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医药用纱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861
颗粒名称: 五、医药用纱布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2
页码: 4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从民国时期开始生产医药用纱布,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产量逐年增加。70年代末期,由于经编涤纶蚊帐的兴起,帐罗布的产量开始下降。1980~1985年,全省共生产医药纱布7857.17万米。
关键词: 福建省 医药用纱布

内容

福建生产医药用纱布时间较早。民国20年(1931年)10月,长汀中华织布厂为工农红军生产军用纱布、绷带和药棉等,到民国23年10月停止生产,为支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作出了贡献。
  40年代末期,闽南一带有生产卫生敷料作坊。民国37年底,漳州有3家生产敷料的小作坊:“友昌”(林沂增)、明明(陈炳衡)、瑞良(高惠农)。每家生产人员10几个,产品有纱布、绷带、口罩。初步解决漳州地区医用纱布的需要,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56年1月,友昌、明明、瑞良等3家敷料作坊联合成立漳州市药棉社。全社人员85人。主要设备有手工操作的铁木机18台、木制整经机1台、脚踏缝纫机8台,生产的产品有脱脂棉花、脱脂棉纱、绷带、口罩、三角巾。年产值16.8万元。1958年,改建为漳州医药站敷料厂,全厂人员120人。在此期间,对设备进行改造,年产值翻了一番,达到56.12万元。产品销售由漳州地区扩大到省内各县。1959年11月,由福建省医药总公司接管,为省属工厂,改名为福建省漳州卫生敷料厂,成为福建省医药系统中第一家医用敷料产品的生产企业。该厂产品除供应省内各地外,还销往上海、杭州、常州、沙市、黄石和南京等地。1960年后,该厂产品有:35吋、21S×21S、28×26,29.5吋、21S×21S、28×28和29.5吋、32S×32S、28×25“孔雀”牌纯棉医药纱布。1960~1969年累计产量达1321.46万米。
  70年代,福建生产医药敷料的厂家,从1家发展到8家,新建和转产的有:邵武染织厂、周宁棉织厂,分布在福州、晋江、宁德、莆田和龙岩等5个地市的织布厂也都投入生产医药敷料产品。70年代中期,福建省漳州卫生敷料厂生产的医药敷料产品年产均达150万米左右。1977年1月,地方国营邵武染织厂改建后,除生产色织布外,也生产医药卫生敷料产品,当年产品和产量有:医药纱布186.7万米,绷带123.6万卷,口罩138.7万个。与此同期,邵武灯芯绒厂累计生产医药纱布817.2万米,晋江地区212.49万米,龙岩地区34.47万米。至1979年,福州地区累计621.44万米,宁德地区693.55万米,在此期间,由于生产厂家增多和市场需要量增大,年产量以100万米递增。1975~1979年,全省生产医药纱布3442.11万米。
  1983年,长汀中华织布厂恢复生产医药用布,当年产量为9.45万米,随后逐年提高到30~40万米。同年,邵武染织厂获得省卫生厅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由于全国敷料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滞销局面,敷料生产厂家开始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换;此后,全省敷料产品产量也随之下降。漳州卫生敷料厂1984年产量只有43.66万米,比1980年下降24%,邵武染织厂下降38%,是年全省产量也只有672万米。1985年降到最低点,年产量为189万米,降幅达到19.3%。至80年代末期,产量有较明显回升,1987年达到961万米。
  1989年,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医药总公司、漳州市卫生局、漳州市计量局对漳州卫生敷料厂的产品进行联合考核鉴定,一致认为该厂产品符合国家药典的规范要求,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符合国家标准,发给药品生产企业合格证和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该厂1983~1990年累计生产脱脂纱布865.53万米,医用绷带862.83万卷、卫生口罩572.22万个。1981~1990年间全省共生产医药用纱布6917.33万米。
  1975~1990年,全省累计生产各种医药敷料产品脱脂纱布10359.42万米,医用绷带2216.12万卷,卫生口罩1936.27万个。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炳衡
相关人物
林沂增
相关人物
高惠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长汀中华织布厂
相关机构
漳州市药棉社
相关机构
邵武染织厂
相关机构
周宁棉织厂
相关机构
漳州卫生敷料厂
相关机构
福建省卫生厅
相关机构
漳州市卫生局
相关机构
漳州市计量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