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521
颗粒名称: 一、瓷塑
分类号: J314.8
页数: 3
页码: 7-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并以瓷塑为例介绍了福建瓷塑的发展。文章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介绍福建陶瓷的历史,并强调了在南朝、唐代、宋代、元代和明代福州和德化的瓷塑制作的发展和兴盛。文章详细描述了德化瓷塑在明代的巅峰时期,特别是介绍了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及其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此外,文章还涵盖了清代、民国初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瓷塑的发展情况。最后,文章简要提及了福建瓷塑在现代的创新和发展成果。总的来说,本文介绍了福建瓷塑的历史发展,突出了福建瓷塑在明代的辉煌时期以及现代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轻工业 瓷塑

内容

考古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德化先民就有生产印纹陶。南朝(420~589年),福州已有烧瓷。唐时,德化佛教兴盛,民间雕塑匠师利用当地瓷土塑造神仙、佛像。宋代,福州瓷塑逐渐兴盛;泉州港繁荣,德化瓷器从此大量销往国外。元代,德化瓷塑佛像被选为宫廷贡品。明代,德化创烧独特的乳白釉瓷,史称“白建”(亦称“建白”、“猪油白”、“象牙白”)。它质如润玉,色似象牙,经光照,通体透明,色呈乳黄,胎质细腻,瓷体密贴,光泽如绢,被外国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中国瓷器之上品”,称之为“中国白”。明代德化瓷塑名匠何朝宗善塑观音、达摩等佛像,其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慈祥静穆,衣褶深柔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兼,形神皆备,内心蕴含宗教的奥秘,外表显示人世间美好、幸福的现实。被誉为“东方艺术”,视作瑰宝,为收藏家所珍藏。现由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的一尊何朝宗原作《渡海观音》,高64厘米、底座14厘米,观音面目清秀,神态安详。额中一珠,头盘发髻,坦露的胸前挂一串珠饰,双手藏在袖中,作左拱之势,一足跣踏莲花,另一足没于浪花,象征渡海,形象十分传神。
  清代,德化瓷塑有所创新和发展。著名瓷塑艺人游长子、林学宗、林捷升、苏善、许楼、邓想继承何朝宗等前人的传统,创烧出活动马链、活动门窗和活动龙舟等精巧作品。创作题材日益广泛,有神话历史人物、仕女、动物、花卉等,还有应外商要求创制的欧洲人造像和儿童玩具,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清末民国初,德化瓷塑有代表性人物是许友义三兄弟,他们继承何朝宗的风格,其作品曾在英国、日本和上海、台湾的博览会上荣获四次金奖,许友义被誉为“特等雕塑师”,并有“一箱瓷雕,一箱白银”的说法。这时,闽侯人张振奎兼收德化釉色、景德镇烤技,对原配方进行改革,大胆采用福州北峰叶蜡石、泰宁长石、闽清高岭土等为原料,并改烧柴为烧松炭,使胎釉洁白滋润;其所塑造的佛像、仕女,优美清秀,衣褶简练概括,保持了何朝宗的风格。民国4年(1915年),德化许友义雕塑“有”“友”的白瓷梅花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奖。这一时期,闽侯张振奎的后人高淇年采用石膏翻模灌浆成型技术,促进了福州瓷塑的发展。民国30年,德化瓷雕艺人曾塑有五尺《关公》及《木兰从军》、《独木舟之八仙过海》等精品。但终因政治腐败,瓷塑艺术难得顺利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利民瓷厂于1952年成立,瓷塑艺人纷纷归队。1953年,德化瓷塑《木兰从军》参加国内及国外展览,受到好评。福州艺人吴木森、林玉树创作的瓷塑《待月西厢下》,获省民间艺术品展览会二等奖。同年,德化利民瓷厂成立瓷塑专业小组,苏勤明、陈其泰、许文君、许光益、温堆登等瓷塑艺人受聘进厂,从事塑瓷创作,并带徒传艺。1954年11月,北京美术服务部委托省文化局向福州艺人吴木森、林玉树订制美术瓷塑产品,部分艺人得以复业。1955年7月,组织福州瓷塑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初,转为合作社,有社员49人,因设备简陋,只能生产一尺以下小产品。随后该社很快恢复已失传30多年的“古薄瓷”瓷土和“桐油黄”釉色的配方。当时恢复起有建瓷特色的釉色有“猪油白”、“桐油黄”、“孩儿红”等,色丽体明,光洁滋润,晶莹灵透。1957年,福州美术瓷塑生产合作社转为福州瓷厂,职工258人,年产值3万元,产品全部出口。1958年,福州瓷厂改为福州美术瓷厂。
  60年代,省轻工研究所陶瓷研究室对在清初失传的“奶油白”釉瓷进行挖掘、研究,终于复制成功,命名“建白”。建白瓷,牙黄莹洁;建白釉,凝腻脂润。除应用于美术瓷塑外,也用于高档日用瓷。颇有自己风格和地方特色。德化瓷厂为国家特制的建白礼品瓷有:双凤花瓶、羊头花瓶、芭蕉花瓶,还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设计烧制建白瓷刻花茶具、玉蕊花瓶、龙凤花瓶、缠龙花瓶、缠莲双耳花瓶、双耳孔雀瓶等,还创有能发出清脆婉转如莺啼的《跨凤鸣翠酒具》、仅有三钱重堪称薄如纸、白如玉的“白玉小杯”及小巧玲珑的薄胎瓷等。
  1972年后,本省瓷塑发展较快。1977年,福州美术瓷厂建成一条可控硅控制的电隧道窑,减轻了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烧成率,产品质量特别是白度比过去大大提高。1979年,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成立,这时德化县有30多家企业从事瓷塑生产,且艺术造诣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德化瓷厂生产的《八仙舟》、《莫愁女》获全国陶瓷质量和美术设计优秀产品三等奖。1981年,该厂的《观涛观音》获一等奖,其《铁拐仙》和德化第二瓷厂的《天山行》获二等奖。1982年,福州美术瓷厂《白瓷观音》获省二轻“批量产品奖”。1983年,德化瓷厂的《坐岩观音》获优胜奖。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的1.70米《立龙观音》和云龙牌《24手观音》分别获得“金杯奖”(珍品)、“银杯奖”。1.70米《立龙观音》突破历来瓷塑只能烧小,不能烧大的限制。观音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端庄慈祥,屹立于碧波粼粼的腾龙顶托和朵莲之上,披袈裟,胸微袒,珠饰缠绕,左手持火珠,右手作折指状,动静相衬,形神兼备。其衣纹线条处理深得何朝宗之法,飘逸自然,具有“传神”之妙。这尊瓷塑观音的成功,体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其技艺达到新的水平,造诣极高,成为工艺美术陶瓷行业的一件瑰宝。在这次评比中,福州美术瓷厂的《白瓷观音》获优质产品奖。同年,在全国工艺美术陶瓷创新评比中,德化东漈瓷厂的浮雕《芭蕉花瓶》和《奇艳花瓶》获一等奖;其《达摩渡江》和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的《孔雀开屏》获二等奖;东漈瓷厂的《双龙插》,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的《飞天》、《十八罗汉朝观音》,龙浔工艺美术瓷厂的《骑马关公》获三等奖。这一年,德化瓷厂的1.85米《立莲渡海观音》获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德化瓷厂的《浮雕刻花西厢记皮灯》和《嫦娥》获优胜奖。1990年,德化紫砂工艺厂高1.92米的大型瓷塑《滴水观音》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珍品奖),该作品在工艺造型上,继承何朝宗独特的立式观音造型,形象上注意内在表现,同时着意外在衣纹的刻划,线条简洁、柔和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且建白釉色美如凝脂。作品内设自动回水和感应滴水装置,使之成为现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同年,德化瓷厂《鸣凤牌》建白瓷雕、德化工艺陶瓷厂《24手瓷观音》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