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偶头雕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572
颗粒名称: 一、木偶头雕刻
分类号: J528.3
页数: 3
页码: 77-7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木偶头雕刻艺术的历史和特色。木偶头雕刻已在福建省流传很久,从唐代开始提线木偶戏就在福建传播,到宋代木偶戏在福建各地的城镇和乡村普遍演出。本文着重介绍了泉州和漳州两地木偶头雕刻的特点。泉州木偶头雕刻的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名的木偶头雕刻匠师江加走在创作中吸取前辈经验,形成了细腻的刻划和丰富的表情。江加走的木偶头艺术作品备受国内外赞赏,被誉为“中国木偶之父”。漳州木偶头雕刻也有着优秀的传统和创新,徐年松和他的子孙在木偶头雕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漳州木偶头的改革包括增大木偶的尺寸、改进彩绘和面谱设计等,使木偶头更适合舞台演出。木偶头的制作涉及多种工艺,包括雕塑、彩绘、刺绣等,而雕刻是制作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整个文中详细介绍了木偶头的制作步骤和技艺要点。
关键词: 福建省 民间工艺美术 木偶头雕刻

内容

唐代,提线木偶戏已在福建流传。宋代,闽南、闽北及莆仙一带的城镇乡村普遍兴演木偶戏。本省傀儡戏班出省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会演。明万历(1573~1619年)年间,木偶戏演出达到高峰。清代,闽南木偶戏活跃,曾赴南洋演出。木偶戏的发展使木偶造型艺术也随之进步。
  木偶头是传统的民间雕刻粉彩艺术。它以木料雕像,彩绘脸谱,饰以毛发,在躯体上配以服饰,作为群众娱乐的戏剧偶像和玩赏工艺品。
  (一)泉州木偶头雕刻
  木偶头雕刻主要产于泉州和漳州,以泉州为主。泉州木偶头雕刻在明、清之前就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泉州木偶戏,多为祭神供鬼而演出的傀儡戏,木偶头雕刻也多为神佛鬼怪。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泉州有提线木偶戏30余台,掌中木偶戏更盛。制作木偶头的有神像铺,木偶头雕刻彩铺也随之发达。著名匠师,清中叶有“西来意”(店号)的名师(佚名),继有涂门街“周冕号”的黄良司、黄才司及其传人黄嘉祥等。“西来意”的木偶头,刻工细腻,线条准确,额线较高,强调解剖而有夸张,用料讲究,粉彩不褪,可称上品,但稍逊于“周冕号”。“周冕号”是近百年来最大的木偶头雕刻作坊。创业人黄让,所刻头像仪态丰满,形象多变,大小适宜,便于表演,但在洗炼上略逊于“西来意”。现代,木偶头雕刻艺术家江加走,熔汇两家之长,又经创新发展,形成较有特色的近代木偶雕刻艺术。
  江加走(1871~1954年),字长清,泉州市郊花园头村人。幼家贫,童年随父江金榜学习木偶头雕刻,17岁承父业。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吸取前辈和同辈的技艺经验,深入生活,辛勤创造,使木偶造型由家传的50余种发展到280余种。对发髻尽力探求,由平髻发展到十余种式样。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
  江加走通晓传统人体解剖口诀,对面部形体结构作过精细研究,总结出人物的性格和表情皆从面部的“五形三骨”(即眼、鼻、口、舌、牙,眉骨、颧骨、下颏骨)表现出来,还根据木偶戏人物特点,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着意刻划,创作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极富艺术魅力。“媒婆”和“白阔”的刻划是其极为成功的代表作。“白阔”塑造的是健康而风趣的老者形象,夸张的宽眉骨和大下巴,能张能合的嘴巴,红润的脸色,银丝般的长眉和髯口,体现童颜鹤发、相貌堂堂的长者之概;而“媒婆”则刻划出阿谀谄媚的笑眼,善巧辩、能活动的薄唇,干净利索的苏宗髻,太阳穴上贴晕头膏,构成“三姑六婆”的生动形象。又如“白奸”头像,运用机械原理,在头像装上活眼,头动眼也动,显露出浄狞凶狠的眼神,富于表现力,从形象刻划其内心世界。因有南戏的特点,故称为“南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偶头这一民间雕刻艺术焕发青春,江加走为新编传统剧目、现代剧创作了一批新的人物造型,褪去脸谱,并在面部肤色上掺些温暖色素,使肤色更见红润,有生气,更写实。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许多报刊书籍多有登载,均给以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加走的木偶头已风行于东南亚华侨中,被视为珍宝。50年代以来,他的木偶头常作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宾。江加走木偶头曾多次被选送出国展览,并伴随泉州木偶剧团出国表演,备受各国艺术家赞赏。他的作品为收藏家所珍视,不惜重金以求购,许多艺术博物馆予以收藏。本省博物馆对江加走木偶头更为珍惜,作为文化珍宝大量收藏。江加走被誉为“中国木偶之父”。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精装的《江加走木偶雕刻》大型画册,发行国内外。
  江加走木偶雕刻艺术的传人、其子江朝铉,自幼随父学艺,掌握了从雕刻、粉彩到编髻、埋发的全部技艺,作风格调与其父宛然无异,并有所创新。他创作了数十种新的木偶头,其中《三打白骨精》剧目中人物性格的刻划尤其深刻。如把孙悟空塑造成聪明机智、爱憎分明,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江朝铉还创作高难度的《封神演义》人物“三头六臂”的《吕岳》,三个头都会活动。随着社会需要,木偶头也从原来1寸改为2寸;粉彩方面在改进过去纯用白色敷彩的基础上,掺用更多的色彩,使肤色随人物塑造的要求,更加丰富。并改用“髹饰”代替“盖蜡”,使之不易褪色、沾污。1979年,江朝铉被省二轻厅评定为木偶头雕刻工艺美术师。
  1981年,成立以江朝铉和黄义罗、江碧峰为骨干的泉州木偶雕刻厂。当年,他们创作的《江加走木偶头面谱首饰盒》获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创作奖。1983年,该厂的“江加走木偶头”和“全身木偶”,分别获得中国国际旅游会议旅游纪念优秀作品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近年来,该厂发展各种式样的戏剧面谱和泥质头像、提线玩偶、掌中玩偶,丰富了木偶艺术的品种。
  泉州除掌中木偶头外,还有提线木偶。提线的造像略同于掌中木偶头,基本形象有36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雕刻艺人詹梓泽恢复提线木偶生产,并与杖头木偶结合。但泉州木偶头仍以掌中木偶头雕刻为主。
  (二)漳州木偶头雕刻
  漳州木偶戏也很盛行,木偶头雕刻也很出色。清代,就有称“鸽司”、“扭司”、“尚司”、“滨潭”、“金钟”等木偶头雕刻工艺匠师。清末,也有木偶头雕刻作坊。较有名的是岳口街的何守忠木偶头雕刻店,北桥头(今大同路)徐荃的木偶头雕刻店。民国17年(1928年),徐年松“天然”木偶头雕刻工场的木偶头较著名,是其盛期。当时,龙溪、龙岩一带多有销售“天然”木偶头;“天然”年产200多个木偶头,单价1~6元不等,产值在1000元上下。
  漳州木偶头雕刻艺人徐年松。其造像偏重写实,稍带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如“白须老生”,脸形多用“国”字型,写真为主,突出眉骨和下巴,眉毛松长,前额和眉梢的皱纹刻划细致,形象生动。“文武生”和“文武旦”为其代表作,其特点是写实,五官俊秀、容貌丰腴、色调柔和,解剖关系处理得当,比例准确。百余种头像,神态各异,各有特色,形成“北派”的艺术风格。
  1955年,漳州工艺社成立,徐年松负责培养新一代雕刻艺人。其子徐竹初,曾有三件木偶雕刻作品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作品展览会,评为特等奖。1961年,省文化厅和轻工厅评定徐竹初为木偶头雕刻艺人。1962年,徐年松进入漳州木偶剧团专职从事木偶设计雕刻,他创作的《闺文旦》、《文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奖。1964年,获《木偶舞台设计》特等奖。1987年10月,在香港举办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展。他还为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培养一批木偶雕刻人才。
  为了加强木偶戏演出效果,漳州木偶雕刻艺人对木偶造像进行大胆改革,将木偶身长8寸提高到1尺5寸,头型相应加大;将木偶面部上油打蜡改为油彩扑粉定妆,减弱面部反光;改革木偶头的造型和面谱设计,参照京戏面谱与原来地方的面谱,将二者有机的揉合,既新颖又有特色。
  木偶制作包括头像雕刻、粉彩、须发和四肢的安装和服装等,涉及的工艺有雕塑、彩绘、刺绣、编结、缝纫等,而木偶头雕刻是最主要的。木偶头的制作分木雕、粉彩两大工序:先选用质轻易刻的樟木、榆木,劈成与木偶头像等高的三角形;刻划面部中线,定出五官;挖空颈脖部,便于演员手指伸入;雕成头像坯;安上活动的嘴、眼。在彩绘脸谱前,先裱以棉纸、涂上调和水胶,并沥以细泥浆,粗磨后补隙、修光,然后上粉,彩绘脸谱、上蜡,最后安上发髻、胡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人物

江加走
相关人物
黄让
相关人物
徐年松
相关人物
徐竹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泉州木偶头雕刻
相关专题
漳州木偶头雕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