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布在福建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它以野生葛藤纤维为原料织造而成。远在汉初,闽中已能产出精美的荃葛布(即细葛布):“繇王闽侯,遗江都王建以荃葛、犀甲”①。唐时,泉州清源郡的土贡列有葛布。五代十国时期,福建葛布产量大幅度增加。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王审知向后梁王朝“进户部支榷课”葛布多达35000匹;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王延曦向后晋朝廷“进度支商税”葛布8880匹。到宋代,福建各地产的葛布仍常为上贡品。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据漳、泉,“贡泉州土产葛,多至二万匹”②。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上贡蕉葛布几十匹。此外,兴化军也有上贡葛布。进入明代后,葛布在福建各地普遍生产,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兴化府和福宁州等均出产葛布。惠安“有葛履蟋蟀之风焉”③,安溪产葛布“崇信龙绢为多,以纺绫者为上”④。清代,“葛布:五邑(指泉州所属)俱有,惟安溪大坪者佳”⑤;安溪“山涧俱有葛藤,惟新康里大坪乡之布甲于他处”⑥。民国前期,安溪、永春、仙游、南安、同安、诏安等县还保持生产葛布,其中安溪大坪依然较多。永春以“湖洋白云葛为上,他乡无”⑦;仙游县“仙之西日云林所出者,其色淡黄,最工细;别村亦有。葛藤可织布,差粗松”⑧,南安葛布“有精有细,精者为缔,粗者为浴”⑨。民国后期,随着野生葛藤资源的减少和其它纺织业的发展,主要用作农村民间夏天衣料的葛布逐渐被棉布等产品替代,从此,福建传统的葛布织造业加速衰落以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