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苎麻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3010
颗粒名称: 四、苎麻布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苎麻布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历代均有不同品种和工艺,如夏布、糊布、合纻、罗布等。民国时期产量居全国第三,但30年代后逐渐衰落。现代农村仍有种植苎麻和手工织造,但机制苎麻布尚未开发生产。
关键词: 福建省 苎麻织品 苎麻布

内容

苎麻布生产在福建已有2000多年历史。福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苎麻布实物是商代武夷山船棺内随葬物中的一块棕色苎布残片。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分析鉴定,其织物组织为平纹,经纬密度为200×150根/10公分,经、纬纱直径为0.4毫米和0.45毫米,纬纱拈度为60拈/10公分,拈向为Z。
  唐代,福建纻布质量还不高,“泉、建、闽之纻”仅列全国第八等。宋代,闽中纻布质量有所提高,仅在淳祐年间,南安就入贡生纻布二十疋。明代,福建苎麻布生产越来越兴旺,成为夏税。弘治十五年(1502年)夏税:“土苎六十五角力一十三两一钱六分”,万历六年(1578年)夏税:“土苎六十五角力一十五两一钱六分”。全省各府州均出产纻布,其工艺多样,有普通的的夏布;有“民间常服”所用的土机夏布;有“绩纻为纱,纺而织之”①的生纻布;有“其纱不纺,用糯米糊烈日中抽过而织之”②的糊布(惠安称“糊仔布”,莆田称“扁纱布”,俗呼“〓布”,长乐称“际布”);有“亡不沤治,布如r:之色亦颇鲜泽”③的青山布;有其色纯白的白r:布(莆田称“福生布”)有“将所绩纱夜露昼暴,其色自白,绩而成布”④的白纱布;有纻麻杂丝织成的兼丝布;还有生头等其它品种。此外,惠安北镇特产的北镇布(即惠安细白布),是“沤白纻麻为之,妇人治此者至井臼之类,亦不敢亲操,恐涴手成迹也。此布成之甚艰”⑤,“通商贾,货之境外,几遍天下。”⑥清代,福建苎麻布生产依然繁荣。除继续生产普通夏布、糊布、青山布、白纱布、生头(有的称“青头”)及著名的北镇布。同时又开发生产麻棉交织布:有以“纻经棉纬者”⑦的合有“棉缕杂纬者”⑧的罗布;有“双梭织者,一纻—棉,间织而成”⑨的假罗(有的称“缎罗”)等。地方特产迭出:有南平县出产的“细密精致,几类纱罗”的铜板(10);有邵武出产的“所织略似宜黄”(11)的近江右;有长乐出产的“结实”(名“长乐济”),有安溪“仿效江西夏布的制法,织成疏松的纻布,通称为东溪糊”。(12)由于福建苎麻布原料不够自种自织,在江西赣州各邑,“闽贾于二月时放苎钱,夏秋收苎,归而造布,”(13)以此补充省内苎麻原料不足。
  民国时期,福建夏布产量还不少。民国22年(1933年)全省夏布产量有20万匹,居全国第三位,其质量仅次于湖南、江西,产值达100万元。其品种仍然有普通夏布、糊布、合纻、罗布、假罗、东溪糊等。此外,开发生产的品种有永春的花夏布,用纺车织成的纺纻等。30年代以后,福建传统的苎麻布生产日趋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各地农村还大量种植苎麻。闽北、闽中一带老年农妇仍用“腰机”织造夏布。除本色夏布外,还有生产染印加工花色夏布,用以缝制衣服、蚊帐、被套等。泉州、漳州一带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生产而保留下来,延续到80年代初。其品种有匕多纱少的半夏和纱多纻少的卡纱等,产品销往本省各城市和江西一带。而机制苎麻布在福建现代苎麻纺织业中尚未开发生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