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51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二轻工业的历史发展和重要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过程中,福建二轻工业逐渐形成了企业众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包括塑料制品、皮革制品、工艺美术品、五金制品、家具、玩具等行业。文章还介绍了福建二轻工业在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果。福建省二轻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福建省 轻工业 工艺美术品

内容

福建二轻工业主要从事人们的生活日用消费品和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集体工业的骨干力量,在福建省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46年的发展,在原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企业众多、门类齐全(包括塑料制品、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工艺美术、五金制品、文教体育用品、家具、室内装饰、鞋类、家用电器、玩具、日用杂品、竹木藤棕草制品、衡器、二轻机械等行业)的二轻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一
  福建省二轻工业历史悠久。从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品,表明至少在六七千年前,福建的原始手工业即已萌芽。商周时期,闽人已将青铜器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秦汉时期开始了铁的冶炼和铁器制作。两晋南北朝,陶瓷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金银首饰、织绣、刺绣和特种工艺美术品行业开始兴盛。隋唐是本省手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的时期。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泉州港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手工产品开始走出国门。明朝废除工匠徭役制度,推动技术改良和手工业的发展,各类手工业盛极一时。清初,手工业继续发展,矿冶业已具资本主义萌芽,工艺美术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福州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重点产区之一,有“三山艺巧,四海独绝”之誉,其中以脱胎漆器最为出名,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工艺三宝”。福州、泉州、厦门和漳州成为手工业集中的城市。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后,福州、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洋货大批涌入,促使本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迅速解体,城市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工人失业。另一方面,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手工业中一些在国际国内市场畅销的产品,如脱胎漆器、木雕、纸伞、牛角梳等,在洋商的参与下进一步得到发展;珠绣拖鞋、花边等工艺从国外传入并不断流传提高,成为本省对外贸易的大宗产品。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一些苛税,手工业得到复苏并有所发展。福州的脱胎漆器、角梳、纸伞、漳州八宝印泥、德化瓷器等传统产品,参加了民国4年2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得大奖。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本省手工业受到摧残。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民主政府领导下的闽西苏区,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满足军需民用,从民国18年起,相继开办兵工厂、被服厂、斗笠厂、樟脑厂、印刷厂等公营手工业,并组织工人集资建立群众性的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章程首次提出民主办社的方针和合理进行分配的原则,使手工业生产得到蓬勃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寇入侵,福州、厦门先后伦陷,工厂被迫内迁或关闭,工人大批失业,沿海手工业遭到破坏。内地山区如永安、南平、沙县等地,手工业却因此有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民国28年(1939年)5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在永安、长汀设立事务所,开办生产合作社,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稳定后方,起了很好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工厂由内地陆续回迁,城市手工业又有一定的发展。不久,内战重开,捐税增多,抓丁派差不断,物价飞涨,加之洋货大量涌入,致使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手工业采取积极扶持发展的方针,福建手工业迅速复苏并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初具规模的国营企业,各地、市、县的工业企业,大多都是由手工业发展壮大形成的。手工业是福建地方工业的摇篮。
  1949年福建解放。经过三年(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1952年底,全省手工业生产基本得到恢复,从业人员发展到161196人。1953年,进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年,全省手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至年底实现利税总额3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5万元。1954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颁布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基层社示范章程(草案)》中关于“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要求,全省各地积极组建和发展合作社组织。到年底,合作社已发展到985个,社员20026人,生产总值达1539.54万元。1955年4月1日,福建省手工业管理局成立,负责统一领导全省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底,本省13.4万名手工业者被组织在3944个手工业合作社中,完成了由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转变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但在改造后期,因为要求过急、过快、过高,出现了诸如无偿平调、盲目办大社、并大社以及照搬国营企业管理办法等问题,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经纠偏,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1957年,全省共组建手工业合作社、组4023个,职工12.06万人,固定资产原值达359万元,比1954年增加了22.6倍,上缴国家利润税金686万元,比1954年增加15倍,年总产值1.4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同年11月,省手工业管理局并入省工业厅。
  1958年,在“大跃进”和“公社化”等影响下,撤销了省手工业管理局,大部分合作社、组“升级转厂”,过渡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到年底,全省手工业合作社只剩485个,比1957年减少3538个,工业总产值1844万元,比1957年下降97.2%,从业人数为2.61万人,比1957年减少9.45万人。一些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手工业产品大为减少,市场供应日趋紧张。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颁布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35条”)。福建省恢复手工业管理局,调整企业所有制,大部分企业恢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恢复名牌产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到1962年,全省手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1977万元,比1958年增加40.3倍。在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学习上海等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加快技术改造,为手工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这一时期,以塑料制品为主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日用五金和皮革制品行业生产蓬勃发展,工艺美术品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增加出口品种,扩大出口门路。
  1966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企业中多年形成的规章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秩序陷入混乱。1969年,各级手工业管理机构被撤销,领导干部被打倒,大批干部职工被下放。据统计,至1970年,全省被砍掉、并走的手工业厂、社有985个,占全省二轻工业企业总数的53.2%,被下放的职工达28465人,占全省二轻职工总数的23.4%。全省21种小商品中产量比1966年下降的有11种,占52%。许多人民生活必需品长期奇缺。有的只能凭票证供应。在这期间,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生产,做出巨大努力。1971年,本省手工业开始好转。1972年,恢复手工业管理机构,积极组织改行转产的手工业职工归队,恢复发展二轻工业生产,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到1978年,全省二轻系统企业共2267个,职工23.3万人,工业总产值8.69亿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并赋予福建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率先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本省二轻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1980年初,国务院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同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发展二轻工业若干暂行规定》,从资金、贷款、税收、价格和物资等方面扶持二轻工业发展。1984年,又颁发《关于二轻集体所有制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即闽政[1984]44号文),对二轻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作用、特征以及生产经营管理、供销渠道和价格、资金、税收、收益分配、工资福利、人才培养、技术改造、领导体制、企业管理等方面都作出明确规定。中共福建省委提出发展二轻集体经济的“五自”方针(即:企业自己管、报酬自己定、盈亏自己负、干部自己选、工人自己招),使二轻集体企业享有自主权,更好地发挥集体企业的民主性、群众性和灵活性。二轻系统积极推行和完善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同年4月,召开福建省第三届二轻集体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省联社新的领导机构。各地、市、县也先后恢复或成立二轻集体工业联社,健全领导体制。这一时期,各级二轻管理部门围绕“打基础、改面貌、增效益、上水平”的要求,制定了依靠技术进步的规划和措施,结合实际提出“五抓五增”(即:抓改革、增活力;抓改造、增实力;抓联合、增能力;抓管理、增财力;抓人才、增智力)。在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期间,全省二轻系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是1959至1979年20年间投资总额9315万元的3.92倍。其中利用外资179万美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167项;投资数额之大、利用外资之多,是二轻工业历史上罕见的。1986年至1995年(即第七、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二轻工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5亿元,其中审批引进项目78项,总投资4.25亿元,利用外资3754万美元。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引进主要在皮革、塑料制品和五金制品行业。皮革和塑料制品行业“七五”期间完成的投资额分别占全省二轻工业投资总额的26.4%和21.6%。皮革、塑料制品和五金制品行业“八五”期间完成的投资额分别占全省二轻工业同期投资总额的13%、31.5%和9.2%。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引进。大大改变了福建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塑料制品行业的工艺技术诸方面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拥有PVC粉料直接成型、PVC挤吹工艺、多层共挤吹塑工艺、聚氨酯垂直发泡、圆网涂塑、圆网编织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产品有300多个品种,几千个花色。皮革及革制品行业具有生产“雷宝”、“耐克”、“彪马”等世界名牌运动鞋的能力。五金制品行业在尼龙拉链、电子打火机、自攻螺丝等产品上填补了省内空白,全自动仿金电镀生产线的投产,提高了为服装、皮革制品和家具行业生产配套的能力。玩具行业已能生产电子玩具、智力玩具、电动遥控玩具等。这一时期(特别是后期),本省二轻工业贯彻“科技兴轻”的发展战略,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主动与社会科技力量协作,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按照“高起点、高效益、大规模”的要求,不断提高二轻工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尽可能地采用新科技成果,开发和生产新产品,创新创优。1980~1995年的15年间,全省二轻工业共开发“四新”(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新包装装潢)产品83878个,其中新产品8492个,列入省、部级重点开发的新产品2282个;新产品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110项,国内首创的155项,国内先进的234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新产品奖3项,省、部级优秀新产品奖262项。这15年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7项。1991~1995年,全省二轻工业共监督抽查产品3288项,合格率为92.3%,质量考核完成率为80.2%,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0.2%。这期间,共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149项,占全省主要工农业产品采标798项的18.5%,组织制订了企业产品标准292项。
  到1995年底,本省二轻系统拥有企业2789个,其中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56个,集体所有制2208个,股份制经济6个,联营经济47个,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56个,其他7个;按轻重工业划分,从事轻工业的2355个(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728个,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1627个),重工业434个;按生产规模分,大型企业1个,中型企业9个,小型企业2779个。全年共完成工业产值158.36亿元,是1952年手工业产值的107倍,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14.57%,位居全国轻工同行业第5位、全省工交内贸系统第一名;实现利税2.53亿元,其中实现利润6147万元;出口交货值达73.42亿元,居全国轻工同行业第5位。1995年,全省二轻主要行业的生产水平是:塑料制品生产能力21.37万吨,实际产量110854吨,居全国轻工同行业第十位,出口48114吨,居第二位,其中塑料拖鞋出口5401.65万双,居第一位;皮革及革制品方面,制革能力每年115万(折合张),实际产量18.67万张(折合张),其中猪皮60.9万张(自然张)。皮鞋生产能力5006.8万双,实际产量4489.3万双,居第15位,出口3974.01万双,居第一位;日用精铝制品生产能力每年3515.49万吨,实际产量1050万吨,出口93吨,128万元;电风扇生产能力每年12万台,实际产量2.48万台;工艺美术品产值12.38亿元,居第9位;玩具行业产值达30亿元,超过上海,居第2位。到1995年,福建二轻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轻工同行业前10名的有:重革、革皮服装、皮鞋、旅游鞋、革皮箱、革皮手套、家具、玩具、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首饰、漆器工艺品、画类工艺品、小开刀和伞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