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用环锭纺纱始于60年代初期,1960年厦门纺织厂首家纺出16S、23S和45S的粗、中、细号普梳纯棉纱,从此结束手工纺纱的历史。
厦门纺织厂从组建到1960年底,生产纯棉纱1520吨。1961年8月,该厂根据省委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动员628名职工返回农村参加生产,到年底,全厂生产基本停下来,当年棉纱产量降到890.9吨。1963年,厦门纺织厂贯彻国家工业会议精神和发展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在全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整顿组织、加强管理,提高了产量、质量。同时,开展增产节约和扭亏增盈等活动,为恢复生产做大量准备工作,当年生产棉纱232吨。1964年后,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形势的全面好转,福建纺纱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福建省为发展纺纱工业,减少纺织品依赖外省调拨和改变纺织工业落后状况,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福州棉纺织厂(后改为福州第二棉纺厂)。该厂于1965年3月筹建,当年国庆节前夕试纺成功21S纯棉纱,填补了福州市纺纱业的空白。与此同时,厦门纺织厂通过贯彻工业“八字”方针,企业基础工作获得明显提高,促进纺纱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福建省纯棉纱的产量比上年度翻一番,达到2162.72吨。
自1966年起,福建纺纱工业遭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但广大职工仍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全省纯棉纱的产量:1966年为6297.78吨,1967年为4252.77吨,1968年为1460.59吨,1969年为6793.11吨,1970年为5764.35吨。
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精神,调整全国纺织工业布局,使之更加合理,决定原上海静安棉纺织厂内迁三明市,支援福建发展纺织工业。1970年2月,创建于民国10年(1921年),具有近50年历史的上海静安棉纺织厂迁到三明市,改称为三明纺织厂。经过近一年的基建、安装和试车运转,该厂于1972年生产纯棉纱3625吨。同时,南平纺织厂也于1970年4月投产,随后列入国家生产计划,1973年产纯棉纱2552吨。三明纺织厂和南平纺织厂建成投产,使福建省纺纱能力由原来的5.6万纺锭增加到11.1万纺锭,因此,纯棉纱产量大幅度增长。1973年,全省纯棉纱产量提高到9093.7吨。1975年突破万吨大关,实现10460吨棉纱。以后产量逐年持续增长,1976年为11207.55吨,1979年为12990.73吨,1980年为14201吨。
80年代是福建省纺纱工业大发展时期,1981~1985年先后建成并投产的新厂有:福州棉纺织印染厂、邵武棉纺织厂、永安棉纺织厂和三明第二纺织厂等5个企业,增加17.5万锭纺纱能力,加上70年代已建成的11万纺锭,使福建省纺纱能力达到28万余锭。1985年后,随着纺纱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纺纱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等,纯棉纱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1986年纯棉纱产量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35191吨。
1987年,引进新型气流纺纱机,促进纺纱业产量进一步增长。南平纺织厂首家引进捷克气流纺2084头,随后三明纺织厂也从捷克引进1000头,厦门纺织厂600头,福州棉纺织印染厂400头,三明市织毯厂400头,莆田兴南纺织有限公司2800头,厦门新纶纺织有限公司2000头。1987年后,全省纯棉纱产量连续年突破4万吨大关,1988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达48546吨。
随着纺纱设备的更新和先进工艺的运用,1984年后,纯棉纱中部优、省优产品不断涌现。1984年,三明纺织厂“金雀”牌纯棉96.2号起绒纱获部优产品称号;1990年三明纺织厂“金雀”牌纯棉18号针织纱、福州棉纺织印染厂的“罗星塔”牌纯棉26号、28号经纱均获部优产品称号。获得省优产品称号的纯棉产品有:三明纺织厂的“金雀”牌纯棉14号针织纱和纯棉18号针织纱、福州棉纺织印染厂的“罗星塔”牌纯棉18号针织纱和纯棉36号、48号经纱、福州第二棉纺厂的“建兰”牌纯棉28号纯棉纱也获得省优产品称号。
1990年,因棉花原料紧张,纯棉纱产量被限制,全省当年只生产28160吨,占棉纱总产量的51%,是年,纯棉纱产量占棉纱总量比例为历史最低水平。
至1990年底,福建省拥有棉纺纱生产能力46.2024万锭、气流纺纱8880头。1960~1990年,全省累计生产纯棉纱42.841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