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彩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575
颗粒名称: 四、彩扎
分类号: J528.2
页数: 3
页码: 84-8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彩扎艺术。彩扎是一种民间造型美术品,使用竹篾或铁丝作为骨架,用彩纸或彩帛糊裱而成。福建的彩扎艺术已有千余年历史,起源于民间风俗和迷信。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是彩扎艺术的主要发展地区。泉州彩扎属于南派,擅长塑造戏曲中的妇女形象,形象逼真。厦门彩扎属于北派,以京剧武打人物为主题,注重表情、姿态和性格的刻画。漳州彩扎制作工艺繁复、细致入微,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福建的彩扎作品不仅具有民俗喜庆的意味,也成为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关键词: 福建省 民间工艺美术 彩扎

内容

福建省彩扎,已有千余年历史,俗称“糊纸”或“纸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以彩绸扎制,故称彩扎)。彩扎是以竹篾或铁丝为骨架,用彩纸或彩帛糊裱而成的民间造型美术品。
  彩扎的缘起与发展都同乡风民俗息息相关。福建沿海市镇的形成,刺激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封建迷信陋俗也伴随而来。为图吉利,不论建房、开市,商贾富绅必糊扎“鳌山”以期纳福迎祥。鳌山上有楼台亭阁、花草树木、人物和禽兽等,往往选用某些故事情节,以寓吉祥如意。为敬神送鬼、“超渡”亡灵,民俗也要扎制冥屋,设置人物、用具、冥钱等等,以祈冥福,而驱邪镇恶。农历七月“鬼节”,闽南“普渡”之风甚盛,家家户户兴办彩扎。内容有台面戏剧:“大戏”有人物十余人一场,小戏则三五人一场。婚喜则扎“天仙送子”,丧事则扎“灵厝”药师;乡间庙会则为小孩扎制小型的、传统的人物和动物。元宵、中秋时节,则扎制花灯,以竞相媲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扎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除传统题材外,创作不少反映现实生活作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彩扎工艺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彩扎人物与北京“绢人”、广东“纱灯”同属美术人形一类,取材很广,但以戏曲人物为多,有双像和群像,高大者可达2米,小巧者不足5寸。
  彩扎人物表现力丰富,艺人能应景即兴随意扎制民俗玩艺。内容由顾客任意点出,规格依需要而定。一般造型简括,形体洗练,手势现实,整组人物多以青、白、红、黑等色表现人物性格,动物则较为夸张,装饰味浓,诙谐成趣。
  彩扎工艺有“站活”和“坐活”两种:“站活”,因制作大型作品,要站着制作,如“鳌山”、“灵厝”、“牌楼”等。“坐活”,为坐着扎制精致小品,如人物、飞禽走兽等。现在的彩扎大都属于“坐活”。
  制作工序:先扎制骨架,后堆糊裱纸,再装配手脚、头面,依情节、人物身份、服饰和动态,剪贴沾粘绸布,“穿”上衣服,摺叠衣纹,加上饰品和道具等。以上各种工序,彩扎艺匠多有专业分工,不少艺人是一专多能。彩扎材料主要是纸张、绸布、铁丝、竹篾、浆糊、泥土和颜料,工具是剪刀、小刀、画笔等。
  彩扎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一带的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惠安、莆田、漳浦等地,以泉州、厦门两地为代表,各地的彩扎也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长。
  (一)泉州彩扎
  清代,泉州已有专业纸扎店。同治年间(1862~1874年)开设的“锦茂”纸扎店最古老,传有四代,民国18年(1929年)后改“金传胪”。当时,还有陈其寿的“玉版成”,张春波的“棉成”,陈霖司的“泉兴”,蔡细只的“新楮宗”,蔡乌纳的“建兴”等。民国期间,尚有林存忠的“工艺糊纸店”,苏荣来的“金奇然”,杨兴司等人的“仿真成”等糊纸店。泉州纸扎有戏剧故事、花鸟盆景等,制作精致,作为民俗喜庆礼品在泮宫口的“物华泰”经销,颇受欢迎。还有花巷口的洋货店“南华泰”,因有利可图也经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糊纸业一改过去为迷信服务的传统,转而为宣传教育和文艺创作。1952年,泉州纸扎艺人陈天恩等扎塑十多台反映旧社会婚姻制度情况的彩扎,参加晋江的婚姻法展览会。1953年,陈天恩受地、市文化部门的委托,邀集晋江、南安、惠安三县10多位糊纸艺人,在开元寺内扎制大型“鳌山”,参加晋江地区工艺美术展览会。同年,陈天恩创作“水漫金山”、“牛郎织女”、“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作品,参加华东地区展览会,获得好评。1954年,泉州有糊纸艺人7户18人,其中3人参加泉州美术工场。此时彩扎不仅题材内容新,而且工艺也有所改革,将半面人头,改为整颗头的彩扎人物,改浆糊粘贴为树脂粘贴,克服易脱落、易虫蛀的缺点。头面塑造都按情节需要,改变过去一头多用的传统。彩扎成为具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品而受中国美协的重视和订货。1957年,北京朝花出版社辑录陈天恩、陈沧浪、卢金钗的作品,编辑出版了《泉州戏曲彩扎人物》画片。
  泉州彩扎属于“南派”,善于扎制塑造戏曲中的妇女形象,比例得当,解剖准确,仪态优美,形象逼真。
  陈天恩是泉州彩扎技艺著名的老艺人,16岁从父学艺,除吸收传统技艺外,很注意观察戏剧人物形象的动态和服式配置、色彩处理。他的作品能根据人物性格设计动态、表达感情,故而生动活泼。其代表作有《观音》、《牛郎织女》、《水漫金山》、《陈三五娘》、《霸王别姬》、《西厢记》、《红楼梦》、《三岔口》、《武松打虎》等。作品行销东南亚等地。1978年,他创作《蝶恋花》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评为优秀作品。1979年4月,陈天恩被省二轻厅评定为彩扎工艺美术师。此外,泉州彩扎艺人还有卢金钗、陈沧浪等,他们的作品也各有所长。
  (二)厦门彩扎
  厦门彩扎原是制作粗陋的民俗迷信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们对纸扎进行革新,把民间传统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改纸质为绸质,注意刻划入物的表情、姿态和性格,厦门彩扎工艺向艺术彩扎发展,成为新的工艺美术品种。
  厦门彩扎属于“北派”,多以京剧为蓝本,擅长戏剧武打人物。彩扎艺人柯石头(1902~1974年)是北派代表,其祖父柯青、父柯栋均从事彩扎业,并总结有彩扎的歌诀。柯栋是厦门糊纸业“三把半剪刀”之一把,柯石头为半把。因柯氏居住溪岸,故名“溪岸派”,柯石头自小喜爱打拳弄棒,也酷爱描摹戏剧武打人物,常深入剧团观摩,研究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和思想活动等。其作品多取京剧武打短扎的造型。他曾以武松为题材,创作了《武松打店》、《狮子楼》、《快活林》、《景阳岗》等作品,能把武松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思想动态表现出来。其名作还有《单刀会》、《群英会》、《独木关》、《杨门女将》、《三岔口》、《战宛城》等,柯石头的创作基本倾向于现实主义。
  柯石头艺徒高一池、张开炳,在彩扎工艺上也取得成就。1979年4月,张开炳被省二轻厅评为工艺美术师。他的作品《怀念台湾同胞》,塑造了三个体态优美、蕴蓄着盼望祖国统一愿望的高山族同胞形象,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
  近几年来,厦门彩扎新作日益增多,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漳州彩扎
  明初,漳州有于立春前用纸扎“春牛”游街之举,谓之“迎春牛”,以祈丰年。清代,漳州纸扎艺人一二百人,有“凤霞派”、“蜈蚣山派”、“岳顶派”、“长太派”、“福盛派”之分。由于流派的产生,带来技艺上的竞争,促进民间纸扎艺术的发展。草花街、东门岳顶、南门南市头有十几家糊纸草花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漳州玩具厂纸艺工场。艺人们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利用传统形式制作新的内容。
  漳州彩扎地方特色很浓,做工繁而不复,细致入微。婚、丧、喜、庆都有扎制,平时还有扎制玩具、戏曲人物。制作过程中艺人有所分工,有的擅长“包堆”、“剪贴”、“装潢”;有的擅长“扎骨”。遇有业务,两类艺人相邀合作,前者谓之“帮顶”,后者谓之为“帮脚”。
  肖元龙(1902~1982年)是漳州较著名的彩扎艺人,其作品《刮骨弈棋》、《木兰从军》受到好评。其彩扎人物装置发条,能简单摹仿纺纱、织布等动作,有其独到之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天恩
相关人物
柯石头
相关人物
张开炳
相关人物
肖元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泉州彩扎
相关专题
厦门彩扎
相关专题
漳州彩扎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