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916
颗粒名称: 一、土丝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1
页码: 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土丝生产历史悠久,但因历史和地理原因逐渐减少。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福建土丝生产曾有短暂的恢复,但最终因原料不足等原因停产。
关键词: 福建省 土丝

内容

福建可考的土丝生产历史约有1000多年。早在魏晋南北朝,建安(今建瓯)太守到溉曾写下“闽中徒八蚕”的诗句,意谓闽中产蚕每年有八辈(次),与当时临海郡的永嘉(今属浙江)一样,可见其养蚕水平已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准。
  唐代,福建产的丝曾被列为贡品,其中清源郡(今泉州)贡丝二百两。在泉州,仅黄氏一家就“置西洞州(今泉州开元寺)桑园七里”。
  宋代,福建人口增加,民食日艰,而栽桑须占良田,与粮争地,故不得不少种或不种。此后遂有“福建历来少桑”之说。但在泉州、漳州等地种桑养蚕业仍然继续发展。
  元代时,元世祖诏修《农桑辑要》,提倡栽桑种棉,福建也不例外。但是,作为全国丝织中心之一的泉州,其丝织原料仍靠外省供给。
  清康熙、乾隆时期,朝廷提倡蚕桑,福建一度广植桑树,教民养蚕,在“龙溪北岸丰州一带之田岸,皆植桑为界。县城内家家养蚕”①。泉州还有部分地区养蚕,但“桑少丝粗”②。福州地区也请浙江省蚕民到闽县、侯官、永福三县教种桑养蚕,终因粮、桑不能兼有而渐废。由于福建所产桑叶薄而小,丝质差,造成“桑麻不登于篚茧”③。
  民国4年(1915年)前后,闽江流域年产鲜茧1.3万担。此后,福建省各地“受南北军阀之蹂躏,而桑树亦遭砍伐至无存矣”④。
  民国12年,福州创办允兴丝业公司,该公司设于南台泛船浦,股本10万元,专以制丝为业。蚕丝销路不佳,而福州又无丝织厂,不久宣告歇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省桑园只剩下300亩。
  1958年,闽侯县建立闽侯缫丝厂,职工48人,1958~1962年共生产土丝6.96吨。不久,工厂因蚕茧原料不足而下马。
  1965年,长汀县筹建缫丝厂,共有4台土法缫丝机,工人20名,产量很低,至1973年,因蚕茧原料太少而停产下马。从此,福建就不生产土丝。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