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线在福建均为手工业制品。
早在明代,福州就产绢线。清初,从泉州海外贸易输入日本的丝绸类货物中就有丝线。
清末至民国,漳州名牌产品中有漳州的弦线、剔清扯线、绒线等丝线,其生产作坊或老字号店铺多集中漳州东门(即今新华东路)。
1952年起,漳州钟记、林成记和新建美等3家老字号丝线行先后旧业重操,恢复生产传统产品,钟记的名牌产品为弦线,林成记为漳纱和剔清扯线,而新建美则是绒线。
1955年初,以新建美为中心,成立丝线合作小组。
1956年,三家组成丝纱合作社,同年进而建立公私合营漳州丝纱厂,成为福建省丝线产量最大的企业。
1957年、1958年两年为漳州丝纱厂高产时期,随后,由于土丝原料不足,产量日渐下降。同时,福州也先后成立鼓楼丝线社、台江丝线社、仓山丝线社和台江丝线组,但规模与产量均不大。
1965年后,因土丝量萎缩,漳州、福州两地的丝线业转产棉线带为主。
四、丝绵
丝绵是利用选茧和缫丝中的下脚茧加工制成的薄片绵张,作为衣着、被褥的垫料使用。在福建,手工丝绵和机制丝绵都有。手工扯制丝绵主要是伴随着手工缫丝业而产生,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
机制丝绵,六七十年代,福州丝绸厂利用不能缫丝的下脚茧开始生产,并一直延续到1990年。它分为特级、甲级、乙级和丙级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