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是福建省第一部纺织专志,它比较全面、翔实地记载福建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兴衰曲折、经验教训,具有 “资治、教化、存史”的功用。它是在收集厂史、厂志、档案文献以及历年统计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众多同志艰辛编纂的成果。
回顾历史,福建纺织业源远流长,上可溯源到新石器时代。唐中叶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促进了福建纺织业的进步。唐、宋、元、明各朝代,福建沿海一带纺织业持续繁荣,闽产的丝绸、绢丝、棉布等都曾列为贡品。福建还是最早从海外引入种植棉花和纺棉技法的地区之一,一度成为全国三大丝织中心之一。到了清代,朝廷长期在闽实行“海禁”政策,闭关自守;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洋纱”、“洋布”冲击市场,福建手工纺织业迅速走向衰落。福建现代纺织工业萌芽于本世纪20年代,沿海一些纺织作坊开始使用铁制动力机械,但因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外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福建现代纺织工业遭到摧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福建纺织业得以逐步发展。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瀕临台湾海峡,为海防前线;北、西、西南三面峻岭连绵,与浙、赣、粵接壤,内陆交通不便;山多林密耕地少,气候温暖多雨湿润,缺少天然纺织原料资源,纺织工业发展受到制约。福建人民从地情出发,发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创业。50年代初,福建纺织企业改进土纺、土织、土染的手拉脚踏设备,向半机械化生产过渡。50年代末,福建纺织工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棉纺织、麻纺织、丝绸纺织等现代工厂相继在厦门、漳州、福州建成投产。自60年代起,福建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石灰石矿资源以及水利电力资源,开发生产粘股纤维和维纶纤维。到70年代末,两者年产能力合计达1.3万吨,相当于当时20万亩棉田的产量,缓解了福建纺织原料紧缺的局面,为棉纺织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纺织工业发展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福建利用海上交通便利发达、闽籍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众多等有利条件,运用中央赋予福建省改革开放试点省份和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打破计划经济的框框,克服 “资源缺、资金紧”的困难,全省新建、扩建一批现代化纺织工厂,改迨大量老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装备,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应用电脑智能化等技术进行生产。福建纺织行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出现了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快速发展的局面。今天,福建纺织工业已建立起以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等行业为骨干,印染、毛纺织、丝绸、麻纺织、复制、非织造布、纺机器材配件等行业相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设立纺织科研机构,兴办纺织专业教育。福建纺织工业发生如此巨大变化,取决于党的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也离不开全省纺织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长期艰苦奋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集中了本省纺织工业发展的宝贵史料,是向人民群众,尤其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囯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在此交付出版之际,谨向所有关心与参加本志编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福建纺织工业的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福建省志.纺织工业志》编纂委员会
1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