,龙岩漂染厂为1997.47吨,福州印染厂为1162吨,漳州市漂染厂为984.09吨,全省合计产量为4383吨。随后两年以300吨的速度递增,到1985年、1986年全省染色纱的年产量分别达到4843吨和5164吨。1986年创染纱产量历史最高水平,产量比1980年2182吨翻一番多。
  1988年后,三资企业和独资企业的漂染纱业兴起,省内系统内企业漂染纱的业务逐年减少。全省染纱量由上年度的5100吨下降到4950吨。1990年,龙岩漂染厂由1986年的2371吨下降到1737吨、漳州市漂染厂下降到1005吨、福州印染厂下降到949吨。是年全省棉色纱的产量也下降到3691吨。
  1956~1990年,全省累计生产各种染色纱66661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